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甘泉文化读本》

时间:2014/4/12 22:52:53  作者:湛凌松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447  评论:4
内容摘要:《甘泉文化读本》目录湛凌松 辑录释义《甘泉文化读本》自序第一章 学贵纯、先立志篇 第1-7页 第页第二章 圣人之道之学之教篇 第7-13页第三章 体认天理篇 第13-19页第四章 书院篇 ...
《甘泉文化读本》目录

湛凌松  辑录释义《甘泉文化读本》自序
第一章  学贵纯、先立志篇      第1-7页   第页
第二章  圣人之道之学之教篇    第7-13页
第三章  体认天理篇            第13-19页
第四章  书院篇                第19-24页
第五章  忠君爱民篇            第24-43页
第六章  贞友篇                第43-46页
第七章  爱生篇                第46-50页
第八章  尊师、孝悌、族谱篇    第50-62页
第九章  论诗篇                第62-67页
第十章  哲学篇                第67-72页
附录:                        第73-110页
1、西樵大科书堂训规(61条)73-78
      2、天关精舍语录 (83则) 78-87
3、白沙先生诗教序       87-88
4、乡誓   88
5、睟面盎背论(南京国子监试卷)      88-89
6、中者天下之大本论(会试卷)        89-91
7、治权论   92-95
8、交南赋   95-98
9、湛凌松《湛若水诗歌的成就及特色》  98-110
湛柱辉  跋《甘泉文化读本》                 110-112

辑录释义《甘泉文化读本》自序
湛凌松

我正在读《圣学格物通》,忽然收到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会长湛柱辉先生2013年11月28日15时21分发来短信,命我以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的名义,为甘泉小学提供《甘泉文化读本》作为教材,选材为甘泉著作中讲学的语录,或有代表性的观点、文章均可,但要注明出处,选材要求一律用白话文译出。说:“上述文稿需您费神,并将电子版发来。”
翌日,我按要求拟定了十个选题,准备每个选题选十则左右学生容易理解、好记诵的进行。不几日,他来电话询问进展情况,我说因为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好记诵,选材还真有点困难。他说,不是为学生,是为老师。我说,那就好办了,仍然分为十个选题,每个选题可以选较深的一些内容,让老师们对甘泉文化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并告知可增加附录,但不翻译,拓宽知识面,让老师们自己阅读理解。
甘泉文化,浸润在湛若水的全部著作之中,而其著述宏富,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积极敏锐,对经书古籍烂熟于心,撰文授课常常信手拈来,口中娓娓道来门生弟子疑窦顿开,下笔似有神助文采锦绣斑斓,读其书可与古圣先贤一起对话,读其诗可随他傲游书山学海体认天理,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在这个《甘泉文化读本》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拟定的十个选题分为十章,各有侧重,互有关联。每则注明出处,便于读者查阅对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甘泉文章文体丰富,全部是文言文,我很喜欢阅读他的文章,但要我准确翻译,却不是件易事。因为文言文满篇之乎者也,其中有虚词实词代词转折词,翻译时不能一味直译,要将作者省略处适当补出,方能符合文意,表达作者精神。虽则囿于识见不深,对六经极不熟悉,我边读边译,实在搞不明白处就查字典、查典籍、问网络,尽可能准确领会甘泉愿意,用现代语言翻译出来。
不足之处,概难一免,请读者诸君和方家赐教。

第一章  学贵纯、先立志篇


学贵纯,不贵杂;学贵一,不贵二。纯者,一也;杂者,二也。一者,善而已矣;二者,恶以为对者也。故君子致一以纯之。——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新论•贵纯章第三》

释义:【读书学习重在精粹,而不在博杂;读书学习重在专一,而不在于多歧。纯粹,就能专一;博杂,就不会专一而导致歧义。专一,好的学习方法;读书博杂贪多的人,守着错误的学习方法,还往往误以为正确。所以,会读书善于学习的人就能专心致志而取得成功。】


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固其基址乃可。志者,志於道也。立之是敬。匹夫不可夺志,不可夺乃是志,若其可夺,岂可谓之志?自始至终,皆是此一字。——载《泉翁大全集卷之五•西樵大科书堂训规》

释义:【众学生读书学习,必须先立定志向。如同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屋基方可。有志向的人,有志于天德王道,并以敬畏精神立定这一志向。平民百姓的志不可夺取,不可以夺取的志才是志,假如可以夺取,怎么能说是志呢?自始至终,都是这一个“志”字。】


甘泉子曰:“学莫大於辨志矣。志於道焉,富贵功名皆化而之道,古之人有居之者,周公是也。是故功名也者,非圣人之所弃也;富贵也者,非圣人之所恶也。不志乎道则二者皆私而已尔,又何足以与议?”——载全集第61页《泉翁大全集卷之六•雍语•辨志第十二凡十七章》

释义:【甘泉子说:“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辨清志向。有志于天德王道,富贵功名都可以因此而进行教化,古人有做得很好的,是周公。所以功名之类,不是圣人抛弃的;富贵之类,也不是圣人厌恶的。但是不立定天德王道的大志,功名富贵都是自私的追求而已,与这类人又有什么可讨论的呢?” 】

或曰:“请学何学?”曰:“其大学乎!”曰:“有要乎?”曰:“有,止至善为要。”曰:“何先?”曰:“先知止而后定静安虑,是故以言乎止至善之功,至矣;以言乎天下国家之大,斯其要矣。故曰:‘在格物。’物格而家国天下无余蕴矣,至矣,尽矣。其旨也微乎!”——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敬德第三凡十二章》

释义:【有人问:“我们跟您学习,学什么呢?”甘泉子说:“学《大学》吧!”那人又问:“有要点吗?”甘泉子答道:“有啊,‘止至善’就是重点。”那人再问:“先从哪里入手呢?”甘泉子说:“首先,要知道进退,而后谋划定静安虑的原则,所以讲‘以达到最好的结果为上策’是真功夫;所以讲治理天下国家的关键要点是‘止至善’。所以古圣先贤说治国‘在格物’,明白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治理天下国家,那么没有遗憾了,尽善尽美了。《大学》的要旨多么微妙啊。”】


陈生、杨生、冯生侍坐。甘泉子喟然叹曰:“古之学者学诸海,今之学者学诸山。”曰:“何谓学山?”曰:“学山者自高,故土或倾焉。”“何谓学海?”曰:“学海者自卑,故流必满焉。是故山有日损,海有日益,知损益之大,可与语学矣。”——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敬德第三凡十二章》

释义:【陈生、杨生、冯生侍坐。甘泉子喟然叹道:“古代的学者学习海,今天的学者学习山。”三生问:“什么叫学习山?”甘泉子诱导说:“向山学习的人,自视很高,所以会象土山一样倾倒。”三生问:“什么叫学习海?”甘泉子进一步诱导说:“向海学习的人,很谦虚,所以会海纳百川,波浪滔天不觉其满。所以山天天有损失,海天天有收益,认识到怎样做有损失、怎样做有收益的人,可以与他讨论学问了。” 】


