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报

甘泉报200901 (102)期

时间:2017/2/21 19:21:25  作者:湛氏家族古今志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148  评论:19
内容摘要:湛若水治国方略之十四《圣主躬肇农桑颂》(二) 礼部右侍郎臣湛若水谨奏,为进颂文广敬天以隆至治事。臣前得观永乐旧录中载圣制西苑视谷,祗先蚕坛位赋,臣于伏读之余,宛然如闻虞廷敕天之歌,有周无逸之训,岂胜欣跃?有感于心,不能己于言,谨为文一篇,名曰《圣主躬肇农桑颂》。又前拟作《西苑赋》二篇,不自知其冒妄之罪也。臣仰观圣制之懿...
甘泉报200901_(102)期

湛若水治国方略之十四《圣主躬肇农桑颂》(二) 

礼部右侍郎臣湛若水谨奏,为进颂文广敬天以隆至治事。

臣前得观永乐旧录中载圣制西苑视谷,祗先蚕坛位赋,臣于伏读之余,宛然如闻虞廷敕天之歌,有周无逸之训,岂胜欣跃?有感于心,不能己于言,谨为文一篇,名曰《圣主躬肇农桑颂》。又前拟作《西苑赋》二篇,不自知其冒妄之罪也。臣仰观圣制之懿,具备众美,然皆本于敬天之一念,故结句亦归之于敬天焉(按:下略,即第101期报眼已载《圣主躬肇农桑颂》全文)

孟子曰:“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程颢曰:“有天德,便可以语王道。”唯在上扩充以至其极,与天为一,则天德纯,存而王道大行,治化益盛。《中庸》曰:“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是文王与天为一也。臣于颂赋中因躬劝农桑之事,推之于政治之善,而皆本自敬天之诚,伏惟皇上俯览而留神焉,天下幸甚!谨将前项颂赋缮写装潢,随本亲赍,谨具奏闻。

——湛若水《进天德王道第一疏》

湛若水这道奏章于嘉靖十年(1531年)八月十二日进,十四日奉圣旨:“览奏,足见忠爱,颂赋俱增入史馆,礼部知道。”

 

第二版 

.<<探寻…….>>….. 一行应印成小字并放在姓字下, ,前加___.  即改为:

千姓家谱   一根华夏   

{C}-    {C}{C}-探寻谌氏先祖改姓之谜》结束语

2.:新淦鼻祖湛贵(766796  766796 改为 766796

 

 

 

第一版转第四版的左上角:

斟氏封国昌乐考  

文章后面的 作者:李学训 刘西强  重复了。删去。

 

第四版

1.在习里街祭祖仪式上的总结讲话 题目要加粗

2. 平江红桥镇湛氏历史 题目下增加  --湛氏村落简介之十七

平江红桥镇湛氏历史

                  --湛氏村落简介之十七

一、四版中缝 2009年的甘泉报费用未解决,请踊跃捐款!

二、三版中缝   祝湛氏宗亲新年快乐事业有成!

甘泉报收支表20090222

收入:13810.4元。

一、结余9012.4元(至2008623日,见甘泉报200807 96期)

二、各地捐款4798元。

20090209收到赣县湛诗琦捐款甘泉报100元。

20090121收到麻榨湛良柱捐款200元。

20090120收到新塘湛敬沃200元。

20090112收到茂名湛棕熙、湛志杰500元。

20081223收到高州宗亲1180元。

20081017汉川湛文杰300元。

20081006高州顿留村宗亲300元。

20081003河源分会宗亲300

20081003湛铁禅300

20081003湛国楠200

20080930雷州湛日发100元。

20080930麻榨宗亲200元。

20080919张云珍38元。

20080910重庆湛长森200元。

20080612江西铜鼓分会260元。

20080823翁安分会420

支出:13527元。

4月甘泉报325

5月甘泉报318

6月甘泉报270

567信封香糊129

编辑留念杯子支出31+29+33+41+31+33+31+33+187449元。

78月份甘泉报580元。

9月份甘泉报342元。

20081203信封20元。

10月份甘泉报394元。

20081230支宏兴彩印厂补偿部分纸张费用3000元。

20081231家族网站托管费交三年免一年1600*3=4800zhanruoshui.cn域名费100元,共4900元。

20090105zhanganquan.cn交三年免一年共300元。

20090107支宏兴彩印厂11月份报纸印刷费1000元。

20090222支宏兴彩印厂12月份报纸印刷费1500元。

结余:283.4元(在湛伟健处)

200811月份开始的甘泉报需要付费印刷,2009年的费用还没有着落,希众宗亲踊跃捐款,办好甘泉报)
 

增城人大代表议案文物

2007313日开幕的增城市人大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湛礼祺、湛福明两位人大代表在会议中即时联合另外8位人大代表,起草了一份议案,指出增城对新塘镇的省、市级等文物保护单位不够重视。

2008729增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书面回复了《对增城市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212)的答复》。具体内容见家族网站。200811月,增城人大要求议案提案人答复政府对议案办理满不满意?湛礼祺代表答复说不满意。

200916日下午4时增城人大1人、增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女副局长、主任张小锋、文物科长徐广柏、新塘镇党委1委员、新塘科教文卫办公室主任冯玉舒等有关领导下来新塘,对人大代表湛礼祺反映增城政府对新塘镇的文物保护不力进行调研。在下午的讨论会上,湛礼祺代表指出,有关单位对新塘镇的文物保护不力,如省、市的文保单位都没有路牌,地图也没有任何标识、文保单位湛治中墓被猪圈包围,等等,要求政府划出湛治中墓的保护范围。文化局主任张小锋答复:“湛治中墓已经被内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是由广州市文化局划定的,我局拟向市政府提交了39处文物古迹公园化建设规划方案,已将湛若水墓、湛治中和湛果成墓、以及陈氏夫人(湛若水母亲)墓群划入了市公园化建设项目范围”。新塘镇党委委员则马上打电话给城管负责人,城管说三天内会拆掉猪圈。

    会议后察看了新塘始祖湛治中墓现场。新塘宗亲湛礼祺、湛福明、湛学驹、湛柱辉、湛锦城、湛伟健、湛李培、湛浩培等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中午在新好景的午餐由湛礼祺宴请。

    湛伟健 20090125凌晨
 

(接上期200812 101)

甘泉三字经

湛柏欣

居处恭,执事敬;意身心,一功夫。

“静坐”是陈白沙最重要的追求天理的方式,不过正如孔子说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还是毫无收益,还不如去学习呢。)湛若水扬弃了陈白沙“静坐”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静心思考还是处事、工作,都能体认天理。他强调人认识自然规律(天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包括动手操作(动)和用心思考(静)。湛若水对老师学说的扬弃,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精神。 

行之主,知之用;知行合,一并进。                            

    《墨子》上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读书人虽然有学问,还是亲自实践才是根本。)湛若水更近一步,他以“体用一原”为基础看待知行关系,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统一性, 并提出“人应该自觉去选择环境并把不同的体验统一到体会‘道’的方向上”的思想 

 

柏欣先生:

你好!

