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

湛凌松论文选

时间:2016/8/23 23:21:19  作者:湛凌松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648  评论:4
内容摘要:湛凌松论文选目录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意义……………………………………1-4             湛甘泉其人及其伟大之处………………………………………………5-10                       江门学派与湛甘泉哲学思想初探…………………………………11-16湛若水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湛凌松论文选目录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意义……………………………………1-4             

湛甘泉其人及其伟大之处………………………………………………5-10                       

江门学派与湛甘泉哲学思想初探…………………………………11-16

湛若水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7-25             

湛若水诗歌的成就及特色…………………………………………… 26-36                       

甘泉心学及其当代价值 ……………………………………………… 37-53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意义

 

 

 

 

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湛甘泉(公元1466-1560),终其一生,他提出的著名儒学命题“随处体认天理”这六字真言,成就了他儒学宗师的史学地位。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这六字真言,最早见于其师陈白沙1498年季春三月初二给他的复信:“民泽足下,去冬十月一日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

现在我们知道,湛甘泉149328岁时第一次上京会试落第,回到沙贝后,于1494年二月到江门拜陈白沙为师,经过三年多的刻苦钻研,32岁时领悟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学习心得,白沙先生赞曰:“此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湛甘泉的这一学术见解,比另一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公元1472-1529)提出的“致良知”说早23年。何以见得?在阳明学派的心学圣经《传习录》下卷记载了他与弟子陈九川(公元1495-1562)的一次对话。原文如下: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知?”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它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它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它,实实落落依着它做去,善便存,恶便去,它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它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

这个庚辰,是明正德十五年庚辰,即公元1520年。故知阳明公悟出“致良知”之说,比甘泉公悟出“随处体认天理”之说晚23年。

关于“王湛之学”,历史早有定论。黄宗羲《明儒学案》第37卷《甘泉学案》载云:“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

《明史·卷283·列传第171·儒林二〈湛若水传〉》载云:“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源洪垣,归安唐枢。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入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蒋信字卿实,常德人。信初从守仁游时,未以良知教;后从若水游最久,学得之湛氏为多。信践履笃实,不事虚谈,湖南学者宗其教,称之曰正学先生,卒年79。时宜兴周冲,字道通,亦游王湛之门,由举人授高安训导,至唐府纪善,尝曰‘湛之体认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与信集师说为《新泉问辩录》,两家门人各相非笑,冲为疏通其旨焉。”

吴晗先生19311月所撰《跋明嘉靖本甘泉先生文集》云:“甘泉先生生当有明盛世,敦身励行,名满天下,其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主,与姚江之致良知说颉颃,二氏门人亦复互讪壁垒不相下。生平著作等身,《甘泉文集》其一也。”这篇论文原载1931年第1期《燕京大学图书馆报》。而先生同年所撰的《明嘉靖本甘泉先生文集考证》则云:“《甘泉先生文集》内外编40卷,明嘉靖15年(1536)江都刻本,分内编28卷,外编12卷,共36册。这本子所包含的一千多篇的诗文,泰半系有年月,那没有的也可以把他参伍排比出来,是研究当时学术思潮的极好史料。”这篇论文原载1931年《清华周刊》第36卷第7期。我已将这两篇难得的宝贵论文全文收入《湛氏史志》,以供有兴趣的宗亲阅读研究。

