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甘泉全集 樵语 纯学第四 翻译

时间:2012/7/30 10:35:17  作者:平江卜晓生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96  评论:1
内容摘要:纯学第四 「孟氏,其圣学之纯乎!」曰:「请问其全。」曰:「其尽心矣,尽心其知性矣。知天事天,达诸天之所为,是故性与天道之极乎!」“孟子,他的圣学纯正吧。”问:“请教他的纯正。”答:“他尽心,尽心可知性。知天事天,达到天的作为,因此是性与天道之极啊!” 存省一心,孰...
纯学第四
「孟氏,其圣学之纯乎!」曰:「请问其全。」曰:「其尽心矣,尽心其知性矣。知天事天,达诸天之所为,是故性与天道之极乎!」
“孟子,他的圣学纯正吧。”问:“请教他的纯正。”答:“他尽心,尽心可知性。知天事天,达到天的作为,因此是性与天道之极啊!”
存省一心,孰分动静?分则离,一则合,合则无间,无间则无息。
储存与精简在于一心,怎么能分动静?分就脱离,一就整合,整合就没有间隔,没有间隔就不会停息。
或问:「九思。」曰:「事九而思一也。」请闻焉。曰:「思曰睿,睿者通,通於万事,事变乎前而思一也。是故知一贯之教矣,圣学之功,一而已矣。」
有人问:“九思。”答:“事有九种而思是一样。”请闻。答:“思曰睿(尚书。洪范里说的),睿的人通达,通达于万事,事在面前变易而思考则一。所以知道一贯之教旨。圣学之功只不过是一罢了。
或问:「知觉之与思虑也有异乎?」曰:「不同,知觉者心之体也,思虑者心之用也。灵而应,明而照,通乎万变而不汩,夫然后能尽心之神。明照而无遗,灵应而无方。」
有人问:“知觉与思虑有什么不同吗?”答:“不同,知觉是心的体,思虑是心的用。灵敏而感应,明亮而照亮,贯通于万变而不乱,然后能穷尽心的神奇,光明照亮而无遗漏,灵敏感应而无所不至。”
曰:「小道者何也?」曰:「小人之道也,其诸异乎圣人之道矣。故自医卜之曲,必信必果之硁硁,以至夷惠之清和,皆小焉以成章。然而囿於器,故致远恐泥。夫惟圣人之道,通乎微入乎神而达诸天。」
问:“小道是什么?”答:“是小人(相对于圣人而言的,不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小人)之道,它与圣人之道不同。所以从医、卜之小技,必信必果的样子,以至伯夷之清 、 柳下惠之和都是小道成章。然而局限于器,所以致远恐怕有泥泞。只有圣人之道,才贯通精微、入于神圣、而达到于天。
杨生问:「扩充之指。」曰:「非外有所增而致力也。存而养之,养则生,生则大,大则广,广则塞。是故至大配天,至广配地,充塞配万化,其扩充之谓乎!夫艺木者,根立而养之,则发而茂,茂而实,有不得已焉耳。」
杨生问:“扩充的旨意。”答:“不是从外面增加而致力的。储存而养育它,养育则发生,发生就会长大,长大就会广阔,广阔就会充塞。所以至大配天,至广配地,充塞配万事万物,这就是扩充的说法吧!植树的扎根而养育它,则发生进而茂盛,茂盛而充实,有不可停止啊。”
易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始终一知也。知终始乎圣学,故天常照而已矣。学在常知而已矣,故知则不昧,不昧则不失,是故知存存而道义出矣。
易曰:“知道要到达的地方而达到它,知道结果终于达到它。”始终是一个知道。知终始是圣学,所以天只不过经常照耀罢了。学问在于不断求知罢了。所以求知就不会糊涂,不糊涂就不会错失,所以保存已有的知识,道德和义理就产生了。
陈生问:「尽心者,其忠之谓乎?」曰:「忠之义博矣,贯乎始终者也。尽心者,其始也。尽心则中,中心为忠,及其至也,知性知天。存养以事天,成乎其忠也。」
陈生问:“尽心大概是忠的说法吧。”答:“忠的义理博大啊,贯彻于始终。尽心是它的开始。尽心效法中,中心才是忠,等到他达到中心了,才会知性知天。储存养护来奉事于天,成就他的忠。”