甘泉子曰:“君子之志法乎天,行法乎地,其变化法乎四时,故能与天地并。志法乎天,故远而无外。天包乎地,行法乎地,故近而无遗。变化法乎四时,时而出之,故出而无穷。”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夫能敬而后定,故定而不寂;能定而后思,故思而无邪。敬定思一也。仁不欲方,智不欲圆,勇不欲动。兼而有之,可与入道。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语道第二凡十四章》

释义:【甘泉子说:“君子的志向以高天为法,行为以大地为法,他的成长进步以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为法,所以能顶天立地。志向以高天为法,所以理想虽远而没有天外之憾。天包裹着大地,行为以大地为法,所以践行虽近在脚下也毫无遗漏。成长进步以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为法,随时推陈出新,所以会不断进步。君子有敬畏之心就可以涵养仁义廉耻,有恒定之志就可以因学习而聪明智慧,善思就可以产生果敢勇毅。能怀敬畏之心就会志向恒定,所以志向恒定就不会心存落寂;能使志向恒定就会善于思考,善于思考就不会走向邪路。敬畏、恒定、善思,就会做事专一。仁义廉耻,不必追求方方面面都做到;聪明智慧,不必追求事事圆满;果敢勇毅,不仅仅是上阵杀敌。这些方面兼而有之的君子,可以领他入道了。” 】


夫学以立志为先,以知本为要。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立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志立而知本焉,其于圣学,思过半矣。——《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七•君子第十三》

释义:【学习要先立定志向,并以了解根本为要点。不知道什么是根本而立定志向的人,从来没有。有志向而不知道根本的人,他那个志向不长久。立定志向并且抓住学习的根本,那么他对圣贤心学的理解,就有了超过一半的了解。】


为学患心不定,只是煎销习心三层五层,如煎销金银,一番煎销,愈见一番精明,煎销尽者为大贤。习尽则元来本体广大高明,何尝有缺?何所沾惹?¬¬——《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七•君子第十三》

释义:【读书人最怕志向不定,所以要去除被世俗蒙蔽在心上的层层阴霾,如同擦洗金银器皿,一番擦洗,见一番光明,能把蒙在心上的阴霾彻底清除的人,就是大贤人了。世俗尘垢除尽,人心向善的本体自会广大高明,这时就不会再缺失方向,不会再去沾惹世俗尘垢了。】


初学用功茫然无著力处,只且于言动间存习。步趍要从容,言语要和缓,步步言言要与心相应,一一使由中出,存习之久,自然成片段。——《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七•程子第十四》

释义:【初学圣贤之道时,茫然无序,不知在何处用力,其实只要在言谈举止上学习就可以了。走路要从容不迫,讲话要语气和蔼,言谈举止与心呼应,务要使一言一行由心之本体中正中自然流出,长久坚持下去,自然会有成效。】


夫学而知所疑也,学之进也。如行路然,行而后见多岐,见多岐见而后择所从,知择所从者,进乎行者也。——《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七•程子第十四》

释义:【读书学习能够发现疑问,是学习的一种进步。如同走路一样,走得远了就会遇到很多歧路,冤枉路走多了,自会选择正确的路走,知道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跟会走路的人一样聪明。】


学莫先于立志矣。夫子之志学以至于从心,皆一志也。立志而后学问思辨笃行焉以成之。——《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七•程子第十四》

释义:【学习首先应立定志向。孔夫子教诲人立志问学,首先从心性做起,都是一个道理。立定志向之后,学、问、思辨、笃行这些功夫就会让你的志向成功。】


昔有问者曰:“予欲作文,何如?”应之曰:“子欲作文,其观诸树木乎!深其根,其生也达诸枝乾花实,翕然成矣。”曰:“假使枯其根,采他花而悬诸,剪彩而缀诸,不亦可观乎?”曰:“识者观其生意焉,则别矣。”他日,又有问曰:“吾欲作文,何如。”曰:“子欲作文,其学诸导水乎!浚其源,其达也滔滔,其流派自尔成海矣。”或疑曰:“昔者问文而告之以树木,今也问文而告之以导水也,何居?”曰:“尔知其本矣,未知其自然也。夫木也,犹得而伪焉;夫水也,孰得而伪诸?周子笃实艺书之言,何其异于孔氏也。夫犹二之也,其疑诸树木之类欤?孔氏曰‘有德者必有言’,‘辞达而已矣’,曾子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夫达也者,达自内也;夫出也者,出自内也;是故致一也。其譬诸导水之类欤!”——《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八•贵贱第十五》

释义:【甘泉子说,我早期讲学时,有学生问:“我想写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怎么才能做到呢?”我回答他说:“你想写出好文章,就去好好观察树木吧!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一定深扎大地,它的勃勃生机体现在枝粗叶茂和繁花硕果上,翕然自成。”
这个学生听后说:“如果这棵树的根枯死了,从别的树上採来花悬挂在它的枝头,从别的树上砍来枝叶进行点缀,不是一样可观吗?”我回答他说:“我是教你观察它的生机勃勃,你的回答是另一回事。”
不久后的一天,又有学生问:“我想写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怎么才能做到呢?”我回答他说:“你想写出好文章,就去学习治水的大禹吧!疏浚水源,使江河流畅波浪滔滔,将所有的河流引向大海。”
他疑惑道:“别的同学向您请教如何作文,您叫他观察树木,我向您请教如何作文,您却叫我学习治水的大禹,这是什么道理啊?”
我回答他说:“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树木枯了,可以伪装,而江河你如何伪装得了啊。
周敦颐笃实艺书的言论,与孔子求仁的教诲,是多么的不同呀。是二途,就像你现在疑惑观察树木与疏浚水源一样。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 辞达而已矣’,曾子也说过‘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样的话。所谓辞达的说法,使内心通达而已;所谓出辞气的说法,也是教人出自内心而已;所以,孔子、曾子的说法不同,而道理是一样的。
就如同我举观察树木和疏浚水源为例,来回答你们如何作文,其作用是一样的。” 】


今有十夫,各肆其宝于市,人各自以为至宝矣,贸者择焉而反复之去取焉。旌阳之丹丸,至神矣,杂其一于九十九伪之中,伪者售而真者弗售,无识真者也。论文岂易焉!——《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八•贵贱第十五》

释义:【今有十位珠宝商,各自拿着珠宝在集市销售,十位珠宝商都各自以为自己的珠宝是最好的,而想买的人却货比三家,在十位珠宝商的珠宝中反复挑选,买下称心的欢喜而去。旌阳生产的丹药丸,药效非常好,将一颗真的混于九十九颗假的中,九十九颗假的卖出去了,而真的那颗却没卖出去,因为没有识货的人。】

孔孟论治亦自切实,足食足兵而后有民信,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然后可申庠序之教,兵食岂可后乎?——《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八•贵贱第十五》

释义:【孔子孟子论治国,非常讲究实事求是,讲粮食足、兵备足然后国民的信心方足,一户人家占有五亩地,一个占有百亩田地规模的村庄,就可以申请办学校了,国家兵备和粮食的充足,岂可落后于教育事业?】


今夫玉在于万仞之山,苟有好者,人有能致之者矣。今夫珠在于千寻之渊,苟有好者,人有能致之者矣。语有之曰:“物聚于好。”故苟好直,则直言至矣;苟好谅,则谅言至矣;好文叶,则词彩至矣。进乎其好焉,好仁则仁至矣,好义则义至矣,好德行道艺则德行道艺至矣。——《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八•贵贱第十五》

