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若水名号起源初探

时间:2015/2/10 21:37:35  作者:陈裕荣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560  评论:3
内容摘要:此文以臆测行文,多欠妥当,有辱先贤。如以陈裕荣先生的《湛若水名号起源初探》发表在《增城日报》,则更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湛若水名号起源初探陈裕荣明代理学名臣湛若水,官历南京国子监祭酒,礼、吏、兵三部尚书,是个知名的教育家,大学者。对他的学术思想,生命史迹,历代研究...


此文以臆测行文,多欠妥当,有辱先贤。如以陈裕荣先生的《湛若水名号起源初探》发表在《增城日报》,则更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湛若水名号起源初探
陈裕荣

明代理学名臣湛若水,官历南京国子监祭酒,礼、吏、兵三部尚书,是个知名的教育家,大学者。对他的学术思想,生命史迹,历代研究不衰。但他的名号繁多,除官衔职称外,光是名、字、号、堂号、谥号就有八个,给研究的人带来不少麻烦。有人问:“湛尚书名‘若水’,为什么他的老师陈白沙先生只称他为湛雨,民泽呢?”又有人问:“若水是增城县甘泉都人,他又号甘泉,怎么解释呢?”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三言两语是解释不清楚的。从他初开名湛露,至被谥文简,时间跨越102年,这在中国人物史上是少有的,现经笔者一番探索,理出点头绪,提出与热心研究者共同探讨。
明成化二年(1466),甘泉都的农樵隐者湛江,一生只有个性格刚强的儿子湛瑛,今喜添个男孙,后继有人,万分高兴。忙要为孙子开名,祭祖,即把孩子的生辰八字请人核算,说这孩子生辰好,五行金、木、火、土皆旺,就是缺水,需取个含水的字开名,以保五行兴旺。湛江是有点文化的耕者,一想“露”能滋化万物,又不会遗害庄稼,好啊!就给孙儿定官名为“露”好了。
湛露长到16岁,得西洲村外祖家陈*典(官泉州府通判)帮助,到广州入学读书,需要出社会交往了,古代只有长辈才可直呼大名的,同学,朋友之间只能称其字或号的。这时湛露的祖父,父亲已去世,只好自取“元明”为字,得到母亲和舅父的同意,便以字“元明”行世了。后来修《明史》,为他立传,也只写“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余号皆不载了。现新塘镇读冈公园仍有“元明遗址”。是纪念他少年读书的地方。
弘治五年,27岁的湛露在广州一试成名,考中举人。这是光宗耀祖的事,即回乡祭祖。那时湛氏定居沙贝,至湛露才七代,人丁不多,在阖族陪同下,来到始祖治中公的坟前,在挖土添坟时,挖出山泥淹没的墓碑细看,才知道治中亦官名“露”。新科举人大吃一惊,自己与始祖同名,是犯讳的,对祖先不恭是为不孝,灵感一来,即把“露”字去足,改名湛雨。族人同意,又希望他将来做官要“荫泽黎民”。建议取“民泽”为表字,湛雨同意。故后来在江门求学多年,陈白沙先生皆称他为湛雨,或民泽的,同学也只称他为民泽了。这在《陈献章集》是可考证的。
湛雨39岁时,奉母命北上求学应试,在南京国子监学习不到一年,祭酒章懋认为他学业有成,应上北京应试了。这时他想到当日祭祖时,为避始祖讳,改名“雨”,有些通俗不雅。祖父遗言自己的名字应带“水”意的。又想“若”字有“及”、“乃”、“像”之义,何不定名“若水”,今后与人交往也文雅多了。取得国子监同意,改写路引名字。即匆匆上京了。
年已40的湛若水仲春赶到北京,参与会试和殿试,一举成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由此步入仕途。这时有人知他是白沙门徒,即说现有个兵部主事王守仁(阳明),常在京与人论述儒家理学,无人辩得过他,你有这样好的学问,应去与他论学才是,若水欣然同意,但想到在京师论学,应取个名号才好出名,取什么号好呢?思考中想起母亲常说的:我外家西洲村北,大王冈麓有个甘泉洞,洞口有个清泉,水清甜美,冬夏不枯,我当年就是到洞口祈神后,才生下你来的。若水儿时也曾到此浏览,想到“甘泉”二字甚好,即以“甘泉”为号,由此甘泉之号便成了他一生最喜爱,使用频率最多的名号。后来他官至尚书,回乡时就在甘泉洞建了座甘泉书院。洞口那个泉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在此建石场时才遭破坏的。