日本有不少学者研究湛甘泉,其中以志贺一朗为最著,他的老师小林信明在《湛甘泉研究序》中称赞道:“志贺一朗君的新著《湛甘泉研究》,是一部很好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业绩。《甘泉文集》是非常难读的著作,志贺君知难而上,并写作了《甘泉文集校注》,我感到十分欣慰。”他特别指出:“湛甘泉学说的中心,主要是‘随处体认天理’这六个字。‘体认天理’的观点,出自朱熹的老师李侗。王阳明的学说主要吸取了陆九渊流派,陆氏学说的观点和朱熹学说的观点是对立的。湛甘泉学说的观点是继承李侗的学说,王阳明和湛甘泉除了‘格物’的见解相同外,其它的观点基本不同。但随着两人的紧密接触和广泛交流,一个坚持‘致良知’学说的观点,一个则坚持要在‘随处体认’上下功夫。其实,人只有具有了‘致良知’的观点,才能实现‘随处体认天理’。两人其它的观点还有不同的地方。甘泉学说结合了阳明学说的观点,在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志贺一朗本人在《湛甘泉研究梗概》中说:“有关王阳明的研究历来为数甚多,而关于王阳明友人湛甘泉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动手进行。我长期从事于王阳明的研究,某日偶涉湛甘泉,对他之存在的意义之大,惊愕不已,终于决心倾力于湛甘泉的研究了。本书中,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有下述三处。

1.第四章  湛甘泉的学说

湛甘泉的学说是‘随处体认天理’,这本来萌于其师陈白沙,湛甘泉得以心领神会。此章是最呕心沥血力求明释的一章。

2.第五章  湛甘泉的教育

3.第七章  王阳明与湛甘泉

弘治18年乙丑(1505),湛甘泉40岁时,首次在北京遇见王阳明。其时王阳明是34岁,自此结下终生友交。王阳明学说得益于湛甘泉,这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关于‘格物’的异见上两者的争论更达到了顶点。”

199725,志贺先生在应笔者之请所作的《湛氏史志序》中写道:

“值此湛氏家族的谱书《湛氏史志》改订版发刊,深表庆贺。平成8年旧历腊月中旬(19961217日),湛凌松先生的妹妹湛凤霞女士突然来访,惠赠此书。当时,知此书内容之后, 我很快答应执笔做序。

通览《湛氏史志》之后,很为主编湛凌松等中国各地的编辑人员赤诚真挚的同族之爱所感动。其中录有恩师小林明信博士为拙著《湛甘泉的研究》所做的序和我的跋的中文译文,真是我莫大的光荣。

我认为,湛氏第七代祖先湛甘泉先生不仅是中兴湛氏家族的英才,而且与王阳明同为代表明朝的贤士,如无此二人,必无明朝的盛世。

湛甘泉作为执政者,历任礼、吏、兵三部尚书,留下诸多功绩;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成就更加博大。他的很多著作,还是教育门下弟子的教材。而今,他引起世界许多学者的关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正在迅速增多。1992年,‘纪念湛若水先生诞辰52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增城新塘镇召开。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加指日可待。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与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一起,不仅风靡了中国明代,而且是现今全世界各民族平等生活的根源性思想,如果人们对此有所认识,并忠实地加以实践的话,必会开辟一条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

基于此点,我确信湛氏史志不仅是湛氏家族的书,而且是揭示全人类如何生活、繁衍的书。”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这一儒学命题,包含了一些什么内容?它在心学与理学关系的架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它与王阳明致良知说到底有那些异同?湛甘泉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对当代有何指导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前面的叙述和所引资料尚远为说清楚说透彻。其实,所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哲学界、教育界、政治理论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而且也一直是我们家族有识志士关心关注和学习研讨的大事。当然,要弄清楚这些很高深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深入研究,不是专门的学者,的确很难穷尽,更非愚某这篇拙文所能企及。但我们联谊会是干什么的?甘泉报的编辑们是干什么的?湛甘泉研究会是干什么的?不正是应该向族人、向社会对这些问题有所回答、有所解惑么?有感于此,更兼巍巍情山欲摧欲砸难逃之势,故不揣冒昧,且以此拙文做块引玉之砖,希望得到族内外高人斧削指正。

在第十届湛族同宗联谊会上,笔者以《江门学派与湛甘泉哲学思想初探》、《湛甘泉其人及其伟大之处》两篇拙文提交大会交流并参加“纪念湛甘泉诞辰54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时宣读。

