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灌春秋

我的故乡——斟灌庄

时间:2012/12/25 1:01:11  作者:李博生  来源:斟灌春秋  查看:769  评论:15
内容摘要:我的故乡---斟灌庄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明朝江西丰城湖茫村李家的一位夫人为躲避官府追杀,带着三个儿子渡江来到山东,母亲带着老三留在寿光,以后就有了我们李家。  父亲是老干部,因为家里是地主出身,他很少向我们谈及家乡的事,1963年春节,刚过了53岁生日的父...

我的故乡---斟灌庄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明朝江西丰城湖茫村李家的一位夫人为躲避官府追杀,带着三个儿子渡江来到山东,母亲带着老三留在寿光,以后就有了我们李家。
  父亲是老干部,因为家里是地主出身,他很少向我们谈及家乡的事,1963年春节,刚过了53岁生日的父亲永远合上了眼睛。那时我才十五岁,父亲说过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感到很神秘,可是老家在哪里我却不知道。
  2002年收到家乡寄来的一封信(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打听到我的),说要修家谱,我第一次知道我的故乡在山东省寿光县(现在叫市)的东斟灌庄。父亲故去四十年了,我也快退休了,决定趁此去寻找自己的故乡,解析父亲说过的故事。
  我找了大哥李明辉,他是从老家出来的,我们是同父异母,过去我们联系不多,他工作早,还算是八路军,如今离休在西安。他听说我想去家乡,答应带我回去。
  2003年9月底,我和夫人从北京开车出发,又约了济南二哥新民来到山东寿光市。明辉先到了,住在堂姐李玉兰家。在玉兰姐家我看到一本“寿光撤县设市10周年特刊集”,在《寿光历史纪年》表中,第一栏写着“夏朝,寿光地属斟灌国”九个字。这使我很震惊,我的故乡会是夏朝时期诸侯国?
  翻到第九页,堂姐指着历史人物李封说,这就是我李氏九世祖。他是乾隆年间的湖北巡抚,也算封疆大吏,他死后当朝大学士纪晓岚为他写了墓志铭“人以官富,公以官贫,贫则贫矣,而秋水无尘。”这更加重了家乡的传奇色彩。
  斟灌在留吕镇(现在又改为洛城街道),开车要走四十分钟。那里有几个村落,东斟灌村和西斟灌村、斟灌城里村、还有城南村、北城西村、南城西村。这些村子组合在一起,明显是一个城市的布局。我的老家在东斟灌村,就是东城了,那里大多数人姓“李”,同属一个家族。
  我是第一次回斟灌,村里已无直系亲戚了,明辉大哥带我们来到四娘家(五服内长辈)。那是一个很小的院子,满地柴草,院角拴着一只狗。三间小屋,中间是堂屋,不过十平米,中间放了一张大桌。里屋是四娘的卧室,只有几平米,一个土炕,窗边一张很老的条桌,炕墙上挂了一个老式的挂钟,没有其他家具,却有一部电话和一部十二寸电视放在条桌上,显示着时代变化。
  矮小瘦弱的四娘,黑黑皮肤,满脸褶子,花白头发,穿着旧黑布衫。四叔不在了,四个儿子成家独立居住,这里是她一人住着。四娘第一次见我,用她粗燥的手紧紧拉着我,喜欢得不行,把我们兄弟让进里屋,上炕坐着。乡亲听说来了稀客,都来看望,因屋小,只能站在堂屋向里看。后来人来的越发多了,堂屋也站不下了,我们索性到院子里来和大家打招呼。
  族人领着我们兄弟走访了还健在的长辈,十叔李建树、十一叔李三峰、十二叔李建阳等老人。老人们都是住最古老的土屋,又脏又暗,倒是年轻一代住在新盖的瓦房里。明辉告诉我,寿光原来是很穷的地方,现在好一些,老人把好房子让给年轻人结婚用,自己日子不多了,就将就在老房子里住。
  支部书记李新生也是李氏族人,他热情地请我们到村委会做客,村里族亲听说李明辉兄弟回来了,都来看望,聊起大天。说起我的父亲,他们叫“六叔”带领家乡数十人先后参加八路军、解放军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事迹。还有李家历史上众多历史人物……
  我注意到墙上的表格,发现他们把东斟灌村简写为“东关村”,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说这样便利,我想也许“东斟灌”这个叫法在他们心里已经不重要了,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问起了父亲说过的“祖妈妈过江来到山东”的故事,他们说是有这事。带我们去看祖妈妈墓。相传六百年前,祖妈妈带着儿子来到斟灌落户,繁衍了李氏一族,她是斟灌村李姓的共同租先。
  那是一座有一人半高的土丘,四周长满了半人高杂草,只能从杂草丛生的地里趟过去。我们把土丘周围的高草拔掉,按照当地习俗,洒了祭酒,绕墓一周致哀。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给老祖祭扫。
  支部书记说,解放后许多老墓都平了扩大种地。这是祖墓没人敢动,可是文革动乱时,把碑砸了,只剩个土丘了。三十多年来,没人敢来扫墓,年轻人已不知道这个墓了。去年清明,有人提议给祖妈妈墓培培土,主动去的李姓族人有几十人,这是文革后第一次。
  我又问起了斟灌古国的故事,老人们说,这村其实已经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也很少知道,它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它的历史要从夏朝说起。
