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登上南香山--湛子洞

时间:2003/5/21 8:30:03  作者:湛汝松  来源:增城之窗  查看:2437  评论:13
内容摘要:    增城三月红荔枝刚熟的季节,我们登上了增城南部的最高峰——坐落于永和、宁西两镇交界处的南香山顶峰。    巍然山势号娥眉,    胜概天生景物...

    增城三月红荔枝刚熟的季节,我们登上了增城南部的最高峰——坐落于永和、宁西两镇交界处的南香山顶峰。
    巍然山势号娥眉,
    胜概天生景物奇。
    花木芳菲三月节,
    烟霞缠绕九秋时。
    这是六百多年前,明代洪武年间增城县学训导温裕登上南香山后留下来的诗作。南香山,古称南樵山,又名峨眉山,南乡山。据古书记载,巍巍屹立于珠三角平原之北的南樵山,山中有白花古寺、丹室、石庵、莲花书院等胜迹,曾是粤中有名的胜地,与南海西樵山、东樵罗浮山鼎足而峙,颇有名气。很多年以前,我就萌发过攀登南香山的念头,无奈同伴难寻,志未实现。如今领导带头,遂我所愿,自然兴致十足。
    早上八时半,我们已来到南香山的西麓,永和镇公安村一个游泳池的旁边。登山从那里开始了。
    春末夏初,清风习习,碧绿满野,繁花点点,幽香阵阵,对于长期坐机关的我们,实在心旷神怡。我们沿着迂迥的小径往山上走去,没走多远,山路就越来越陡了。它一会儿在长满荆刺的草丛中穿行,一会见在高高的山崖上悬挂,一会儿在天梯般的峭壁上攀缠。这时,我们的衣服被汗水渗湿了,我的双腿也开始有点酸累。但当我抬头看见漫山青翠欲滴的林木,遍野千姿百态的芳草,沿途姹紫嫣红的山花,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使我忘记身上的疲劳。特别是头上的声声鸟语,脚下的淙淙泉响,随着缕缕清风扑面而来的时候,更有一种被大自然天籁之美所陶醉的感觉。我大口大口地吸入新鲜的空气,仿如炎炎盛夏裸身泡在冰凉清沏的山泉之中。
    顺着山林防火界萦纡而上的山路突然中止了。永和镇的向导告诉我们,往上就是封山育林区了。如果说,因为有前人给我们踏出一条小路,让我们很快地登上了半山;那么,后面的路就需要我们去开辟。虽然,后面的路会更加艰辛,但我们早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不管前路多艰险,不达山顶绝不罢休。
    经过了短暂的徘徊,我们终于用带来的弯刀,在探索中劈出了一条通道。前进的路在灌木草丛中通过,我们常常会被一种带刺的藤蔓绊倒。往上的路在密密的树林中攀登,厚厚的落叶就像铺在路上的地毯,又浮又滑,我们只能一步一隈,稍有不慎,就会滑倒,甚至掉下深深的山谷。当道路从茂密的芒草地穿过时,是我们登山最艰难的时刻。长长的芒茅,比人还高;人钻到芒草地里,不但茅叶在人们的身上划上一道道伤口,而且芒林密不透风,周围弥漫着令人难受的霉味,让你呼吸也感到困难。正当人人汗水淋淋,个个气喘吁吁之际,向导告诉我们,脚下的地方,就是当年明代大儒湛若水的跑马地。我们的精神又振奋了起来。
    脚下的土地是否就是当年的跑马地?我一时无法考证。但当年湛若水为修莲花书院,曾攀登南香山却是历史的真实。“天路入虚无,地势干碧落。三心浣飞泉,千仞书石壁。”这就是当年湛若水笔下南樵山的真实写照。今天,南香山东麓的宁西镇路边村的莲花座上,有一块增城最大的摩崖石刻,十米高六米宽的石壁上,“湛子洞”三个大字就是他“千仞书石壁”的真实手迹。
    “凌空入鸟道,绝境寻吾庐。入暮迅登陟,志往忘崎岖。”湛若水时届七十有余,为了修莲花书院,为了兴办教育事业,竟能忘却崎岖山路的艰险,攀登南樵山。我们都比他年轻,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园的理想,又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呢?
    理想是前进的目标,意志是攀登的动力。十时三十八分,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433.2米的南香山顶峰公明顶。
    南香山的公明顶,原来不是山峰,而是一块地势十分平坦的高地,一个遍野葱绿而又万紫千红的绿色世界。漫山遍野的山稔花,一团团,一簇簇,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在山中飘逸;成行成垅的台湾相思,用一串串纤巧秀丽的小黄花,点缀着婀娜多姿的春装;一种不知名的阔叶灌木铺天盖地,满树白花,素洁典雅,香气袭人。还有绽放出无数红丝的龙船花,吐着金缕银丝的金银花,串着紫蓝喇叭的牵牛花;以及清纯的野兰花,淳朴的野蔷薇,热烈的野杜鹃……它们互相辉映,各领风骚。身处山花烂漫的南香山上,呼吸着纯净清心的天地灵气,我肉体的劳累消失了,内心油然地生出一种回归本朴的感觉。
    站在高高的南香山上,背北朝南俯瞰大地,眼下就是新塘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低矮的山岗逶迤起伏,平坦的田畴阡陌相连,余家庄水库等湖泊,更让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秀色。东边的沙宁公路,西边的新新公路和南边的广惠高速公路、荔新公路,四条交通干线拥抱其中;再往前望,就是充满灵气的东江了。多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交给我们去规划,去建设,任重而道远啊!
    站在南香山上,我拿起望远镜,沿着规划中120米宽南北走向的香山大道走向望去。蓦地,我仿佛看见眼前的工业园用地正冉冉地升起,最后变成了我们前边一座新的南香山。这不是我的幻觉,而是我的大悟。因为,现代工业园的建设,就是我们事业中一个新的高峰。登上南香山,只是这个新高峰的开始。我知道,攀过长长一段山路的我,精力已有限了。但我们有很多有志有为的后来者,他们一定能携手合力往前走,一定能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南香山
 


