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访

白沙祠的历史沿革及其保护工作综述

时间:2011/11/24 23:10:48  作者:中华湛氏联谊交流信息源  来源:江门陈白沙纪念馆  查看:306  评论:2
内容摘要:陈献章(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白沙先生聪慧好学,习静春阳台,舍繁取约,创立“江门学派”;和诗翰苑,被誉为“真儒复出”,名震京师;淡薄名利,以孝为先,...
陈献章(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白沙先生聪慧好学,习静春阳台,舍繁取约,创立“江门学派”;和诗翰苑,被誉为“真儒复出”,名震京师;淡薄名利,以孝为先,乞终养归,官授翰林检讨,死后从祀文庙,追谥“文恭”。白沙先生的学识和人品,历来都深受世人的尊崇景仰。世人尊他为“圣代真儒”、“岭南一人”,尊他的学派为“江门正派”、“濂洛正宗”、“圣道南宗”。白沙先生身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岭南文化的开拓者。建祠立碑,千秋仰止,是封建社会纪念先贤的重要方式。白沙先生殁后一月,“佥事宗某移文当道,请祀乡贤。御史邓某,疏乞恩典”(见《白沙先生年谱》)。白沙先生于弘治十三年二月十日在其所居的碧玉楼逝世。不久其族人及他的门人即在白沙村建祠供奉。

  最早有关白沙祠的文字记载,是正德元年(15%年)门人林俊所撰的《祭白沙祠文》,文曰:

  “维正德改元,岁次丙寅,五月庚辰朔,越十有五日甲午,晚学见素子林俊,谨具肴醴,托乡友邱君泰致祭于老友石翁陈先生有道之祠....。”

  这“陈先生有道之祠”建于何时何地,已无从稽考。然“有道者”当属贤人,笔者认为,最早的白沙祠当是白沙乡的乡贤祠,据《高地街陈氏族谱》所载,白沙祠原有三个大门高脚牌,分别是“文庙从祀”、“乡贤崇祀”、“忠孝附祀”,证明白沙先生曾人祀乡贤祠。时间可以追溯至白沙先生殁后一个月至六年这段时间。

  白沙村村当隶属新会县治,以白沙先生当时声名扬于外,深受世人景仰的名儒风范,理应在当时的邑城(会城)亦设有拜祭纪念之所。据考证,会城马山有个白沙祠,是正德九年由官方创建的,是时离白沙先生逝世已有十四年了。这史实见诸于白沙先生的门人林俊所撰的《邑城白沙祠碑记》(该碑现仍安放在会城马山公园)。碑文曰:

  “先生殁一十四年,内江高君大和以名御史来按部,侧然曰:‘大贤君子,身之所生,政之所临,与凡过化之乡,莫不有祠,表先民,崇道化也。先生之祠,顾独无立,非旷典,抑非吾人责欤?’谋之大参黄君伯望、佥宪王君叔毅,为之祠堂,又求先生故嘉会楼而修葺之。义风奋激,远迩腾欢。旧门下士为市田合若干亩,以充祀匮。....

  又据《陈献章集》附录部份,载有白沙先生的心爱门人张廷实于正德九年(1514年)三月撰写的《邑城白沙先生祠祭田记》,此文对在邑城建白沙祠亦有颇为详尽的记载:“按治高公之为治之识大体也。西巡至新会县,首命有司创白沙先生祠,次修嘉会楼,于以倡吾道,表先哲,栽培国脉,驱岭海之民而风动之为世道计也。

  ……先生祠落成矣,人其祠者,见屋宇蔽亏,仪容如在,靡不起敬起慕而动其思齐之念矣。又佥以为不有祭田,则褊祀蒸尝无所于取给,亦缺典也。于是昔在先生之门之后裔,远近幅辏,各愿割其产以充者甚众。”

  以上两则文献记载,证实了邑城在正德九年之前原无白沙祠,正德元年所指的“白沙先生有道之祠”应该是在白沙村;位于会城马山的白沙祠是在正德九年由按治高大和命人建造的,并由白沙先生门人的后裔捐赠田亩产业,作常年拜祭之资。