我在文章中指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世界文化名人孔丘以‘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儒家学说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其基本学说代代相传,悠久而神圣,但是历代儒学大师在承传中各有发明创造,又使儒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继孔孟程朱之后,明代“陈白沙、湛甘泉、王阳明等大儒以‘理’为核心,宣扬‘存天理’、‘致良知’、‘学贵自得’、‘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观点,为儒学推陈出新注入了新鲜血液。湛甘泉自己对‘随处体认天理’说,有过很多次精彩解释。

他在《答孟生津》信上说:‘明道看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象山在人情事变上用功夫。三先生之言,各有所为而发,合而观之,合一用功乃尽也。吾所谓体认者,非分未发已发,非分动静。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未发已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本体也,体用一原故也,如彼明镜然。其明荧光照者,其本体也;其照物与不照,任物之来去,而本体自若。心之本体,其于未发已发,或动或静,亦若是而已矣。若谓静未发为本体,而外已发而动以为言,恐亦有歧而二之之弊也。前辈多坐此弊,偏内偏外,皆支离,而非合内外之道矣。吾《心性图》备言此意,幸深体之。’

最著名的是《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这封信很长,分七个自然段,是两位儒学大师不同哲学观点的大论战,充分显示了湛甘泉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风采,既尊重友谊,又是非分明的鲜明个性,是中国学术史流传至今的动人佳话。甘泉对阳明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寂则廓然大公,感则物来顺应。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离于吾心中正之本体。本体即实体也,天理也,至善也,物也,乃吾之良知良能也,不假外求也。但人为气习所蔽,故生而蒙,长而不学则愚。故学问思辨笃行诸训,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发其良知良能者耳。非有加也,故无所用其丝毫人力也。如人梦寐,人能唤之醒耳,非有外与之醒也。故格物则无事,大学之事毕矣。’”

这段甘泉公回答阳明公的精彩对话,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我讲的随处体认天理这六字之意,就是随思想、随意念、随身心、随家务、随国事、随天下的大小事情上去体验观察,并把天理落到实处,都是将想得到的和看得到的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问题而已。想的是天下为公,将看到的事情与想的大事联系,虽然,常常想到的和看到的并不相同一致,但都不脱离我捍卫天下之正道,天下之正理这件天下为公的大事,心里想的大事即是要去办的大事,天理是至善完美的,这从可以看见和体会的事物上印证。天理就是我的良知良能,是用不着求诸别人就已具备的。但人往往受风气习俗的影响,在生活中被假象蒙蔽,成长的时候不努力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所以学习、思辩、笃行这些古贤训示,能够破除人们的愚昧无知,揭去假面,激发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天理没有增加,也丝毫用不着人力,这就象一个在睡觉的人,是能够自己醒来的,不是非要别人喊他才能醒来。所以,推究考察事物就能够解决问题,世上也没有什么处理不了的事情。这样,古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也因此而完成了。”

改革开放后,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百业兴旺,自五四运动后停滞已久的中国儒学研究渐次恢复,已初具规模,已收获第一批硕果。笔者近几年心爱的读物有《中国儒学通鉴》、《中国书院史》、《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王阳明全集》、《湛甘泉的研究》、《传习录》和湛伟健先生赠阅的《湛甘泉传》、《陈献章评传》、《岭南心学传人湛若水》、《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了大量玉液琼浆,如痴如醉,获益匪浅。

在《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一书中,收有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副教授黎业明先生《近百年来国内湛若水思想研究回顾》。该论文将百年来专家学者研究湛甘泉的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应是近年关于湛甘泉研究的总结性文献。现将有关部分摘要纳入本文,以飨族内外读者。

关于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哲学意义,该论文写道:“在湛若水思想研究中,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人们对湛若水的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社会、文艺、教育等方面思想都有所研究,然而湛若水的哲学思想始终是研究的重点。而在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中,人们对其思想学说的主要范畴、重要命题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但是研究得最多的是作为湛若水学术宗旨的‘随处体认天理’这个命题”。

