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研究提纲初稿

时间:2011/5/25 21:36:55  作者:陈裕荣撰  来源:湛甘泉文化促进会  查看:1697  评论:9
内容摘要:《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的成立,是增城市文化教育事业中一件大事。多年来,广东不少名学者,呼吁要成立研究甘泉学术思想的社团,以弘扬岭南文化,探索和宣扬江门学派的学术思想。经历了漫长探索和筹备,终在湛甘泉的家乡组建起湛甘泉文化的研究团体了。湛甘泉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

《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的成立,是增城市文化教育事业中一件大事。多年来,广东不少名学者,呼吁要成立研究甘泉学术思想的社团,以弘扬岭南文化,探索和宣扬江门学派的学术思想。经历了漫长探索和筹备,终在湛甘泉的家乡组建起湛甘泉文化的研究团体了。

湛甘泉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广东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学术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湛甘泉文化促进会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宗旨。把湛甘泉对教育事业、哲学研究,对促进文化发展、诗歌创作、书法造诣的奉献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甘泉文化的研究,重点可分下列七部分。

 

一:湛甘泉生平史迹考证

湛甘泉生活近一个世纪,很多文献都有其事迹记载。如《明史》、省通志、增城县志、清初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乾隆时范瑞昂的《粤中见闻》,檀萃的《楚庭稗珠录》记述湛甘泉的史实较详,形象亦好。但增城乡间又有不少诋毁甘泉的流言蜚语。“道高毁来,德修谤兴”。古已有之,历来如此。需要认真考证,去伪存真,还甘泉以本来真面目。

甘泉1466年生于增城县沙堤乡(今新塘镇)。九岁时祖父湛江去世,后父亲湛瑛又遭诬陷,被捕入狱。因少遭家难,14岁始入独冈塾学读书,16岁后在西洲外祖陈云溪支持下,读书于广州。27岁考中举人。甘泉原名“露”,回乡祭祖时,发现犯了祖讳,与始祖湛露重名,即时改名湛“雨”。他本已取字元明,又取表字民泽。中举后即上京会试,可惜名落孙山。但甘泉不甘挫折,得顺德学友梁景行引荐,于弘治七年二月,往江门拜陈白沙先生为师,即时烧毁上京会试的证件,以表专心学习的决心。这期间有些事,考证中要注意的,甘泉入白沙门时,白沙已67岁,次年白沙母亲去世,白沙为之守孝三年,时白沙已年逾七十,老病交加,再未离开过家门半步。甘泉也并非长住江门学习,因已中了举人,主要靠老师启发式自学,且甘泉时已有个4岁的儿子,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故以居住广州为主,往来于江门,沙堤之间。所以说,甘泉在35岁之前是极少在家乡生活的。

甘泉32岁时,已领悟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思想体系,受到白沙的赞赏说:“江门衣钵属之子矣”。白沙晚年,谁能继承江门学派的衣钵,是颇受关注的大事,因这时白沙的学生多已功成名就,做官的,教学的,悠游林泉的都有,如梁储、林光、张诩、黄泽、林高、吴延举、李世卿等知名度都很高。白沙早期的弟子陈庸的学生伦文叙中了状元。湖北名士李世卿曾写信问白沙,楚云台现在谁住?白沙复信甘泉云:“民泽足下:李世卿书来问守台者,老朽已民泽告之。冷焰并腾,殆出楚云之上,盖以免世卿,使求之语言之外……,贤郎有病,可徐徐而来,眼中未有能夺公楚云手段也。”接着又写了三首诗,把江门的钓台作衣钵,交甘泉执掌。可证白沙在生前已确认湛甘泉为“江门学派”的继承人了。甘泉这时名声未显,确是件轰动的事。白沙去世第二年,张诩作《白沙先生行状》称:“先生殁后,门人聚议,以湛雨为行状,李承箕为墓志铭,梁储为传,而墓表则属某(张诩自称),湛之为行状也,仓卒事多未备,某窃懼久而湮晦无传,暇日因重为补,以为天下后世君子告。”可证当时白沙的重要门人,对甘泉继承江门学派的衣钵是无异议的。白沙晚年,有些学生如赵善鸣、邓德昌、汤霱、曾确等尚未成名,后来多协助甘泉办书院讲学,成立甘泉的门下士。

白沙去世后,甘泉为师守孝三年,又家居一年,39岁始受佥宪徐綋规劝,奉母命前往南京国子监深造,受祭酒章懋器重,留监读书。40岁才改名“若水”。上北京会试,,高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与王阳明论学,由此名震京师。次年弘治崩驾,朱厚照登位。正德元年十月,42岁的湛甘泉获授翰林院编修(七品),充经筵讲官,同修国史,正式步入仕途。自此十年间,甘泉曾两次充任会试同考官;任副使往江西封瑞昌王;任出使安南国正使(赐穿一品服)册封安南王。安南之行历时两年。正德十年,甘泉母亲病逝京师,即扶柩回乡葬母,守孝三年期满,请病假上西樵山建大科书院,讲学四年。