  会城马山白沙祠建成后,相隔34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曾作过较大规模的改建重修。据《陈献章集》附录篇记载,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黄如桂于嘉靖已酉(1549)撰写的《改建邑城马山祠碑记》提到“戊申之秋,桂与甘泉翁会于增江……是岁仲冬,按新会首谒祠拜之,祠弗称,人士从行者咸请改作。大参沈君应龙、佥宪朱君敬之相谓曰:‘树德作人,政之经也,弗可以已。’于是命通判王子辂相度,命知县林子腾蛟经庀事,以公撄易民居之。相参i8者,中为神室,遗像栖焉。东西构堂舍,视其地,翼以两庑,昂廓其门宇。复亭于后山之高平处,以志仰止。暨明年三月,工告竣,有司请题其额……或又曰:‘《记》有之:士有田则祭,祠而无祭,虚器也。’乃复籍闲田三顷有畸。岁徵所人供祀事,余以周其子若孙之不给者,或缮葺遗业,公家理之。”

  可知,是次改建,是因“祠弗称”,而改建之规模较之又颇庞大,故需“以公樱 易民居”。改建后之白沙祠,中堂为神室,供有白沙先生遗像,东西构堂舍,两翼有庑廊,雄伟壮观,后山高平处还建有凉亭,以志仰止。“后之同志者,人是祠,睹遗像,若见其人,睹诸题辞,若亲闻其教。志先生之所志,学先生之所学。”为确保每年祭祀及修葺之需,还“置闲田三顷”,供给之。

  会城马山白沙祠,传至民国初期,仍保存完好。据传,该祠毁于新会沦陷之时,日本兵入侵会城后,大肆拆毁民居建筑,把砖搬上圭峰山修筑炮楼,马山白沙祠亦不能幸免。现今登临马山,该祠只留下地基遗址,荒草凄凄,望风怀想,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乃日寇侵华的又一罪证,国人当铭记之。

  现在仍完好地屹立在江门市白沙仁贤村的“先贤陈白沙先生家祠”,建成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时“会省邑城各建先生专祠,而祠在白沙则尤钟灵讲学故址。”白沙先生家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祠内保存了大量明清碑刻及白沙先生的墨宝拓片,对研究白沙先生的生平及其所创立的江门学派,研究明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建筑艺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沙先生冲破传统理学僵化思想的束缚,“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鸢飞鱼跃”,生动活泼”之风气,“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白沙先生对明代理学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到了晚明时期,白沙先生的理学思想更得到社会上要求变革的有识之士的认同。万历皇帝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便诏建白沙家祠,并赐“崇正堂”匾额及“道传孔盂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对联、白沙肖像及祭文,足以说明白沙学说已越来越受到明代理学界和朝廷的重视。而这一年,距白沙先生辞世已经有74年了。

  白沙先生家祠正式动工建造是在万历十一年(1583)冬天,竣工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

  在白沙祠崇正堂前面东侧庑廊上,保存着一方(明翰林院检讨白沙先生祠记),明代碑刻。它主要地介绍了白沙先生“笃志圣学,德成道尊”一代大儒的道德风范,记述了创建白沙家祠的经过及建祠的时间、规模。该碑文是万历十二年南京礼部尚书何维柏所撰。碑载:万历辛已冬,维柏泛舟江门,谒先生居里,偕陈子吾德行释奠礼,其孙观光等奉遗像设位为祭。礼成,历观旧庐台,鞠为草莽,楼半欹圮,抠蹑凛凛,不能安履。大令丰城袁侯奎至,自邑相对太息,有改创之议。未几,制府临武刘公尧诲遗金修祠,议遂决。陈子吾德暨邑博肖子端升、郝子冲、马子堪,各捐金来助。越岁,莆阳郭公应聘莅镇,以诸生之请,檄邑从宜措处,务底厥成,为文遣官祭之。于是袁侯得以行其议。捐田若干,计直若干,召巨室董厥役。而归之田应之者,乃先生门人聂元会之孙九赋,矢志殚力,以隆兹创。以癸未冬,定度审式,拓楼后隙地(指嘉会楼——作者注,下同),建于上为碧玉楼。(碧玉楼是白沙先生设教时居住之所,因“楼半欹圮”,此次是配合建祠整体重建)楼前接檐为堂三楹,祀其先公与太夫人,扁曰“贞节”,存制也。中建崇正堂以祀先生,四方学者谒奠,咸在此。祠前春阳堂,宾客告虔式宴,亦咸在此。堂之前为门,表曰:“圣代真儒”,志实也。甲申(万历十二年)九月既望,告成。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到;万历二年诏建白沙家祠,实际上只是开始筹划,建祠资金尚未到位,直至万历九年冬,“制府临武齐公尧诲遗金修祠”,万历十一年冬定度审式,万历十二年九月既望告成。实际施工时间,只有九个多月,速度可谓快矣。

