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源流

湛氏家族起源发展及迁徙之研究

时间:2015/1/14 22:38:45  作者:湛羚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539  评论:16
内容摘要:湛氏家族起源发展及迁徙之研究 《中华湛氏族谱》序 一、华夏民族(汉族)的由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下求索5000年[如果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可以延伸到公元前7000年]。我们华夏文明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奴隶社会(三皇...

湛氏家族起源发展及迁徙之研究
 
《中华湛氏族谱》序
 
一、华夏民族(汉族)的由来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下求索5000[如果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可以延伸到公元前7000]。我们华夏文明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奴隶社会(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封建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代社会(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为什么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要从公元前5000年说起,姓氏起源于《帝王世纪》记载: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以母或者父为姓的部落首领群居生活,人人有姓无名,传说炎黄部落都起源于原始社会农耕氏族少典氏。大约公元前2700年,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东部地区还有一个“部落,首领是“炎”。他们双方为了生存抢夺地盘,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最后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炎黄两大部落结为“华夏”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炎、黄之后也。”也就是说,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炎、黄之后也。“炎黄子孙”主要是指“夏、商、姬、姜”四大家族,“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五大姓氏的后裔。“夏”族的“氏为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炎帝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夏朝的禹帝是华夏民族繁荣昌盛之根本”

夏朝(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史记·夏本纪》记载: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今四川北川禹里乡境内“大禹故里”)长于西羌,西羌夷也相传禹长大以后,随父迁徙到中原参加治理黄河,大禹因“三过家门而不入”治黄河水患有功,并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进行综合治理有绩,受禅让继帝位,以夏(今重庆万州)为其封国,正式登基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世袭制国家——夏朝。

湛氏家族起源发展及迁徙之研究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称之为“夏禹”。他把中国称呼为“华夏九州”,也把夏朝国民正式称之为“华夏民族”,延续至汉代后转变为大汉民族(简称“汉族”),近代演变为“中华民族”。

二、湛氏起源的历史追溯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必有其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由“女”人(母亲)“生”小孩(儿女)传宗接代而来;“氏”者,名也,两者构成“姓名”。先前只有语言习惯称呼,后来才有文字记载,用以区别于其他血统宗亲氏族关系。

追溯湛氏,起源于夏朝;湛(zhàn)姓,出自姒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103位,在当今全国姓氏人口未进入前300名。湛氏起源于上古夏代早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建国都于“斟鄩zhēn xún洛阳5公里的偃师二里头村遗址)。传说夏朝国王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后,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激起民愤,被神话中射落太阳的后羿攻入夏都,灭夏称王。不久,后羿部将寒浞又篡夺政权。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帝王太康为了保留日益衰败的夏朝国都“斟鄩”的“皇家血统”的根,则将一块“人杰地灵、农盐著称”的宝地(古代潍坊市潍北平原的西北部, 今山东省寿光县《寿光地方志》)恩赐夏禹氏族中的一名“姒姓”大臣成立一个分支诸侯国,则赐国名曰:“斟灌氏国”,建“国都”于“斟灌店”(今寿光县东北20公里)。夏朝被灭亡后,太康的王妃在护卫的护送下跑到斟灌氏国避难,后生下少康,少康成年兴政,为极力恢复夏王朝而不断起事,斟灌氏国的军民也极力拥护。寒浞为了铲除少康后患,命长子浇攻打并灭亡斟灌氏国。斟灌氏国族人为躲避追杀,便约定把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姓。为什么“湛”读zhàn? 是因为“斟灌氏族人”与来犯之敌经过无数次战争后,无法战胜强悍的敌人,以退为保,将夏朝及国都“斟鄩”的“根”之源——“斟灌氏国”的子民姓氏改为“湛”,也是保家卫国而“战”的同音假借字,暗喻“斟灌氏国”人致力于保家卫国的“精湛”智慧。夏朝子孙沿袭湛姓,传延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百家姓》注: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历史考证表明:湛氏家族这支“姓”是来自于夏朝禹帝的后代,而大禹是我国历史上与、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是“三皇五帝”的华夏传人,华夏子孙最崇拜龙图腾,所以作为华夏子孙的湛氏家族自然也是龙的传人。

