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精英

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人物:湛少锋

时间:2014/9/8 20:31:12  作者:作者:记者 田业胜 来源:张老师  来源:http://news.whu.edu.cn/info/1002/23353.htm  查看:770  评论:8
内容摘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组织经典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保证。”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获得者、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湛少锋说。作为数学公共课教师,湛少锋坚持在数学公共课教学第一线近30载,一直承担《微积分》《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线性...

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人物:湛少锋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组织经典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保证。”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获得者、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湛少锋说。

作为数学公共课教师,湛少锋坚持在数学公共课教学第一线近30载,一直承担《微积分》《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线性代数》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在他看来,“培养人才才是第一位的。”

“数学逻辑推理性强,老师几乎不用PPT,坚持在黑板板书,较好地展示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推理过程,让人感觉思路清晰,便于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帮助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培养形象的数学思维。”电子信息学院2007级青海银说,“他的课《微积分》很受欢迎,不仅无人逃课,而且还有很多学生慕名前来旁听,使得教室经常爆满。”

《微积分》期中考试后,湛少锋分别与不同分数段的学生谈话,针对他们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知识点掌握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他对90多分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之本,公共课教材建设是提高公共课教学质量的基本。《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高校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事关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重要性不可不明,教学研究不可不做。”湛少锋说。

作为《高等数学》课程责任教师,湛少锋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完成省、部、校各级教研课题共6项。《高等数学》是湖北省一类课程、优质课程、武汉大学品牌课程、精品课程。他共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与辅导教材7套共10本。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每一位学生,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教书与育人,他认为是不可分割的。

 “在我们刚入大学时,湛老师就让我们明白,大学不是玩乐的地方,要对未来发展做合理规划。他坚持走访学生宿舍,了解我们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成了我们可靠的‘聊友’。”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张林小雨说。

湛少锋每年都要面对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除了教学,他还积极指导学生走好大学第一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会到教师休息室或教室,甚至邀请学生到自己家,帮助解决。

性格开朗外向,这让湛少锋乐于与学生交流。课后,经常可以看到湛少锋的周围围满了请教问题的学生。他不顾几节课后的劳累,诸如学生作业、测验中出现的问题,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课外,运动场上经常活跃着湛少锋与学生的身影,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他都乐此不疲。“湛老师常以打球为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与我们的交流沟通,帮助解决就业、考研等学习生活问题。”测绘学院2008级杨颖航说。

“大一上学期的一个晚上,我在教室备考期末考试时,突然有一个知识点不懂,我试着给老师打电话求援,没想到他冒着大雪赶来了。”这感人的一幕让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李小仙至今难忘。

考试卷子他连夜改完,发现有不及格的学生,他会请出来一起就餐,“是不是我课没上好?”这种自省的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边吃边聊中他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而找出问题,最后“对症下药”。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基础。”湛少锋说。他与学生课堂内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学生乐意向他倾诉。有的学生到硕士、博士生阶段,遇到生活学业方面的问题,仍然通过电话、邮件或专程到武汉求教,有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几年后,还常跟他联系,汇报工作情况。

“学生的肯定和爱戴是我的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努力的目标。”由于湛少锋在教学和学生身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科研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有人问他怎样看待“得”与“失”时,他如是说。

朴素的话语里饱含执着的信念,这就是湛少锋。

(编辑:陈丽霞)

湛永昌-鄂-黄梅

湛少锋,男,1960年12月出生,湖北黄梅县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在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从事工科数学的教学与研究。1986年12月晋升为讲师,1994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
标签:武汉大学 教学材料 电子信息 逻辑推理 教学方法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