释义:【现有美玉埋藏于万仞之高的大山中,如果没有人喜爱,不会有人不顾千辛万苦去挖掘。现有珍珠埋藏于千寻之深的水中,如果没有人喜爱,不会有人不顾千辛万苦去采摘。有“物聚于好”的说法,所以世有爱刚直的人,那么就会听到直言;世人愿听良言,那么就会听到良言;世人愿读到好文章,那么文采斑斓的文章就会出现。要养成向好事物靠近的习惯,人心向仁,仁就会到来,人心向义,义就会到来,大家都追求德行道艺这些美好事物,那么德行道艺这些美好事物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范文正公一代伟人也,今读其书,观其迹,想见其人,如高山大林,虎豹蹲踞,可望而不可即;如深渊巨泽,龙蛇出没而不可测;又如青天白日,照曜万物而不可欺。此所以立朝廷,镇西夏,夫人敬信而畏之也。此无他故,诚而已矣。诚斯明,明斯威,威斯重,重则不动而信,威则不杀而畏,明则不察而敬,其诚之所为乎!识者谓其自先忧后乐中发之。夫先忧后乐,以天下为一心,圣人之学也。此尽之者,其唯至诚乎!其次勉焉。若公者,虽曰未学,吾不信矣。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八•贵贱第十五》

释义:【范仲淹,是一代伟人。我们读他的书,游览他的遗迹,遐想他的为人,如仰看巍巍高山莽莽森林,虎豹出没,可望而不可即;如俯视深渊大海,龙蛇出没而不可测;又好比青天白日,照曜万物而不可欺。这就是朝廷能威镇西夏,令天下敬畏,人民诚信的道理。诚令人焕发光明,光明令人有威严,威严令人老成持重,老成持重的人不用做什么别人也会相信他,有威严的人不用杀伐别人也会敬畏,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别人不用调查他也会产生敬意,这都是讲诚信的结果。明白这一点的人,都说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心中的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一心,就是圣人学说的要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极讲诚信的人。做不到这一点的人,要学范仲淹,难啊。像范仲淹一样伟大的人,虽谦虚地说还未学到圣人之处,我不信。】


学者譬如登山,坡平则易,不知其进也纡;顶峻则难,不知其进也锐,故大难则大进,小难则小进。(这段语录在《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宇宙第二十》的记载不太一样,为:学者譬如登山,坡平则易,不知其进也纡;顶峻则难,不知昭明故风俗纯美,风俗纯美,故和气可致而祥瑞可格。)——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新论•圣道章第四》

释义:【读书学习好比登山,坡平的地方好走,但会使人误以为前进的路上没有曲折;顶峰险峻难走,却会令人鼓起锐气努力攀登,所以困难越大进步越大,困难越小进步越小。】


《丁酉科堂试策问》(这是湛甘泉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为考生出的试卷)
问,语有之:“学优则仕。”今诸生皆有志於仕者,且先与诸生论学可乎?夫论学始於傅说,说告高宗曰:“学於古训乃有获。”获者得也,言有得於身心也。然古今之人,博极群书者不少,果为有得於身心乎?然又不能无疑焉。易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是贵乎博也。程子语其门人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矣。”是又不贵乎博也,何耶?抑别有其说欤?夫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以为忧。修德讲学一事耶?其二事耶?以为二事也,人只有一心耳,何以修?何以讲欤?抑亦必有其法欤?先儒曰:“以我观书,处处得益。”又何说欤?不然,则夫子何以非多学而识之,而曰“予一以贯之”?此诸生平日所以学於古训者,必有定见矣。请详言之,以观学古入官之蕴。——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湛若水12•泉翁大全卷之三十四•集文•杂著•丁酉科堂试策问》见全书第311页

释义:【《丁酉科堂试策问》(这是湛甘泉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为考生出的试卷)
问:有这样的说法:“学优则仕。”今天参加考试的学生都有走仕途的志向,姑且先同大家讨论学问可以吗?讨论学问由傅说开始,傅说告诉高宗说:“从古训中学习,才有收获。”获的意思,就是学有所得,说有得于身心。然而,古今博览群书的人不少,果然都有得于身心吗?因此,又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易经》上说:“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是贵在博学多闻。程颢对他的学生说:“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矣。”却是不赞成博学多闻,什么意思呢?抑或他还有别的说法? 孔夫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以为忧”这样的话。修德讲学是一回事呢?还是两回事?假如是两回事,人只有一个心,怎么修德?怎么讲学?抑或也必定还有别的办法?先儒说:“以我观书,处处得益。”则又是两回事,还有什么说的呢?不然,那么孔夫子为什么不赞赏多学多识,而说“我一以贯之?”这些都是大家平时学习古训经常读到过的,你们必然有定见。请详细说
出你的认识,谈谈学习古人走仕途的深奥道理。


丰城子武而好文,敏而好学,爵高而心下,恂恂若儒,谦谦若虚。与从甘泉子游,甘泉子谓之曰:“子名曷名矣?”曰:“熙。”“子号曷号矣?”曰:“缉庵。”“何居?”曰:“经不云乎:‘缉熙敬止。’又不云乎:‘学有缉熙於光明。’”甘泉子曰:“然则顾尔号,思尔名,可以入德矣。是故光明者,德之辉也;止也者,德之实也,皆天理之谓也。敬也者,体认天理之功也。主尔敬,缉尔熙,体尔天理,止尔止,可以入道矣。故敬则缉,缉则熙,熙则光,光则明。明则与日月合焉,德则与天地合焉,道则与文武合焉。於乎勖之!丰城子,斯其至矣。斯其至矣。”丁酉四月十七日在张湾书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湛若水12•泉翁大全卷之三十四•集文•杂著•丰城侯李君别号对》见全书第页

释义:【一位江西丰城的青年,既勇武又好习文,既聪明又爱读书,地位高但很低调,象个谨慎恭顺的儒生,象个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初来从游于甘泉子时,甘泉子问他:“你的名字叫什么?” 他说:“贱名熙” 甘泉子问他:“你的号叫什么?” 他说:“小号缉庵。”为什么取这个号?他说:“《书经》有‘ 缉熙敬止 ’、又有‘学有缉熙于光明’的记载。”甘泉子说:“然而,从你的名号顾名思义,可以与你深入讨论品德修养了。所谓光明,就是品德的光辉;所谓止,就是品德的实质,都与天理的意思相近。所谓敬,是体认天理的功夫。你主于敬,你缉获于光明,你体认于天理,止于当止的地方,可以进一步讨论王道了。所以敬则缉,缉则熙,熙则光,光则明。那么,心地就会如同日月般光明,品德就会如同天般高地般厚,王道就会象文武一样张弛自如。呜呼勖勉!丰城来的学子,这样就可以止于至善了,这样就可以止于至善了。” 】

第二章  圣人之道之学之教篇


圣人之道,存之乎心,发之乎事,成之乎治,极之乎参天地。其道岂远乎哉!其功岂小乎哉!——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新论•圣道章第四》

