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甘泉门生 宁晋蔡叆

时间:2017/1/9 13:15:52  作者:何以根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246  评论:4
内容摘要:甘泉门生  宁晋蔡叆何以根距离广州二千公里外的河北省宁晋县,有一位湛甘泉至爱学生——蔡叆。时移世易,虽已过去四百多年的历史,为实地了解蔡叆的有关情况,冒着炎热盛夏,七月十一日,笔者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程。广州南站,有动车可乘,经八个半小时的长久盼望,终于在下午近六时到达河北省会石家庄。石家庄至宁晋县城60多公里,到达宁晋...
甘泉门生  宁晋蔡叆

何以根

距离广州二千公里外的河北省宁晋县,有一位湛甘泉至爱学生——蔡叆。时移世易,虽已过去四百多年的历史,为实地了解蔡叆的有关情况,冒着炎热盛夏,七月十一日,笔者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程。广州南站,有动车可乘,经八个半小时的长久盼望,终于在下午近六时到达河北省会石家庄。石家庄至宁晋县城60多公里,到达宁晋,首先要到的地方就是蔡叆家乡百尺口村,距县城30公里,我走访了该村老人蔡晨旭,得知该村5000人口,其中蔡姓只剩下40多户,100多人。至于蔡叆家遗址也分辨不清,谁是蔡叆后人?由于族谱失去,已无从深究。叹息之余,扫兴离开。

 

蔡叆简介

蔡叆,(1495-1572),字天章,号洨滨,河北省宁晋县百尺口村人,自幼跟父亲蔡正读书,九岁便能领会所学文章的涵义。明正德五年(1510)父亲去世,蔡叆15岁,父子情深,他十分悲痛,一连病了三年。父亲临终嘱托:“后人之事,唯尔是望。”正是这个嘱托,蔡叆铭记一生。母亲康氏,对他管教极严,发现他和不正道的人在一起,更怒加斥责,甚至不给饭吃。他理解母亲的用意,立志刻苦读书,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听说晋县张恒山先生被罢官居家讲学,便去向张恒山学习,恒出先生也很器重他。

嘉靖八年(1529),蔡叆考中进士,授行人。(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的官)初期,他跟随时在大理寺任职的著名学者韩苑洛学习,后韩出任山西巡抚。这时,湛甘泉由南京国子监祭洒调北京礼部任左侍郎。蔡叆即跟随湛甘泉学习,湛甘泉评论蔡叆“体认力行”、“不尚言语”。研究学问的人,公认他品学兼优,并推举他为讲会长。

嘉靖十一年(1532),蔡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接着委派他巡视皇城四门,又到南直隶出巡,复审案件,嘉靖十三年(1534),他奉旨巡按河南,多处任职,皆政续斐然。

嘉靖十四年(1535),蔡叆回京因上谏言事不合皇上口味,被关进狱中,又因他曾论吏部要官,受到诬陷,以此论罪,被罢劾为民。直到嘉靖十九年(1540),他才被召,但蔡母康氏去世,需守丧,不能赴任,两年后,经部院多次摧促,他二次入京,改任河南道御史,不满两月,因为他秉性刚正,依法办案,受到奸刁官吏的多方中伤,因罪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再次罢官为民。

十四年间,蔡叆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年近天命,又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宁晋故土。此时他的老师湛甘泉已致仕三年,蔡叆回乡后,他热心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善举种种,至今仍为人怀念。蔡叆一生勤奋、坚持读书,著述写作,孜孜不倦,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洨滨文集》十卷,与《洨滨语录》均与《四库总目》並行于世。

 

洨滨书院

由于蔡叆的品学名闻遐尔,县内外学子都慕名求学于他。他在《津桥二首》诗中说:“自筑书堂洨水滨,风光常驻四时春。只因一水无船渡,多少徘徊问路人。”有见于此,他便在环境幽雅,远离喧嚣的城郊洨河之滨,兴办第一间学校,取名为“洨滨书院”。经过两年兴建,书院基本修筑完善,已具规模,书院面积十余亩,当时县学中生员也仅有200人,而洨滨书院就有学生300余人。