所撰《甘泉三字经》完善版,认真阅读后,对一些明显的笔误,作了修改。对一些尚未叙述清楚的地方,也从逻辑性和文从字顺方面考虑,作了修改。中篇,为学论证,为政论学,孰是孰非更为合理,根据湛若水的生平事迹,我认为宜以“为政论学”为标题。甘泉学说,从他于1497年弘治十年32岁时创立“随处体认天理”六字真言开始,到他1524年嘉靖三年59岁时著《心性图说》已基本定型,而对程朱理学的不断批判不断否定及对阳明“致良知”心学体系的不断批判不断否定,可以说直至他生命的结束才算完成。1505年弘治十八年甘泉40岁中进士时,在北京朝中认识王阳明(公元1472-1529,订交并相与论学,这时阳明“致良知”说的心学体系还没有建立;王阳明先是正德二年因戴铣事件由兵部主事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氶,甘泉作《九章赠别》,在龙场悟道,研究出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的一套学说;“致良知”王阳明48岁时于正德十五年庚辰即公元1520年与弟子陈九川(公元1495-1562)的一次对话中才正式提出的,这比湛若水创立“随处体认天理”说晚23年,但现在的学者在研究王湛二人及其学说时,几乎都忽视了这一点。王湛二人是明代大儒,学识渊博,友谊笃深,他们的学说既各成体系,又相互参透影响,如从传统文化着眼,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湛若水王守仁都是封建时代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的学说毫无疑问是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我们今天来研究学习,应该具有批判的眼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对其进行分析、选择,不能全盘吸收,否则会走弯路,会犯不应有的错误。先生对哲学感兴趣,我很高兴,先生对甘泉学说也颇感兴趣,我很高兴,这使我们在关心家族事业并共同办甘泉报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健康进步!

                              湛凌松   2008125星期五

 

 

附“致良知”出处:

在阳明学派的心学圣经《传习录》下卷记载了他与弟子陈九川(公元1495-1562)的一次对话。原文如下: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知?”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它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它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它,实实落落依着它做去,善便存,恶便去,它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它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

这个庚辰,是明正德十五年庚辰,即公元1520年。故知阳明公悟出“致良知”之说,比甘泉公悟出“随处体认天理”之说晚23年。

 

新塘宗亲捐款赣县会议名单和金额

湛锡威1200 湛怀光1000 湛沃坚1000 湛海林1000 湛耀权1000

湛李培600 湛浩辉500 湛润安500 湛锐泉500 湛淦洪500 湛坤耀500湛炳耀500

湛桂池500 湛锡培500 湛浩铃500 湛伟健500 湛伟龙500 湛锦城400

湛丽金300 湛榆松300 区金莲300 湛福庭300 湛新伟300 湛国恩300 湛洪柱300

湛松满300 湛松楷300 湛沛根300 钟玉慈300 湛炳南300 湛荣枢300 湛松柏300

湛进强300 湛劲松300 湛练东300

16800元。

师生给尊长的信

尊敬的兆霖先生:

您好!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神七飞天,庆祝国庆这充满喜庆、充满快乐的日子里,全国第十一届湛氏同宗联谊会暨湛氏族谱编纂大会,在扬雅拉开帷幕,全国各地宗亲代表相聚扬雅,共叙亲情。您老托坤耀叔公捐助扬雅小学的助学金1000元及《广州市荣誉市民传》一书均已收到,您的善举充分体现您老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值此,我校全体师生表示衷心感谢!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意愿资助给贫困生、奖励优秀生,这对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吉兆祥征通四海,甘霖时雨泽千秋”。您老虽然已八十多岁高龄,不仅为香港服务,还依然深爱家乡,深爱国家,并为祖国的公共和教育事业慷慨解囊,您捐建的“湛兆霖希望小学”在全国达18所之多。您情溢香江,誉满中华,不愧为我湛氏家族的楷模与骄傲。

江西赣县扬雅,地处赣县南部山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经济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这所学校有学生160多人,八成以上的学生系湛族农家子弟,8名教师均为湛姓人,全校从幼稚园到六年级共7个教学班。学校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无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厨房破烂不堪,已成危房。尽管这样,但我们老师自强不息,为培养好湛氏后代勤奋努力,学生勤学好问,积极向上,教育教学成绩一直排在全乡前列。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把扬雅小学办得更好,给家乡子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迫切希望您老在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湛氏古村扬雅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在扬雅这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立下千秋伟业,留下万古芳名。

敬祝您健康长寿、合家欢乐、幸福安康!

此致

敬礼!

                             江西省赣县大埠乡扬雅小学

                            校长湛志焜携全体师生  敬呈

                      二OO八年十月六日    
 

探寻谌氏先祖改姓之谜》结束语

千姓家谱   一根华夏   

为探寻谌氏先祖改姓之谜,我拜读了一切可以到手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尽管只是走马观花般浏览,却也体会到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分”。

家谱又称族谱、家传、家牒、世传、宗谱、世谱、世牒、家乘、家志、谱录、谱系和谱牒等,其起源与士族门阀制度有密切关系。从魏晋起,盛行修谱,士族门官,以有家谱而炫耀。郑樵《通志·氏族略》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可惜时至今日,别说隋唐而上,就连隋唐时期的家谱也难觅踪影;宋元明时期的仅依稀可寻;保存完好的只有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了。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言:“屈原者,名之同姓也。”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三代(夏商周)之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郑樵又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婚姻。”可见,姓氏是宗亲家族标志:同一姓氏宗族,基于同一血缘

太平盛世,难见有人改姓。正所谓“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宗族气氛浓重的时代,换姓改名,为宗亲所不齿:你既然改姓了,你就不能上族谱、不能进祠堂、不能祭祖坟。可见,姓氏是维系宗族世系的因素。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历史中,姓氏也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在不断地演进着。比如《刘氏族谱·总序》中说:“刘氏原姓伊耆氏(伊祁氏)”,夏朝封为“御氏”,商朝封为“豕氏”,周朝奉为“唐杜伯”,其子隰叔到晉国去改为“士氏”,士氏的后裔士會跑去秦国,有子留在秦国,为“刘氏”。

各姓都存在改姓的现象,原因各异。有被迫改姓的,例如,清乾隆年间编纂《百家姓》,为了尊孔,竟令所有姓人士全部改姓。又如,諶氏从潮州迁徙去台湾的后裔,在日本佔台期间,被户籍官改成“沈”姓。也有主动改姓的,例如,闽迁粤谌氏中的一支,在粤东潮州落籍后改姓“谢”,并说:“我们以姓谢而自豪”。还有出于个人原因改名换姓的,如周树人先生,自己改随母姓鲁名迅;又如蒋经国的私生子章孝严、章孝慈,晚年意欲改回蒋姓,但台湾法令规定非婚生子女须从母姓,除非生父出面办理认领手续还有其他情况改姓的,例如,《谌氏族谱》中有祖宗定下的十分严格的族规:不准偷窃、赌博、通奸。违反者,开除出族,不得姓“谌”!又如,《怀集县志》中记载,有一对青年男女私奔到人烟稀少的山林中以烧炭为生,他们及其子女后来就以烧炭的“窰”为姓。

湛凌松先生和湛嗣春先生都说:湛氏是轩辕黄帝的分支,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中国八大姓氏之一的黄姓,借此看看中华民族姓氏的产生与演变。

《黄氏族谱》说,黄帝居轩辕之丘,是为轩辕氏;长于姬水,姓。黄帝娶四妃,生二十五子。正妃西陵女,是为嫘祖。嫘祖生少昊和昌意(二世)。昌意生颛顼(三世)→大业(四世)→少典(五世)→少萃(六世)→大费(七世)→卷章(八世)→吴回(九世)→陆终(十世)。陆终生六子:樊人、惠连、筏坚、会人、曹安和季连(十一世) 。长子樊人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昆吾并封侯伯。二子惠连受封于黄国,以国为氏。故姓出于黄帝,而由黄帝第十一代孙惠连得姓于黄国。(一说大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