杨仕鸣曰:「子之修二礼矣,请述乐焉。」甘泉子曰:「乐书之亡也久矣,乐记其传也。淳公有志而弗之就,夫不忘之全经,其在六律矣乎,而本於黄钟,黄钟本於中和。」
杨仕鸣说:“老师您修习二礼了(曲礼、仪礼),请说说乐吧。”甘泉子说:“乐书失传也很久了,《乐记》流传下来了。淳公有志(挽救)却不能做到,他不忘儒家的所有经典,大概说的是六律吧。六律本于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黄钟本于中和。
或问:「庙祀。」曰:「祭之犹丧也,继哀以养也。三年之丧自天子达,而祭之独不得达乎?故人之丧也,四世而服尽,则亦必四世而祭尽也。」曰:「礼,官师一庙而祖祢同,何如?」曰:「庙有多寡,以定上下之伦,义也。无庙而祭未尽者,官师同庙,仁也。」曰:「不备庙者则如之何?」曰:「於一庙之中,室东西一,祀高曾。其东西少前而却,为室二,祀祖祢。室其中北一,祀始分之祖,其别子小宗也。故四代迁而始祖不迁,以系族也。祭则各献以专其尊也,庶乎得孝子仁人之心矣。」曰:「祀始分祖岂有僣乎?」曰:「人莫不有始也,忘始者不仁不孝。」
有人问:“ 庙祀。”答:“像办丧事样祭祀,接着哀求奉养。三年的丧期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一样),难道祭祀却不能达到吗?所以人死了,四世服缌麻,服装尽了(没有其它服装了),那就也必然是四世而祭祀尽了。”问:“按礼,官与师一庙或祖庙与父庙同,怎么样?”答:“庙有多少,用来确立上下的伦序,是义。没有庙使祭祀未尽而导致官师同庙的,是仁。”问:“不具备庙的怎么办?”答:“在一庙之中,东边和西边各为一室祀奉高祖和曾祖,东边和西边稍前而后为二室,祀奉祖祢。在正中北面为一室,祀奉始分祖,使与子孙和小宗有区别。所以四代迁而始祖不迁,用来维系宗族。祭祀则个人奉献用来专供给他们的尊长,大概差不多可以得到孝子仁人的心了。”问:“祀奉始分祖岂不是有僭越吗?”答:“人没有谁没有始的,忘记始的不仁不孝。”
一理至而三德立,三德立而五道行,如曰:「以此行彼而已矣。」是行仁义云尔,乌乎一? 一呼一吸,生生之理。生理根於中,呼吸感应乎内外。皆天之气,下根乎上,上根乎下,下根上根,万物一体。消息升降盈虚之间,有不得已焉。彼隔以皮肤,昧者不察,因以起私尔矣。」
一理贯通而后三德(指仁、义、智三德)树立,三德树立而后五道(忠、仁、诚、节、勇。)施行。如果说:“以此道施行彼物。”就是施行仁义的话。怎么个一呢?一呼一吸是生生不息之理。生理根于中,呼吸感应于内外。(而一呼一吸)都是天之气,下根于上,上根于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消息升降盈虚之间,不得停止(此消彼长)。它因为隔了一层皮肤,被蒙蔽的人没有觉察到,因此而产生个人的观点。
聪明睿智,乃心之神,通乎四德。彼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皆感而发,德之用尔。能知天德,神而明之,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於此! 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惟敬而无失者能一之。
聪明睿智,是心之神通达到四德(孝、悌、忠、信)。宽裕温柔(仁)、发强刚毅(义)、齐庄中正(礼)、文理密察(智),都是有感而发,德的体现。能知道天德,神而明之,不是天下之至圣,又有谁能够做到这样呢! 大德如敦化万物,小德如山川分流,只有敬而不失的人能够一以贯之。
标签:  甘泉 知性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