  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后,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号夏后。禹帝分封同姓宗族人为王,成为诸候部落,以国(封地)为姓,共十二姓诸候。其同宗之一,被封为斟灌氏,他的属地称为斟灌国,斟灌的地名由此而来。夏朝中期,曾因奸人寒浞作乱而亡,斟灌国军民协助少康帝恢复夏朝,在历史上演了一场救驾复夏的好戏,史称“少康中兴”。可是斟灌国却因为人口伤亡过重,从历史上消失了。斟灌氏去了哪里,也无从可考。(回来后,我专门研究了相关历史,在《史记》上确实看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浔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又下云斟戈氏,按左传、系本皆云斟灌氏。也有斟灌辅助少康帝恢复夏朝的“少康中兴”的历史,可是此后斟灌国就没有记载了)。
  支书看我们对这段历史感兴趣,领着在斟灌庄转了转,我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
  来到斟灌村南,有一段斟灌古城遗迹。东南还有一段似乎是墙的土堆,我们爬上南边的土堆,上面长满了带刺的植物,很难行走,但依稀看出城墙的模样,和类似护城河的土沟。
  支书说,斟灌城原是一座面积两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城。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古城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四角各设炮台一座,安装生铁大炮。民国初期,斟灌古城还是四门完整,可惜后来种地的人把城墙渐渐挖掉了。文革前,斟灌古城曾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就没人管了。
  李明辉站在上面遗憾地说,我小时候,常爬上城墙玩,那时城墙还是完整的,城上能并排走三辆大车。
  我心里在流泪,呜乎惜哉!那是四千年前的历史遗迹啊!
  支书说,斟灌城原来有许多古迹,有名气的有禹王庙,东岳庙等。又指着东面说,那里原是东城门外,解放初,还可以看到一座十几米高的封土古墓,叫寒浞冢。就是他窃取了夏王朝,改为寒国。后来夏朝逃往出来的少康帝来到斟灌、斟浔二国,在斟灌军民帮助下,举兵灭掉寒国,抓住了寒浞,在斟灌东城外杀了他,就葬于此地,这几年为了建房,把墓平掉了。唉,又一个四千年古迹毁了!我问,东岳庙呢?
  支书指着东面说,东门内的一块地方,传说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建东岳庙的地方,占地三十五亩,有山门,钟、鼓楼,三间正殿,十分气派,一直到明、清香火很盛。乾隆四十八年因战乱被毁。
  我又问,禹王庙在那里?支书指着东面的一片住房说:“文革中,破四旧把庙拆了,现在那里已盖房住人了,看不到了。
  族人李子成介绍,建大禹王庙相传是夏朝少康帝的命令,在东斟灌的西北角筑土为台,人称夏王台。台上建禹王庙,这个庙与众不同,中间坐着大禹王,两边四大臣,禹王像前塑有两个武将,传说就是斟灌、斟浔两神像,纪念斟灌、斟浔两诸侯帮着恢复夏王朝。
  我想,这可能就是斟灌国在少康中兴后,从历史上消失的原因。在战争中斟灌人口少了,不能建国了,建个大禹王庙可以长久纪念此地。
  以后历代王朝都要修大禹王庙,以求风调雨顺。汉武帝时重修,加了前廊。唐武则天时又大规模重修,土台四周砌石,禹王庙正殿扩大为三间,有前廊,殿前种了一棵槐树、一棵柏树,后台阶下种棵枣树。有“三义松”,“一课槐”,“乐陵小枣催后台”的彦语。台阶有三十六层,正南100米是山门,门东院有四根石柱支撑的四角钟楼,造形十分精巧。山门前到村里是三百五十米长的大道。最后一次大修是1930年,到了民国。殿前曾有十二块石碑,最早的是金国明昌七年。庙有庙产十几亩,历代住有道士看管,钟磬之声不绝于耳。解放前夕才撤去道士,庙改为学校。文革中把大禹庙拆了,唐代所植园围已达3.5米的古槐、直径已80公分的古柏也砍了,石碑不知去向。
  族人李子成又说,要想看大禹庙摸样,禹王台村也有禹王庙,可以到那里去看一看。我们去了与斟灌村相隔不远的禹王台村。禹王台据说是大禹治水时建的观海台,也有说是大禹的指挥台。禹王台似乎像一座土山,垒台的土据说是从很远的临邑运来的。走上土台,台顶上有一座禹王庙,据说和斟灌禹王庙大致一样,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也许就是斟灌和斟浔。
  李子成说,这里原来就是一座土台,台下有两个土洞叫狐仙洞。据说日本鬼子来后,想把这台下做兵营,因狐仙闹鬼,把鬼子兵吓跑了。这两年修复了土台,在台上新建了一座大禹王庙和一座求子娘娘庙。把台下的狐仙洞也整修了,周围的老百姓都来祭拜,香火特别兴旺。
  也很巧,在下禹王台时,我们看到一块倒卧在草丛中的石碑。我说这像古碑,翻过来看看写着什么?几个人一起用力,翻过来一看:
  题头云:禹王祠堂记。文中写道:青州寿光县东北斟灌氏系夏后氏封国 有大禹庙焉……落款是:乾隆十七年海防布政使沈廷芳撰文,邑庚赡生员李栻、李董、李沐敬书。碑文内容就是少康中兴的历史,果然是乾隆时期的古碑。
  李子成说,这块碑原来是斟灌村禹王庙中的十二块碑之一,禹王庙拆掉后,这块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碑就扔在这里!我说,应该去县里要求把它要回来(禹王台村已经划归寒亭县),它属于斟灌村。
  我问支书,家乡这么穷,为什么不从旅游上想想办法?斟灌有着古老的历史和传说,如能恢复一些历史遗迹和原貌,是会有旅游考古价值的。
  支书为难地说,破四旧已经破了的东西,谁敢恢复?还有钱在哪里?