后黄姓中有人另立门户,派生出氏、氏;又有因避祸、入赘、过继、从母而改姓(今江苏无锡胶山仍保留黄、安两姓同宗不通婚的习俗);还有因方言读音相同而改姓的。反过来又有诸姓改为黄姓。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物种进化的规律,人类社会莫不如此。《圣经》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战败的诸侯国子民,为求生存不得不改名换姓。《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灭,其遗民为生存改名换姓逃亡四方,其中一支“浮诸江南,以实海滨”,后来发展成强大的黄洞蛮,这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公元827-835年间,唐王朝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黄洞蛮余部有的逃往越南,后发展成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到湘黔山区,成为侗族布依族的大姓;有的走出山寨散居各地,或回归汉族,或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另一支则跨过鸭绿江,他们是今日的黄姓先民。此外,唐宋明清飘洋过海到台湾、南洋各地谋生的和1842年鸦片战争后旅居东洋和欧美的黄氏,其后裔已成为所在国国民,有的还取了洋姓洋名。可见,姓氏演进还表现在民族和国籍的异化上。所以,现代人类学家认为,今天已经没有哪一个姓氏的血缘是纯粹的了。

另有一说认为,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黄帝25子中得姓者14人,其后裔先后建立了70多个部落国和诸侯国,繁衍了606个姓氏。黄帝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上世纪中国曾进行过多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2006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完成的一项研究,根据全国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的数据,获得姓氏4100个。按人口数排序,谌姓排在288位。根据这项研究成果,河南省在轩辕黄帝故里兴建了雄伟的中华姓氏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巨型宝鼎,五座镌刻着3000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见下左图),在轩辕黄帝座像与宝鼎中轴线上有一棵巨大的“中华姓氏树”(见下右图)镌刻在黄铜板上,每片树叶一个姓,意喻叶枝同根千姓同源。从丁亥(2007)年起,这里每年清明期间都举行全球华人拜祀黄帝、姓氏寻源、祈求和平的盛大拜祖大典。

{C}{C}{C}{C}甘泉报200901_(102)期{C}{C}姓氏墙  {C}{C}{C}{C}甘泉报200901_(102)期{C}{C}姓氏树

人口普查发现,同姓同名的现象很普遍,比如“李强”,全国有十几万个。有社会学学者提议创建复姓(父姓+母姓)和以词起名(如:强大/坚强/刚强/富强/顽强/强盛/强壮/强劲/强烈等)来减少同姓同名现象。但人们都图方便,如我的一位朋友复姓劉傅,他这样“简化”自己的姓:劉傅→刘傅→刘付。我的故乡湖南安化有一位到广东佛山做生意的谌姓老板,改姓“湛”了,估计是因为广东有个湛江市,人人都认识湛字不认识谌字,他为了社交方便而改姓的吧。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悬挂在江西南昌高兴谌村1号“谌氏老年活动中心”的贺镜。我可以肯定贺镜店老板不认识“谌”字,误写成“湛”。您看,明明是“后毛”“祝氏老年活动中心竣工”,却变成了“后毛”祝“氏……”了!我当时问当地的谌家门老人,为什么把谌字写成湛字?为什么明知错了也不叫他改过来?老人家说:“哎,人家总是把我们的姓搞错,諶湛不分哦,就让它留在这里做一个错的见证吧。”也是的,留着也好,让人们知道:即使在汉荆州刺史谌重公的故里,在号称已经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今天,姓依然被误作姓!

甘泉报200901_(102)期

据《五里谌氏族谱》迁徙志记载,重公的子孙中,有一支去向如下:公次子、大节公第29代孙→30代孙钦之次子→31代孙→32代孙允渊→33代孙景忠,徙板湖→34代孙景忠之长子→35代孙铉之长子→36代孙佑之长子留居板湖;佑之次子,从板湖徙清江(新淦)→不详!这个“不详”,曾激起我寻根觅底的冲动:老祖宗諶弼哦,您去了何方?君不见,湛氏兄弟拟统编全国族谱认定的新淦鼻祖湛贵(766796,其所处年代和后裔世代,都与失踪的諶弼那么巧合!我深信,若能在民间找到珍藏的明朝时期的板湖諶氏家谱,当可破解此谜。

人总是有感情的。不过,感情有时会让人忘却理智。我很欣赏湛石林老先生说的:“研究姓氏,不能用宗族感情改变史实,要尊重历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只是为宗族争光,而是要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和姓氏文化得到弘扬光大。”

我曾以自然科学者坚忍不拔的精神,试图探究先祖改姓的原因。读完千家族谱,我感到此举可以休矣。因为,其实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爱我中华。君不见,姓李的那个登辉,骗取蒋经国信任获得宝座,回过来再反国民党,说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叫嚣宁可让日本人来管治台湾也不让大陆吞并台湾;姓陈的那个阿扁,高举台湾独立的旗帜,公然要“公投”“入联”。这两人是李姓陈姓中的败类,按族规应开除出族!

湛凌松先生说:“按照中国人重血缘、重亲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君忠心不二、对父母孝敬有加,视兄弟朋友如手足、视名节操守如生命,讲究礼仪风范、讲究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我们的历代祖先不仅以勤勉忠厚为后世楷模,还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我们引以为荣的宗之楷模、族之典范和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就定格在历代所修族谱的字里行间”。湛凌松先生2008715日撰写的《致天上人间的湛氏》一诗,其崇祖敬宗、心系族亲的心声,委实令人动情。他感叹:“透过风云变幻的历史/我的忧思在时空中徜徉/看到时而显时而隐的/古往今来湛氏的形象/……请告诉我呀/你们的后裔迁往何方/……内固大局团结紧/外重和谐爱炎黄/祖国强大我强大/共助湛氏更其昌!”斟灌正子戊子荷月十六(2008.7.18)又发出了肺腑之言:“不论是我们湛氏,还是谌氏,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挖掘祖国灿烂多姿的姓氏文化,把湛谌两姓的家族文化在新的伟大时代推向新的阶段!”

湛姓兄弟正在开展“湛谌联谊”活动。我觉得很好,我们应热情支持。

谌湛联谊,兄弟传祺(传承吉祥、幸福);宽容和谐,皆大欢喜!

 

因健康原因,我不得不听从医生朋友的劝告,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治疗和休养。要暂时告别《谌族网》的朋友们了。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模仿前人拟四言古诗一首,以作告别赠言:

中华锦绣,祖宗绘就;

继往开来,谌氏加油!

平安零九(2009),和谐己丑;

金牛赐福:国运持久!

              谌敦丰(荣安)  200812310103

 

沙贝吟

雷州 湛日发

东望罗浮西望渡,莆田几度夕阳中。

露公致仕恋沙贝,素女成仙掩世穹。

石岭幽怀天地阔,樵林耕读性灵通。

人间山水凭潮涌,日月熏风极乐穷。

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湛露(任广东德庆路总管府治中,宣授奉训大夫,其先祖开封人,后迁莆田)致仕,携家回乡。路过沙贝,凭船远眺,水面宽阔而波光潋滟,罗浮山突兀眼前,峻极于天;近看,冈峦起伏,如屏似障;岭下,河涌纵横,屋舍毗邻。

如是时,扶胥古渡(沙贝之西,为“海上丝路”始发港。唐刘禹锡:“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古港昔日之繁华,可见一斑。),斜阳尽染,渔舟入港,归鸟奔林。

次日,露公乘小舟,登石岭(今读冈公园),东望平畴,沃土接连;西望江湾,渔舟云集。四周可耕可渔,乃决意定居沙贝。自此,露公遂为增城沙贝之始祖,迄今二十六世。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隶属南海郡,原辖6县,因新设又增一城,故谓增城,距今1800余年。

