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若水与增城知县何天禄办书院的故事

时间:2016/10/11 0:22:51  作者:湛氏家族古今志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690  评论:2
内容摘要:湛若水与增城知县何天禄办书院的故事     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1020年----1077年)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叫模渠四句。意思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        打开中国的历史稿卷...
湛若水与增城知县何天禄办书院的故事

     宋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1020年----1077年)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叫模渠四句。意思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

        打开中国的历史稿卷,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沧海桑田、多少变幻。人事和朝代的更迭。然而历史文化能一直伴随时代的今天。就是因为有千的历史伟人贤德之人孜孜不倦地传承下来。为万世之基而献心尽力。为万世开太平。

        明朝尚书、大儒理学家湛若水与增城知县何天禄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范例。湛若水(1466年——1560年增城沙贝人。是明朝的思想家、心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原名湛露、后改为若水、号甘泉。27岁中举、40岁中进士、42岁入仕途。曾先后历任南京兵、吏、礼三部尚书。湛甘泉一生经历过明朝16帝中的成、弘治、正德、嘉靖四帝时期。经历了明朝277年天下的三份之一的时间,75岁辞官还乡讲学。95岁无疾而终、他一生办书院30余间,学生多达3900人。他的治国理念是:“以民庶为邦本”《乞上下一心同济圣疏》,湛若水32岁(1497年)感悟出“随处体认天理”《讲后疏曾提示和清楚地分析“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乞上下一心同济圣治疏》的君、社稷和庶民三者共存关系的治国思路。他提出“刑德并用”构建“太平天下”《圣物格物通》。

         由于湛若水生前经历了明朝四帝和漫长的民间与宫廷生活。亲身体现到朝廷与民间的基本矛盾。因而能从中国历史成败角度中感悟探索、总结一系列稳定社会、治国安邦之良策。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五月,湛若水75岁致仕,结束宦途生活。沿东南山水,一路游览讲学而归。自此往返广东内地讲学。为家办书院、著书、讲学不息。故《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或时到西樵,回增城、登罗浮、上讲学在西樵有大科、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莲洞、新搪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湛若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诗文并茂。据史料记载,他所教的学生中有名字记下来的就有344人。有官至大学士、尚书、待郎、知府的。学官门生举不胜举。其学生之多遍布大江南北。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湛若水回乡期间、不少鸿儒雅士,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嘉靖期间,湘南桂阳阳山古村的创建者、七世祖何天禄中举后增补为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结识了退职在家中明代哲学家湛若水,二人日夜探讨静学。数日之后,何天禄做出了一个改变子孙后代命运的决定;辞官回乡办书院。然而何天禄在回乡途中,或许被古道风景优美如画所吸引,何天禄没有回到始祖、元朝大德进士何臣定居的桂阳城蓝衣巷,而是带着家眷沿着阳山古道来到了骑田岭山脚下一个倚山傍水之间的廖家湾。就是今天的阳山村。何天禄受湛若水之启示、回乡办书院发展教育事业之事在其家乡传闻佳话,百世流芳。后人敬仰也。

          据记载,何天禄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当增城知县期间,曾经为湛若水增城龚迳村之学生乾(嘉靖十八年贡生)、龚震(嘉靖二十七年贡生)题扁。扁中内容为“兄弟明径几个大字。据龚迳村人传说,明朝三部尚书湛若水曾为龚乾、龚震兄弟所建的祠堂题扁。所题之字为“五世其昌”和“追远堂”几个大字。据说,龚迳村世代后人都很尊崇湛若水先生。          搜集整理人黄金棠2016年10月8日 

标签:知县 书院 故事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