  是啊!斟灌在地区地图上都难以找到了,在公路上也没有斟灌古城(旅游)的标牌,它正在被人遗忘,谁还会想着它!
  我们要走了,对于第一次回老家,我与其说是兴奋,不如说是悲凉。家乡人民的生活还是很困苦,没有完全脱贫。看到老人家们住的又黑又脏的小土屋,欲哭无泪。!我真应该为老家做点什么?
  2005年8月,我写的小说《斟灌春秋》出版了,在家乡引起轰动。2006年我再次去寿光,受到有关部门欢迎。寿光电视台也来采访我,拍出了二集电视片“斟灌古国”。我的家乡开始受到关注。寿光档案馆的孙仲春老先生来信,告诉我我在小说中说到的乾隆年代的古碑,县里派人去寒亭县交涉,要回来了。针对小说中结束语:“斟灌在变化,在前进,也许过去已不重要,也许斟灌今后只是一个传说,也许它不会再有人问津了……”他说,家乡人不会忘记“斟灌”的,斟灌在大革命中,有数十人参加孙中山同盟会,是辛亥革命山东的发源地,山东革命军的领袖赵魏、李曰秋都是斟灌村人,1936年被国民政府追认为烈士,追封国民革命军中将,现在国家也承认为大革命烈士。
  《斟灌春秋》小说在台湾引起家乡去台人员关注。台湾学者李瞻回到家乡考察,为家乡投资办学,还专门约我见面。2007年在我的邀请下台湾学者李春序携家小回来参加“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祭祖归宗。国内学者李宗伟、杨勋、石磊也来参加研讨会,为家乡学府授课。
  我注意到家乡经济逐步发生变化,寿光已是绿色蔬菜、未来蔬菜的代名词,蔬菜博览会已经名扬中外。斟灌村也在建大棚,重新规划村里街道,建新式楼房。2009年我为家乡写的小说《秋水无尘》出版,获得寿光农圣文化二等奖。2010年我再次回到家乡,原来还要我们资助的家乡人,开着汽车来接我了。寿光已经建成花园式城市,寿光还有大学,正在召开国际未来植物发展研讨会,几十个国家的农业专家来参会。寿光的潍坊科技大学,校园不比北京的差,有的条件还要好。
  由于我关心家乡的发展,寿光日报社定期给寄报纸。近期连续看到报道家乡的消息,对斟灌村今昔对比真使我大跌眼镜!斟灌村民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将斟灌村发展成为了名扬海内外的彩椒大户。现在东斟灌村600多户村民,大多专业种植彩椒。彩椒亩产达15000斤,全村年产3400余万斤,出口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还成立了彩椒专业生产合作社,注册了“斟都”彩椒品牌,意思是沿袭“斟灌是古国国都”的意思,每公斤品牌彩椒能卖15元,一个百米大棚一年下来就是五、六万元。每家少则二、三个大棚,多的五、六个。最穷的人家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好的就是几十万。大部分村民住上小洋楼,开上小汽车了。前几日我去台湾,台湾亲族听说家乡人最穷每年也有50万台币(人民币与台币大约1比5)收入,也直乍舌!家乡人说,在发展道路上,到底是斟灌古国因为斟灌彩椒出名,还是斟灌彩椒因为斟灌古国而闻名,我们都乐见其成!
  我第一次回老家也有十个年头了!我所担心的“斟灌在变化,在前进,也许过去已不重要,也许斟灌今后只是一个传说,也许它不会再有人问津了……”真的不是了,斟灌回来了,回到家乡人的心中,寿光日报、电视台、潍坊电视台已经多次报道斟灌村(古国)的事,斟灌已经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我的故乡——斟灌庄
                                                        李博生
                                    2012年5月24日      

标签: 父亲 山东省 老干部 江西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