为了逃避战乱,斟灌氏国的继承人“湛”氏家族,迁徙至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南), “湛”氏家族人从山东逃到河南、河北后,为了避免敌人追杀,就相继约定把河流改为“湛水河”,把城邑改为“湛城”,从此湛姓人与水、与城相融,这是“湛姓人”的智慧,就这样把夏朝姒姓的“斟灌氏”的根留下了,不断在中华大地上生衍繁殖。
依《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所云:“湛氏以地为氏”,实为误传。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地名的起源,按照人类—语言—文字—姓氏—习惯—命名—记载的历史发展规律,先有姓氏人居住,才有后人取其名。所以,历史事实证明:先有斟灌氏的湛姓,后才有湛氏地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河阳轵,有湛水,旁有湛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东南流入黄河)。湛水:“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改为湛水县,又改为犫城,唐改为滍阳,寻省,今为滍阳镇。”这里说的“湛水就是现在横穿河北平顶山市区的“湛河”。春秋战国时,湛氏代出贤能,文藻蜚海内,才名价震朝端。其后,逐渐南徙,云龙凤虎,蔚起英豪,望出豫章新淦。”商周羸秦,远莫祥问,至汉魏六朝之世,其《湛姓部列传》所载:“汉有大司农湛重,荆州刺史湛仲,晋之内军咨议湛方生,梁之长史湛茂之,谯州刺史湛僧智,唐之州吏湛贲,晋之长沙郡公陶侃之母湛氏等均名登列传。”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中国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唐宋以后,湛氏世系更是辉煌。如明弘治进士湛若水公著有《甘泉文集》,授翰林院编修,历南京兵、吏、礼三部尚书,隆庆中赠太子保。他一生潜心钻研心学,创立了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学派被称为“甘泉学派”,又称“广宗”,与王守仁(阳明)并称为明代理学家两大流派之一。

湛氏家族起源发展及迁徙之研究 
湛氏家族文化随着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社会发展,“湛水逐步发展成为“湛邑”城(相当于县城),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汉朝时期因之。隋、唐时期,湛邑先后被称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等,造就了中原湛氏文化的辉煌。
随着中原战乱,黄河水灾,湛氏家族后来从河南湛邑迁徙至安徽的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当初迁徙由于没有土地生存的资本,只好开展小农经济(小货郎)为主来维持生计,也就是南方“徽商”的雏形(历史考证: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朝)。由于安徽人多地少,变异思迁,很快就带着徽商的意识,迁徙至江西的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南昌,其时辖地锦江流域的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诸侯国。可想而知,当时其势力何其庞大。湛氏家族在江西大力发展小农经济,家家经商买房置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发展成望族,史称“豫章望”。湛氏家族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为江西最兴旺发达的一支家族。《湛氏百七郎世系总谱》中这样记述:“初起祖江西省豫章郡南昌府宁化县石壁流王巢试剑处,后迁福建汀州府永定县、漳州府南靖县,再后迁广东河源、阳春”,最后定居广东增城新塘。
在“重农抑商”农耕文化的封建社会,江西湛氏家族能够取得“豫章望”的成就,促进了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是难能可贵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湛氏家族逐步发展为一部分人经商推动经济发展;一部分人读书传播儒家文化,参政议政,推动社会政治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湛氏家族的一支后代从江西豫章郡迁徙至福建莆田经商,使“徽商”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中国才有“北有晋商,南有徽商”之说,这与湛氏家族的迁徙经商文化传播有不可分开的历史渊源。
湛氏家族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迁徙民族。他们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经商流动的迁徙,又有一部分从福建莆田迁徙至南蛮彝(今广东沿海地区)。由此湛家先民,在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创造了新的湛氏家园,既是湛氏家族繁荣昌盛的见证,又是湛氏家族历史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湛家祠堂比比皆是,而且规模宏大。“湛若水墓”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历史的见证。湛氏家族的后代敢于创新和冒险,深入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跨过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甚至作为文化使者跟随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1433)远渡重洋四海为家,到处都有湛氏家族的迁徙痕迹。据说当时的随船湛氏翻译就将位于印度支那半岛古国(Champa Kingdom)按照“补罗梵”语意,简译中文为“占婆、占波”,将城堡翻译为中文“占城”,即“湛”的谐音(假借字),就是例证。当今中国第一批开放港口城市——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但是,据现存的《湛江地方志》记载,古“椹川”亦称“湛川”,简称“湛”,这些历史渊源无不与湛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有关。

三、湛氏家族的迁徙历史路径

湛氏家族起源于“三皇五帝”的炎黄子孙的“四大家族”(夏、商、姬、姜),“五大姓氏”(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的后裔之一;“夏”族“氏强大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禹帝;“湛”氏家族独立于“斟灌氏国”;繁荣于汉朝统一合并于华夏民族,亦称大汉民族(汉族);昌盛于唐朝,大唐盛世称中国汉人为“唐人”流传至今 

