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仰辰台上品古诗【西樵行之二】

时间:2012/6/14 21:27:42  作者:湛汝松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899  评论:7
内容摘要:五月下旬,我在粤中名山西樵寻访湛若水留下的足迹时,登上渴望已久的“仰辰台”,完成了退休以来最艰辛的一次文化苦旅。 “仰辰台”在西樵山西部玉廪峰的饭盖岗上。饭盖岗上有两块湛若水题书的摩崖石刻:一是“仰辰台”三个大字,二是《仰辰台》七言诗句。冬去春来,月缺月圆,虽然“仰辰台...
五月下旬,我在粤中名山西樵寻访湛若水留下的足迹时,登上渴望已久的“仰辰台”,完成了退休以来最艰辛的一次文化苦旅。
    “仰辰台”在西樵山西部玉廪峰的饭盖岗上。饭盖岗上有两块湛若水题书的摩崖石刻:一是“仰辰台”三个大字,二是《仰辰台》七言诗句。冬去春来,月缺月圆,虽然“仰辰台”一直静静地独秀于玉廪峰上,仰看天上星辰日月,俯望山下村寨江河。但由于顶峰陡峭,山路崎岖,上过玉廪峰的人并不多,了解仰辰台的人更少,民间流传的只是一个让人对财富充满幻想的传说。
    传说的大意是:仰辰台下尽是珠宝,谁能读通峭壁上的七言诗句,饭盖岗就会为他打开,里边的珠宝就会任他拿取。
    近几年,西樵山发展旅游的号角终于打破玉廪峰的寂静。关于发现仰辰台上湛若水题书石刻的消息不时见报,有人还说摩岩石刻诗已被“破解”。湮灭在岁月尘烟和人们记忆中的山道开始又有人寻访。旅访西樵期间,我决定攀上仰辰台,一睹西樵山最大摩崖石刻的真容。
    寻访西樵山九龙岩和大科书院旧址后第二天,我与来自《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办公室、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西樵摄影协会的朋友一早就来到玉廪峰山脚下。上午9时,一行10人便从路边的草地出发。先是越过一块野草蓬生、野菊点点的湿地;接着闯进一片芒草齐身,茅叶亲脸的草丛。闯过两关以后,我们才开始在山高林密,杂草夹路,爬满青苔的崎岖山迳上攀登。
    山越来越陡,草越来越密,铺满树叶的坡地越来越滑。三位曾经上过仰辰台的朋友一时也很难认清仰辰台的方向。于是,我们都找些树丫以作手杖,半撑半走地探索着前进。虽然队伍中有人被路边的芒草划伤,有人被密林中的虫蚁咬痛,有人被纵横交错的树根藤蔓拌倒;但我们同时也听到虫蛙鹰鸟的和谐共鸣,闻到树木花草的原始芳香,看到山岚雾霭的自然景象。树林的幽深寂静,山谷的天籁空灵,使我们忘却艰辛而倍觉畅快。
    经过一段迂回曲折后,我们终于来到一块平台上。抬头一望,玉廪峰就高高兀立在我们眼前,胜利在望了,但峭壁悬崖,荆棘丛生,还有最艰难的历程。“要想登上仰辰台,就要手脚一齐来”。于是,我们兵分两路,看谁先攀上峰顶。
    年轻力壮的冲崖直上了。一个曾上过仰辰台的朋友怕我和几个女同志体力不支,便想带我们另辟蹊径。正当我们在岔路上犹豫时,峰顶上传来“我们到顶峰了”的声音。胜利的呼唤鼓舞着士气。我们立刻原路返回,沿着他们攀过的山崖,借助树木的力量,互相照应着向上攀登。手脚并用,攀爬结合,我们终于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登上鲜为人到的玉廪峰上。正当成功的喜悦在每个人脸上绽放时,“咔嚓”一声,守候在对面石峰上的摄影家把我们会师的兴奋场景摄入镜中。留在相机的记忆是:2012-5-22-10-13。
    玉廪峰上“仰辰台”的面纱拉开了。一壁经过打磨的石崖,湛若水用茅龙大笔题写的“仰辰台”三个径高六尺的大字深深刻在其中,旁边还有“嘉靖丙午湛若水书”的落款。
    明代正德年间,湛若水、方献夫和霍韬等名儒在西樵山创办书院,讲学授徒,传播理学,四方学子纷纷慕名上山求学。玉廪峰就是当时的文人雅士活动的一个场所。他们在那里夕看日落,夜观星辰,吟诗诵句。“仰辰台”就此得名。但是,当时的玉廪峰还没有石刻,“仰辰台”及其左侧石壁的七言绝句石刻,都是湛若水退休后重回西樵讲学时留下的笔迹。