黎教授认为,近年对“随处体认天理”这个命题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陈郁夫、侯外庐、黄敏浩、冯达文、乔清举、郭晓东、刘兴邦、张瑞番等。而对这一命题的具体内容,专家们的意见尚未统一。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认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方法,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敬’与‘勿忘勿助’”。乔清举先生则认为这个命题“包括了心学的‘发明本心’和理学的‘格物致知’两方面内容”。张瑞番先生则认为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自家体认”、“随动随静”、“仁精义熟”几个方面,而“勿忘勿助”则是体认天理的最好途径。他还认为,在分析“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含蕴方面,“则以唐君毅先生、黄敏浩先生、冯达文老师的研究为最具深度”。

关于湛甘泉在理学史上的地位,专家学者的意见亦不一致。赞赏一方的乔清举先生说他是一位建立了“一个突破理学而又吸收理学、主张心学而又批评(陆王)心学的独特的心学综合体系”的思想家。张瑞番先生说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湛若水,就很可能没有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也就可能没有风靡一时的明代心学”。而钱明先生一面称湛甘泉是继陈白沙之后的“明代心学大家”,另一面又说“甘泉思想缺少原创性”。可谓见仁见智,评说不一。

黎业明先生最后说:“毫无疑问,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湛若水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是,这些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湛若水作为明代重要思想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而且,与日本学者,例如志贺一朗等人的相关研究比较,我们的研究是落后于人的)。对湛若水的生平与思想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是十分罕见的;这样的研究局面,显然是不够理想的、是有待改进的”。

可以预料,随着中央对传统文化政策的新变化和盛世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现状,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湛甘泉哲学思想,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所研究,在新时代重新放射他富有创造性精神的思想光芒!

                           湛凌松songmeixuan2006@126.com  2007年4月8

 

 

 

 

 

 

 

 

 

 

 

 

 

 

 

 

 

湛甘泉其人及其伟大之处

 

 

 

 

七世祖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始祖讳,改名雨,中进士后方定今名。广州增城甘泉都沙贝村(今新塘镇)人,学者称为甘泉先生,有《甘泉文集》传世。甘泉公1466年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时生,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十月庚午日,广东左布政使杜拯奉旨《赐葬敕谕》,同月二十五日归葬天蚕山,门人庞嵩主持丧事,洪垣作《甘泉先生墓志铭》。1567年隆庆元年丁卯十月二十二日,穆宗下《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圣旨,甘泉公被“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甘泉公27岁时中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28岁时会试落第,29岁时弘治七年甲寅二月往江门拜陈献章为师。

在第九届湛族同宗联谊会上,有一段根据常委会决定并交大会代表讨论通过后写进《团结奋进共创新文明》的工作总结中的联谊会宗旨:“发扬甘泉精神,磨砺湛卢宝剑,铸造上善理想,团结奋进共创新文明,应是我们湛氏家族的旗帜,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思想基础,让我们精诚团结,加强联谊,促进合作,创建文明进步的湛氏新天地。”这一联谊会宗旨,虽作出了一年,我感觉就象刚刚作出,刚刚宣布般亲切。

什么是甘泉精神?什么是上善理想?怎样进一步铸造磨砺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亮出的中国湛氏促进会这把湛卢宝剑?我想借此机会试作解答。我们的七世祖甘泉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人品如梅如兰般高洁,胸怀如海如天般广阔,学识如孔孟程朱般渊博,对国则至忠,对祖宗父母恩师则至孝,对友则恭,对子孙晚辈则慈,请看!

 

一、明朝廷对湛甘泉的盖棺定论:

1、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下两道《赐葬敕谕》、《赐祭敕谕》圣旨称: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

 

皇帝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  谕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曰:卿明时耆德,岭海鸿儒;抗志典坟,恪司职守;回翔近列,克效勤劳;望重两京,位八座;慎以终始,完节全名;善行嘉言,施于后世;眷兹一老,天不整遗;日月易流,适临窀穸;载赐以祭,庸示恤恩;卿灵如存,歆予涣命。

 

赐 祭 敕 谕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

 