释义:【孔夫子的道德文章,由心里承载,由事上发端,由结果上论成败,用天地的变化进行参考,他的道德文章离我们其实不远,他的功劳何其大呀!】


圣人,先天之学也,先天而天弗违,此夫子之道一以贯之也。贤人,后天之学也,后天而奉天时,此曾子子思之忠恕也。乾知大始,其先天乎!坤作成物,其后天乎!唯颜子之学其庶几矣。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新论•一致章第十二》

释义:【孔夫子,讲的是前人的学问,前人的道德文章是不违背天意的,这是孔夫子一生遵循、贯彻始终的原则。贤如曾子子思这些人,学的都是孔夫子的道德文章,这是他们遵循其时代的特点,坚守“忠恕” 的做人原则。《易经》上乾卦系辞云:“知大始”,讲重视前人的经验教训。《易经》上坤卦系辞云:“作成物”, 讲重视事物的变化规律。只有颜子学到了孔夫子的精髓。】


九思一致,合内外之道也,敬义之要也,其圣学之本乎!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文集•新论•一致章第十二》

释义:【事九而思一,敬一、执一而达极致,符合内外合一的道理,是教人常怀敬畏之心、涵养仁义廉耻的要点,这是圣学的根本啊!】


或问:“九思。”曰:“事九而思一也。”请闻焉。曰:“思曰睿,睿者通,通於万事,事变乎前而思一也。是故知一贯之教矣,圣学之功,一而已矣。”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授受第五凡十一章》

释义:【有人问:“‘九思’是什么意思?”甘泉子答道:“‘事九而思一也’,能力强的人,可以多任事,但用心一定要专一。”那人请详细说明,甘泉子说:“善于思考的人有睿智,有睿智的人善于变通,变通而达于万事万物;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善于思考的人处变不惊而能从容应对,这就是用心专一的好处。所以知道孔夫子‘一以贯之’的教诲,就能明白圣学的真功夫,是思一啊。” 】


问:“如何斯可为人师矣?”曰:“得中而立焉,斯可矣。刚不刚、柔不柔、而刚柔者法焉,以去其不中而已矣。师也者,犹诸医也,学者其犹诸病也。医以就诸中和而已。医而偏焉,杀人之术也;师而辟焉,陷人之道也。可不谨乎?”——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敬德第三凡十二章》

释义:【有人问:“怎样做才能为人师表呢?”甘泉子答道:“持中而立,便可以做到。性格既要刚强,但又不能过硬;既要温柔,但又不能柔弱;刚柔相济是可取的方法,以达到 常常无法持中而立的苦衷。当老师的人,犹如那些医生,学生就好比那些病人。医生给人治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辩证中和。医生给人治病如果偏执一端,就形同杀人;老师教育学生如果偏执一端,就会害了学生一生。当老师的人,难道不需要多加谨慎吗?” 】


聪明睿智,乃心之神,通乎四德。彼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皆感而发,德之用尔。能知天德,神而明之,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於此!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纯学第四凡十四章》

释义:【聪明睿智的人,是因为心神一致,使仁、义、礼、智四德相通。那些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的人,都情感丰富常常于事于物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使仁、义、礼、智四德在自身得到运用体现。能知晓天德王道,洞察明辨万事万物,不是孔子孟子一样的人,谁能有这样的真知卓见呢!】


甘泉子语诸生曰:“伊尹之言觉也,其至道乎!故学,觉而已矣。觉则正心生,不觉则邪心生;觉则达诸天,不觉则陷於人。故聪明圣知达诸天德,圣人之觉也。觉生於思,思曰睿,睿作圣,其惟觉乎!”——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授受第五凡十一章》

释义:【甘泉子对学生说:“伊尹所说的‘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是他的道德观念的极致表现。所以说读书学习,使人觉悟而已。觉悟,那么正直之心便会产生;不觉悟,那么邪心便会产生;觉悟,就能体认天理奉行天下为公的正道,不觉悟,就会陷入小人的一己之私。所以,聪明睿智的圣人讲天德王道,是圣人的觉悟。觉悟因善思产生,善思因真知卓见产生,圣人的真知卓见,那不是源于觉悟么!” 】


士德曰:“曷谓学?”曰:“学也者,觉也。人之良知蔽於气习,故生而蒙,学问思辨所以发其蒙而觉之也,觉则复其良知之本体矣。如梦有觉之者,非外益之也。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授受第五凡十一章》

释义:【杨士德问:“所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甘泉子解释道:“学习的目的,是使人觉悟”。人的良知被世俗习气所遮蔽,所以成长因此受影响,学、问、思、辨这些功夫不外乎使人抛弃心上蒙蔽的灰尘,令他觉悟而已,觉悟就会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如同人从梦中醒来,不是外力的作用。所以伊尹说:‘天子治理臣民,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


士德问曰:“何谓达?”甘泉子曰:“至於盗也尽然,然爱其亲而杀人之亲,可谓仁乎?敬其兄而杀人之兄,可谓义乎?故知致之,而无弗爱且敬焉,夫然后谓之仁义。夫民物一体也久矣。”——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爱敬第六凡十二章》

释义:【杨士德问:“什么叫达观?”甘泉子说:“这从盗贼的身上就能解释明白,盗贼都是爱他的父母的,但却杀害别人的父母,能说盗贼仁慈么?盗贼都是尊敬他的兄长的,但却杀害别人的兄长,能说盗贼有义气么?所以由此而论知致达观,没有不能做到亲爱父母尊敬兄长的,天下的人都能这样行仁义之风,天下可治。民风淳,风物化,人们希望这样的社会已经很久了”。】


仕鸣问:“何以格致?”曰:“其体认天理乎!是故默观之乎未发,学之乎古训,辨之乎师友,察之乎感应。知之所至,行亦至焉,合一无二。”——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爱敬第六凡十二章》

释义:【门生仕鸣问:“怎样格物致知?”甘泉子说:“就是体认天理啊!所以静观尚未发生的情况,学习先贤的古训,辨识师友的长处,明察感应身边的是非。对事物认知越深,行动就会快捷果断,自会信心如一。”】


士德、公赞、仕鸣从游於云端之下,甘泉子问之曰:“子之游也,於本心何如?苟不迁焉,一游一息,无非养矣。学在多言乎哉?学问思辨焉,察其体而养之,守则贤,化则圣。”——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爱敬第六凡十二章》

释义:【士德、公赞、仕鸣从游于烟霞洞的蓝天丽日之下,甘泉子高兴地问大家:“你们跟我游学,有什么心得?” 如果善良的心性坚定不移,游山玩水和每天的生活学习,无非都是在培养你们的志向。跟我游学一定要我讲得很多吗?你们自己要学问思辨而已,要根据各自的情况体察志向并培养它,坚守下去就会成贤,能开发生化就会达到圣人的境界。】


或问求放心之说。曰:“圣贤之训,为心焉耳矣。故学问於古训,感发其本心,其诸异乎释之求之与!”——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爱敬第六凡十二章》