增城名山——南香山
                            张殿池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它与南海西樵山,博罗东樵山(罗浮山),鼎足而立,合称“广东三樵”。它位于增城市西南部的宁西镇境内。南香山海拔433.2米,突起在东江下游的平原上,因其突出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北边,古时候,是珠江、东江航行时船只辩别方向的标志。南香山山势峻秀,峭壁雄奇,幽林溪涧,引人入胜。清初屈大均有诗赞颂:“离支(荔枝)十里云尝暖,瀑布三秋雪不消”。明朝理学家、教育家、三部尚书湛若水,晚年辞官归里,在山中创建了“莲花书院”,讲学授徒,培育学生。书院遗址至今尚存,并有湛子洞、石庵、凡室等多处遗迹。清乾隆增城知县管一清,在舟中望南樵山时写道:“年来华发已飘萧,旷览名山兴尚饶。江濯芙蓉工远势,林拔螺黛露清标,浮云偃蹇空相妒,初月蝉娟自可邀。一曲娥眉横海上,南樵风致胜东樵。”莲花书院遗址旁的巨石上,有摩崖石刻“湛子洞”三个大字,一米见宽,是目前增城市发现字体最大的石刻。湛若水手笔,字体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佳作,为南香山增加光彩。
  南香山麓,建有“百花古寺”。该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比增城建县还要早100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该寺原在山上,后迁于山下现址。据传百花寺开山始祖是远尘和尚。百花寺与广州光孝寺同属一派佛门,有着渊源关系。直至清光绪年间,光孝寺派来一位名叫泳祥的和尚主持百花寺。泳祥和尚是广州光孝寺贞海和尚的高徒,任27世百花寺主持。1937年暮春,泳祥和尚圆寂后在寺前焚化。泳祥和尚生前精通医术,常免费为群众治病,深受群众尊敬。而且他诗文书法兼优,是位文化修养较深的佛教僧人,名传增邑乡里。
  南香山有两座古墓葬。一座是明朝霍韬(尚书)墓,是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至今保存完好,上有碑石六块,墓碑、基志铭、祭文和神道碑,字体清晰可见。全墓有6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是广州近郊所罕见的。另一座是宋代李文溪(探花)墓。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南香山既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又有文化古迹等人文景观,是人们观光、休闲、旅游、健身的好地方,是开发旅游点的处女地。
 