嘉靖元年,朱厚骢即帝位,57岁的甘泉被诏回京,复补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同修武宗实录。次年升翰林院待读(正六品)。又次年秋,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俗称大司成,掌教最高学府,开始讲学东南数省。嘉靖六年(62岁)回京述职。次年夏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常讲学金台。嘉靖1110月,巡按直隶御史冯恩,上疏弹劾“湛若水乃无用之道学”。不被朝廷接纳。甘泉却于年底回应冯恩的弹劾,上《乞休疏》要求致仕,朝廷不准。反于次年7月,升甘泉为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俗称大宗伯,又称春官。11月初一,朝廷赠封甘泉的祖父湛江,父亲湛瑛为礼部尚书,祖母梁氏,母陈氏,妻袁氏为夫人。所以民间有“三代”尚书之说。嘉靖1562671岁的湛甘泉转任南京吏部尚书,俗称太宰,天官。嘉靖16424,御史游居敬上疏论劾“若水迂腐之儒,广收门徒,私创书院,其言近是,其行大非。乞戒谕以正人心,端士习。“吏部接疏后覆言:”若水尝潜心经学,希迹古人,其学未可尽非。诸所论者,容有意见不同,然于经传多所发明。但从游者日众,间有不类。因而为奸,故敬居以为言。”上曰:(即嘉靖皇说)“若水有旨谕留,书院不奉明旨,私自创建,令有司改毁。”朝廷没有责问若水,却肯定了甘泉的学说。有些大臣反而责问游居敬,支大论说:“王湛之学即出于陆(九渊),亦何诡于圣人?生徒聚讲,即有虚谈,岂不愈于商财射利之党?书院既非敕建,亦何愧与淫祠梵宇之辉煌?居敬不彼之攻,而操戈以戕诵法孔子之徒,真无顾忌之小人哉!。万斯同评说:“给事中游居敬劾其学术偏波,志行邪伪,至请禁若水及守仁所著书,尽毁天下书院。部议从其言,几启伪学之祸,天下恶之”。可见游居敬妄图扼杀王湛学说,是不得人心的。反被指责为“小人”,“天下之恶”。

嘉靖18年秋,甘泉转任南京兵部尚书(俗称大司马),奉敕参赞机务。次年6月批转甘泉致仕。

综上所述,甘泉遨游宦海36年,其中在北京17年,回乡守孝,讲学西樵7年多,在南京为官11年。历任了翰林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官居二品,中间虽曾遭两次弹劾,亦化险为夷,可说是仕途通畅的一生。致仕后犹讲学名山20年,业绩更受人专敬,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

 

二:湛甘泉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陈白沙去世后,甘泉成为江门学派的掌门人,不遗余力的宣扬白沙的学术思想。40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即与王阳明(守仁),在北京公开论学两年,由此扬名天下,使中国哲学史上形成了王湛两派(即浙派、广派),当时学子不归王,即归湛。甘泉即以教书育才为己任,所至即建书院,供白沙遗像,开坛讲学。冲破了数百年来独尊“程朱学说”的垄断地位。开创民间办学、讲学的新风,有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甘泉掌教南京国子监时,向朝廷上《申明学规疏》,提出六项教学改革措施,这带有民主办学的做法,使南京太学面貌一新,又建观光馆让日益增多的学子居住,促使南京的学风得到很大的改善,名学者云集南京相与论学。三年任职期满,甘泉被越级提升为三品侍郎。任北京礼部左侍郎时,又讲学金台,置御史弹劾不顾。历仕礼、吏、兵部尚书时,仍以教学育才为己任,素衣约食,日夕荐书,授徒,讲学。75岁致仕回乡后,仍大建书院,终年讲学,直至去世。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湛甘泉不愧是我国教育界中尊师重教的典范。

湛甘泉创办的书院,是以自己的俸薪建校舍,买田地,以租谷维持书院师生衣食和教学经费的。学生入学后无食宿之忧,所以称为“馆谷”,“精舍”。也有他的门生学子,地方官员集资兴办的,如扬州甘泉山馆谷,徽州福山,斗山馆谷,武夷山六曲仙掌,一曲王湛会讲馆谷等。

甘泉最早创建的是西樵山大科书院。是他回乡葬母,守孝期满时(即正德13年)兴建的。得师弟赵元默(疑即赵善鸣)、邓德昌为助教,门生钟景星,杨骥协助管理,又令入学的生徒先学礼仪,遵守学规而后听课,所以很快吸引四方学者到来入学,迅速走上正轨,后来成为近百年长盛不衰的教学基地,先后培育出大批人材,如后来大科学子霍瑕,号勉衷,考中进士,出任慈谿知县,官声与海瑞齐名。杨骥、杨鸾、皆中举人出仕,潘洋成了出版家,刊印甘泉文集。大科书院教学上正轨后,甘泉又回到增城办书院,于正德14年秋,在同乡门生伍克刚,石下村贡生刘贤的陪同下,上到县城时,才知黎聪知县因贪赃枉法,已被革职充军,幸得县丞杨恩、教谕郭安、县城青年 学子张潮和城中父老大力支持。甘泉便以五百两银子,买下清献坊犀角巷已故千户杨政的宅院,开办“明诚书院。”次年2月,新知县朱文简到任,即亲到书院拜会湛甘泉,并题写“明诚书院”的匾额。须知甘泉这时仅是七品翰林编修,三年创办两间书院,经济压力是大的,须很大决心才能做到。

其次是扬州甘泉行窝(即甘泉山馆谷)。甘泉在南京国子监任职期满,回京述职路过扬州时,有50多门人迎接,次日又有数十人来拜会。甘泉的学生葛涧即发起在扬州甘泉山麓建座会馆,作为同学论文会友之所。甘泉在扬州学生多,后又在城外建了座“城外行窝”书院。后来甘泉很多学术著作,都是由扬州门人葛涧、高简、沈珠刻印发行的。