增城人杰地灵。其中“一仙一龙”、“一佛一凤”、“一将一相”、“一巫一术”最为称道。“仙”即何仙姑,(亦称何素女,何泰之女,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 “龙”即宋进士李肖龙,“佛”即正果牛仔宾公佛,“凤”即宋代进士廖金凤,“将”即南宋振国大将军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与之,“巫”即南宋道士杨柳清,“术”即南宋术士钟法进。

今仙姑家庙、盘龙古藤、西园挂绿、盈园诸景,仙迹犹存。牛仔宾公佛,增城正果番丰人。宋皇正果寺年间,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后人移其肉身塑佛像,修建正果寺,驰名遐迩。

增城是荔枝之乡,因有一仙一佛,亦有荔枝仙境之称。 

增城之南是新塘,古称沙贝或沙堤。新塘,为宋代东江(珠江支流)之一大河湾,因江河金沙与南海银贝不断冲积,日久渐成河滩,明沙贝七世祖湛若水发动乡人于滩上垒石围塘,经整治,“新塘”乃成。百姓围塘聚居,日成规模。七世祖晚年告老还乡,又发动乡人,变石堤为圩集,世称新塘墟,沿用至今。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巡抚苏昌向乾隆禀奏新塘位置之重要时,称:“增城县之新塘墟,外通海道,内接崇山,舟车辏幅,户口殷繁,实为水陆扼要之区”。

新塘为岭南历史名镇,曾留下陈政、陈献章、王阳明、湛若水、汤显祖、屈大均、陈恭尹等名流足迹,被誉为“礼义之乡”。

陈献章《题湛民泽家庙》中盛赞沙贝:“主翁合是比闾长,此地还成礼仪乡”。为纪念白沙先生,乡人篆书禮義鄉石匾,高悬于村口门楼,并镶配共入,義路當由行书对联。尔后,礼义乡之美誉广为流传。

戊子金秋,天蚕归来,夜读《甘泉传》和《新塘拾贝》,沙贝总关情,遂成斯吟,并草书之,三水斋湛日发于雷州半岛。

{C}{C}{C}{C}甘泉报200901_(102)期

附:湛日发草书对联 240×28×2 释文

石岭幽怀天地阔

樵林耕读性灵通

东望罗浮西望渡,莆田几度夕阳中。露公致仕恋沙贝,素女成仙掩世穹。

石岭幽怀天地阔,樵林耕读性灵通。人间山水凭潮涌,日月熏风极乐穷。

沙贝吟,三水斋日发并书。

 

参加沥滘卫氏大宗祠贺元宵联欢记

湛柏欣

200929日(农历正月十五),新塘湛镇波、湛镜波、湛榆松、湛伟健、湛柏欣一行五人从新塘出发、湛国楠父子三人、湛诗琦、书法家古桂高从广州出发,一起到广州海珠区沥滘村参加沥滘卫氏大宗祠贺元宵联欢活动。

14:00时,新塘一行坐湛榆松的轿车从湛伟健的茶叶店出发。14:45分,到达沥滘村路口。入村的小路沿路插有引领客人到卫氏大宗祠的彩旗。在大宗祠外围,停泊着从各地开来的车,有小车,也有大巴,都是来参加联欢活动的,可见卫氏族人的热心和团结。进入大宗祠范围,立刻就有卫氏族人热情迎接我们。

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它的建筑面积达1911平方米。卫氏大宗祠远远就能望到,屋顶上的石狮子和鳌鱼甚是显眼。走进大宗祠,我们受到更热情的问候。湛镇波代表新塘湛氏在来宾签上签名并把几份《甘泉报》、宣统版《增城县志》湛姓人物表等赠送给卫氏族人。在之后的交流中,得知我们除了《甘泉报》,还有湛若水研究会网站、宗亲QQ群,卫氏族人羡慕不已。

走进卫氏大宗祠,就立刻被它气宇轩昂的建筑所吸引,那块“百世周宗”的牌匾更增加了这里的历史厚重感。这次联欢活动筵开245席,摆满大宗祠内外。此时,湛伟健的摄像机和照相机忙个不停。大家穿过仪门、门楼、前廊进入大宗祠主殿——庆源堂。主殿上搭有舞台,舞台上播放着电视台拍摄的卫氏大宗祠的DVD投影。主殿左侧,有乾隆时期百叟宴的参加名单的完整木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木刻还有州左堂湛文沾的名字,湛文沾是沙隄湛氏晚丁房雪梅祖人,14世,直隶州同。主殿的左右两边墙上挂有卫氏的历史资料、字画等,还有射灯照着,非常醒目。卫氏的历史资料上有明代大儒湛若水为《卫氏族谱》作序的记载。联想起卫氏族人的热情招待,不禁想到自己是沾了先贤的光。

主殿两旁是青龙巷、白虎巷,后面还有后殿,这使得在内面看卫氏大宗祠要比从外面看感觉要大。后殿有三间房,中间的是“留贤堂”,“留贤堂”前有一半人高的大香炉给人上香。后殿左面一间房用来展览烈士卫国尧的事迹,右面一间则展览有《清明上河图》古复制品和卫氏族谱。

参观完卫氏大宗祠,因时间尚早,我们到附近的河边公园休息。公园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立的“广州市界”石碑。休息期间,少时见有外地的卫氏族人跟着红旗手浩浩荡荡地走向大宗祠。那面黄边三角形红旗中除了有一大大的“卫”字,还有地方名称,我不禁把这些情景和红旗拍下,可以作为以后我们新塘宗亲出访外地时借鉴啊。16:30,新塘出发的五人和从广州出发的湛国楠五人会合。为表心意,湛氏代表给了卫氏族人1600元的红包(湛国楠父子三人1000元、湛榆松200元、湛伟健100元、湛镜波100元、湛柏欣100元、湛镇波50元、赣县湛诗琦50元)。

17:00,宴会开始入席,大家畅谈甚欢。18:00,宴会正式开始。宴会过程中有醒狮、舞蹈等欣赏,还有海珠区副区长、街道办主任、副主任、村长等各级领导都有参加晚宴,并有电视台的主持人主持晚宴,和卫氏宗亲会筹委等祝酒仪式。18:45,辞别。

沥滘卫氏有许多值得我们湛氏借鉴的经验:一、他们能动员、联络各种媒体宣传他们的祠堂,我见到的都超过10次了,而且卖点之一竟然是他们的祖先卫玉溪是明代大儒湛甘泉的好朋友。二、能争取到各级政府、村委出钱、出力为祠堂办事,如2000年开始,各级政府、各界人士投入190万元资金,经长达4年的时间完成了祠堂修葺工程。村委另投入了20多万在各卫姓祠堂制作了彩图宣传画,用木架裱起放在祠堂的四周墙边。三、动员民间志愿者团体为他们服务,如动员由中山大学公民社会中心发起的社会团体“蓝田计划”,为各卫氏祠堂拍录像、照片存档、制作DVD

我建议,新塘是不是也应该出本带彩图的小册子,集中介绍新塘的文物,并用此小册子组织义卖、筹款。另我们需不需要邀请“蓝田计划”志愿者为我们拍摄、拍照呢?我们相信,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大家的努力,传统文化将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新塘湛氏和沥滘卫氏的友谊也会世代延续下去。
 

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江门

白沙先生衣钵传人湛民泽

——读《湛氏族谱》

·宦 云·

(茂名市科技局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作者认为,族谱在研究历史人物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沙隄湛氏族谱》由湛若水在1512年创修。它对于我们了解湛若水在陈白沙的教导下,如何成长为一代理学名儒,提供了佐证。