洨滨书院设施非常齐全。书院大门是瓦门楼,上覆青瓦,一副黑漆大门。门楣榜书四个大字“洨滨书院”。大门进去不远,又有一重门,这是书院的二门,平时二门紧闭,读书声从里边传出,才知道里边有学子学习。进了二门,置有景泉堂,从堂名就可看出,蔡叆对他的老师湛甘泉的景仰之心。景泉堂后面是二堂,学校教规、名士题咏置于其中,这里也是书院议事讲学的地方,先生会讲时就在这里。二堂后面是息存堂,堂内有石刻,上边刻有湛甘泉寄送来的《息存箴》,息存堂后建一小亭,名“养真亭”,亭内矗立着一通碑,碑首雕龙,碑上镌刻着湛甘泉先生应蔡先生之请撰写的《洨滨书院记》。

东边有庖厨斋舍几十间,诸生平时在这里读书生活。西边有蔡先生住的西楼,这里既是他的书斋又用来藏书,西楼下,有一池塘,名“云母池”,经由小渠与洨滨城壕连接起来,池塘里遍是莲花,流动的水中鱼儿自由自在的游着。西楼北有“三先生祠”,里面祭祀着蔡洨滨先生的三位恩师;湛甘泉、韩苑洛、张恒山。幽雅的环境,不仅给学子们以幽静的学习条件,更能使这些学子精神上得到陶冶。

为筹措书院的资金,先生通过省吃俭用,最终不仅建筑了教学设施完整的书院,还为书院置备了三千亩赡田。赡田置备,几乎耗尽了洨滨先生的全部积蓄,却也给书院的正常运作提供了经济保障。

直到清朝未期,书院旧址逐渐发展成为村落,即现在的书院村。七月十三日,由宁纺董事长派车,请该书院村的一名老师带笔者前往原洨滨书院的遗址察看,只见此地已成一片绿野农田,书院的一切建筑痕迹已不复存在,令人唏嘘不而。

 

弘扬湛学

湛甘泉是明代心学中独具特色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构的“随处体认天理”,“煎销习心”与“执事敬”及“心包乎天地万物”的思想体系,与同时掘起的王阳明心学相呼应,影响巨大。湛甘泉的思想影响了蔡叆的后半后,无论为官为民,随时都体认力行湛甘泉的心学宗旨。

蔡叆把弘扬甘泉学说当作自己的一种追求,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己任。他在给甘泉先生的信中说:“以夫子之教言,与夫子之成书,日相研穷,要在躬行,不尚言语。”在书院中始终强调他的老师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命题。主张动与静,心与事合一,随时随地去发现“本心”、践履“天理”。他在《书馆诲言》中说:“吾人所谓道者,原于天命,具于人心,古今天下之所共由也。”他说:“昔受学于甘泉湛先生,先生教予体认天理,予以一心观万心,以一理观万事,处处体认,处处天理。合内外,彻人己,无大小,无远处,万殊一本,无不相通也。”实践是最好的证明,先生将祖产让给了兄弟和子侄,出资修建养济院,收留残疾、孤苦、贫困人员,做了许多扶危济贫的善事,他用多年的积蓄,修葺文庙、儒学,在县城外修建小学三所,置学校田地六顷;他捐出家乡老宅院改建为小学,他聘请教师教读当地子弟,四所小学的学生一律不收学费,包食包住,使宁晋文化教育事业兴盛起来。

