甘泉研究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时间:2012/6/14 21:25:35  作者:湛汝松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528  评论:2
内容摘要:早就渴望寻访历史上的“理学名山”西樵了。因为在那块文化沉淀深厚的土地里,曾留下家乡先贤、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湛若水(甘泉先生)深深的足迹。今年5月下旬,我终于带着缅怀先贤的情怀,来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寻找甘泉先生在“理学名山”的活动记印,品读在那块土地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早就渴望寻访历史上的“理学名山”西樵了。因为在那块文化沉淀深厚的土地里,曾留下家乡先贤、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湛若水(甘泉先生)深深的足迹。今年5月下旬,我终于带着缅怀先贤的情怀,来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寻找甘泉先生在“理学名山”的活动记印,品读在那块土地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真是幸运,当天带领我在西樵山寻觅甘泉古迹的几乎都是年轻的文化人,他们当中有景区的工作人员,有《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主编,还有在西樵参与编写《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两位年轻硕士。我虽然与他们素未谋面,但一下子就有异乡遇知音的感觉。
        玲珑透剔九龙岩,湛子曾斯设讲坛。
        松竹相思相掩映,潺潺小涧滴甘泉。
    当代诗人杨伟群吟颂的九龙岩,就是我们在西樵山寻访的第一站。甘泉先生50岁那年,母亲陈氏辞世,他从京城扶柩归粤安葬,在家守墓三年。正德十二年(1517)丁优期满,他不满朝廷宦官弄权,便以养病为由上疏请假,从家乡增城新塘携家隐居西樵山中。九龙岩就是甘泉先生曾经讲学的地方。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我们从“九龙岩”石刻路标处进去,如果不是一条崭新的木栈道迂回曲折地往谷下伸延,我还以为自己走进了500年前的岁月。栈道两旁,竹木滴翠,珍卉吐花。一线清泉,顺溪而下,时而缓流,时而跳跃,仿如弹奏着一曲轻快的广东音乐。人在其中,一切烦躁飘然而去,清爽的快感渗透全身。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栈道旁有一座“仙姑亭”。它唤起我们对一段历史的记忆:明正德庚辰年(1520),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甘泉先生正在西樵讲学,后为礼部尚书的霍韬就为他预修了衣冠冢。寓墓前还有霍韬亲笔题写的“明太史甘泉湛先生寓墓”碑石。虽然,霍韬死后20多年,甘泉才去世,但甘泉先生的寓墓一直静静地置于紫梦霞仙姑炼丹处附近,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四旧”的烈火毁掉。当天,我们只能在“仙姑亭”附近一片树密丛阴,芳草蓬生的台地里,感悟霍韬对甘泉先生的敬仰情怀,为他们的真挚友情而赞叹。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栈道往下伸延,绿树环抱的清泉池,泉流飞翠的蓬莱洞,奇幻如螺的玲珑岩,亭立崖顶的柱笏台……一个个赏心悦目的景物从我们眼前掠过。栈道在一块蘑菇形的巨石前转了个大弯。“九龙岩”、“湛子讲学岩”和“湛子洞”便一一如史书记载般在我眼前呈现。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九龙岩”外明内暗,神秘幽深。一道爬满青苔的火成岩断崖,张开九个形状不同的洞口。“湛子洞”两崖交合,陡峙如门。上有草木滴翠,野花缤纷,下有清泉缓泻,怪石峋嶙。“湛子讲学岩”就在两者中间。站在洞门宽朗的平台上,黛色岚光尽入眼帘,虫鸣鸟唱回响耳边,草味花香沁进肺腑。当年,太史吕柟在《大科书院记》中说湛子讲学岩“盖为西樵最幽之处”,想不到近500后的今天,呈现于目前的风光还能为他的赞语作如此形象的诠释。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陈白沙提倡“以自然为宗”,作为陈白沙衣钵传承弟子的湛甘泉深谙自然环境对人们健康与才智的影响。因此,他卜居西樵后,一边规划风水宝地筹建书院,一边在山水宜人的九龙岩开坛讲学,传理育贤。课余时间,他经常与学生为伍,行游于泉石猿鹤之间,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上,论文吟诗,感悟“天理”。
        九曲涓涓始滥觞,潆流恰似九回肠。
        江湖一念能忘得,曲曲须倾一百缸。
    站在讲学岩前,听淙淙泉流,我仿佛听到甘泉先生深情地吟唱他的诗篇。
    离开九龙岩,引领我寻觅甘泉的朋友告诉我,甘泉先生善书法,西樵山很多摩崖石刻都遗有他题字和题诗的笔迹。由于分布较散,时间不容,我们只能到甘泉先生当年创办的大科书院旧址烟霞洞寻访。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烟霞洞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洞,而是四面环山的幽谷。我站在烟霞洞里,只见山坡旷野,满眼葱笼;偶有一些山石,或与一泓泉水,或与绿草红花,相映成趣;而当年的大科书院,残垣断壁也不露一丝痕迹。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当年书院学子饮用过的烟霞井和井前那一眼学子们挖出来的水池。
 