我们可以从《湛氏族谱》中看到,白沙先生与湛雨之间情同父子般的师生关系;以及白沙先生生前如何认定湛民泽为自己的衣钵传人。

关键词】 湛若水 陈献章 甘泉先生 甘泉学说

国史、方志和族谱,是历史文献的三大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珍藏在民间的无数族谱,对于研究和考证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人有幸拜读《沙隄湛氏族谱》、《元田湛氏族谱》和康熙卅四年(1695)手抄本《豫章郡湛氏族谱》。下面摘要披露湛氏族谱中的有关内容,与大家共享。

1. 湛氏族谱

《沙隄湛氏族谱》于民国十一年(1922)由佛山华文书局承印,共二十九卷。1995原版影印本,添加新《序》一篇和《记》三篇。该族谱原有旧序六篇,首篇是湛若水在正德乙亥(1515年)撰,序中曰:“斯谱为原谱也”。第二篇由文选郎中(尚书的高级部员)福建南安人黄河清在正德壬申(1512年)撰,序中曰:“湛氏旧无谱,……而湛氏乃今有谱矣”。

可见,《沙隄湛氏族谱》由湛若水创修,其功卓著。

从接下来的四篇旧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湛氏族人爱宗敬祖的美德,追根寻源的虔诚,修谱睦族的执着和认真求实的作风。

2.湛雨求学往江门

《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开篇道:“若水,字元明。初名,字民泽。避祖讳,改名。后定今名(指1505年赴京会试后,改名若水)。”因出生在“广之增城甘泉都,四方学者宗之,称为甘泉先生。”

接着族谱叙述沙隄湛氏的起源:“始祖元治中自莆迁南雄转迁增城卜居甘泉都之沙隄乡”。族谱记述湛若水从小寡言持重,由于“遭家多故,十二岁始入小学,十六岁学为文,游郡庠”。“至甲寅(1494年,湛雨时年29岁)往学江门。”拜当时已闻名南粤时年已66岁的“白沙先生”陈献章为师。先生对他说:“此学非全放下,终难浃洽。”(语出《汉书·礼乐志》:“教化浃洽”。就是说:“这次你来求学,要抛弃一切杂念、潜心攻读,否则难以功成名就!”)。听了老师的话,湛若水“遂焚原给会试部檄。独居一室,游心千古,默约圣贤,用功总括”。

《文简公序》接着写道:“因语随处体认天理六字符诀,白沙先生喜曰: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贤佳处!于是定居楚云台。谓楚者,楚进士李承箕筑也。李善诗文,嘗以书,问守台者。白沙先生复曰:时有湛雨者,始放胆来居之。冷焰迸腾,直出楚云之上。……”

湛雨在恩师陈献章的教导下,潜心研读千古圣贤书,吸取先哲们经典学说中的哲理精髓,独创出随处体认天理六字符诀。此六字符诀,就是以后学者称之为“江门学派”或“陈湛学”或“甘泉之学”的核心。甘泉之学,或者我们称之为甘泉学说,就这样在江门诞生了。

3. 白沙先生的衣钵传人湛民泽

前面谈到,湛雨慕名前往江门,拜享誉南粤已近古稀之年的白沙先生为师。老师教导他:“此学非全放下,终难浃洽”。湛雨毅然焚毁会试文书。可见他听老师教诲,专心求学,决心之大。他刻苦钻研千古圣贤书,在恩师陈白沙的谆谆教导下,终于悟出真理。白沙先生高兴地说:“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贤佳处!”湛雨成了白沙先生最得意的门生。

    白沙先生在己未(1499年,先生时年七十有一高龄了)向人介绍湛民泽时说:“此子为参前倚衡之学者”,并付之以《赠江门钓台》诗,此诗体现了白沙先生特具岭南清新自然风格之诗味。诗云:

皇王帝霸都归尽,

雪月风花未了吟;

莫道金鍼不传与,

江门风月钓台深。

                       又诗云: 小坐江门不算年,

蒲裀当膝几回穿;

于今老去还分付,

不卖区区敝菷钱。

跋云:“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病夫衣钵也。今付与湛民泽收管,将来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

足见,白沙先生已经确认湛民泽(湛雨)是自己的衣钵传人。

数月后的庚申(1500年)二月,白沙先生仙逝。湛民泽曰:“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为之服丧。(以上引言出自罗洪先撰《墓表》和洪垣撰《墓志铭》,请参阅《甘泉文集》卷之卅二,第二页和第九页)。

同样,《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记述了湛若水视老师等同于父母,对恩师十分敬重:“白沙先生殁。以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为之制斩丧之服,庐墓三年不入室,如丧考妣!然视孔门之筑室扵场,独居三年者,为何如耶!”此等师生关系,实非寻常。

《文简公序》叙述湛雨为师举丧三年后,即1504年,尽管都察院佥宪徐綋“劝之出仕”,但湛若水也象白沙先生那样无心问官,谢绝了。

湛雨是孝子,最听母亲的话,“后以母命北上”,遇到时任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兼最高学府的主管官)、著《枫山集》闻名遐尔章懋先生,两人“论君子所性”,虽章比湛年长三十岁,却为湛的学识而“倾倒”。1505年湛雨(此时改名为若水)四十岁时,“就试礼闱,学士张东白”审阅湛的考卷后惊呼:“真儒复出矣”!遂“置名第二”,“钦授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编修经筵讲官”。湛若水从此走上仕途,他以其高深学问和高贵人品,一再升迁,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沙堤湛氏族谱·文简》说:“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可见,湛若水建书院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恩师陈献章,当然也就是为了传播白沙先生之学

他是这样评价恩师的学说的:“白沙先生之学,追濂、洛、关、闽之轨,以入孔、孟、禹、汤、文、武、尧、舜之大道,计其所就,足以超驾六一。”(《庐陵黄氏总谱序》,《甘泉文集》卷之十七,第九十四页)。

湛若水一生创办书院五十所,门生三千九百余人。为了传播白沙先生之学和他的“随处体认天理”学说,他亲自制订学规,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亲自编写讲义,亲自授课,与学生答辩。他的智育教育方法,远胜于当今的应试教育。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九十五岁高龄时,还亲自授课。江西婺源洪垣撰《墓志铭》记述:“三月十日(1560416日)偕诸生开讲‘龙潭’书院。”湛对众生说:“余于此不敢不勉,死而后已”。

《文简公序》总结说,湛若水“著书三百余卷”,因此“世尊为理学名儒。”

《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以撰文者江芬的诗为结束:

          步入鳯林紫气清,巍然华宇近山城;云横翠岫岚光绕,月涌澄江练影平。

          雁塔既题传盛业,絃歌猶颂羡芳名;登堂拜仰……(【注】:原族谱因年月久远,虫蛀损缺,到此无下页,诗断。本人试从甘泉先生诗作中,偷来以下十字“颜慈悲,尔若昭昭上帝临”续上,不知当否?)

作者简介: 谌荣安,笔名宦云,1963年毕业于上海海关学院。历任湛江海关国际航运监管员,湛江地区外办翻译,湛江电台特约记者,茂名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理事,茂名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茂名电大客座教师,茂名市政协第三、四届(1988--1998)常委,茂名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1998--2003)委员。2003年退休。

联系电话: 13828684109                       E-mail   royalsun@126.com

个人主页http://i.cn.yahoo.com/oldman43929      QQ号:    550121594

通讯地址:因旅居各地,无固定住所,请网上联系。或手机短信联系:13828684109

 

Zhan Ganquan, the Successor of Baisha’s Theory

(Zhan Ganquan’s Life Story in the Zhan’s Genealogy Book)

By Royalsun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eals some sorts of Zhan’s Genealogy book, in which it recorded Zhan was apprenticed to the most famous Master Baisha, and under the teaching of Baisha,  the birth of the Ganquan’s Theory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cause of the education.