嘉靖七年5月19日,甘泉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又在南京开辟了“新泉精舍”。据《新置南京少宰公宅记》一文载:“甘泉子七年以祭酒转南京吏部右侍郎,公则无宅,私则无所与馆,……乃权寓于门人史氏(恭甫)之园,是为新泉精舍”。同年12月,甘泉门人周冲撰《新泉问辩录题辞》载:“时则四方同志来者日众,吾与史君恭甫复于精舍之后,辟一室为嘉会所,冲遂得与诸君联署为会,日相辩论,其中有疑则籍记以问于先生而取正焉”!据此可知甘泉的南京新泉精舍创办始末。嘉靖15年6月26日,甘泉转任吏部尚书,时已71岁,多次请求致仕,不获批准,回乡办书院,讲学育材的愿望难以实现,只好以护送妻子和长子的遗棺归里,请假回乡,幸获皇帝恩准,即于十月中旬启程回乡。回到家中,便把一切事务交待侍妾和大媳妇处理。即上西樵山视察一别15年的大科书院,与院中师生欢聚。随命钟景星回乡省亲,传讯东莞、博罗两县学子上罗浮山相候。11月26日随带沙堤乡举人伍訚,上增城县拜会文章知县后,即回犀角巷明诚书院与师生相聚。次晨便与一班增城学子同上罗浮,中途夜宿资福寺,28日到达冲虚观时,曾确率领的博罗学子,钟景星率领的东莞学子,已在山门恭候。三县儒生云集罗浮,会文论学选址建书院,热闹得很。

甘泉早年与李承箕游罗浮时,已有建书院山中讲学的愿望。今功成名就,请假回乡,故急上罗浮选址。又有博罗文武官员,冲虚观栖霞道长李以贤,师弟曾确协助,很快选定朱明洞作院址,李以贤和张世武千总承担组织施工,又委托博罗县官员代买田地,以租金租谷维持书院的办学经费,诸事就绪后,甘泉便放心下山了。朱明书院在嘉靖16年冬动工,次年秋便落成,开始办学了。

甘泉回到增城,又于12月7日,与增城知县文章,教谕汤仁,县博伍訚一行,在当地学子梁广明引导下,登上南香山选址办学。很快选定山中莲花洞建莲洞书院,一切委托县衙官吏筹建,甘泉又于闰12月初三书院上梁时,书院落成时两次登山,71岁老人,为办间书院,竟三上南香山,可见其办学心切了。

在建朱明、南香两书院时,西洲村陈志刚,号震川又建议应在西洲村北甘泉洞中建座书院,因此地是当年甘泉的母亲在此祷神而孕育甘泉的。甘泉又委托西洲村父老代办建甘泉书院了,这期间,甘泉还在家的东江岸边建了座“钓台”,用以纪念白沙老师和会友讲学之所,并重修了他童年读书的“独冈书院”。甘泉此行回乡,确是大兴土木,十分轰动。但他建的并非楼房馆所,而是为兴学育才而建书院的,可证他多么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啊!

甘泉回京时又不辞劳苦,绕道陆行,沿途视察了徽州的福山,斗山书院,渡长江视察和州的香泉书院。回到南京后,仍念念不忘家乡的办学事。嘉靖17年12月25日,年终岁晚时,犹筹划着南香山书院的办学经费,写下《莲洞书馆瞻田记》一文。过年后,正月25日,一连写下《罗浮朱明洞创造精舍记》,《峨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甘泉洞修造书馆记》三篇记文。可证他虽在朝为官,仍不忘家乡的教育事。

甘泉一生先后创建的书院多达30多座,有名可考的,计广东西樵山有大科、云谷、天阶馆谷;罗浮山有朱明、青霞、天华馆谷;广州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馆谷;增城有明诚、甘泉、独冈、莲洞馆谷;龙门有龙潭馆谷;韶关曲江有帽峰馆谷;英德有清溪灵泉馆谷。外省的,南京有新泉、同人、惠化馆谷;江苏溧阳有张公洞口甘泉馆谷;扬州有城外行窝、甘泉山馆谷;安徽池州有九华山中华馆谷;徽州有福山、斗山馆谷;福建武夷山有六曲仙掌,一曲王湛会讲馆谷;南岳衡山有紫云书院(又称甘泉书院),此是甘泉91岁时兴建的,遗址至今犹存,可证甘泉一生致力于教学育才的业迹。

甘泉95岁那年3月初十,还偕门生钟景星、张潮上龙门龙潭书院讲学。4月22日便在禺山精舍去世了。甘泉一生讲学长达55年,门生弟子多达3900多人,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现据一些残存的文史资料搜集,有名字或史迹记录的学生就有344人,有官至大学士、尚书、侍郎、知府的,更多的是学官和学者。这些门生名录已有专题记述。

甘泉不但长期热心办学、讲学,还亲自编写教材,任礼部左侍郎时,编了《古文小学》三册。名为太子、王子编的教材,实质是通用儿童教材,推动了儿童教育的发展。嘉靖皇审阅后批示云:“览所进小学,具见忠爱。书留览,礼部知道。”更多是编写高级教材,如《春秋正传》。《春秋》是孔子编的“鲁国史书”,被儒家尊为“经典”。此书年代久远,记述简略,后人不易理解。孔子去世不久,已有左丘明、谷梁、公羊三家为“春秋”作传,对原著解释有异。后世学者讲解“春秋”,谬误百出,引起各界争论,互相攻击。甘泉在很长时间,博览诸家对“春秋”的注解,细心考究,作成《春秋正传》,纠正错误注解,对学术界影响深远。甘泉还编了《古本四书训测》,《古大学测》,《古中庸测》,《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等儒学教材。