释义:【门生有人问“求放心”如何理解。甘泉子说:“圣贤的教诲,无非是心性之学而已。所以学习古训,要能够启发激励心性本体,这与佛家求色空何等不同啊。” 】


仕鸣问曰:“敬之与思也,何辨?”甘泉子曰:“心之官则思,思者,心之知觉也。非敬则思或邪焉。敬也者,思之规矩也,故君子慎思。”——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一•文集•樵语•爱敬第六凡十二章》

释义:【仕鸣问曰:“执敬与善思,有何区别?”甘泉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就是从心头觉悟。但如果不执敬专一的话,就可能往错误的方向考虑问题。执敬专一,就是思考问题的规矩,所以君子慎思。” 】


欲知圣人从容中道处,当知圣人之盛德。欲求圣人之盛德,当求圣人之至学。——《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八•观物第十六》

释义:【想知道圣人从容坚守的中庸之道的诀窍,就得了解圣人的崇高德行;想求得圣人一样的崇高德行,就应当认真研究圣人提倡仁治的大学问。】14


《重修江都县儒学记》节选
惟嘉靖四年,龙山戴侍御金纯夫巡兹淮扬,盐政振举,百废具兴……甘泉子仰而叹曰:“圣人之大道,我罔或敢知。虽然,昔者夫子亦尝譬之堂室矣。其门弟子尝譬之宫墙宗庙矣。然则以学宫而譬诸圣道,不亦可乎!”曰:“请闻焉。”曰:
“夫子之道,仁以为广居,忠信以为基,礼义以为门路,智以为渊池,高明以为堂,睿思以为窗牖,贞乾以为楹,道艺以为榱桷陶瓦塈涂丹雘。”曰:“然则忠信礼义之坏也,仁智睿贞之圯也,道艺之敝也,则将如之何?”曰:“夫敝而后有修,修也者,修其敝者也。忠质文者,三代时治之隆者也,其易而异尚也,所以修敝也。故夏忠之敝也野,商不得不修之以质;商质之敝也陋,周不得不修之以文;及周文之敝也伪,道艺举选之法不行,我圣皇不得不济之以举业。夫举业者,我圣皇之所以教人德与业,本末体用兼致者,亦时治之隆也。故能者养其德以达诸业,不能者溺於业以亡其德。养非其用,用非其养,是故德与业离,而学之敝也久矣。易‘穷则变,变则通’,今欲修之,必自二业合一始矣。二业合一,则仁智睿贞忠信礼义之道存,而道艺举选之法在其中矣。二业合一自敬始,敬立而德与业混矣。德与业混,则风俗正而贤才出矣。二三子其能与予二业合一之训乎?”刘君喜曰:“论修学得修学之道,谨拜受。”复诸郡侯邑尹,入之石,其永与诸生奉以周旋。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九日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七•文集•记十七篇•重修江都县儒学记》全书第245页

释义:【嘉靖四年,龙山戴金(字纯夫,遇这种情况,可任选一种)侍御巡视淮扬,盐政振举,百废具兴……
甘泉子仰天赞道:“圣人治国的大道理,我所知道的没有一刻敢不认真学习。虽然,孔夫子也曾用堂室来比喻治国,他的学生也曾用宫墙宗庙来比喻治国。那么,我以学宫来比喻圣贤之道,难道不可以!”
刘君等听到的人说:“愿闻其详。”甘泉子答道:“孔子那套道理,仁好比是江都学宫的全貌,忠信好比是学宫的基础,礼义好比是学宫的门路,智好比是学宫的渊池,高明好比是学宫的礼堂,睿思好比是学宫的窗牖,贞乾好比是学宫的楹,道艺好比是学宫的榱桷、陶瓦、塈涂、丹雘。”刘君等听到的人说:“然而,假如忠信礼义损坏了,仁智睿贞象桥一样坍塌了,道艺破烂了,那该怎么办呢?”甘泉子回答众人道:“东西破坏了就要修理,修理那些烂掉的地方。讲究忠质文,是尧舜禹这三代时治国最重视的方法,他们用简单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只修破的地方。夏朝的忠义被破坏在于百姓,所以商朝不得不教化百姓质朴;商朝只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也过于简陋,所以周朝不得不用文化来改变世风;周公以后,提倡文化治国的各个朝代不仅破败而且虚伪,道艺举选的方法不行,我朝从圣皇洪武帝开始行科举来帮助治理国家。科举制度的推行,是洪武帝用来教读书人德行举业并重,本末体用兼修的好办法,也是我朝历代皇帝治国最重视的方法。所以聪明的人能修养德行统领举业,蠢笨的人沉溺于举业而放弃德行修养。涵养品德不用到正地方,想走仕途又不重视德行修养,所以德行举业相互背离,学子的弊端由来已久。《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则通’,现在的学子如果想修成正果,必须从二业合一开始做起。能使德业举业二业合一,那么仁智睿贞忠信礼义之道得存,而道艺举选之法尽在其中了。二业合一应从敬上开始做起,敬立而德业与举业混然一体。德业与举业混然一体,那么风俗正而贤才辈出。你们几位以为我二业合一的这番话正确吗?”
刘君欢喜地说:“讨论修理江都学宫的事,得到先生这番修学做人的大道理,谨拜受。”此后,刘君将这次谈话告诉江都县各郡侯邑尹,并刻在江都学宫的石墙上,让凡来江都学宫就学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初九日 】


《和州重修儒学记》节选
嘉靖四年秋,和州守分宜易君鸾鸣和以进士来莅治,乃谒孔子庙,省学宫,考图书……甘泉子曰:“太上修心,其次修意,其次修行,其次修政。政也者,救弊辅教者也。故修心则天下无为,修意则天下丕应,修行则天下砥砺,修政则天下畏服。是故心弊然后修意,意弊然后修行,行弊然后修政。”曰:“若和之士鄙夷而俗陋,故士不好学而寡举,其可以修之乎哉?”曰:“四海异人而同心,华夷殊俗而同性。彼前哲之治化,既彰彰如此。不然,则易侯革回回撤棺亲肤之习,而俗为之一变,起童生咏歌习礼之教,而学为之兴者,又何心哉?盖因人心之所固有而觉之,故其从之也勃然耳矣。况由是推而尽之,心事交修,德业合一,下可以取举,上可以入圣。政化而行,行化而意,意化而心,心正而治化毕矣。此之谓大修。闻今有新督学御史郑君启范洛书者,笃志圣贤之学,至则莅民而大振作之,必有以毕吾说者。”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七•文集•记十七篇•和州重修儒学记》全书第245-246页

释义:【 嘉靖四年秋,分宜易鸣和以进士资格来任和州太守,一到任就拜谒 孔子庙,省视学宫,考察图书……
甘泉子说:“上乘功夫修心,中乘功夫修意,下乘功夫修行,次一点的功夫修政。修政的目的,在于救为政方面的得失而以辅之以教化。所以,修心则天下无为而治,修意则天下丕振顺应,修行则天下人人砥砺,修政则天下敬畏称服。因此,人心有弊然后修意,思想意识有弊然后修行,德行有弊然后修政。”
有人听后说:“如果和州的士子不安心久处风俗不好的穷乡僻壤,必然不好学,中举的就极少,这种情况怎么修心、修意、修行、修政呢?”
甘泉子说:“四海异人而同心,华夷殊俗而同性。那些前哲在这些方面的治理教化,达到明显的治理效果的很多很多啊。不然,那么易太守革除回回撤棺亲肤的陋习,而风俗为之一变,开起童生咏歌习礼的教育,使学馆因此重新振兴,又是何等的良苦用心呀?都是在于怎样启发人人先天具备的良心如何觉悟,使它因此而勃然复活、充满生机。况且由是推而尽之,心事交修,德业合一,下可以因科举而招揽人才,上可以使读书人早登圣域。政化而行,行化而意,意化而心,心正而治化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大修的上乘功夫。
听说今有新督学御史郑启范,笃志圣贤之学,赴任以来民心安定,士人振作,百废俱兴,必定会达到我所期望的那种修心、修意、修行、修政的良好效果。” 】