Mr. Baisha had designated that Zhan Ganquan as his theory’s successor.

Keyword Zhan Ganquan / Chen Baisha / Baisha’s Theory / Ganquan’s Theory

 

在习里街祭祖仪式上的总结讲话

汨罗市司法局局长    湛海球

200834日)

尊敬的增城、平江宗亲访问团及各地的族尊代表:

    你们好!

银蛇隐去,玉鼠奔来,在这春意盎然,百花待放的美好时刻,你们怀着敬宗收族、天下湛姓一家人的真诚愿望,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访问我们罗湘湛氏族群,使我们罗湘湛氏门庭蓬荜生辉,流光溢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你们的光临,既继承和发扬了湛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又加强了我们的团结,增进了感情,更给我们带来了沿海地区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佳言,带来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机。由于我们这里地域偏僻,经济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方面条件简陋,招待不周,敬请海涵。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中华民族,人杰地灵,姓氏繁多。饮水思源,我们无时无刻不思念我们的列祖列宗,是他们繁衍了分布在华夏各地的英雄儿女,遗传了湛氏后裔的智慧和灵感,是他们教育各地的湛氏后人修身养性、精诚团结、勤耕苦读、报效家国,使湛氏族群涌现了一大批贤士名人。

    自元朝洪武初年,自正公、自运公两兄弟举家从江西铁树观迁移到习里街,在这里,繁衍养育、生生不息,至今已繁衍了近三十代,人口达到13000多人,现分布在汨罗、湘阴、屈原农场三个县、市、区等二十多个乡镇,在这600多年的历史中,列代祖宗秉承遗训、整肃家风、教导后人学文习武,好好做人,发家致富,报效国家,使罗湘湛氏呈现出人丁兴旺、族群兴旺、团结友好、众望所归的景象。今天我们在这里祭祖,既是我们罗湘湛氏后人对祖宗的深切怀念,也是增城、平江湛氏族人对罗湘湛氏先祖的尊敬,我们一定要继承祖宗的遗志,弘扬祖宗的美德,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并把他们交给我们的人生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真正做到青山不老,江水长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湘粤两地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骨子里都留着湛氏的血脉,我们心是相通的,情是相融的,希望你们在我们这里多走走、多看看、多传授发家致富的经验,多交流人文风俗的特色,希望你们中的企业家、老板们在向外投资发展的时候,多向我们这里倾斜,促进我们共同富裕,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同为湛氏族群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以慰湛氏祖宗在天之灵。

    最后,祝我们这次祭祖顺利圆满,祝增城、平江及本地各位宗亲族尊及所有湛氏族人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俱运亨通、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斟氏封国昌乐考   作者:李学训 刘西强 

斟鄩与斟灌,是夏王朝的同姓之国,因与同时期的有穷、寒等国一道,在夏王朝早期的兴衰更替中,发挥过关键作用,故屡屡见于文献典籍。          
   
斟鄩与斟灌的地望所在,向来有两种说法。一为河南说。如《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云:斟鄩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又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阳城在其北;”朱右曾、王国维《辑校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后相居商丘,又居斟灌”;《今本竹书纪年》,“羿入居斟灌”,“斟灌之墟,是为帝丘”;《世本·居篇》“后相居商丘”;《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杜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相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鄩氏”等等,皆是斟灌与斟鄩并提,且所提地名皆在河南。其它如《水经注·洛水》,“洛水又北,……水注之”;《括地志》“故城在河南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等,所提人名、地名、水名更是与斟氏关系密切,亦可证二斟氏曾国于河南当为不虚。二是山东潍坊说。主此说的有关典籍如《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东五十四里”;《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寿光条下应劭曰:“古斟灌,禹后,今灌亭是”;《太平寰宇记》,“斟灌城亦名东寿光”,《齐乘》“斟灌城在寿光东四十里,今为斟灌店”;《续山东考古录》寿光条下,“斟灌国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称灌亭”;以及《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条下,应邵曰:“故斟灌,禹后,今斟城是也”;明嘉靖《青州府志·古迹》寿光条下“斟鄩城,即今县城”等,都是斟灌,斟鄩曾国于山东潍坊的有力书证,可见其说非空穴来风。                           
    
为什么两个称谓相同的国家,会分别出现在远隔千里的两地?问题当追溯至夏朝早期。史载夏朝建立之初,当夏启将大位传于其子太康后,因其“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史记·夏本纪》),而引起诸侯不满,失去民心与支持。而此时向有野心且在夏王室为官的东夷有穷国首领后羿,乘机利用民心,控制夏朝天子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篡夺夏政的后羿,虽掌握着夏的实权,但却还是打着夏朝天子的旗号行政,故太康之弟仲康、仲康之子相,还能够相继继承王位。后羿在主政期间,依仗自己善射,“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左传·襄公四年》),同时抛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等良臣,而重用谗臣寒浞,寒浞对内进行讨好收买,对外进行收买贿赂,终于烹杀后羿,夺取政权并占有羿之妻室,先后生下儿子浇和,后来派遣浇和一举伐灭夏朝宗亲国斟灌、斟鄩并诛杀夏后相,自己登上天子宝座。当此时夏朝遣臣靡逃奔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之国,已有身孕的后相妻逃奔其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之国,并顺利生下遣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积极收拢夏朝遗民准备复国,后来在靡及斟灌、斟鄩两国余众的帮助下,一举消灭寒浞及其子,恢复夏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邦和少康中兴。推测在少康灭寒浞并恢复夏室后,以斟鄩、斟灌为主力的夏军,随即开展对后羿和寒浞两个部落方国的征伐,其军队很可能一直打到后羿和寒浞的发迹之地今潍坊市的寿光、昌乐、寒亭等地,并最终灭其国家。为了监视统治这一地区的遗民,保证夏朝安全,少康便将其斟灌、斟鄩氏的全部或部分留在了羿、浞核心聚居区的潍坊一带建国。关于这种监国现象,历史上比较多见。晚期的西周武王灭商后即派其兄弟在殷商核心区建立国家以行监察职权即是有力反证。这就是为什么夏朝统治中心河南有斟灌、斟鄩而东夷族腹心地带的潍坊亦有斟灌、斟鄩的主要原因。                           
    关于少康中兴后所新建二斟国的地望所在,斟灌位于今寿东部向来争议不大。只是斟鄩国于何处?却需做一定分析。前面为证明在夏代的今潍坊地区确曾建有斟灌、斟鄩两国,曾引用明嘉靖《青州府志·古迹》所谓寿光“斟鄩城,即今县城”之说,此说也见于其它文献,大概源自《括地志》“斟鄩故城,在今青州北海县也”之说,寿光自汉代起其部分地区曾分别为北海郡或北海县统辖,顺藤摸瓜将斟鄩城安在寿光亦情有可原,但与之相比昌乐在西汉时,为北海郡治所,在东汉时期的北海国都剧县据考也在昌乐,而在《括地志》成书的唐代,昌乐的大部分属北海县,故所谓北海,指今昌乐的可能性应该最大。另外,也曾引用《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条下应劭之“故斟鄩,禹后,今斟城是也”之说,乍一看斟鄩所指似为平寿,但此后的“今斟城是也”所指却分明与平寿不是一个地方,平寿非斟鄩亦已可知。另外《潍县志》说,溯自大禹治水,潍淄其导,厥后在潍西平原始建斟鄩、斟灌、寒、三寿四国,又说“西南五十里有斟城”;《读史方舆纪要》平寿条下说,“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又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鄩国”。当代学者杨向奎先生说“斟  在山东潍县西南(杨向奎《评傅孟真的夷夏东西说》《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7),孙敬明先生亦说“斟鄩在潍县西南”(孙敬明《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12)。平寿即潍县,昌乐正处潍县西南,故其以上诸说所指的方向和位置,均应在昌乐境内。对此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杜在忠先生的考证更加具体,他说斟鄩之地望“应在今山东中部胶莱平原的白浪河中上游,即今潍坊市西南一带”,又说在这一带的白浪河上游和大丹河上游存在两个含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及商周文化遗存的遗址密集区,“基本吻了斟鄩所处地望”,“无疑是寻找二斟(斟灌、斟鄩)的可靠依据”。(杜在忠《关夏代早期活动的初步探析》,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7)。杜在忠先生给我们揭示了斟立国的大致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从距离(潍县)至古文化遗存都能当之的是大丹河上游之北岩镇以西的遗址密集区,在此区域内密布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四十多处。其中的袁家庄遗址,现存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有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存,曾发现过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墓地,并发现陪葬有玉钺、玉璧、玉串饰、玉镢、玉璇玑(县文管所仅收回玉钺、玉璧、玉串饰等少量文物)等玉器的大型墓葬近十座;另外据传还出土过带铭文的类盘状青铜器(笔者未见),可惜流入文物贩子手中而不知下落。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该遗址很可能是斟鄩国故址,即文献所说的斟鄩城。                           
   