皇帝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  谕祭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曰:卿性资笃厚,问学宏深;策骏贤科,蜚声翰苑;经帷进讲,启沃唯勤;史局翻书,是非不谬;师模胄监,陪贰寅清;皇极诞敷,嘉猷屡告;陟居南省,迭长三曹;懋著忠勤,赞予机务;方深倚毗,力请休闲;许国之诚,不渝晚节;安车以俟,胡遽长终;轸念老成,良用悼惜;恤恩,遣官致祭;卿灵有知,尚其歆服。

 

2穆宗皇帝隆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下《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圣旨称:

 

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

隆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

 

制曰:朝廷恩礼大臣,靡间存殁,盖以笃始终之义,寓激劝之微也。缅兹彝章,端故老,故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发迹贤科,蜚声词苑,出使命亲藩,与彝藩而交播声名;入典试,文闱暨武闱而并收俊杰;抽毫史局,效劳于两朝;振铎成均,申规范于多士;大礼郊礼之议,既博洽乎古今圣学圣德之陈,尤勤渠于启沃;留心往训,覃意斯文,博综六籍之言,自成一家之旨;卿曹六转历二京,简畀留枢,荐升华秩;既允归老之请,遂获考终之休,藻行骘评,竟克谅于士类。搜遗应诏,乃交疏于宪田,用追往劳,爰申恤典,兹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锡之诰命。于戏!穷阶懋进,岂为儒者之光荣?令问昭垂,永作后人之楷式。贲兹泉壤,尚服宠嘉。

 

甘泉公其人和他的伟大精神

 

七世祖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谥文简;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丙戌岁十月十三日巳时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岁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暂厝白云书院;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二十五日归葬天蚕岭,学生庞嵩主持丧事,洪垣作《甘泉先生墓志名》。

据《增城沙堤湛氏族谱》载:“成化二年春,母陈氏祷于甘泉洞,归而有孕。是岁中星明于越之分野,识者以为文明之象,当生哲人,冬十月公生,适应其期。体有异状,颡中双颅隆起,耳旁黑子,左七右八,类南北二斗,资性端凝,无妄言动……(嘉靖)三十九年时九十五岁,夏四月初六日出讲堂(禺山精舍),令诸生澄心默坐,久之而退。十九日寝疾,命制后事。二十二日沐浴敛衾,就息不语,而于怀中手画正字,盖谓得正而斃云。是夕一鼓,有大星陨于西北,其光亘地,顷长逝矣。”

 

甘泉公从政实绩一览:

甘泉公自弘治十八年中乙丑科进士,步入仕途,选翰林院庶吉士。正德二年冬十月授翰林院编修,充经筵讲官,同修国史。正德三年春,任会试同考官,识吕柟,于文荐第一(《文简公传》云:“公得吕柟卷,首荐不得,遂署其卷曰:吾力不足以荐人,然子亦足以魁天下。吕竟状元及第,人始服其藻鉴焉。吕柟、戴冠,皆公所取士”);同修《孝宗实录》;充册封瑞昌王副使;戴冠因上书谏犯,由员外郎贬谪增城县乌石驿丞(在今新塘镇境内),改建乌石驿馆,甘泉公为之作《乌石马驿记》。正德六年春,又充会试同考官,得王道辇数人;并充武举考试官。正德七年,任出使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正使,赐一品服以行;二月初七出京,正德八年正月十七日抵安南国;归时三却安南王厚馈礼财,安南王赠诗有“白沙门下更何人”的赞扬诗句,归途便道奉母赴京师瞻养,回京后作《南交赋》;大开讲席授徒,弟子唐枢周冲集公语录为《新泉问辨录》。正德十年,甘泉公母亲陈夫人卒于京师,扶柩南归葬于荷塘山,守墓三年,王阳明书墓门“湛贤母之墓”并《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正德十二年丁忧期满,上疏养病,得许。正德十三年在西樵山筑大科书院讲学,四方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心性之学;作《序》、《叙归》、《训规图》、《大科书堂训》,为全面管理书院立下严格规矩。正德十六年继续在大科书院讲学,秋作《诗教解原序》,十一月十二日作《改葬白沙先生墓碑铭》。嘉靖元年,都御使吴廷举御使朱节上疏推荐,结束七年守墓和讲学生活,回京复补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之职,同修《武宗实录》;初入朝即上《预戒游逸以谨君德疏》,七月上《再论圣学疏》,八月上《讲后疏》,戴冠任山东提学副使。嘉靖二年,升翰林院侍读(正六品),春充殿试收卷官,上《谨天戒急亲贤以济否屯安大业疏》。嘉靖三年秋,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赴任途中上《申明学规疏》,条陈六事,作《心性图说》,筑观光馆集居四方学者。嘉靖六年秋,秩满北上,群僚赋诗相赠,工部侍郎何瑭作《赠大司成甘泉湛先生奏绩北上序》。嘉靖七年63岁,夏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作《谢恩进书疏》;六月初一上所纂《圣学格物通》一百卷,另具副本送礼部;时皇上锐志为治,故甘泉公辑五经子史及列圣宝训中有关君道者,取《大学》“诚正修齐治平总在格物”之意,比事从类,疏解会释而成;是年弟子伍訚中举,王阳明去世。嘉靖八年秋,转礼部右侍郎,上欲分建南北二郊谕,群臣陈郊议;因进言北郊之说,甘泉公云:“北郊之说,起于汉儒师丹、郑元之徒;国初分祭,后复合而为一;或者我皇祖之心,亦深见其可疑,故能勇决改之;是非之归,必求尽出古礼,使世为天下则。”作《大学衍义补》、《奠王阳明先生文》。嘉靖十年八月十二日进《天德王道第一疏》、《圣主躬肇农桑颂》、《西苑赋》,十四日奉圣旨:“览奏,足见忠爱,颂赋俱增入史馆,礼部知道。”九月初十进《天德王道第二疏》,十三日奉圣旨:“览奏,足见纯正有本之学,朕知道了。”二十三日进《君臣同游雅诗疏》,二十八日奉圣旨:“览奏,具见忠爱,诗增入史馆,该衙门知道。”十一月二十七日进《进圣学疏》,十二月初九:奉圣旨“知道了。”十二月初八进《劝收敛精神疏》,十二月初十奉圣旨:“这所言,朝廷已知,尔既欲朕收敛精神,更不必烦扰,该衙门知道。”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作《粤秀山白沙书院记》,是年弟子洪垣中进士,曾授御史,巡按广东,出为温州知府,致仕后与方瑾追随甘泉公,在罗浮书院建二妙楼供他们居住。嘉靖十二年,二月进《古文小学疏》并《古文小学》书三册,言辅养太子之道,上大悦。三月进《春秋正传》,作《论白沙子》。七月升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九月赠封父湛瑛礼部尚书,母陈氏赠封夫人,十一月初一诏进“资政大夫”衔,追赠原配袁氏二品夫人。嘉靖十四年十一月上《乞恩引年致仕疏》,帝批:“卿年虽七十,精力未衰,宜用心照旧供职。”嘉靖十五年夏转吏部尚书,上《三乞归田疏》求致仕不允,作《进二礼疏》,十月孙承恩作《寿太宰甘泉先生序》贺寿。秋末,告假还乡,十一月二十六日归增城,作《初宿凤凰山栖凤窝》诗,这是甘泉公第一次到增城。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携增城诸儒生登罗浮山,筹建朱明洞书院,有诗并序记其事。十二月七日,携知县文章,县博伍訚登南香山,筹建莲洞书院,并书“湛子洞”三字摩崖石刻。此次归里,甘泉公还筹建了江门钓台、甘泉洞书院。嘉靖十六年,回京供职,再上《三乞归田疏》,未获批准,安南国王莫登庸反叛。嘉靖十七年,朝廷命大将军仇鸾、毛伯温统兵征讨莫登庸。嘉靖十八年,升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六月二十八日世宗下《参赞敕谕》圣旨一道,是年检阅南京水兵操练,作《我周贞庵中丞操江江上之作》,崔铣作《参赞事略跋》文赞扬甘泉公。闰七月,世宗欲亲征安南,进《治权论》,与文武大臣议用兵安南事,意见不合,又一次请求致仕。嘉靖十九年夏五月,七十五岁的甘泉公获准致仕,结束三十六载的仕途生活。七月离开南京,取道江浙闽南下,八月游武夷山,九月还沙堤乡,十月登罗浮,作《朱明洞记》。嘉靖二十年,莫登庸降,改安南为都统使司,以莫登庸为都统使。从嘉靖十九年至三十九年的二十年间,甘泉公在增城、广州、罗浮山、西樵山等地讲学不倦,著书立说。其间应湘西武陵门生蒋信之邀,携弟子骆尧知等同游南岳衡山,建紫云峰甘泉书院,集三湘士子讲学数月,写有《游南岳记》。