正德二年正月,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当驿丞,若水伤感的送他上路,作《九章赠别》送给阳明,阳明即作《别湛甘泉》两诗回赠。是第一次用其号名“甘泉”两字酬唱的记载。正德12年,若水在家乡写《当石马驿记》有“甘泉子曰”。是第一次行文以甘泉子自称的。其后他只在写给皇帝的奏章称“臣湛若水”外,其他文章多自称甘泉子的。
昔日新塘镇有“甘泉小学”也是为纪念他而办的。菊泉中学则是纪念宋丞相崔菊坡与湛甘泉的了。
湛若水还有一堂号曰“资政堂”,是新塘尚书府的堂号。是他自己或其家属定名的,就难以考察了。此堂号的起因,则源于嘉靖12年7月,明世宗任若水为南京礼部尚书,11月初一又封若水“资政大夫”的官阶而定具堂号的。后来若水及其后人整理出版若水的文集,有称“资政堂”版的,这些格木刻字的书报,笔者在1946-1950年读书于尚书府时,曾在其后楼见过,可惜后来楼、板俱毁了。据说现在有些图书馆还有珍藏的资政堂版《甘泉文集》,这是真正原版。
嘉靖39年(1560)4月22日,若水在广州禺山精舍去世了,享年95岁。其丧葬大事由门生庞蒿(原曲靖知府)主持。因要候朝廷赐葬的旨意,又要在其家乡天蚕岭造墓(规模很大),所以一直在广州白云山停棺三年六个月。即嘉靖42年10月庚午日,朝廷才遣广东左布政使杜拯来祭奠。世宗的《赐葬敕谕》称:“谕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卿明时耆德,岭海鸿儒,抗志典坟,恪司职守,回翔近列,克效勤劳,望重两京,位跻八座,慎以终始,完节全名……”。圣旨给若水一生很高的评价,可算盖棺定论了。御祭后于10月25日归葬天蚕岭。此墓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七年后穆宗朱载垕即位,改号隆庆元年,为表尊敬老臣,即下《赠湛若水诰命》旨出:“故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用追往劳,爰申恤典,兹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赐之诰命”等语。皇帝赐的谥号,谁不执行?由此若水又被称为湛文简了。这是好的谥号,“文”有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意思;“简”含一德不懈,平易不訾之意。由此,官方文书,族中修谱,整理出版若水的遗集,就统称之为“湛文简”。但民间却仍称“甘泉”之名号。
婺源洪垣是追随若水时间较长的忠实门生之一,若水去世前还去信邀洪垣同游南岳。洪垣来到南安已闻先生讣讯,即赶到广州守丧并写好《甘泉先生墓志铭》。洪垣离去知府职后,曾随若水讲学罗浮山,若水特建二妙楼让洪垣官住,今又在守丧期间撰写此文。得到众学友认可,真实可信的。故在归葬天蚕时,庞蒿特把此文原稿纳入墓中。
吉水罗洪先,比若水年少38年,嘉靖8年中状元,授翰林修撰时,若水已64岁,官至礼部侍郎。正是这年阳明也去世了。洪先心慕阳明之学,却终生未及王门。洪先授官后便回乡两年,回京复职不久,又连遭父、母丧孝近6年。嘉靖18年拜春坊左赞善,次年冬因太子事,被世宗除名,回乡致死,实际为官仅4至5年左右。洪先遭除名时,若水已致仕了,他与若水即使有数面之缘,相交也不深的。洪先写的《太子太保湛文简墓表》,这标题显然是后人修改的。因洪先不可以预知三年后若水被谥“文简”之号。而且将“太子少保”误笔为“太子太保”。这笔墨官司引起后人之争,却与洪先本人无涉的。
湛若水长寿,为官讲学时间长,很多史迹,诗文,日记现还未公之于世,须待后来者挖掘。特书此文,以公同好。

                                      2008-11-5 湛海耀打字


标签:名号 起源 初探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