甘泉为官日久,没有终身从教,但其从事教育的成就,比为官的政绩影响更大。他的办学规模,讲学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学生人数之多,在中国教育史上似无人超过他的。

甘泉讲学,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把陈白沙开拓的岭南理学这朵岭南文化奇葩,传播遍神州大地,影响有明一代,且延续影响至今。湛甘泉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应于肯定的。

 

三:湛甘泉在学术上的贡献

近三十年间,“岭南文化”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公认。认识到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岭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派流。如学术思想、诗歌、国画、服饰刺绣、建筑工艺、筵席菜肴、社会民情风俗等等,都有独具一格的岭南特色。

黄河流域、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上,孕育出璀璨的炎黄文化。岭南地临南海,受五岭重山阻隔,文化发展起步慢了些,历史上曾被人们视为蛮烟瘴雨之区,南人也被视为“南蛮子”。实际早在秦朝末年,赵佗乘中原战乱,拥兵广东,已收容了不少南来的读书人,建立了“南越国”。这时广东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已有一定的水平,汉末黄巾军起义,三国争雄,八王乱晋,胡马窥江,中原大地战乱连年,一批批中原大族、士大夫逃入岭南避难,广东已是人文日盛。

进入唐****元盛世,广东出了个进士诗人,名相张九龄。张九龄生于名诗人辈出的时代,能开创唐诗清澹派的先河,赋诗格调以刚健著称,已显岭南特色。晚年发起开凿梅岭驿道,促进南北交通发展而扬名千载,实乃开创岭南文化的先驱。

张九龄去世四百年后,广东增城又出了个南宋名臣崔与之。与之是广东由太学生中进士的第一人。在南宋风雨飘摇的年代,与之以“新城平****”,“ 邕州平定兵变”,广西检法,琼州除暴政显露才华。回京时,金,元强邻压境,与之临危受命,帅淮帅蜀,力挽狂澜,保境安民,被誉为治世能臣。晚年广州家居,挺身而出,平定广东催锋军叛乱,保住广东安定。使朝廷迫切诏他出任“参知政事”(副丞相),右丞相兼枢密(最高军事长官)。与之知朝中权奸当道,为保晚节,拒绝复出,演出“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相”的高风亮节。誉为“千载一人”。文天祥称赞与之“德清风,跨映一代”。

崔与之拒绝复出,并非置国事于不顾,在广州不断上疏,向理宗提出施政意见,他在自书的《遗言》中,以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劝谏理宗做好修身治国。去世前犹关心民间疾苦,上书朝廷云:“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与之去世后,他广东籍的门生弟子李昂英、温若春、杨旺中皆是良臣,名学者。李昂英的弟子,增城陈大震、李肖龙,东莞李春叟、何文季等于宋亡后,拒绝仕元,保持民族气节,归隐乡间教书治学。大震、肖龙冒险搜集整理菊坡,文溪遗稿,成为名学者。故有人提出“菊坡学派,是南宋岭南学术的主流”,是有道理的。可惜未获学术界公认。

与之当日学识渊博,治国经验丰富,身居高位,著书立说是不难的。但他奉“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居世”为座右铭,憎恨腐儒清淡误国。实际与之的道德文章,声誉朝野,其诗词笔力老健,清新流畅,人评其诗“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音”。他的《剑阁词》被誉为“南粤词祖”。与之的诗词是继承张九龄的诗而开创发展岭南诗派新风。

明代,广东又涌现出一代学术宗师陈白沙,他“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震撼中外哲学界。他依靠自学为主,博览群书,细心观察社会和大自然的变化,感悟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夫学贵乎自得也”。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岭南学说,冲破南宋以来独尊程朱学说的禁锢,破除清规戒律,以生动活泼的诗歌,书信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学问。至令学者心向江门,形成了“江门学派”。培育出林光、梁储、张诩、李承箕、湛若水等一大批名学者。黄宗曦评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白沙是开创明儒心学的第一人。在独尊儒学的封建社会,白沙无疑是继承历代先儒的学术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凝成自己的学术体系。他在诗文记述中,自认是以广东“二献”,即张九龄和崔与之为师的。他对崔与之可谓崇拜万分,如在答友人何宗濓的诗云:

后来乡里不如前,五百乾坤浪数年。

何地可板文献驾?平生愿机菊坡鞭。

泰山北斗诸公地,明月清风病叟天。

窃比圣门吾岂敢,汗颜窗下读来笺。

再看张诩的《白沙先生行状》云:“迎先哲宋丞相菊坡像,为文祭于家,隅坐瞻仰若弟子之于师者久之”。白沙距与之去世两百多年,犹在梦中见到崔与之,想借增城凤凰山“一席之光”吟咏。想死后安葬增城与崔墓为邻。如“南风欲理增江掉,也借青山卜墓邻”。足证张九龄、崔与之、李昂英、陈大震、李肖龙、陈白沙、湛若水等岭南历代先贤,他们的学术文章、道德、诗词是一脉相承的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

陈白沙一生讲学江门,虽开始了明儒心学的先河,其学术思想难以广泛传播至其衣钵弟子湛若水出仕,才把白沙的学术思想推向全国。湛甘泉40岁才出仕,虽大器晚成,幸享长寿,为官36年,致仕后犹专门讲学20年。历仕两京,官居翰林院,国子监,礼吏兵三部尚书,长掌国家高级教坛,是他继承和弘扬白沙学术的大好机遇。形成社会公认的陈湛学派(又称“广宗”,江门学派。所以说江门学派是陈白沙奠基,湛甘泉继承和发展的,才使岭南文化蜚声海外。从崔与之、陈大震、李肖龙至湛甘泉的460多年间,四个增城人薪火相传,为发展岭南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誉增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当之无愧的。