        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洲。
        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
    刻在石壁上的诗文,虽然经历过近500个春夏秋冬,遭受过无数次风霜雨雾,但字迹依旧十分清晰,甚至连落款“嘉靖丙午九月甘泉湛若水书”也字字可辨。这实在是个奇迹。
    站在仰辰台上,逐字逐句地品读壁上的诗句,想起去年曾有人对此诗的所谓“破解”,说若水“离开官场回家守孝时,产生了淡泊名利告别官场归隐樵山的想法,所以以托巢由为理拒绝皇召”;有人还说“外臣早许作巢由”,只不过是个虚伪的幌子。
    历史并非如此。湛若水第一次到西樵是正德十二年(1517)。那时他在任翰林编修,母亲辞世守孝期满,因不满朝廷宦官弄权,以请假养病的理由从家乡增城新塘携家眷隐居西樵山中创办大科书院,讲学育贤,直至嘉靖元年(1522)才复出还朝。嘉靖丙午年(1546)写的诗句,比湛若水离开官场回家守孝,归隐西樵山这段日子起码要晚24年。显而易见,仰辰台上的石刻诗并非湛若水“还朝前的那段日子”所撰。“破解”者把如此清楚的历史背景都弄错,又怎能理解先贤的诗意呢?
    其实,湛若水从西樵还朝后,先后任南京礼、吏、兵部三部尚书,经过三次上疏请辞. 才于嘉靖十八年(1540)获准退休回乡。回乡后,他长年奔走于罗浮山朱明书院、广州天关书院以及家乡的明诚书院、莲洞书院、读岗书院和甘泉书院,殚精竭虑地讲学育贤。嘉靖丙午年,81岁的湛若水在远离官场六年以后,怀着对西樵的深厚感情,再次返西樵。虽然时隔多年,但西樵父老乡亲、山水田园的印象依旧难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感觉依然存在。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重阳节兴致勃勃地与西樵父老攀上西樵第一峰大科,在见日台上饮酒放歌,吟诗赋对。
        九日携壶上大科,天歌一曲宣天和。
        舞雩六七为童冠,孰与诸贤父老多。
    《嘉靖丙午九日登大科诗》就是历史的记印。三天后,湛若水又与三位门生往玉廪峰,新定仰辰台,并以仰辰台诗记之。“丙年九月十二日,新定仰辰台,同周自正、郑孔新、谢振卿板跻登望,浩歌而归”,与诗一并收录在《泉翁大全集》中诗题,也道出了写诗的背景。
    新定仰辰台,是湛若水报答西樵社稷之举。仰辰台上的石刻诗,是他对西樵真情厚意的产物。作为理学家、教育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湛若水,经历过在西樵办书院的隐居生活,又经历过复朝后在朝廷小心谨慎的官场生活,还经历过致仕后四处讲学,饱览山水的退休生活。当日,他面对仰辰台,自然感慨万千。他想,要不是圣上批准致仕,现在又怎能无拘无束地与自己的门生、西樵的父老一起纵情山水,饮酒放歌,过着如上古隐士巢父、许由般的随意生活呢?于是,他便仰天发出“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的感叹。这种感叹,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礼仪习惯的自然流露;是一个儒家学者内心世界的开怀放歌。
    站在高高的玉廪峰上,鸟瞰山下高楼林立,气象万千,那个关于仰辰台的传说蓦然浮上脑海。我想,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西樵,如果能修筑一条通往玉廪峰的道路,把文化沉淀深厚的仰辰台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届时,那个蕴藏着金银财富的饭盖岗就有希望被打开,那个对财富充满幻想的传说也有希望变为现实。





标签:  西樵山 文化苦旅 七言诗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