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沙贝庙会四考

时间:2015/5/28 22:06:48  作者:伍耀能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914  评论:4
内容摘要:笔者曾于2012年3月12日、2013年4月10日、2014年3月24日在《增城日报》刊登了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沙贝庙会初考、再考和三考,使得关心这个习俗的民众对沙贝庙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由于坊间出现了对这个习俗活动的主要崇拜者——帅府爷的原型有不同的说法,致使部分民众...
2015-04-16 第A4版:挂绿副刊

笔者曾于2012年3月12日、2013年4月10日、2014年3月24日在《增城日报》刊登了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沙贝庙会初考、再考和三考,使得关心这个习俗的民众对沙贝庙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由于坊间出现了对这个习俗活动的主要崇拜者——帅府爷的原型有不同的说法,致使部分民众提出了一些疑问,还提供了一些证据。在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被评审列入增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际,现就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活动的形成年代和主要崇拜者的原型问题,作一个专门介绍。
    一、习俗形成的年代问题
    增城县明清时期最大的古村落——沙贝村,是今天新塘镇的群星、新何、甘涌、东华四条行政村的范围(即新塘十三坊),古有“第一沙、第二雅、第三麻车和石夏”或“头塘二雅三麻车”的说法,这里说的“沙”和“塘”指的就是“沙贝”、“新塘”。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是新塘十三坊民众的习俗,其所供奉的帅府爷被认为是新塘十三坊的村神、庇护神,是新塘民间自己造出来的一位神。而新塘十三坊村落的形成,是在元明时期(见《新塘镇志》P27),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建成了新塘圩,湛若水的尚书府约在嘉靖十一年(1532)左右兴建。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其原型故事的内容涉及两个可考的时间节点,一是以乌石巡检司的巡检为原型,而乌石巡检司的设立是在明初洪武三年(1370),也就是说这个习俗的形成是在明洪武年之后;二是帅府爷出巡十三坊要经过市头坊的尚书府牌坊,也就说明习俗活动在兴建尚书府年代左右才有。从以上两点分析,推测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在明朝洪武年间至嘉靖年间,即1370年至1532之间形成。而根据新塘民间流传,帅府爷仙逝后,于明朝洪熙年(1425)报梦给沙贝人,表达了他为报救命之恩,今后要联合车大元帅一起,誓保沙贝风调雨顺、民众安居乐业的誓言。这里又可以进一步说明,原型故事的发生是在明洪熙年(1425)以前的几十年间,而帅府爷出巡过坊的这个习俗应在明朝洪熙年(1425)至嘉靖十一年(1532)尚书府建成的这107年左右的时间内形成。
    二、故事的原型是乌石巡检司的巡检
    根据近几年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活动组织者的介绍、民间传说的有关资料显示,一致认为,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活动的主要崇拜者——帅府爷的原型是乌石巡检司的巡检。笔者也曾作过具体的介绍(见《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沙贝庙会初考》)。而乌石巡检司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始设,至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撤销,共有383年。其中在明朝时期,由于历史资料保存不善,从洪武三年(1370)至正德十六年(1521)的151年,期间任职的巡检名单均未有被记载下来,已很难查究。从嘉靖年(1522起)才开始有乌石巡检司的任职记载,这也是明朝时期仅能查到的乌石巡检司任职名单。嘉靖的45年间,曾任乌石巡检司巡检的有7人(李龙、姚时行、王棠、金钏、林彪、林正、秦应宝)。而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的原型故事是发生于洪熙年(1425)以前的几十年左右的时间。
    根据以上历史资料分析,人们歌颂的这位巡检,已无法确定他的姓名和任期,加之经过历史演变、造神运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所歌颂的原型,就是一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巡检、好官员。是一位感恩图报、为民众消灾解难的好官。
    关于帅府爷的原型是谁,坊间传闻另有戴冠之说、和康保裔之说。本人认为这两个传闻都不符合历史事实,经不起推敲,更不能自圆其说。