 
广州图书馆 - 首页 - 专题资源 - 广州风物 - 历史名胜
南香山
位于宁西镇与永和镇交界处,山北为宁西,山南为永和。四面有小径登山顶。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虽不高,海拔仅433.2米,但它具有罗浮山巍峨雄伟与清幽秀丽的特色,又因它突兀于平川之上而特别引人注目,在东江口与珠江口的航船上亦能瞧见它的雄姿,因而被誉为珠三角上的天然航标,历代均有文人墨客为之咏唱。清初屈大均有诗“东樵西望是南樵,四面芙蓉海上标。……离支十里云尝暖,瀑布三秋雪不消。”

山上,原有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寺观,名“百花寺”,它比增城建县(公元201年)还早100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该古寺经历千余年,曾经多次毁葺,今只存后世迁建于山下双鱼岭的一座山门及原寺门上的“百花古寺”4个大字阳文石刻牌匾。山上昔时建有莲花书院,明朝大儒湛若水曾在该书院讲学。在书院遗址前方,有一摩天巨石(高10米,直径6米),巨石最高处镌刻“湛子洞”3个大字,字迹清晰可见。山上除人文古迹外,还有许多自然胜景如石庵、石室、瀑布、无底潭等,漫山苍绿碧黛,游人漫步其间,可尽情享受近山滴翠与远山苍茫的神奇色彩,悠然自得其乐。

 

         增城之窗 >>文学 >>正文 【 作者:湛汝松    来 源:增城之窗    2003年6月18日 】
    莲花书院遗址在增城南部最高的南香山上。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南香山东麓的宁西镇,在镇政府罗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穿山径,爬斜坡,钻从林,并借助绳索攀登峭壁,历尽艰辛终于在海拨近400米的密林深处莲花石洞旁边找到了莲花书院的遗址。莲花书院不见了,但莲花石座还在。它在两道山梁的中间,两条长流不息的泉水,绕石而来,汇成一脉甘泉,往山下飞流而去。莲花石座有个莲花洞。莲花洞东壁,有一面十米高六米宽的石崖,当年湛甘泉手书“湛子洞”三个大字依旧十分清晰。这是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啊!我站在摩崖上朝东而望,只见左右山峰宛如一对绿色的巨臂,配上前边的田畴绿野,村径池塘,使人立即联想到眼前的景象就是一个巨大的“金”字。书院石壁,正在“金”字的顶端,纳尽东来之紫气。难怪人们都说,甘泉“湛子洞”几个字,已在莲花石上点石成金了。如果时光倒流四百六十七年,就在这个时辰这个地点,甘泉与增城知县文章、县博伍訚诸友,正诗兴大作:“凌晨巾我车,天宇极清廓。闲从同心人,莲洞视兴作。兴作夫所为?讲堂开正学。正学谁同心?令尹与县博。共结逍遥游,散此无怀乐。天路入虚无,地势干碧落。三心浣飞泉,千仞书石壁。遥望飞云峰,忆我朱明宅。浩气穷八弦,聊兹寄鸿迹。”此刻,我也完全进入了甘泉先生诗作《游峨眉山莲花洞》的意境之中。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