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浅谈湛若水三改名字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5/2/6 15:20:09  作者:肖文峰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288  评论:4
内容摘要:2015-02-06 第B3版:挂绿副刊 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学会理事,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增城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名字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增城文化名人湛若水出生后,他家里人为他取的第一个名字是“露”。使用这个名字的原因,可能湛若...
2015-02-06 第B3版:挂绿副刊
 
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学会理事,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增城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名字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增城文化名人湛若水出生后,他家里人为他取的第一个名字是“露”。使用这个名字的原因,可能湛若水出生在早上,因自然而生成了这个名字。湛露的童年十分艰苦。他为维持艰难的家庭生活,童蒙时期失去读书的机会,帮助家里放牛。当时,云游到新塘的罗浮山道士,三次找他出家学道,就是看中了他相貌清奇,又没有机会读书,才有了那个“三部尚书不拜相,三遇纯阳不升仙”的传说。
    湛露出生后,父亲因家族间的争斗惹上了官司,其读书的问题一拖就是三年。到了12岁那年,湛露由母亲作主,到本村的私塾求学。但是,私塾先生一问年龄,就解释说,湛露不能在其本命年入学。他母亲只好放弃在这年送他入学。当时,他已随母亲居住在外公家。直到14岁,湛露才被送回本村私塾读书,但又遭到仇家追打,演绎了一段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的湛若水“倒踏灰鞋避难”的故事。外祖父见他怪可怜的,就让他伴随自己的儿子(即湛露的表兄弟)到广州读书。这样,才成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轮辉煌——27岁那年,高中广东府的举人。
    13年的读书学习,湛露的学识水平有了一个新提高,并且能够自觉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为自己铺筑一条更加平坦的人生道路。按照儒家的忠孝道德观,自己的姓名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所谓“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但有两个权宜之法是允许改名的,一是在官场可以为皇帝的忌讳而改名;二是在民间可以为避祖讳而改名。湛露中举之后,发现“湛露”姓名在中国的姓名学中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名字。首先是一姓一字姓名很难找到平衡点。一般上,一姓二字姓名最容易找到平衡点。但是,相书认为:“无灾无难平常命。”而二字姓名虽多凶险,但如果个人能够挺得过去的话,就会演绎出一段十分精彩的人生经历。中举就是一个证明。他认真地查阅自己家族的历史。按照《湛氏族谱》显示,新塘湛氏的开居始祖就是湛露。为此,他断然以避祖讳为由,将自己的名改为“雨”。然后为自己取了个字“民泽”。
    湛民泽的名字体现了他对承传儒家济世育人的强烈追求,表明自己的雨并不是缺少意义的雨,而是能够为天下人产生造福功能的雨。但是,从中国传统的命理学分析,其当时这样定名字,反映他对儒家的理论知识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
    “湛雨”的组合失去了姓与名的内在平衡。姓的笔划明显多于名的笔划。如果按照名字学来分析,湛为天,雨为地与人,那么,使用该姓名的人就必须有无穷的祖荫才能够产生丰沛的雨量,润泽天下万民。可是,湛字虽然从水旁,并不真正代表水。屈原在《楚辞·九章》中写道:“忠湛湛而愿进兮”,“湛”是作为形容词,“又深貌”的意思;在《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的“湛”字是用作地名来使用。在《说文解字》中,“湛”字的注释与“沈”通,指“浸”的意思。雨是实指天上下落的水。两者结合,我们就可以从字面的含义中发现,两者存在矛盾。湛不可能是雨的源头,反而,雨是形成湛的原因。从“湛露”和“湛雨”两名字的比较来看,“露”字的搭配要比“雨”字的搭配更具合理性。露水一般是在清晨温暖的时候洒下,那么使用的人就可以沾上很多祖荫,对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雨水则会适得其反,雨水不多可以是湛(取其“浸”义),雨水过多就会成“没”,必然致灾。《易经》的“大过”卦上六的爻词就指出:“过涉灭顶,凶”。中国传统的姓名学在切入命理的内容时,主要指承传的关系。换言之,姓名必须是显示继承性。湛民泽在为自己改名时,并没有意识到二者的矛盾。所以,湛民泽参加京试时名落孙山。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没有挫伤湛民泽的斗志。这性格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童年时期所经历过的磨难。正是拥有不屈不挠的心态,才使他没有将理想放得大于现实,就使他更易归到陈献章“以自然为宗”的理论旗帜之下,推陈出新,开创出“随处体认天理”的明代儒家心学理论。他敢于烧掉“路引”(赴京考试的凭证),本身就包含了对老师的信任、对个人的自信以及对未来的信心。湛民泽随师七年多的学习,在儒家理论水平上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读书获取功名,仅仅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说读书做官仅是个人奋斗的“自在王国”,那么,读书作为个人的“作圣之功”,就是个人学习知识的“自由王国”。湛民泽正是从拜师前的“自在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从而确立了更加崇高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短短七年,湛民泽从读书做官转变为读书作圣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学习的动力,还是学习的方法来看,都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他在为老师守孝的三年时间里,重新对自己的名字认真研究,特别是对自己第二次改名后产生的现实结果进行了反思,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名字通俗地看起来,仅仅是一组符号,是区分人与人的一个特殊称谓,可是,在个人的实际运动过程中,却是具有十分微妙的影响关系。因此,湛若水决心重新为自己取名改字,并且要向世人证明,“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就是要求人们从自我的心来包容天地宇宙的巨大与微细,从自我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改运动轨迹,逐步地接近圣贤之处。湛民泽满怀信心,在守制三年后,开始踏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其间为自己第三次改名字。“姓湛,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
    为自己重新命名,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显得很普通。可是,如果我们从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来发掘,就会发现其名字的搭配包含着传统中国文化丰厚的内涵。首先,我们对“湛”字的理解,如前所述,并非是水的源头,而是有“浸”的意思。在中国传统古籍《道德经》中就曾经指出:“湛兮,似或存。”其意思就是道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若存若亡的样子,即指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初次状态。其实,中国传统中的道,在人们的认识中是没有一个可以固定的解释对象,在人们的视觉中仿佛是不存在,而在人的思想中又是那么真实,具有物质性。所以,道的存在是处于人们认识的矛盾之中。湛若水把自己对中国传统道的认识化解在改名中,使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既然人是无法与道同在,那么,应该怎样得道呢。这个问题是人们千百年来探寻的主题。事实上,时间的物质内容是存在于人的思维认识中,却又反映在物质的变化中。也就形成了时间在人的思维认识上具有无限性,在物质运动变化上存在局限性的矛盾。湛若水正是深刻领悟到了“湛”字的含义,就注重从《道德经》的内容和角度来书写自己的名字。《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的句子。在书中的章节里是指导人们在仿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时,应该首选的是水的本质。只有水这样的存在物质,才能够称得上:“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水是最接近“道”的概念的形状物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湛若水确定了自己的名字为“若水”,为了呼应以及注解自己的姓名,他给自己起了字为“元明”,同时为自己起了一个号为“甘泉”。泉水不拘大小,关键是水质必须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又可以源源不断地濡养众人。这样,我们就可以体味到,此时的湛若水已经坚定地确立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就是老师陈献章所要求的读书“作圣人”的目标。湛若水三个名字的存在,正是他开创的“随处体认天理”心学理论的一次实践。其理论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论。他的“随处、随身、随国、随天下”的放散性的说法,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儒家理论的过程中,不要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必须以辩证的态度来紧守儒家的理论原则,也就是人不要怕错,但必须知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标签:浅谈 改名 名字 文化 内涵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