湛甘泉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这是符合陈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的。因而受到白沙书面称赞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并由此确认湛甘泉为其学术的继承人。

湛甘泉对“随处体认天理“的解释是:”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又云“吾之所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格”,现代话说是观察研究,“物者天理也”。什么是天理?儒家各派解释也有不同,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件数”。他们把“天理”理解为“纲常伦理”。又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强调不出于“理”,则出于“欲”。要求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说什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王夫之又提出“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反对“离欲而别为理”。湛甘泉明确认为“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天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亦存……盖其自然之文章,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行,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自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甘泉认为“天理”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物质世界,要求人们随时随地去研究它,认识它。比起封建伦理用三纲五常来解释人和理,这在认识观上是进了一大步的。无疑是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甘泉在学术上另一贡献是,发展了陈白沙“学贵知疑”,重思考求“自得”的学风。反对唯书唯上,要求学术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有力的推动了学术的民主研究学风。甘泉云:“或问学何贵”?曰“学贵疑,疑斯辩,辩斯得矣,故学也者,觉此者也”。“夫学而知所疑也,学之进也。如行路然。行而后见多歧,见多岐然后择所从,知择所从者,进乎行者也”。

“门人问思。甘泉人曰:虚灵知觉,思也。曰:何也?曰:本体也。本体全,则虚而明,有以照物,如鉴宝而妍媸莫逃,是谓思则得之,无思无不通也。思无邪,臆变之思,可以为思也乎”。甘泉认为心是灵觉的器官,心的作用是用来思考问题的。只有经过内心思考,才是“自得”。王阳明也承认:“晚得友于甘泉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用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学,务自得者也”。

甘泉创制《心性图说》,教导人们认识宇宙,他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气所生,宇宙统一于气。如《答王阳明》说:“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曾空也”。《心性图》以三个连串小圈表示,上圈喻本心性情未发之时,始于“敬”;中圈喻“心性已发之中,产生仁义礼智”;下圈喻天地万物的化育阶段,而终敬于心。谓心无所不贯也。一大圈包括三小圈,为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谓心包括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实喻“心无所不包也”。这一哲学认识论是个很大的命题,它客观上承认宇宙是物质构成演变的,最后又归结为主观意志“心”统揽一切,所以人们认为甘泉虽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主体似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这比那些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人,进步多了。湛甘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须要众会员细心研究。

 

四、湛甘泉治国从政的贡献

湛甘泉历任武宗、世宗两朝,为官36年。虽因办学事受过两人弹劾,但始终没有受过问责,贬谪,降级的处分,从七品翰林编修,直至二品尚书而致仕,这在正德、嘉靖时期为官的少有幸运者。

有人说:甘泉在南京做官,没有实权的。这时不是熟悉《明史》的误解。南京是明朝开国之都,明成祖朱棣篡夺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后,才迁都北京的。明太祖的陵墓,祖庙、宫室和众多开国功臣的家族皆在南京。明成祖不敢反叛父亲,惹怒勋臣家族,在南京保留一套朝廷建制,称为“留都”。南京的官员与北京同等待遇,分管东南数省,是有职有权的,而且东南是全国文化经济发达之区,很多名臣,名学者多曾在南京为官。实际甘泉在北京为官也有14年。甘泉去世后,明穆宗追溢甘泉的圣旨称:“故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发迹贤科,蜚声词苑,出衔使命亲藩与彝藩而交播声名;入典试场,文闱暨武闱而并收俊杰。抽毫史局,劾劳绩于两朝;振铎成均,申规范于多士。大礼郊礼之议,既博洽乎古今;圣学圣德之陈,尤勤劬于启沃。留心往训覃意;斯文博综六籍之言,自成一家之旨。卿曹六转,扬历二京。……用追往劳,爱申卹典,兹特赠太子少保,谥文简”。这段旨文,是明穆宗全面肯定甘泉为官的政绩了。

湛甘泉的政绩,现代学者关履权,何国华,蒋祖缘,凌峰等均有专题阐述,综合是:

第一:主张“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民为邦本”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先儒提出,但多是些游说的客卿或民间学者。甘泉时在职翰林,向世宗上《乞上下一心同济圣治疏》云:“天下庶民实为邦本”。喻“天下犹大舟也,……舟危则在舟者无不危,舟安则在舟者无不安”。皇帝须畏民、重民、保民才得民心,“得乎民之心,则得天之心,而天位安;失乎民之心则失天心,而天位危”。五百多年前,甘泉能对皇帝提出这样的治国安邦思想,是为远见卓识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仍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

第二:从“民为邦本”论出发,甘泉对皇帝、国家和百姓的关系上,提出“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主张。早在1800多年前,孟子也提过这番话,但两人所处的时代、地位不同,所担的风险大不一样。孟子处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又是游说诸侯的客卿,言论较自由,少有杀身之祸。甘泉生后在报端专制的封建社会,君权至上,说话稍有不敬,会招致杀头的。甘泉直接上书皇帝,敢提出君为轻,民为重的治国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这种思想还体现在甘泉对一些历史事体的评价上。如对岳飞的评价,岳飞在抗金前线正取得节节胜利时,突然一日宋高宗连下12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若以社稷为重,岳飞大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抗金。但岳飞屈从君命,回京后即被秦桧害死,留下千古冤案。甘泉评价说:“第恐违诏后将士解体耳?要之社稷为重,若能真见得则虽执阃外之义,矢心灭贼,朿身待罪以明其心耳也”。甘泉认为岳飞若社稷为重,应坚持抗金胜利后,再回朝领罪才是。又如对“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拒食周粟”的评价,甘泉也认为武王为拯民于水火,讨伐君纣王是正确的。