历史有据可查的湛氏家族迁徙之路径:夏族姒姓氏起源于三皇五帝诞辰的中原黄河流域——真传血脉发源于岷江源头禹里乡(今四川北川县“大禹故乡”)——大禹翻越蜀道天险去黄河治水有功——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今山西夏县)——独立于渤海之滨的夏朝诸侯列国之一“斟灌氏国”(今山东寿光)——逃避战乱迁徙于中原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一带“湛水、湛城”(今河南宝丰、济源县)——因民不聊生,逃荒水灾迁徙,一路南下经商为生(至安徽徽州)发扬徽商文化——发迹于江西“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生意扩展到福建汀州府(今福建莆田)——传播中华文明落根于广东南蛮彝(今广东新塘)——冒险跨海勇闯天涯海角(今海南岛)——伴随郑和下西洋印度支那半岛古国(占城)而名扬四海;又因“湖广填四川”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新塘——南上长江洞庭湖畔湖南岳阳——顺江而上湖北麻城——直入天府之国四川(四川丰都,今属重庆)离当时“夏朝”万州封国(今重庆万州区)仅一步之遥。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周而复始,落叶又归根。大禹的夏族姒姓湛氏家族就这样衍生子孙后代,迁徙华夏九州。

为什么说“落叶又归根”?这里不得不说“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南宋后期,因四川成为抗蒙古人的主战场,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在籍人数只有61万人,不及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660万人的1/10,导致四川盆地大量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这就为湖广填四川奠定了基本条件。故《史书》上有“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湖北战乱不休,带领20万湖广人,特别是麻城人陆续迁川的记载。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第一次开始。

根据历史考证:清代彭遵泗所写的四卷《蜀碧》记载了明末清初时期的张献忠屠杀四川的历史事件,使四川人口锐减。《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有“户262694,人口3102713,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至18090丁”。因此,发生了第二次有组织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潮。主要是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广西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明会要》: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湛氏族谱》有云:“甘泉公讳若水,弘治进士,钦点翰林院,侍讲国子监,升祭酒,历任礼吏兵三部尚书。生子永洋永浩。甘泉公八十六岁游南岳讲议诗篇,汇为集,九十五岁卒,谥文简。永洋号东海,钦命江西临江府知府,生子应荣;永浩号东汉,钦赐员外郎。庠生应荣遂率子孙自广东增城菊坡亭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杆堰居住。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入川始祖湛应荣带领后人入川,见丰邑(今重庆丰都县)山青水秀,遂卜居丰邑西大山下(今丰都兴龙镇)白鹤湾处。究其来历,上有三星拱照,下有九龙捧圣,鹤有亿万,在古井山下有一吉泉焉。冬则气起,温暖可浴身心,夏则清凉泛涨,其流不涸,此入川始祖下马落业之地,故为蜀东丰都人。广置田产在西大山下,其地名下有三边十八垭,九岭十三湾……自大明人丁繁盛,传有千余户,田连阡陌。因甲申兵变,逃于四方,死于兵荒者,难以枚举。”

湛氏家族入川历经明清两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至今中华民国、跨入新中国,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迁徙和生衍繁息,延伸发展到西南四省(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南地区成为湛氏家族聚集人口最多的区域。

随着川军出川抗日,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解放大军北上南下,支持新疆建设兵团建设、大庆石油会战、鞍山钢铁建设、中川国际劳务输出、留学移民海内外等近代、现代历史移民运动的延续,湛氏家族遍布全球五大洲、四大洋,迁徙祖国大江南北,战斗在中国各条战线,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在世界各国奋斗不止!

至于湛氏家族的姓氏分支经过历史的变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由于中国传统习惯草书笔误,将“湛”误写成了“、堪、勘、椹、甚”等,“湛”通“谌、椹”,湛重(湛仲),又谌(shen)重(仲)。 《康熙字典》:“諶”本亦作“湛”。凡是与“湛”姓相近似的字,大体都是本家,也就不必争论了。另一种是认为“湛”字太繁琐,以致后人用“同音字”代替,也不足为奇地出现“战、站、占”,甚至于“詹、展、赞”等同音字也是情理之中。赋辞一首:“湛氏本是同根生,溯源何必去较真,夏禹姒姓斟灌国,皆是炎黄众子孙”,以此寄望全国湛氏宗亲兴旺发达,家和万事兴!

 

作者:湛 羚  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成都工商》杂志社   

此文得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湛高约老先生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并奉献给即将修订的《中华湛氏族谱》作序。

 

资料考证来源:

《山海经》《左传》《史记·夏本纪》《帝王世纪》《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湛氏百七郎世系总谱》《中国历史年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太平御览》《明会要》《康熙字典》《甲骨文》《百家姓》

标签:家族 起源 发展 迁徙 研究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