    (一)帅府爷的原型不是戴冠。据《明史》记载,戴冠是河南信阳人氏,正德三年(1508)进士,为户部主事,因上疏触怒皇帝,被贬为广东乌石驿丞。这就是说,明朝正德三年(1508),戴冠从京城户部被贬至新塘乌石驿站当驿丞。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有马驿站、水驿站等。掌管驿站的官员称为驿丞,主要职责是负责驿站中的仪仗、车马、迎送之事。驿丞未入品级,属于文职官员。
    戴冠是新塘历史上任职记录最早的一位官员,但戴冠任乌石驿丞时,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的原型已去世、升仙,习俗已形成。且当地民众纪念的是带兵维护社会治安的乌石巡检司的巡检,是武官。而戴冠是乌石驿站的驿丞,属于文官。
    (二)帅府爷的原型也不是康保裔。据《宋史》记载,康保裔,河南洛阳人。其祖父康志忠,后唐长兴年(930-934)间,在攻打汴梁时阵亡。其父康再遇,是龙捷指挥使,当年跟太祖打李筠,也阵亡。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官至东班押班,他爹阵亡后,就子代父职,跟石守信攻下泽州。第二年打广阳,俘敌千余。北宋开宝年(968-976)间,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官升日骑都虞候,后转做龙卫指挥使、登州刺史。端拱初年(988),官拜淄州团练使,可遣定州、天雄军队。再领高阳关副都部署、马军都虞候、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998年),诏康保裔回朝,并赐上等俸禄奉养其母。后官至彰国军节度使,官拜并代都部署,后来要调往天雄,并代州官上书请求康保裔留任,皇帝很欣慰,嘉奖了康保裔,又任其为高阳关都部署。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之师参与战斗,当晚会师,约契丹人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衣乘机逃跑,康保裔说:“大难当且,我不会临阵脱逃的。”于是开战。激战两天,杀伤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未到,所以康保裔像他祖父、父亲一样,战死沙场。
    以上宋史的记载,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康保裔是北宋时期的名将,祖宗三代都是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为广大民众所敬仰;二是康保裔从未带兵南下广东,更未到过新塘,其被敌兵追赶至新塘东江边的说法不成立。也就是说,新塘养鸭翁所救的人不是康保裔。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康保裔的主要理由有:
    1.时间上不吻合。从宋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康保裔一生都在北方任职、在北方打仗,并且已于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战死,而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的形成,即原型故事却在明朝的中前期才发生,两者相差四、五百年。退一步说,假设康保裔曾带兵南下广东,那都是在公元1000年以前,那个时期新塘(沙贝村)人烟稀少,十三坊村落还未形成,作为新塘人口最多的两大姓伍氏和湛氏,其始迁祖也只是分别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和元大德五年(1301)才定居新塘,再过230多年才有尚书府及其牌坊,难道故事发生在距今1000多年前?
    2.情形上不合理。假设康保裔曾带兵南下广东,并到过新塘,也曾被敌兵追赶至东江边,身为将领的康保裔,在战争期间,难道一个人离开大营被敌兵发现而招致被追杀?又如果康保裔不是一个人离开大营,而是带一班随从离开大营而引起被追杀,到了东江边的滩涂沼泽,定会留下不少脚印、痕迹,这一班人马能在滩涂的草丛中躲藏起来吗?养鸭人要多少鸭子才能把这班人马的脚印踏平,以不被追赶来的敌兵发现呢?
    3.历史上无记载。康保裔是知名将领,而行军打仗又是朝廷大事,按理应有历史记载,但翻阅《宋史》,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公元960)这年起,至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康保裔战死沙场止,均没有康保裔带兵南下广东的记载。再翻阅《新塘镇志》及1995年版《增城县志》,在大事记及军事、驻军、战事纪略等章节,仅有开宝四年(971)“潘美统宋兵平南汉”的一段文字,未发现有与康保裔有关的军事行动的记载。
    4.康保裔未当过元帅。查阅《宋史·康保裔》,未发现康保裔有元帅的任职。在坊间个别传闻中,把康保裔当作康元帅,这就是张冠李戴了。新塘帅府爷的原型是乌石巡检,其升仙神化后,作为康元帅在新塘十三坊的化身,这个康元帅不是康保裔,而是玉皇大帝敕封的康元帅——仁圣元帅、康圣真君(见团结出版社马书田《中国鬼神》P111)。这个康元帅的凡身是康广席,其父康衢,母金氏;而康保裔,其父为康再遇,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两者在世时均未当过元帅,康广席的元帅职衔是其升仙后才由玉帝敕封的神仙衔头,而康保裔战死沙场后都无被封元帅职衔。
标签:出巡 习俗 庙会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