第三:反对太监、外戚干政。甘泉在《乞上下一心同济圣治疏》指出:“天下一大舟也……内臣外戚,犹夫附舟之人也,天下民庶实为邦本……盖有恃宠坏法,以败人国家。如同舟之人,凿舟而破之,自以为安,而鲜不先溺,有如先朝之迹,而不知鉴也”。明确直指正德时太监刘瑾弄权的事。“左右亲信之人蛊惑上心,不引以声色,则引以异教;亲戚希无厌之赏,近幸夺法司之狱,行赏僣差,纪纲废弛,是皆所谓同舟之人凿舟而破之”。这些话都是忠恳告诫嘉靖帝不要让内臣(太监)外戚干政,以败坏国事。在封建王朝中,太监是皇帝家的家奴,日夕随侍左右,外戚是皇帝的亲戚,这些人都是惹不起的,甘泉能大胆直言,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第四:甘泉出身农家,为官也注重农桑,关心民瘼。他在《讲章》中提出:“这稼穡是小民所依以生,盖无此则小民不生,小民不生则大人无养,上下无养则礼义廉耻灭亡而人道息矣”。甘泉反对日益严重的皇庄豪门勋戚大量掠夺兼并土地。甚至提出恢复西周时的“井田制”,“分田其王政之本乎?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大地泰,万物若“。当然在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要恢复西周的“井田制”是不可能的。甘泉只以一种复古的理想来反对土地兼拼罢了。

第五:甘泉为官勤政,力促移风易俗,他的门生崔铣在《参赞事略跋》记称:“甘泉湛公,参赞机务……精心力竭……夫其申圣谟崇古礼,厉兵式武,率乃自躬省费宽民协之。各署养高年,饩困戎,逐游客,止火葬,劝农桑,联保伍,作义阡,坚定斯业盖相天下之道焉“。年已7475高龄的湛甘泉,任兵部尚书仅一年,仍事事躬亲,操练水兵,参与废除淫祠滥庙,禁止聚众酗酒,禁火葬,作义塚地,力促移风易俗。甘泉为官虽无重大创举,也从未受过指责,是属忠于职守的人。

 

五:湛甘泉的社会经济思想

在自然经济的社会中,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湛甘泉的经济思想是建立于“民庶实为邦本”的理论基础上,主张“重农”,“恤商”,以发展经济,勤俭节省,以减轻民负为目的。主要表现为:

1: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圃事是太平基”,“农桑乃衣食之源”。规劝皇帝要体念“细民之稼穡艰难”。在《兵部尚书湛若水条陈留守南京十事》中,建议地方官“要遍查附郭空间地土,(令民)种植桑麻,自为织纴。又必要时巡行郊陌,分别勤惰,以示劝惩”。就是说要求地方官员要深入城内城外,查荒开荒,摧耕摧种。作为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推行教育的湛甘泉,能处处关注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在当时社会上是难能可贵的。

2:主张保护商人的基本利益。明朝发展到嘉靖期间,皇族、勋臣家族人口日多,衙门冗员日盛,买办差人依仗官府权势,常到商行铺户中强买强卖,以官价(低于市价)或赊销手段掠夺货物,商人不堪其扰。甘泉指出南京铺户“占籍未及数年,富者必贫,贫者必转徙”。造成不少商人“捐货失业,困极日怨”。甘泉深知此弊,即向官府衙门提出“平物价以苏铺行”。革除买办制度带来的各种弊端,如强行压价,赊销等积习。使商人得以喘息,促进市场正常发展。

3:提倡勤俭,反对奢侈。嘉靖期间,朝野上下奢侈浪费之风严重,豪门贵族争奇斗富,一次宴饮“水陆奇珍百余品”,“动费百金”。甘泉主持南京兵部尚书时,禁聚赌,聚饮,游冶,劝民以俭。自己带头在官舍后园种菜自给。这些事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六:甘泉对发展文化艺术的贡献

湛甘泉是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诗人,书法家。他早期创办大科书院,在《训规》就有“先文艺”的要求,规定“诸生人人皆学诗,作乐以涵养德性。……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于本斋,歌涛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也。”专门为学生开设“古诗”课程,亲自撰写《白沙子诗教解》作教材,此书对宣扬白沙学说,效果甚佳。

甘泉在《古乐经传或问》指出:“夫乐歌所以涵养性情,熏陶其气质,变化其偏滞也,无所不宜歌也,故曰‘诗可以兴’。说明文艺可以陶冶人,提高人的素质和审美观的水平。因此甘泉一生乐于写诗吟咏。81岁时,犹在西樵山携六位学生,16名村民,一个村童作重九登高,在大科峰见日台上饮酒放歌云:

九日携壶上大科,天歌一曲宣天和。

浴沂六七惟童冠,就与诸贤父老多。

改革开放以来,旧体诗盛行,人们多喜爱五七律、绝的近体诗。有些人认为甘泉的诗韵律对仗不合,这是误解。因甘泉继承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故写诗也崇高自然,喜爱不事雕硺古朴自然的古体诗,也写了大量古体诗,他喜爱《诗经》的民歌和陶潜的田园诗。