《南京上元县程明道先生书院记》节选
圣人之道之学,一而已矣。道乌一?仁也。学乌一?敬也。仁以言乎其体也,敬以言乎其学之功也。由其功以入其道,入则贤,贤则圣,圣则天,天则神,神则化,而圣学之能事毕矣。斯理也,亘古而不变,亘古而不变者,天也。其一明一晦者,数也。文、武、周公没,圣人不作而乱臣贼子兴;孔子者出,作春秋,诛乱贼而大道明。孔、颜、曾、思没,圣人不作而杨朱、墨翟兴;孟子者出,辟邪说,距杨墨而大道明。孟氏没,圣人不作而佛老之说兴;程伯子者出,辟佛老而大道明。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七•文集•记十七篇•南京上元县程明道先生书院记》全书第246-247页

释义:【圣人的道和学,可归结为一。道归结为一是什么?是仁。学归结为一是什么?是敬。仁表述在孔子儒学的本体上,敬表述在他治学的功夫上。由他治学的功夫可以深入他的道,深入他的道可以达到贤人的水平,达到贤人的水平可以提高到圣人的境界,圣人的胸怀如天般浩阔高远,天般浩阔高远的胸襟就至高如神,至高如神的圣人境界可以教化天下,可以教化天下时圣学的目的就实现了。这些道理是亘古不变的,亘古不变的道理就是天理。天理有时明有时暗,是因为社会的变化。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因为没有圣人出现,所以乱臣贼子横行天下;孔子出现后,作《春秋》,诛灭乱臣贼子而使大道复明。孔子、颜回、曾子、子思逝世后,因为天下没有圣人,杨朱、墨翟之流横行天下;孟子出现后,积极批判邪说,打击杨墨势力,大道再次复明。孟子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因为天下没有圣人,佛教道教的学说,横行泛滥;程颢程颐这些人出现后,积极批判佛教道教的学说,孔孟大道第三次在中国历史上光大复明。】


甘泉子反自交南,过兰溪,西安栾生惠子仁遇之,请学焉,往从於浙之浒。甘泉子问曰:“子之学也,将为乡善人乎?将为圣人乎?”栾生默然久之曰:“固将为圣人也。”甘泉子曰:“欲将为圣人也,必将求变化气质也。”栾生曰:“有要乎”曰:“有。子欲问学,须学树木,先之以立根,次之以培灌。根不立,灌焉者死矣。根虽立,而不灌焉者死矣。是故君子敬以立其本,问学以滋其生,生则不息,不息则不可御,不可御则变,变则化。君子者以此盛德而生大业。孔子曰:‘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其基之之类乎!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其灌之之类乎!内外夹持,上达天德,夫然后优入圣域。”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湛若水11•泉翁大全卷之三十一•集文•杂著•答问》见全书第279页

释义:【甘泉子完成安南封王的使命回国后,路过兰溪,西安栾子仁遇见我,请求从学,跟着我直到江浙的苏杭一带。一天,甘泉子问他:“你跟我学习,是想做个乡里的善人呢?还是想做个圣人呢?” 他沉默了许久说:“当然想做个圣人啊。”甘泉子说:“如果想做个圣人的话,就必须在气质变化上多下功夫。”栾子仁问我:“有要领吗?” 我告诉他说:“有啊。你想问学,须向树木学习,首先象树木一样扎根大地,然后加以灌溉。不扎根大地,灌溉的话树木会死。虽扎根大地,而不灌溉的话树木也会死。所以要立定为学根本,勤于问学以滋其生,生则不息,不息则不可御,不可御则变,变则化。君子无一不是以此盛德而生成大业。孔子曰:‘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这不是与为学要立定根本的话相同么!《易经》上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这不是与为学要勤于灌溉的话相同么!内外兼修,上达天德,然后不断努力,你就可以做个圣人了。” 】


第三章  体认天理篇


门生湛雨顿首百拜尊师白沙老先生函丈执事。自初拜门下,亲领尊训至言,勿忘勿助之旨,而发之以无在无不在之要,归而求之,以是持循,久未有著落处。一旦忽然若有开悟,感程子之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李延平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愚谓“天理”二字,千圣千贤大头脑处。尧、舜以来,至於孔、孟,说中,说极,说仁、义、礼、智,千言万语都已该括在内。若能随处体认真见得,则日用间参前倚衡,无非此体,在人涵养以有之於己耳云云。丁巳冬十月一日,门生湛雨百拜顿首谨启。(先生初名露,字民泽,雨乃先生避祖讳权改之名。)——载全集第61页《泉翁大全集卷之八•书•上白沙先生启拾遗》

释义:【学生湛雨顿首百拜尊敬的白沙老先生:自从拜在先生门下,聆听先生的尊尊教诲,时刻牢记勿忘勿助的古训,从无在无不在这一治学要点上发挥,回到沙贝后持之以恒反复求证,很长时间找不到着落处。一日顿然有悟,从程子“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和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讲话中受到启发。我想“天理”二字,乃是千圣千贤的大头脑处。尧、舜以来,直至孔、孟的学说之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仁、义、礼、智,千言万语都已概括在内。假如能够随处体认先贤的这一真知灼见,那么在生活学习中参前倚衡,无非就是践行这番道理,在于我加强涵养有所自得而已。弘治十年丁巳岁(1497年)冬十月一日,学生湛雨百拜顿首谨启。】


此个天理,吾初学精思自得之,以质于先师,先师喜甚,答示云:“得十月某日书,读之,遂忘其病也。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贤佳处。俯仰今昔,五十馀年矣,竟未得了手,只是死而后已。——《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九•物我第十八》

释义:【这个天理,是我早年学习精思自得悟到的,质之于白沙先生,他十分高兴,复信说:“你去年十月的来信,读后,连病都给我治好了。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还怕不能达到圣贤们的崇高境界吗。回忆五十多年来,没有一天能够放手,我还要坚持下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诸生用功须随处体认天理,即大学所谓格物,程子所谓至其理。将意、心、身、家、国、天下通作一段工夫,无有远近彼此,终日终身,只是体认这天理二字。
——载《泉翁大全集卷之五•西樵大科书堂训规》

释义:【诸位学子需在随处体认天理上用功,体认天理就是《大学》所讲的格物,程子所说的穷尽其理。将意、心、身、家、国、天下全看作一段功夫,不分远近彼此,终日终身,只是在体认天这理二字上用力。】