斟鄩国建立后,历经夏、商两朝,到周武王灭商之初,迫于大势,归顺周武王,成为西周附庸国。西周成王时,趁三监叛乱之机,与奄、蒲姑、斟灌等国一同起兵反周,被成王所灭,其地入于吕尚之齐国(见《关于齐都营丘在昌乐的多角度思考》待刊)
           (作者单位:昌乐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山东省情网 2008-11-12

 

感谢两名贤

    --增城广场建成开放观后感

感谢两名贤,一是崔与之,

一是湛若水,离乡不离土。

 

前者为武宰,后者为文臣;

其实他俩人,祟文兼尚武。

 

练就一身技,以前卫国家,

而今回故里,共同护城堡。

 

立像矗广场,一在门之左,

一在门之右,威风凛凛高。

 

崔像形神似,简介极真炼,

像座嵌毛书,确为无价宝。

 

湛像酷如人,说文颇简括。

惜未刻书法,是否可增补?

增城新塘湛国楠  0912

注:①崔湛两名贤死后归葬故土增城,而今又立像在故地。②崔曾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平定兵变;湛任过明南京兵部尚书,也带过兵。两人的诗文都极好。③这里所指“城堡”既含“增城广场”,又包括整个增城市。④“毛书”是毛主席的书法。⑤“增补”,建议补刻一块湛若水以《草书甘泉洞诗轴》为内容的书祛。其内容是:“地藏天设几千年,今有神明启震川。大院豁然临大路,人间始信有壶天”。

甘泉报200901_(102)期 赣县会议书画 北京马汉书   
 

   

       广西宾阳 湛世良

戊子初冬旅北京,耋耆结队逛长城。

中华遗迹真雄伟,古国文明正复兴。

 

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留靓影似名星。

老翁不怨春光短,但愿龙腾与日升。

   

 

 

     

    宾阳 湛世君 

  效益为生命,时间就是钱。

  画猫添特色,兴国绘新篇。

  

 

           

  

   观央视《海峡两岸》

       宾阳  湛世君

水扁贪污民大怒,台湾分裂国难容。

绿蓝自古同根种,台陆从来共祖宗。

 

妈祖神交连两岸,观音灵显佑千冬。

血浓于水江山统,国大于天陆岛通。   

(自注:查《辞海》获悉: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浙江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

             

西藏开通铁路赋

湛佳生                           

盐碱、风沙与冰川,重重阻隔数千年。

“九.五”启动通车策,十载功克险和难。

西域畅奔富民路,铁龙奔驰只等闲。

亘古至今终圆梦,北京西藏紧相连。

                                             湛甘泉与文征明的诗唱和

湛国楠

湛甘泉(1466—1560)和文征明(1470—1559),同是明成化到嘉靖,跨四个皇朝的文化老人.前者达95岁高龄,后者也有90岁长寿。湛是明著名的思想家、心学家、教育大家;文为著名大书法家、画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湛、文两大家在明代文化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影响力,彼此有着惺惺相惜的交往。笔者近读《南岳志》偶得湛、文之间鲜为人知的诗唱酬逸事。湛当时邀文游衡山,文应往游,并彼此写了几首诗。现分别录出于后,以飨族亲。

    先录文应约后在嘉靖23年间写的七律一首。诗云:

《酬湛甘泉招游南岳》

文征明   嘉靖23

    家世衡阳有钓台,江湖流浪未能回。

    正怀桑梓千年计,忽枉封题万里来。

    月满罗浮劳我梦,云埋岳麓待公开。

    追攀见说襟怀壮,倘许春风杖履陪。

    ():文征明,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其先世为衡山人,自号衡山居士,又自称“文衡山”。

    再录湛甘泉二首:

                《和答文衡山内翰韵》

湛甘泉

()

谁人不说文衡山,闻说衡山开我颜。

我有衡山旧精舍,相期月底共追攀。

()

紫云洞口紫云台,居士前身亦姓回。

半夜长庚骑鹤过,五峰明月待公来。

三月二月春之半,千山万山花正开。

独立乾坤谁伴侣,及时相赏共追陪。

    从以上所录的湛甘泉与文征明的唱和诗里,可以想见两位老人彼此之间的亲密交往、互相尊重的深情;也又一例反映出湛甘泉的识才、重才、爱才和待人宽厚、亲切的襟怀。甘泉公厚友、重友、爱友在有明一代是很出名的,对王阳明是如此,对其他朋友也是一样。

(为纪念甘泉诗社成立六周年而作)20085月于广州

 

步明贤旧韵答湛国楠三首

湛凌松

文湛当年据钓台,江山依旧恋千回。

死生自有阎王定,毁誉从无娘母来。

中外败成缘道定,古今善恶随心开。

功名利禄非追得,全在冥冥天理陪。

 

文公诗作点金台,道骨仙风随韵回。

兰室飘香诗味美,襟怀潇洒梦中来。

泉翁妙手描春色,伯虎丹青逊花开。

俯仰高山流水际,抟风直上欲相陪。

 

甘泉诗社设诗台,南粤高人送喜回。

南岳志中浪掀处,银屏网上鹤飞来。

全篇尽惹馨香散,满目争朝锦绣开。

乱向名家挥板斧,续貂狗尾敢相陪。

 

(一) 国 

 赞族尊太平绅士兆霖老先生

 豫章能人.香江创大业,长者兆霖.满门英杰贤能,报国忠诚。享誉太平绅士,兼多衔,屈指名人。望重并德高,国之名士,族之典型。

  爱心乐助教,义捐遍神州,处处真情。好善美德,洒满普天眼疾人。数代美名堪夸,念祖宗,孝道至仁。诚信树家风,谁与翁同,福禄盈盈。              

(二)  庆 佳 节

重阳节,老人节双节感怀

   重阳节。老人节。双节同日立设。举酒高歌仰天阙。行孝道,当人杰。

锦绣华厦大跨越。游圣景,仰先哲。盛世和谐与君说。颂美德,国人悦。 

      (三) 沁 园 春

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党使神州,科学发展,全球共见。领航创宏业,北疆屯  ,东西气贯,南北水链.在握宏观,航天飞进,征服宇宙弹指间.展蓝图,是日月新姿,年年巨变。

强国富民目标。几经数代齐挥汗。封疆铸铁壁,惩治腐败,社会和谐,军民共建。科教兴国,经济发展,振奋黄炎子孙欢。树国威,培中兴人才,功耀星汉。

湛佳生 湛华章  20071020

 

◆家族网站首页已经增加了一些湛氏文人的博客链接。

◆新塘宗亲2005年开始每年都出访一、两个湛姓村落群,今年还没收到外地宗亲邀请,请问哪些湛姓宗亲愿意接待我们?