蔡叆明白,以举业为德业之发,以德业为举业之本。他强调学习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维风范俗”。明代晚期科举制度下,学子意相以学求仕,不求自身修养。看到这种情况,如同当时有识之士那样,把恢复儒学生命作为己任,极力提倡“正学”。他在《正学书院记》中明确指出“所谓正学者,对过俗之学言之也。缡章绘句竟为进取,顾于身心之学,谩不加意。……诸生涵养于此,果能尊于所闻甘泉师者,体认天理,无感间断使动静交养,内外相孚,体用合一,通天地万体于一体,是为有本之学,学斯正矣。”他认为甘泉老师“二业合一”即“德业”和“举业”需要极力提倡,每位学生都首先做到道德修养,才能在仕途中发挥出有益于地方精神风貌建设。他在《送张道隆赴辉县丞》一诗中写道:“官无大小廉为贵,政致公平始谓明。莫负所学求尽职,归来方好见先生。”而洨滨先生正是这样言传身教,践行湛学的。巡按御史扬毅斋,为表彰他在宁晋的功绩,要为他建立生祠,他诚恳的推辞,却推辞不掉,只好用巡按提学,巡阅、巡盐、管屯等各方官员捐助的资财,修建学生宿舍和教室五十余间,扩大了县学规模,并改“生祠”为“正学书院”以倡导学生的正学之道。

先生在任行人官职时到广东江门新会吊谒了太师陈白沙,见其后人生活困难,为其特置祭田六顷。他也拜谒了老师在广东南海西樵山上的大科书院,并有赋诗:

《谒西樵山甘泉师太史书院》

道籍瞻依海内同,宫墙高并大科峰。

乾坤间气真儒出,今古斯文一脉通。

海上渔樵沾化雨,山中草木亦春风。

南今日成邹鲁,万里来游幸此逢。

(按:邹鲁,指春秋时期 邹国和鲁国,分别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故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

洨滨书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他从《大科书院训规》中得到启发,仿效甘泉的教育方法,为书院制定了教规置于堂内,以作警示。首先他重视礼仪、礼节的训练。每天诸生起床,来到学舍,衣冠整齐,相互作揖,各自把上一天学习的疑向和体会谈一谈,接着自修。初一、十五洨滨先生还亲自带领诸生到三先生祠行礼谒见三位先生。每年春秋二祭,分别在二月、八月的上丁日,这一天蔡先生便率领诸生,到祠堂祭祀。祭祀时,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中间三献,蔡先生亲自读祭文。

《祭甘泉湛先生雅章》

于惟先生,道德之宗。

教泽无穷,展也大成。

牲礼既盈,童冠充庭。

修此礼容,喁喁颂声。

瞻之企之,惟其格斯。

蔡叆在这里不仅是对先师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对学子进行道德规范的言传身教。在蔡叆的精心培育下,跟随洨滨先生的学子有300余人,在该县发现的古碑刻内容,以及史籍记载,显示现能弄请楚姓名的有118人。这都是湛甘泉先生的再传弟子呀。这些学子,有的是任职各地的重要官吏,政声甚好。有的虽未为官,却能风范乡里。

 

师生情谊

蔡叆自成为湛甘泉的门生之后,作为老师的甘泉先生,无不时刻地关心着学生的一切,正所谓亦师亦友。先生在外地任官,甘泉牵掛着,在南京赋诗寄与蔡叆:

书金陵之咏寄洨滨侍御

三山山外青天外,合作无穷如是观。

道人独在无穷外,但凡乾坤小一丸。

先生回乡后写信给老师,他“仰慕夫子,昼则在目;夜则在梦,未或一时忘也。”先生兴办书院,要求老师赐言,“以夫子之教言镌之贞石,与同志者持循焉。”甘泉先生年已八十二岁,很多知己者求字,他都辞拒,而对蔡叆来信,即感到“恍然若与子同游于两书院之间,啸歌清风明月之下,而忘乎相去五千里之远也。幸甚”!立即回信,附寄去《洨滨书院记》、《息存箴並叙》,给以鼓励及关爱。湛甘泉年长于蔡叆近30年,为何有如此之深的师生情谊呢?笔者思索良久,认为,甘泉先生对弟子的厚望倡“二业合一”之教,接引后进,而作为弟子的蔡叆从拜违门墙到景仰泉翁,再到弘扬湛学,为官为民,始终如一尊敬师训,一句话,他们之间的情谊源于——“志同道合”。