其实甘泉的近体诗也写得很好,只不过他嫌近体诗太受韵律对仗限制,太过雕硺,失去天然韵味。他的近体诗也基本摆脱明代盛行,追求藻饰华丽,形式主义的“台阁体”诗风的流弊,处处显现出岭南诗派的清新气色。如弘治16年奉母亲准备上京应试的《新春试笔》诗云:

新岁题诗发兴新,新梅枝上太撩人。

三元甲子周天日,一十六回弘治春。

天上经纶知有自,人间竿木小随身。

强颜欲索慈颜笑,毛义终渐捧檄频。

这诗信手拈来,不事雕饰,连用三个“新”字,两个“上”字和“人”字,不顾诗家大忌,写得自然流畅。表明自己上京应试,也不过像东汉毛义那样,是为了安慰母亲的。

又如他在南京国子监时,春日带领学生游祈泽寺云:

小寺寻春草路微,春花春日静相晖。

好花到眼愁应破,真赏于人天不违。

风日深林啼鸟过,晴光满院游丝飞。

当时风浴缘何事?只领春香两袖归。

诗中迭用4个“春”字,“花”,“风”,“日”各迭用两字,毫不雕饰,却写出一脉春光美景,自然流畅,这就是“以自然为宗”的岭南诗特色。

又如他的《游罗浮》诗云:

闻歌一夜动幽怀,直踏飞云万丈崖。

翠霭浮云白日暝,虹桥有路青天来。

三月二月春之半,千山万山花正开。

笑问仙源杳何处?云涛浩浩不堪裁。

此诗收载《岭南历代诗选》,编者评说:甘泉诗“能恪守师法,不好作道学头巾之语。诗重自然,重韵趣,爽朗俊逸,时有精好之处”。“前后七子集中,无此佳篇”。可证甘泉确是岭南文学一位杰出诗家。其文艺作品,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甘泉是书法家,学的白沙的茅龙书法,即用茅草根自制茅笔,写出的大字峻峭有奇气。人评甘泉的字,骨气不如白沙,但不失为大家风范。他在南京燕子矶写有“天空海阔”四个大字刻于绝壁上,旁有诗句云:“新秋窈窕题诗还”句。在岭南梅关,广州五仙观,浴日亭有甘泉写的三块碑文,历代人争榻之珍藏。

甘泉曾把书法心得写成一诗,启发学生郑深云:

孔新爱我字,字者心之画。心苟有神妙,不画亦自得。由画以得心,立造神妙域。氤氲初涑时,太和未鸟迹。吾欲斩茅根,同子坐端默。

近年交通发达,讯息畅通。甘泉的书法遗字、碑匾,不断有新发现。如20063月,福建省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缪长钻,传来《湛若水石刻》相片一张,并说此石碑高3.8米,宽3.18米,面积达12平方米,为闽东石刻之冠。石刻系明嘉靖1617年(1537-38年)守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草书,共488个字,尚有少部分字不易辨认”。这期间甘泉没有到闽东的记载,应是书于南京的。更重要的是新会崖门的《慈元庙碑》,碑文是陈白沙书,碑后三行跋文是甘泉写的,下款署名“门人增城湛雨跋”。是甘泉早年书法真迹。此碑已属珍贵历史文物。

甘泉71岁请假回乡,筹建西洲甘泉洞书院(即今镇三中所在),写有四首七绝诗,其中一首有真迹复印件。还有《斗潭八景》诗之二,《沙头唤渡》亦有书法一幅。上两幅复印件已收入我编的《增江诗话》书中。此外,西洲村陈氏宗祠,茶滘村黎氏祠堂皆有甘泉题字。

还有一些与甘泉文化有关字迹,古地图也应搜集,如陈白沙寿湛丈诗条幅;罗冈区萝峰寺东亭《山高水长》一匾,本甘泉题字,后由湛宴重书。湛宴号蔚林,新塘康照41年举人,长期在乡教学,专心研究甘泉的《心性图》与《随处体认天理》之学。雍正元年始授河北迁安县知县,因年老即以原职致仕。乾隆28月至55月,任增城知县的王廷锋,题赠湛宴家《盛世达尊》一匾。湛宴90余岁犹能写小楷,草书气骨遵劲,有二王笔法。故此匾应搜集,以续甘泉书法余绪;为天蚕岭湛若水墓题的“山斗八座,真儒千载。九十五季,命归不朽。”还有西樵山的摩崖字迹亦应整理。再配上旧《番禺县志》的湛家园地图,就可出一本甘泉的翰墨书了。可供热心研究甘泉文化的人参改。

 

七:湛甘泉对旅游文化的贡献

湛甘泉不但是位大学者,更是个旅行家。在陆路靠步行、骑马;水路靠乘木船的年代,甘泉已踏遍半个中国,历览了不少名山胜水,登山必攀绝顶,如罗浮的飞云顶,南岳的祝融峰顶,西樵的大科峰顶。且所到之处,多有诗文,摩崖墨宝,留下珍贵的文化史迹。山水本出天然,但欲扬名于世,吸引游人,多靠名人的诗词赞颂,书法摩崖点缀,才能显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寻幽访胜,方可名垂千古。长江三峡可谓雄奇险峻的天下壮观了。幸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名诗句,才能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谪宦迁官到此涉险探奇,使三峡声誉全球。又如南昌的滕王阁,武昌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昆明的大观楼,是因王勃一篇“序”,崔颢一首诗,范仲淹的一篇“记”,孙冉翁的一副长联,才屡毁屡建的,不然早已灰飞烟灭了。可证历史文化对名胜景区建设的重要。“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仙”和“龙”是传说中虚无缥缈的东西,实喻文化艺术的沉殿,对名山胜水影响的重要性。