西樵山里觅甘泉【西樵行之一】


    大科书院是明代西樵山最大的书院,它是甘泉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结晶。明正德八年(1513),甘泉先奉使安南归国途经南海西樵,到西樵云谷陈白沙祠拜祭其老师陈献章时,已被西樵山之钟灵毓秀所深深吸引。卜居西樵后,他便着手按计划在白沙祠所在地的云谷修建云谷精舍,结庐讲学,以记怀白沙先生。四方学子闻声,都慕名而来求学。西樵山这块文化土壤,就这样启动了耕耘。此时,大学士方献夫也借病到西樵大科山北边的石泉洞兴建石泉书院,并将大科峰西北的烟霞洞推荐给甘泉先生。因此,甘泉先生在结庐弟子霍敦、陈漠、杨鸾延等帮助下,将书院营建重心转移至烟霞洞。“昔予筑烟霞,遂买云谷田。于兹创精舍,奠祠师明禋(若水诗)”。云谷精舍虽然也同步兴建,但其规模就不能与烟霞洞的大科书院相比了。不久,霍韬也在西樵建了四峰书院。西樵山便成了书院林立的“理学名山”。甘泉先生“自增城携眷寓居于西樵山上,开办云谷书院和大科书院,倡理学,反对王守仁‘致良知’之说,从之者众,使西樵山一时号为‘理学名山’。”载于新编《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的这段文字,可见甘泉先生在西樵山历史文化上所作的杰出贡献。
        心无一物,天理见前,
        何为天理?本科自然。
        廓乎浑兮,四时行焉,
        勿忘勿助,圣则同天。
    甘泉先生诗《大科书院示学者》之后,便发动学子,用石头建讲台,用树木建宿舍,建教学用的馆、堂。正德十四年(1519),有凝道堂、进修斋、敬义斋、寅宾馆等馆堂的大科书院建成后,学者名流云集,求学者纷纷远道而来,“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在大科书院里,他还亲自制订《大科训规》、《大科书堂训》,倡导“德业与举业合一”的教育宗旨,推行“自得创新、学贵知疑、循序渐进、知行并进”的教学方法;为中国教育史开创了崭新的篇章。可惜的是,这么一个闻名遐尔的书院,在明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禁讲学的浪潮中被毁。嘉靖年间甘泉先生扩建的云谷书院也只能并入白沙陈公祠中。
    花开花谢,岁月轮回。凝立在已穿上花岗岩新衣的烟霞井旁,俯望那树绿草茵的烟霞洞,我为湮灭了的大科书院惋惜。蓦间,一缕清风拂来,莲叶轻轻舞动,池水粼粼泛漪,我从惋惜中猛然醒来:我想,作为物质的大科书院虽然不见了,但甘泉学说的精神还在。君不见,甘泉先生培育的学子不少成了岭南文士,国家精英;甘泉先生在大科书院的讲学语,已编录为《樵语》、《新论》和《知新后语》;甘泉先生在大科书院里撰编的《二礼经传测》、《古大学测》、《中庸测》和《白沙子古诗教解》等著作一直流存于世。此后几百年,岭南文化几乎都呼吸于理学的氤氲之中。湛若水的理学思想,有如甘泉一样,滋润着儒学文化的土地,孕育出一株株流芳后世的绚丽奇葩。
    烟霞井旁边有一块介绍烟霞井的铭牌。文中说,井水清冽,汲之不竭。饮此井水,神志大开,才思敏捷。短短几句,言简意赅,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甘泉最恰当的寓意。

熊梅生赠诗

西樵山里觅甘泉,鸟鸣涧幽溪奏弦。
湛子洞岩今犹在,烟霞井冽映先贤。


老顽童赠诗

理学名山西樵山,先祖讲学九龙岩。
大科烟霞创精舍,教书育人此书院。


荷语嫣然第140首赠诗

读《西樵山里觅甘泉》

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本是短小的树
你却千年一渡  用理学烘托出永恒的绿荫
年年日日让佳话鲜活着


一双双脚步踏过新路与旧径
身临其境  倾听中寻觅
看湛子洞前醒世的精神之花
挺拔了山峰  填平了沟渠
更在所有的过客心头绽放出了
一簇簇淳朴智慧的火花



多少变迁  多少风刀霜剑
不曾磨损你的容颜
这里的植物一定如你一般带着正直的血性
真实地美丽着西樵山
为这方的晴空深邃着思想
人心就这样一代代地纯净在你灌溉出的儒学土地上


 

标签: 历史 旅游度假区 岭南文化 感人故事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