◆20090209收到赣县湛诗琦捐款甘泉报100元。

◆20090205收到海南湛先植100、湛愈100捐款族谱编纂。

◆20090121收到麻榨湛良柱捐款甘泉报200元。

20090120收到新塘湛敬沃捐甘泉报200元。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穗府办(2008)67 20081219日公布:市政府确定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03):其中有:26II-18湛横云夫妇墓;26--18湛治中、湛果成墓;27--19陈邦彦墓(陈恭尹父亲,湛家女婿)

20090112收到高州湛棕熙、湛志杰赞助甘泉报500元。

20090106增城、新塘有关单位领导下来新塘,对人大代表湛礼祺反映增城政府对新塘镇的文物保护不力进行调研。

◆甘泉报2009的的费用未解决,2008年的账目已经是负数了,请大家想办法。

2008122811时,在增城广场举行了2.4米高的湛若水铜像安放仪式。柱辉、汝松、礼祺、洪基、锦城、伟龙、剑辉等宗亲参加了揭幕仪式。
 

日发贤弟:

    你好!

    赣县会议别后,收到你寄来的诗和照

片,喜甚,即作答诗一首。后又收到诗三首,对平仄失粘处,略作修改,使之合律,如觉不妥,或有冒渎,请自改回亦可。族中事务,因修纂全国联谱,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借重贤弟大才处一定很多,望共赴盟约,多做贡献,建功当代,留誉后世子孙。余不多叙,就此搁笔。

     顺颂

健康幸福!

     愚兄  凌松  2008年11月3    

 

凌松理事长:

     意见收悉,甚好!

     弟定当秉承祖训,与兄及各宗亲携手共创,继往开来,兴吾湛族!拙文经兄润色,点铁成金!尚祈吾兄日后不吝赐教,感激不尽!拙文中,有所改动,以粉红字标明,详见附件,然否?

     弟日发即此颂安!

 

信悉。谨遵君意,近日得闲将拟《甘泉报》100期贺诗:天蚕怀古并序。届时,还请理事长垂教为盼。弟日发匆此问好!

 

    已阅,可观!但觉诗歌数量不多。

另,兄之《赣县会议吟》为七律仄起平收式,结联平仄应为“⊙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而“金秋锦绣赣南织,一典修成敢云煌。”中“云”处当仄。未知然否?还请交流。弟日发即此叩安!

 

日发老弟:

你好!

批评很正确,感谢你的细心提醒,遵嘱,已改为“金秋锦绣赣南织,一典修成百世藏”。我在赣县写完后,未能润色,也未发现毛病,你一提醒,方觉不妥。问学作诗做事就应当这样,再次谢谢你!

祝大作早成!                           愚兄  湛凌松  2008.11.8

 

近日抽空读甘泉公有关资料,倍感湛氏荣耀千古!吾等理当秉承旗帜,共创湛族新境界!值《甘泉报》百期志庆,弟将以“天蚕怀古并序”聊述衷情,尤盼吾兄多多惠教!弟日发专此问好!

 

                    寻亲   
   
大宠公之三子朝华公之后,从12代起立字派:明洪坤文汇,学木有长应,永朝成美玉,谱春万联心。有长玉祖之后字辈四祖应鹏、应槐、应钟、应孝,其中应槐、应钟、应孝三祖迁居贵州,原住于庙边(黄荆叉附近),现重庆市丰都县崇兴乡十字口村二组。特寻应槐(陈氏)、应钟、应孝三祖之后生为亲。

                         寻亲者:应鹏祖之后  湛 勇
联系地址:重庆市丰都县崇兴乡人民政府
电话:13512316060

 

平江虹桥镇湛氏历史

20071229日,平江桥镇湛光明族贤不辞路远,背着一大包谱牒(共六修谱,缺第一修谱)来到我家,与我共读之 。其爱祖敬宗之诚,使我十分感动。

桥镇坐落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处,幕阜山脉主峰之下,天岳山之前,鸡鸣三省,一点儿也不夸张。

湖北通城居东北,系明朝李自成死难之地;江西修水县在其东南,宋代欧阳修之故乡,桥镇居正。此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进可击,退可防,乃军事要冲。本土群民,富有尚武精神。桥湛姓始祖盘琪公于中唐僖宗年间,因黄巢起义,天下乱。自江西铁树观迁居此处落业。生三子,长子麟字承龙居虹桥;次子虎字克龙居湘阴(即汨罗),子孙散居油草湖(塘)、碧塘、茨塘(湖);三子豹字继龙居哲寮,查证现在地名是实。姓湛有人居住,但都是明初自赣州迁来之后代,世系清楚。两者迁居之时代相差两百年之间。在哲寮曾出一湛姓人墓碑,立碑时间比现在哲寮湛姓始祖的生辰还要早三年。

我认为,桥谱写的可信。可是迁哲寮,过湘阴之后代,或殁绝,或与后迁之湛姓融合成族了,——笔者之猜测。

桥谱从唐朝记载至今,来龙去脉,分明可信,可说当今所见谱牒的悠久者之最。

令人惋惜的是人口不繁,现在只有八十余人。(迁徙到修水,或西迁的,都有记载,音信断绝)。

考其人口不繁之原因有二:1、祖先投军者多,很少回原籍。2、山高路险,外迁者有,音迅难通。

余读该谱后,肃然起敬,动感悽苍。

湖南汨罗湛石林  2008年元月4 (湛凌杉打字)

 

四川广汉市湛氏族谱摘录--湛氏村落简介之十六

四川广汉市有一本手抄本湛氏族谱对世代字辈记载如下:                                       

/1/2,湛瑛/3,湛念/4/5/6/7,湛付/8,湛举/9,湛官志/10,湛太/11,湛如环/12,湛作/13,湛以/14,湛天识/15,湛世/16,湛用清/17,文/18,德/19,元/20,曰/21,圣/22,贤/23,如/24,天/25,源/26,世/27,尚/28,志/29,维/30,学/31,有/32,本/33,方/34,正/35,可/36,思/(没有的就是烂得看不清了)

这支湛氏族谱记载湛氏堂号是豫章堂,堂楹----豫兆簪缨光阀阅,章明家学绍渊源,广汉湛氏从属江西赣县韩坊乡元田村维新堂,源自豫章省赣州府赣县四会乡十七八都--元田村。康熙1716年迁四川广汉至今。就是今日三星堆那里都是湛姓地盘,2005拆迁后也在附近。

雍正六年(1728)戊申春月在饶州府馀千县尊经阁起草湛氏族谱,康熙庚子年(1720)----雍正戎戊申年(1778年)共九次修族谱,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正月望日起草八条族谱序言。

 

台湾湛金湖太太抄

 

联系人:

广汉市刘杨路十二建司宿舍五单元二楼 1

湛有馀  013508016623

邮编---618300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