正德七年二月,时值壮年的湛甘泉奉命为正使,代表皇帝出使安南册封安南王,虽说身负外交使命重任,实则也是一次历时两年,跋涉关间万里的长途旅行。有大批侍从相随,沿途州县有官员迎送,实是意气风发的旅游壮举。故他抵达广西平南,横州时,写下《平南遗兴》、《过横州吊秦少游》三首好诗。归途中又绕道西樵山访方献夫,写了四首清新畅爽的好诗,还写下长达三千言的《交南赋》,引经据典,详细写下当日安南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这篇优美的游记。

甘泉赴南京出任国子监祭酒时,途中游览了山东邹县孟子的故里,写下《登驿山感怀》四诗,忆古抚今,抒对先贤敬仰之情。他在太学施教时,不是整天坐在讲坛教学,而是坚持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常带学生游览金陵名胜以增长知识,写下《金陵八咏》诗组。又带领学生游览苏南水乡,登茅山,写下《游茅山途中》三诗,《斗潭八景》诗组,犹叹深含哲理的《沙头唤渡》驰名。还有《市桥道中》四诗,状景清新自然。任礼部尚书时,视察长江沿岸各府县的教学情况,乘船览长江胜景,览大胜关,登九华山,瞻姑山,写有《长江杂咏》九诗。又入鄱阳湖,登彭泽县吊陶渊明祠庙,再登庐山白鹿洞共留下四诗。

湛甘泉71岁任吏部尚书时,请假回乡,返京时不辞劳苦,走陆路绕道婺源,过微州,登黄山,沿路讲学,观山赏水,题咏颇多。

甘泉一生八成是在旅途中的,16岁住广州读书,27岁上京会试,29岁往江门深造,31岁与李世卿初游罗浮山,92岁还登南岳,前后登山临水60多年。江门求学时,游肇庆三洲岩留有诗,是甘泉最早的旅游诗。又往新会吊崖山,这是南宋抗元最后一个战场。白沙老师倡建纪念以身殉国的慈元太后祠庙,亲用茅龙笔写下块《慈元庙碑》,甘泉为此碑写了“跋文”,署名“门人增城湛雨跋”。留下甘泉最早的书法墨宝,此碑今仍在国母祠内,已成了国家保护文物。

甘泉讲学,游览名山甚多,难以尽述。但时间长,影响大的,当以西樵山,罗浮山,南岳衡山。此外还有广州湛家园和新塘南香山了。

甘泉在西樵山建有三座书院,题诗20多首,活动先后达24年,《西樵山志》记载他的遗迹有:烟霞洞,云谷书院,大科书院,山南古道,湛甘泉寓墓,湛子讲学岩,湛子洞,壁立洞,仰辰台摩崖刻石,九曲溪,“云门”题刻等11处。为西樵山的旅游文化留下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流逝,有些摩崖被自然风化了,有些景点如壁立洞被湖水淹没了。只留下“山志”的文字记载。

罗浮山是甘泉童年在家可朝夕遥望的,从沙堤乡乘舟,半天可达“罗浮初地”,(即博罗县铁场墟),再行30华里便是冲虚观,朱明洞。这是甘泉致仕后一方重要讲学基地,他在青霞谷,朱明洞都建有书院,又在黄龙洞建有“四贤祠”。他的弟子名学者厐嵩,在黄龙洞建有“庞弼唐精舍”冼桂奇在青霞谷有“读书堂”,李时行也编茅筑室于青霞栖息,因而吸引不少学者登罗浮山读书,讲学,使罗浮成为声誉全国的“理学名山”。《博罗县志》记载甘泉在罗浮的遗迹多达20多条,诗作20多首,因历经战乱,自然风化,现在很多遗迹湮灭了。幸有山志,县志记录下来,是可供旅游部门发掘的。

甘泉八、九十岁高龄,犹三上南岳,踏遍衡山五大名峰,在紫云峰下建有甘泉书院,大会三湘学子讲学衡山数月。甘泉登南岳,沿途迎送的官员,有名字可考者达30多人,其登山记文,诗文多达134首。至今书院遗迹,摩崖石刻仍在,因受到地方保护,这有赖于岳云中学历任校长的努力。有赖于南岳图书馆康和声先生及时抢救,在日寇侵华前,即把有关甘泉的诗文刻印成书。2008年中秋前夕,湛国楠老先生把他上南岳取回,康和声刻印的《陈白沙,湛甘泉先生南岳诗文》复印件寄我。我即及时整理《湛甘泉先生南岳诗文集》一书,由市新广文局罗德远同志帮助出版了。

南香山是甘泉晚年在家乡讲学的基地之一,他71岁时请假回乡,筹建南香山莲洞书院,先后三次登山,留下三首诗作。在此前后,他为莲洞书院撰写三篇记文,即嘉靖151122写《初卜筑莲花洞祭告土地文》,(今天叫烧地契)。同年闰12月初三日,写《莲花洞书馆上梁祭告文》:嘉靖18年正月25,在南京写《峨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此外还有甘泉门人周学心在莲洞书院为甘泉先生塑像,撰《湛甘泉先生像表记》一文。这些诗文都是南香山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我们要开发南香山旅游基地,要研究宣扬甘泉文化,甘泉文化促进会应与地方党政,有关人士把上列诗文刻成石碑,屹立南香山上,对促进旅游业,促进甘泉文化的研究,都是有深远影响的。现西樵山,南岳都十分重视甘泉文化史迹的保护,作为甘泉家乡的人,更不应落后了。
标签:  岭南文化 中华民族 社会主义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