  白沙家祠建成后的第二年,朝臣詹仕讲、王学曾、李廷机等人,联名向万历帝上(从祀文庙疏议),称:白沙先生“学而求诸心,则殚见洽闻,皆所以启圣天之聪;遗其心而惟闻见之求,虽尽天下之物而识之无当耳……比者,摈斥诸言理学臣,毁其讲坛,士人噤口结舌。今幸庙堂默以理学布诸政,抑既下令弛其禁矣。然而人心犹未释然信也。诚以此时附两先生庑序中,倘可以立儒帜而起士风乎!……今诚祀守仁、献章,一以明真儒之有用,而不安于拘曲;一以明实学之自得,而不专于见闻,斯于圣化,岂不大有裨乎?”

  (从祀文庙疏议)最终得神宗恩准,于是令天下学校皆祀守仁、献章、居仁,位在薛碹之下。自此,白沙先生在理学上的贡献终于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儒学正宗。”

  万历三十九年,明朝礼部还拨款重修了建于成化十三年,为旌表白沙先生节母林氏夫人而诏建的“贞节”坊。

  白沙先生创立的“江门学派”在明朝万历年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正是“千秋仰止,邑里生辉”。

  白沙家祠北依小庐山,西连白沙先生父母墓,南望蓬江,规模宏伟壮观,占地面积近1.5亩,纵深四进,主体建筑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前面建有“贞节”牌楼,由前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建筑物之间以左右对称的轩廊相连接,中间形成“天井”,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

  白沙家祠、贞节牌坊这组历史文物建筑,至今已有四百一十多年的历史。虽经漫长的风雨炎凉,但雄姿不减当年。历朝政要无例外的重视家祠的维修、保护,据祠内的碑刻资料记载,白沙家祠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第一次是在崇桢十三年(1640),时值白沙先生140周年祭。据立于白沙祠崇正堂前西侧庑廊的(重修白沙乡祠碑记)所载:“神庙时以理学从祀者凡四,陈先生居一焉……会省邑城各建先生专祠,而祠在白沙则尤钟灵讲学故址。往两台司道郡县屡有表章,乃岁久渐颓,诸裔孙议修而限于力。属右司马张公督两粤,纬武经文,念江门当兵燹之余,生民甫脱汤火,一切利弊嘉与兴厘。复念先生乡祠圮者弗葺,非崇儒重道至意,其谓风化何?特捐月俸钱,下饬邑令庀材鸠工,如期竣事。……祠楼栋宇焕然一新,经始于崇祯庚辰(1640)季夏十日,落成于是岁季秋壬午日。”此碑是祟正十三年由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所撰。

  第二次重修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值白沙先生诞辰280周年。第三次重修是在嘉庆元年(1806年)。

  在白沙祠春阳堂大门上方,有《圣代真儒》木匾一方,对以上这三次重修的时间均有记载。

  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气侯炎热多雨,每年均受到数次台风的吹袭,还有虫蚁鼠患,这些都是对古建筑保护的不利因素,建筑物的寿命越长,其维护保养的频率将会越来越密,因此,未见诸记载的小规模维护是难以统计的。

  白沙祠除了是拜祭白沙先生的场所外,历史上也曾在此办过学校,如白沙纪念学校、白沙小学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79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白沙祠木石牌楼列为广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1982年11月19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1983年11月20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陈白沙家祠及钓台故地为江门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先贤,保护文物古迹,自七十年代始,江门市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白沙家祠,加强保护、管理。1985年将白沙祠辟为陈白沙纪念馆,馆内陈列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迹图片及白沙先生手书的木刻、碑石等,把白沙祠办成江门市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着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趋重视,白沙祠周围环境的整治、美化工作被列入历届市政府的工作议程中。1993年,适逢白沙先生诞辰565周年,为配合陈白沙哲学研讨会的召开,市政府决定对白沙祠的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整治,建设陈白沙纪念馆,加强对白沙祠的保护。规划方案经过多次慎重的研讨、论证,充分听取古建筑专家的意见,并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1996年3月,江门市规划局正式批准陈白沙纪念馆的建设方案。