湛甘泉《洨滨书院记》。曾勒石于1547年,碑刻原存宁晋县洨滨书院,后不知听终。而台湾电子版中《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五》也有登载,虽字句数段略有删减,标点符号有少许差别,但不影响主体的内容、观点。最大不同之处是“与同志者四十余人”变成“与同志者三百余人”,何故呢?原因容易理解,从蔡叆书信四月寄出至十月甘泉先生回函,蔡叆年底收件刻石有八个月时间,洨滨书院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合符情理。湛甘泉书成于154710月,登载于(清康煕《宁晋县志》)全文如下:

甘泉湛先生

嘉靖丁未四月,宁晋于蔡子,既罢御史,寓书于甘泉子西樵烟霞之隐居,曰:叆也,拜违门墙逾一纪矣。自再遭放逐,隐居草野,无由侍教,仰慕夫子,昼则在目,夜则在梦,未或一时忘也。仰惟丈下道德文章,继孔孟周程之统,后进学者依归,况叆辈亲炙者乎?叆也,近依洨水筑馆也,傍有斋厨,与同志者三百余人,日游其中,以夫子之教言与夫子之成书,日相研穷,要在躬行,不尚言语。惟夫子垂仁,赐之教言,镌之贞石,与同志者持循焉,幸也。甘泉子曰:不亦善哉,古昔师弟子棋从也,心悦而道同也,洨滨子之兴此书馆,而三百余子所悦而求,是诚何心哉?且子之欲以大此书馆,不求之文章钜公,乃轻数千里之途,而求于八十二衰病之叟,是何心哉?且云昼则在目,夜则在梦,是诚何心哉。其必有心之同然者乎,其必有神交,而不限于道里之远近,世时之古今者乎。其古昔师弟子,相悦而从者乎。其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天地人物之同体者乎。其即尧舜文武以来,孔孟固程之心之学者乎。夫学莫大于求仁。仁,人心也,此其体也。程子曰: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全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是故知一体同然之道也。程子曰:孟子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元元丝毫人力,是故知自然之功也。夫惟知一体同然之道,然后勿忘,勿助之功有所措矣。或曰:先生之言渊矣,盍示之易见而浅近焉。甘泉子曰:道有浅深乎或?且诸子曰:游于洨水之滨,想川上之叹,观昼夜之不舍,觉道体之无穷,其亦斯义也。斯不亦浅近矣乎,斯不亦易见矣乎,岂为难知矣乎。其至简矣,其至易矣,其无以加矣。蔡子及诸子苟不以斯言为虚语,幸以相磋焉。当自知之。

甘泉先生给蔡叆寄去的《息存箴》,撰写于何时呢?通过阅看《泉翁大全卷之八十五》“归去纪行录”中有了答案;1540年,甘泉先生75岁,致仕回归,七月初二离开南京,一路南行。八月十五夜宿于南昌市驿,值此中秋之夜,随行学生冼奕倩、方时素、王子敦赏月至三鼓。当夜,甘泉先生作《息存箴》,以示冼、方、王诸同志。查阅《洨滨先生文集》中发现,甘泉寄给蔡叆《息存箴》中还特意加了“叙”,并要求蔡叆,将叙箴,“刻诸洨滨书院息存堂之壁,以觉来裔云。”而蔡洨滨也确实做到了。

 

甘泉湛先生

夫息存箴何为者也,明心也。夫叙何为者也,明箴也。叙以明箴,箴以明心,而圣学尽之矣。圣人之学,心学也。夫盈天下之间之人、之息,一也,则盈天下之间之人、之存,宜一也。而有不一者何?弗觉尔矣。弗觉则无息,而或存息,则一息一存,一呼一吸,一出一入,通天地以为息,浑然与万物同体。大公普仁体昭而圣学备矣。息息存存,道义之门。是故存乎觉。作叙箴。侍御君来请书,而刻诸洨滨书院息存堂之壁以觉来裔云:

人心之神,俨乎天君,胡不守尔宅,而逐逐奔奔。形与神离,他乡莫知,出入无时,伊谁之为?匪出匪入,匪忘则执,窒尔天窍,而不顺,帝之则匪鼻端之白,匪周天之息。息与天通,与天无极,而存之乎呼吸。一息之呼,吾气通天,与天同舒,草木蕃敷;一息之服,天气通吾,与吾同翕,龙蛇藏蛰。靡吾靡天,通为一体,形分气浩,皮肤尔汝。一息一念,一念一天,是谓息存;与天浑然,是谓息至。自忠至刻,至时至日,日至月至,三月不违。过此非我,天行无违。