学所以明人伦也。程子言道须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求之。若於人伦间处得中正,便是天理,便是道,不分在心在事。心事合一,诸生切须体认,不可外求。——载《泉翁大全集卷之五•西樵大科书堂训规》

释义:【读书学习是使人明白人伦之道。程子说,道必须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些关系上去求。如果从人伦之道上求得中正和平,便是天理,便是道,不用分内在的心外在的事物,心事合一,诸位学子只须认真体认,不可分心外求。】


知字是吾心虚灵之本体,安可一时无之?但要察见天理,便可谓之良知。致之之功,非学问思辨笃行,不能见其天理正而存之也。不然,中庸但云聪明圣知便了,如何又云达天德?天德即理也。——《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九•物我第十八》

释义:【所谓良知是我的虚灵心体上原本就有的,不可须臾或离?但要察见天理,才是真的良知发现。能致力在开发良知上用功,非在学、问、思、辨、笃行这些方面时刻努力不可,不然难见天理正大中和气象而随时存养它。不因为这一原故,《中庸》上只讲聪明圣知就可以了,何必又讲达天德?天德即天理啊。】


天理是圣贤真种子,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虽有良种子亦无用。故体之为贤,熟之为大贤,熟而化之为圣人,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学者虽涵养未熟,然须顷刻体之,则顷刻便能顺应。若顷刻体认之功间断,即顷刻便倒行逆施。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九•物我第十八》

释义:【天理是圣贤心中的真种子,但假如这颗种子只是发芽而不长大开花,或长大开花而不结果实,虽有好的种子也还是没用。所以能在心中体察天理这颗真种子时就达到贤人的境界了,能使天理这颗真种子在心中成熟可称为大儒,天理这颗真种子能在心中成熟并教化推行就是圣人复出,孔子倡导的仁术也在于不断成熟不断推广而已。学者心中的天理这颗真种子虽涵养未熟,然而只须在心中时刻体察,那么天理立刻就能顺应国体民风。如果随时体认天理的功夫间断了,那么你可能会立刻陷入倒行逆施的险地而不能自拔。】


三戒非特为血气。血气者,人欲之根也,戒之者即是心学,即是养志。志者,天理之根也,戒之者所以存天理、遏人欲。立志以帅气,则凡血气之欲皆化为义理矣。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能践其形。”故不外气质而性存焉,非如佛老,必绝妻子、离人伦、丧耳目,然后为性也。——《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九•物我第十八》

释义:【孔子所讲的“君子有三戒”,不仅仅是专讲血气而已。血气这东西,是人欲产生的祸根,只有用心性之学才能戒绝,戒绝血气就是涵养志气。志气这东西,是天理的根本,戒绝血气才能存养天理、遏制人欲。志向坚定就可以率领志气,那么凡是血气之类的人欲都会转化成义理。孟子说:“追求好的体型与容貌,是人的本能,只有圣人才可以通过人的外表看出人具有的天赋品质。”所以,儒家既要注重人的外貌气质,又十分重视审查人内在的心性品质,这与佛家和道家的观点不同,佛家和道家教人绝妻子、离人伦、丧耳目,明白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异同,然后可以深刻讨论人性了。】


学问要识头脑,无头脑只是空空,更学何事?譬如草木,必有根本,乃可培灌。若无根本,培养何物?善用其心者,用而无用,用之至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紫阳子以为节度,明道子以为不用丝毫人力,白沙子以为自然,是之谓善用其心而天理得矣。——《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九•物我第十八》

释义:【学者追求学问,要有清醒的头脑,没有清醒的头脑,腹中空空,还学什么呢?譬如一草一木,必须有根有茎有枝叶,才可以培养灌溉。学者如果毫无根本,还培养什么呢?善于体用心性的学者,用而无用,是体认天理的最高境界。朝夕端正念头,读书学习,心勿忘,勿助长。朱熹以勿忘勿助来调节自己的心性,程颢认为勿忘勿助不用丝毫人力,白沙先师以勿忘勿助为自然之学,他们都是很会读书学习,善于涵养心性而体认天理的人。】


曷谓至善?以言乎心身之于国家天下之事物之理之纯粹精焉者也。纯粹精焉者,非他也,天理也。天理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本体也,明德亲民之奥也,其体用一原也。是故止至善而明德亲民之能事毕矣。曰:“曷止之?”曰:“自知止而能得,知行并进乎此者也。自天下而之格物,自格物而之天下,平,始终反说,要归乎此者也。格物也者,即止至善也,言履而意至矣。故止至善则无事矣。”——《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九•物我第十八》

释义:【什么叫至善?就是我平时常说的从国家天下处去体认天理、从事事物物上去体认天理、从义理上去体认天理、从纯粹精焉的道体上去体认天理。纯粹精焉的道体非它,就是天理。天理非它,乃是吾心虚灵纯正的本来面目,明德亲民的奥妙所在,是体用一原的基本道理。所以说有止于至善的功夫,那么引导人们阐明自身本有的光明之德,帮助人们革除旧有的缺点、毛病,从而达到极善的目的就可以实现了。有学生问:“如何把握止善的功夫?”甘泉子说:“自己知道遇善而止并能体会出自得之乐,这就是我常说的知行并进的道理。以治理天下的襟怀去穷尽各类事物的原理,以穷尽各类事物原理的坚定决心去治理天下,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达到了,我对这些基本道理反复解说,目的都是在于引导你们止于至善。格物的目的,就在于止于至善,你言行一致就能做到。所以,学者知止于至善的道理,读书学习就没有什么难事啰。” 】


元来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其古之欲明明德二节,反复推到格物上,意心身都来在格物上用功,上文知止定安即其功也。家国天下皆在内,元是一段功夫,合内外之道,更无七段八段。格物者即至其理也,意身心于家国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也,与中庸之意同。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师友第十九》

释义:【原来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礼记•大学》上“古之欲明明德” 二节,反复推到格物上,所谓“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等语,全要在格物上用功,上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即是格物功夫。“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都包括在内,原本就是一段功夫,符合内外合一的中庸之道,更没必要七段八段去论述。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基本规律,意身心于家国天下这些个古训,需要大家随处体认天理喔,《大学》与《中庸》关于格物的论述相同。】


程子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格物是也,更无内外。静言思之,吾与阳明之说稍异者有其故矣。盖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各从所主而言之,是以不同。元来只是一理,更无别理,虽尧桀不能存亡,又安能不同也?在学者善观,未可草草也。——《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师友第十九》

释义:【程颐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也是讲的格物功夫,更无内外。冷静思考,我与阳明之说稍异是有原因的。因为阳明与我看心的角度、观点不同;我认识感知的心,体察万物而没有遗漏,所以不分内外。阳明认识感知的心,指胸腔里的心,故以吾之说为外。各从所认识感知的主体而论述,是以不同。原来只是一理,更无别理,虽尧桀不能同时存亡,而他们的血肉之心又有何不同呢?希望学者善观我与阳明的异同,不要草草了事。】