  陈白沙纪念馆的建设方案是以白沙祠为中心,分两期实施对白沙祠周围环境的美化、优化工程。首期规划在白沙祠前临西区大道约8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兴建陈白沙纪念馆。主体建筑包括有:门楼、书画廊、碑廊、嘉会楼、文献楼、值班室等,以白沙祠为中轴线,依东西两侧分布,避免遮挡白沙祠。中部花岗石广场上矗立白沙先生铜像,铜像前边建有一对花岗石栏杆水池,两旁均有园林绿化小景点缀其中,长廊迂回曲折,东有怀沙亭,西有讲学亭,亭子旁边建有荷花池,环境清静而高雅,建筑格调与白沙祠相适应。首期工程于1996年4月动工,翌年10月竣工。

  陈白沙纪念馆的建设,得到五邑乡亲和港澳同胞的积极响应,香港台山商会率先捐出一百万港元兴建纪念馆门楼,澳门新会同乡会认捐50万元建书画廊,新会侨港商会捐出30万元建设文献楼,香港四邑商工总会捐20万元建展览厅,黄球先生捐20万元为白沙先生重塑铜像,陈善康先生捐20万元建怀沙亭,香港江门同乡会捐10万元建讲学亭,香港四邑会所和香港五邑同乡联谊会也分别捐助2万元、赵文合先生捐助1万元,江门市政府也筹集到280万元,还有不少热心人士捐款刻碑勒石,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白沙古祠增添了新的光彩。

  陈白沙纪念馆建成后,工作重点还是要加强对白沙家祠的保护,逐步恢复白沙祠的本来面目。近年还做了下述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缘于白沙村民讲述,白沙祠过去挂着很多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可惜在“公社化”的年代,很多木刻都被人扛去作车水抗旱用,毁弃无余。(崇正堂》匾及《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楹联,是我市书法家黄兆纪先生补写重刻的。至于其他的堂匾及楹联,是何时何人所题,其内容是什么,很多人也无法记出来。

  近年通过文物调查,笔者发现远在高州南塘镇,有一个白沙大塘村,与白沙先生有一定的渊源,遂向领导报告,引起江门市文化局王炳森副局长的重视,他亲自带领我们往吴川、高州一带调查,走访白沙大塘村。当村民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十分高兴,说我们是白沙始祖公家乡来的贵客,热情款待。据该村陈学良先生介绍,白沙大塘村,全体村民均陈姓,村内原来也有白沙祠,祠内对联也是(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果然是渊源深厚,可惜该祠在文革期间被毁,其砖头木料被用来兴建该村的小学。村民带我们观看该祠旧址,已是杂草丛生,无迹可寻了。但令我们惊喜的是,该村保留有(高地街陈氏族谱)五卷,首卷有“陈氏源流考”,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二十世人粤,卜居广州府新会县沙岗司白沙村则吾之本祖也。我延至真儒献章,字公甫,号白沙,携子遨游高凉,设教吴川书院,梁某以淑女妻,子理明,后梁不愿越境,舞(抚)养三子,卜宅高郡茂名秀观山村,再迁住城南高地街,开基创业,明公为高州一世祖也。

  村民还说,该村还有始祖婆墓,由蚂蚁搬土修筑成坟,称为“蚁坟”云云。

  尽管这段历史与“白沙先生年谱”及(白沙陈文恭公房谱)的记载未能吻合,白沙先生有二子,长子景云,次子景阳,故有关史实有待作进一步的考证。

  但{高地街陈氏族谱)却为我们研究白沙家祠的旧貌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因为它详细地记录了白沙祠内有关牌匾及楹联的详细情况。这为我们恢复白沙祠的旧貌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今年是白沙先生诞辰570周年,为景仰先贤,陈白沙纪念馆已根据上述族谱资料,重刻了这批匾额、楹联,按原貌悬挂在白沙祠内,为白沙祠增添秀色。

  白沙先生是有明一代大儒,他那种求实求变革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对今天的现实社会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白沙祠是历史留给江门市人民的一份瑰宝,我们要世世代代珍惜她。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