直至甘泉先生九十四岁时,远在河北宁普的蔡叆,还念念不忘恩师,心切自己不能左右就养,无方服勤。他感叹道:“鸣呼!师道之重在传道,授业造就之恩同君父。”他在《三先生祠堂记》中深情地说:“甘泉先生今年九十有四,远在七千里外,前于丁未岁始得奉书问。承先生赐《书院记》《息存箴》,路远无由侍教”。这些四百多年前的记载,足以见证甘泉、蔡叆师生情谊之深厚。

 

碑证史实

宁晋宁纺集团老总、民营企业家苏瑞广,尚古尚贤,30年来,广范搜集遗存碑刻,投巨资新建碑亭、碑廊置于集团下属凤来仪酒业公司内,並组织撰修《宁晋金石志》。七月十二日下午笔者进入厂内,向守候在碑廊前的一位大姐递出介绍信,并作自我介绍。原来她正是该酒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彦辉,她热情地说:“早两天苏总已打过招呼说南方有人前来参观碑廊,要求我做好准备介绍蔡叆的碑刻。(我确实提前与苏总联系过)正好你来了。”她指着刚在大门前下车的一群人说:“县组织座谈会,也要来参观,一齐听讲解吧。”刚说完,她在人群中发现一位老者,便将他带到我面前说,这是我县著名学者高级教师,《宁晋旧县志》、《宁晋金石志》、《洨滨蔡先生文集》他都参与了校注,对蔡叆情况十分熟悉。我感到意外惊喜,紧握师根茂老师双手连说:幸会,请多指教!寒喧一番,我们随着参观队伍,跨过不远处小桥,在碧水环绕,绿树掩映中一座碑亭前停下,只见亭阶门上楣有“洨滨亭”匾,亭内中央矗立宁晋县现存碑刻之最,具有很高文史价值和书法价值的石碑。该碑勒石于明嘉请三十九年(1560)距今456年。由前监察御史江陵陈大宾撰文,蔡御史出生书丹,碑身高320厘米,宽130厘米,厚36厘米,重约15吨。碑阳面为“新建洨滨蔡先生祠堂记”,全文700余字,每字约3厘米见方,碑文简约记述了蔡叆先生的功德和建生祠的原因;碑阴面为新建祠堂规模和捐资者姓名。紧挨碑亭向西延伸,是古碑廊,碑群从唐代开始涉及六朝,计有古碑八十余通,其中收存蔡叆碑19通,有赞赏蔡叆之品德、之精神、之文章、之书法的碑刻,特别是这些留存400多年的碑刻中,祥尽地记录了蔡叆如何师从湛甘泉先生,如何弘扬湛甘泉思想以及师生之间相互来往书信、记文诗词的珍贵内容。观看之后不得不使我深感震撼,远离新塘二千多公里外的偏远大地,正因为有了忠诚师训的蔡叆,才使甘泉先生“随处体认天理”之宗旨,在此地得以深入民间,广泛传承;才知晓甘泉先生培养的学生,德才兼备,心血没有白费,蔡叆就是范例;也从中获知甘泉先生著作有了新内容的发现。碑证史实,宁晋碑刻,为历史定格。

临别之际,宁纺苏董事长向湛甘泉文化促进会赠送了《宁晋旧县志》、《宁晋金石志》;师茂根也赠送了他出版的《洨滨蔡先生文集校注》,并答应为促进会期刊书写文章投稿。这次宁晋之行,感受深刻,收获不小。碑廊碑刻,记载历史真相,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遗产。下面特意在碑廊中选出5通有关碑刻与各位共享共研。内有《御史蔡公传》碑、《新建洨滨蔡先生祠堂记》碑、《洨滨书院记》碑、《寄蔡侍御书》碑、《神禹铭》阳、阴碑。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甘泉门生__宁晋蔡叆

标签:门生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