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屈大均心目中的湛甘泉

时间:2016/1/1 23:15:33  作者:邱晓青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279  评论:1
内容摘要:2015-12-31 第B3版:挂绿副刊 屈大均心目中的湛甘泉作者:邱晓青 屈大均,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早年与顾炎武、朱彝尊等鸿儒硕德酬唱往来,砥砺志节。其诗歌成就之高,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首。晚年撰写《广东新语》(下简称《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
2015-12-31 第B3版:挂绿副刊
屈大均心目中的湛甘泉
作者:邱晓青 
    屈大均,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早年与顾炎武、朱彝尊等鸿儒硕德酬唱往来,砥砺志节。其诗歌成就之高,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首。晚年撰写《广东新语》(下简称《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等;集各史志之所长,记述详实,内容丰富,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概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被当代学者誉为“广东大百科”。
    就是这样一位才德兼至,名满天下的人,对湛文简公甘泉却推崇备至,高山仰止。在《新语》一书中,多处记载了湛甘泉学行胜迹乃至掌故逸闻,倾慕之情,溢于言表。
    他在该书的《卷十学语 甘泉之学》里记述道:“先是甘泉(湛甘泉谥文简)在京师,与阳明(王阳明谥文成)讲求正学,天下靡然从之,号阳明之派曰浙宗,甘泉之派曰广宗。而阳明早世(逝),甘泉独以高寿作人,学者慕风而至,得以及门为庆幸,噫嘻,可谓盛矣。”在同一篇里,还记载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简公九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还壮心不已,又一次去南岳衡山讲学访友,途经古州(今贵州榕江县)时,状元出身、曾任国家最高学府校长——太学祭酒的邹守益率领学界精英数百人在那恭候迎接。邹校长特别嘱咐大家说,先生年纪大了,我们可不要多说话扰累了他。邹守益自己也已经是花甲老人了,分别时,他控制不住情绪,泪落沾衣。文简公安慰他说,“先生怎么这么难过呢,难道是因为我老了,以后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吗?我还打算十年后再来和您相会呢。”文简公晚年远游讲学经过的地方,道路两旁往往站满了官民百姓,争睹大贤风采:“辙经道旁,观者如堵墙,称为圣人复出,争拜门下。”(《卷十一文语 讲学》)
    文简公通籍三十余年,做到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敕参赞机务,官高禄厚,但是终其一生,都过着简朴的寒士生活。他的钱都拿来干什么呢?屈大均在《卷九事语 养士》里说道,“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这里的“家人”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父母老婆和孩子,而是整个戚族乡党),小宗、大宗有义田、有合食田。”(他的俸禄收入,除了维持自己简单的家庭生活所需外,省下来的都用在了亲族同乡和在校学生身上。他为近支宗族、远房族人购置了“义田”和“合食田”,用于赡养和救济贫困者。)他的另外一项大的开支,就是兴办教育。“甘泉书院遍天下”( 《卷十七宫语 明诚书院》),而在这数十处的书院,他都掏钱设立“馆谷”,用于聘请老师授课。屈大均感叹说,“吾人为孔孟之徒,贵而有位,当以先生为法。”(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发达之后,都应该效法甘泉先生啊。)
    湛甘泉和他的老师白沙先生都风采绝伦,有圣人之表。屈大均描述道:“(白沙)为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左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耳长贴垂,两目炯然如星。甘泉面上亦有黑子,具日月南北斗之异。庞振卿(明学者,诗人祁衍曾之友。)有《瞻甘泉遗像》诗云:精华日月在顱头,两耳之旁南北斗。洪觉山(即洪桓,甘泉弟子)云:先生相甚异,颡中双顱隆然若辅弼,两耳旁各有黑子,左七类北斗,右六类南斗。噫,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卷十学语 白沙逸事》)
    特别珍贵的是,《新语》还记述了王阳明、湛若水交往的吉光片羽:“有建宁太守者,为甘泉、阳明创大同书院于武夷,以见二家大同之意。甘泉闻之甚喜,谓己与阳明,戮力振兴绝学。(《卷十学语 甘泉之学》)”又《卷三山语 甘泉洞》记载:“甘泉洞,在增城东洲西岭下,湛文简之母陈因祷是洞,生文简,故文简以为号,而建甘泉书院其上……以示不忘所生之地。”为了表示对湛甘泉的敬意,王阳明曾专程来到甘泉洞拜谒,并题诗而去。他还曾与甘泉相约到罗浮一游,可惜“未及往游,亦罗浮一憾事也。”通过屈大均的记述,我们发现,阳明与甘泉这两位同时代的文化伟人,双峰并矗,壁立千仞,但彼此毫无成见,虚怀相待,以“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担当,“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挽曾文正公国藩联)”
    造化钟神秀,江山毓大贤。屈大均的家乡在番禺,对仅一水之隔的甘泉故里增城十分熟悉。“增城者,五岭山水之丛。盖大庾西来,由韶、英德、番禺至增城而止;罗浮东来,由汀、惠、博罗而止;北江自南雄北来,由韶、英德趋虎门而入海;东江自惠东来,由龙门、博罗趋虎门而入海。甘泉湛公,世增城之沙贝(新塘),前对虎门,为山水汇会之区。语曰:山川孕灵,不其徵与。大抵中原之山,至岭而穷,至虎门而益穷,其水亦然。然而穷之所在,大通以之。予尝欲移居沙贝,以翕受地灵……”( 《卷二地语 沙贝》)
    灵山邱晓青沐手赞曰:呜呼!岭海名邑,层城仙府,钟灵毓秀,诞此大贤。雍容尔雅,道貌碞碞。白沙式范,学有本源。分庭抗礼,文简文成。金石攻错,如琢如磨。继学往圣,不负平生。官历三部,位为上卿。身名俱泰,推泽及人。贻民乐利,廪有余粮。持己所学,陶铸群伦。弟子三千,桃李满门。孔圣而下,孰与等夷?老骥伏枥,志犹千里。武夷衡岳,屡亲德音。黄童白叟,趋睹如潮。鸿儒硕彦,争列门墙。噫,盛矣哉!经天纬地,斯谓之文,谥曰文简,允副嘉名!
    附言:也许是我们过去对增城的历史文化发掘,宣传得不够,普通市民,包括土生土长的增城人难得有对自己家乡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甚至有“比起周边地区,增城文化历来就落后”的印象和论调。作为知情者,我觉得有义务告诉大家,增城起码从一千二百年前的何仙姑开始(何仙姑是著名的岭南女诗人),就是钟灵毓秀,文风蔚起的人文秀区,此后历代都英才辈出,更产生了崔与之、湛甘泉等历史伟人;近代的郑景贵、赖际熙等都是在海内外政商界和文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并且遗风仍在的第一流人物。



标签:心目 心目中 目中 中的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