 

尊宗敬祖敦亲睦族之表现

首创《沙堤湛氏族谱》,甘泉公在三十四岁公元1499年弘治十二年谱修成时写的序中说:“雨旧名露也,盖十有余年而后得断碣于墓下,乃知为治中府君之讳,乃泣而言曰,嘻!不孝之罪,尚可言哉。尚可言哉,我无以告我治中于地下矣,吾无复举进士焉也,遂取其名更之。”通过这种父辈取名时不知祖讳而给他命名露这件占始祖名讳的不孝之事,激发他创修沙堤族谱的热情,终于修成了《沙堤湛氏族谱》。他告戒后人:“木本水源,恩义伦理,曰唯天性,人又孰无是心也?后之人,其鉴雨之辙,知斯谱之不可无,宝藏而修辑之。因略以求其详。斯谱,为原谱也。”这部谱,甘泉公在任翰林院编修时的同僚南安人文选郎中黄河清读过,并应甘泉公之请,于公元1512年正德七年壬申写有一篇序。甘泉公在正德十年重读是谱时,留有记录。

1517年正德十二年,甘泉公五十二岁,于是春重修太祖府佥公夫妇墓,碑铭族谱有载。

立《甘泉湛氏家训》三十五条

《甘泉湛氏家训》载《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二十四·家训》,前有洪垣序,后有弟子冼桂奇、潘洋、曾贯,应良忠等于正德七年至嘉靖二十六年期间先后作的跋。

 对家谱的重要性,甘泉公认为“观于谱表,爱敬之心油然而生矣!家有谱表,人人爱其亲,敬其长,而天下治矣!”把家廷家族的和谐看成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

 

尊师重教守道重友之表现

甘泉公是非常尊敬师长,固守传统道德和尊重情谊的人。他一生所到之处,必建书院,热心赞助办理书院四十多所,书院都塑白沙先生像以为纪念,祭祀之用。他说过:“君子之求师友,所以传道也,其可苟乎哉”?“父生之,君食之,师教之。师之义至于君父等;”“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白沙先生去世后,他撰写的祭文情感真挚,亲切感人,并且为师守墓三年,如丧考妣。他在《问闻人谤师当如何?谤师嘲师者如何?》一文中明确回答:“闻谤师者如闻谤君父,击之斥之可也。”并举从孔子到他以来的几件事情为例,其中举白沙先生的一例云“昔先师石翁闻康斋公之弟谤康斋,面斥之:‘吾二人(白沙与何潜)数千里闻先生高风来从学,尔枉家庭之内,乃如此’,以手挥之曰:‘尔再不必说。’何等英气!”并云:“吾在庶吉士时,闻梁厚斋公道乡人谤石翁之言云云,吾怒之,述陈远峰画士。京师时有乡人谤石翁者,将其人打踢落楼,公默然。近肖师孔闻其从弟谤议老朽,即踢打之曰:‘吾师也,尔如何谤之。’此段英气不可无,无则不足与为善,终亦必忘之而已矣。”

标签:论文 文选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