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一耳。寂则廓然大公,感则物来顺应,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离于吾心中正之本体。本体即实体也,天理也,至善也,物也,乃吾之良知良能也,不假外求也。但人为气习所蔽,故生而蒙,长而不学则愚,故学、问、思、辨、笃行,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发其良知良能者耳,非有加也,故无所用其丝毫人力也。如人之梦寐,人能唤之惺耳,非有外与之惺也。故格物则无事矣,大学之事毕矣。——《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师友第十九》

释义:【我之所谓随处体认天理中的“随处”二字,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一概凭借随时(所寂所感)观察到的事物体认天理而已,一而已。寂则廓然大公,感则物来顺应,所寂所感不同,但都不离于吾心中正之本体。本体即实体也,天理也,至善也,物也,乃吾之良知良能也,不假外求也。但人为气习所蒙蔽,所以一生下来心上就有灰尘,长而不学则愚昧无知,故学、问、思、辨、笃行,所以使人破除愚昧无知,去掉他心上的灰尘,启发他的良知良能而已,丝毫没有增加他的负担,所以不用他费丝毫人力。如人在梦寐之中,别人能远远地唤醒他,不是外力推他醒来。所以懂格物的原理,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认识,而《大学》所讲的那些道理,也是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


随处体认天理,即孔子求仁,造次颠沛必于是,曾子所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者也。孔子称颜子之好学曰:“不迁怒,不贰过。”都在心性上用功,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岂若后世儒者寻行数墨,如春蚕在茧内,作丝一层,即自蔽一层,弊弊焉死而后已,不见天地四方,可哀也已。——《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宇宙第二十》

释义:【随处体认天理,就是孔子哪怕在极端窘迫、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坚守仁义道德,就是曾子“以求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果毅决心。孔子称赞颜子好学时说:“颜子不迁怒于别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些都是在心性上用功的例子,由此可知古代学者的学习态度和风范。岂是后世那些寻行数墨,如春蚕在茧内,作丝一层,即自蔽一层,弊弊焉死而后已的儒者可比,这些读书人看不见天地四方,多么可悲啊。】


涵养根本之说甚为切要,然所谓根本者,即此天理是也。所谓血脉骨髓者,亦天理是也,天理之外无馀蕴矣。天理者,吾心中正之本体而贯万事者也。此外何有血脉?此外何有骨髓?即由仁义行之学,集义所生之学也。天理二字,不分心事,不分内外,何者?理无内外心事之间故也。而或者以为袭影响者,自或者观之而云然耳。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而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之道自在中间。近来阳明之徒又以为行格式,整庵之说又以为禅,真我只在中间也,影响了不乾涉。——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宇宙第二十》

释义:【涵养根本这种说法很正确,这里所指的根本,就是天理。人的血脉骨髓一出生就已具备,凡天然生成之物也都是天理,如此天理之外就没有什么遗漏的了。这个天理,乃吾心中正之本体而贯穿万事万物的东西。圣学圣道除此之外何有血脉?何有骨髓?圣学圣道即是由仁义而推行的学问,因集义所涵养催生的学问而已。天理二字,不分心事,不分内外,为什么呢?理是不分内外心事自然存在的道理。或者有以为我是因循守旧的人,我却自信观察体认的结论如此,管别人怎么评说。《易经》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而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之道自在天理中间。近来阳明之徒又以为我行格式,整庵之说又以为我说近禅,真我只在天理中间,影响虽大,与我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却毫不乾涉。】


天理者,天之道也。天理自然,君子法之,以直养无害。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无害自然而已。彼訾老庄以自然,诬也。老庄逆天者也,遂以自然非道,不智孰大焉?——《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三十•湛子约言卷之十•宇宙第二十》15


释义:【天理,就是天的道德规范。天理自然,君子效法它,所以只管涵养,绝无害处。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这是无害自然的古训。有人胡说老庄以自然为师,错了。老庄逆天而行,所以认为自然无道,那些胡说八道的人看不出这一点,多么愚蠢啊。】


随处体认天理,六字千圣周行,万里一心感应,虚灵中正观生。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湛若水12•泉翁大全卷之三十四•集文•杂著•示学六言赠六安潘汝中黄门》见全书第317页

释义:【潘汝中啊,你要牢记我“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诲,这六个字是万贤千圣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今后我们虽相隔万里,但只要共同牢记这六个字,就可以心灵感应,于中正平和的心态上随时看到生生不息的天理。 】


或有告者曰“阳明之徒以子为腐也,为行格式也。何如?”甘泉子曰:“然也乎?”又有告者曰:“整庵之录以子为禅也,为过高也。何如?”甘泉子曰:“然也乎?”他日静思,偶发一粲曰:“夫一以我为腐,一以我为禅,则我犹乎在二者之中矣。我得其中,吾无虑矣。又安知夫真我者,神而明之,有超出二者之中之外也夫!”嘉靖庚子四月十八日 ——载台湾钟彩钧点校电子版《湛若水12•泉翁大全卷之三十五•集文•杂著•闻言》见全书第322页

释义:【有人告诉说:“阳明的学生认为你迂腐,是在推行旧有的格式,我们要不要反击?” 甘泉子问:“果真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吗?”又有人告诉说:“罗钦顺《整庵之录》上说你为禅,世人对你的评价过高,我们要不要反击?” 甘泉子问:“果真是罗氏所说的那样吗?” 一天在静思时,心中偶然一亮,惊喜道:“一些人以为我迂腐,一些人以为我为禅,那么我正好处于二者之中。我得正中,我没有忧虑了。这些人又怎么知道真我?知道真我的人神圣光明,我超出二者之中之外的地方多了去啰!” 】


第四章  书院篇


鄙意以为吾辈去圣人虽远,亦当以圣人为法。圣人,天地之量,天地间何所不有?圣人之量,何用善者固欲其归於至善,恶者亦未尝不欲其同归於善。若善者容,而恶者不容,则又何贵於圣人之教?故绝孺悲、责由、求,皆仁也。圣人之立教,为恶者设也,如医为病者设也。若有内外彼此,即自陷不仁。诸生善恶之念,当自省察,毋令为师所弃绝可也。 ——载《泉翁大全集卷之五•大科书堂训规》

释义:【愚认为侪辈虽离圣人的差距很远,但也应当以圣人为典范。用圣人来衡量天地, 天地间何所不有?用圣人来衡量止于至善,那些恶人也没有什么不能 止于至善的地方。如果善良的人能够止于至善,而那些恶人不能够止于至善,那么圣人的教诲还有什么可宝贵的呢?所以不要让老人悲伤,责备子由、冉求,都是出自于仁爱。圣人有教无类的教规,在为恶人设立这一点上,与医生为病人设立是一样的。如果分有内外彼此,就是自陷不仁。各位学生的善恶之念,应当自我时刻省察,不要让我抛弃你们,杜绝你们于教室之外就好了。】


杨仕德到,并领诸教,忽然若拱璧之入手,其为慰沃可量耶!诸所论说,皆是斩新自得之语,至朱子晚年定论一编,似为新见。第前一截则溺於言语,后一截又脱离於言语,似於孔子所谓“执事敬”内外一致者,两失之耳。承奖进之意极厚,至读与叔贤书,又不能无疑。所谓宇宙性分,与张子西铭、程子识仁同一段,皆吾本心之体,见大者谓之大,见近
标签:甘泉 白沙 哲学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