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甘泉门生弟子考录》浅释

时间:2017/1/26 23:51:35  作者:陈裕荣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257  评论:0
内容摘要:《湛甘泉门生弟子考录》浅释陈裕荣湛甘泉的门生、弟子考录一书的资料,主要是采录于府、县志、族谱和古诗词注解等书。这些地方史籍多为旧民间史册,多不规范,用词用字随意性很大,更因年代久远,现代人是不易理解的。为使大家便于研究,特作简易浅释。笔者水平有限,误解、错解的望批评指正。[留都南京]:明太祖平定天下后,建都南京。后来,...
《湛甘泉门生弟子考录》浅释

陈裕荣

湛甘泉的门生、弟子考录一书的资料,主要是采录于府、县志、族谱和古诗词注解等书。这些地方史籍多为旧民间史册,多不规范,用词用字随意性很大,更因年代久远,现代人是不易理解的。为使大家便于研究,特作简易浅释。笔者水平有限,误解、错解的望批评指正。

[留都南京]:明太祖平定天下后,建都南京。后来,明太祖的四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于永乐19年始迁都北京。南京作了明初53年的京师,有宫殿、太庙(皇帝的祖祠),明太祖夫妇的坟墓,开国功臣的家属。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朱棣怕人说他不孝,怕功臣家属作反。就在南京仍保留一套朝廷的建制,仍称南京或留都。南京的机构,在名称上要加“南京”两字,如吏部则称“南京吏部”,国子监则称“南京国子监”。有人说南京的官是“有职无权,不干事的”。这是不懂历史的废话。朝廷养这么庞大的机构、无事干,不是白耗公帑吗?南京实际是分管东南数省的事,东南几省财赋收入、人口、文化都比其他省分多。南京出的人才也多。而且实际官位,薪奉都与北京一样的。

[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历史久远。西周时已设立,称“成均”。西汉时改名“太学”。学生称“太学生”,中间时有变异。至明、清时才正式称“国子监”。主管长官称“祭酒”(从四品)。佐官称司业。学生称“国子学生”。但至清朝末年,仍有人称“成均”,“太学”,“太学生”。主要是篡志修谱的文人,卖弄其通今博古的才能所至。

湛若水于嘉靖三年秋至六年冬(1528)出住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以至尚书仍坚持讲学南京,故其门下多江南弟子。

[知府、知州]:明、清时已无郡制,府的长官称“知府”,府级州的长官称“知州”。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隋朝废郡改州,州的长官称刺使。但直至清末。仍有人用“太守”、“刺使”、称知府的。

[同知]:府州的副职佐官。府同知,州同知,也有人称“倅”。这官古名、别名较多,汉名“督邮”,是太守佐官,负责督县、乡,宣传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往往狐假虎威,欺压下级官吏和百姓。《三国演义》描写张飞怒鞭督邮,就是鞭挞这种人。大诗人陶渊明挂印弃职,回家耕田也是避见这种官。太守出巡,督邮往往另乘一车随后,故又称“别驾”。宋代则改称“通判”。又有称“监州”。明、清正式称“同知”,“同州”。或称式尹,但仍有不少人习惯使用古称,如湛若水的学生不少就以“别驾”、“通判”记录。

[知县]:明、清两朝,县的行政长官称“知县”,亦称“县尹”、“县令”。绝大多属七品官阶。古称“父母官”。

[县丞、县尉、主簿]:是县级副职的行政长官。亦称“二尹”、“三尹”。一般小县只配“县尉”、“主簿”,只大县才配齐的。湛若水的学生任这类县佐官是不少的。多是八品、九品官阶。

[尚书及六部的佐官]:明朝自洪武13年杀丞相胡惟庸后,就不再设丞相之职,朝廷的吏、礼、户、刑、工、兵部的六部就是中央政府,统归皇帝管辖。部设“尚书”统领一部之事。尚书下面的佐官有左、右侍郎(正三品),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等。主事多由新科进士担任,观政学习的。似现在中央各部的处长了。

[行人]:是中央较低层次的属官,也属七品,是朝廷派遣出外执行某种任务的官员。但是受皇帝亲自派遣出使外藩国时,可赐穿一品官服,实际官阶仍照原不变的。

[东宫太子的属官]:在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太子是皇帝儿子,皇位的法定接班人。所以有其尊属机构,即东宫属官。朝中一二品长官,多冠有太子太师,少师;太子太傅,少傅;太子太保,少保等官职。其实这只是朝廷赐封元老大臣的荣誉虚衔,无须为太子做事的。如湛若水是死后七年,才被明穆宗追封为“太子少保”,溢“文简”的,溢号用“文”字头的必须是翰林出身才可享受的,这荣誉官衔和溢号若水本人是不知道的。为什么霍韬与若水同时被嘉靖诏上京的,两人都任尚书,而霍韬被封“太子太保”,若水只封“太子少保”呢?若水的晚年弟子李春芳也被封“太子太保”呢?因李春芳在任时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参赞机务,是从一品官,例封“太子太保”。霍韬做满三任尚书,可封“太子太保”。若水在礼、吏两任尚书届满,在兵部任上只做了一年,共计七年,不足九年,属二品正,在明例应封“少保”。如果任够九年,也可赠封“太保”的。这些师保荣誉虚衔,虽挂“太子”之名,实际从未为太子做事的。实际为太子做事的机构是詹事府中的官员,如“左、右詹事,左、右庶子、太子宾客,太子善赞,左、右春坊等官员,如若水的门生吕怀,出任“春坊左司直郎,”罗洪先任“左春坊左谕德,都是太子的属官。

[御史]:是朝廷派出到各布政司、府、州、县巡视考察的官员,负责弹劾贪赃枉法的官吏,可直接奏本皇帝的人,他的官阶虽只有七品,但“布政使大员”,太守也是怕他的。若水的门生洪垣就曾任广东巡按御史。管御史的称都御史,其官品就高了。

[参议、佥事、经历]:这些官员都是布政司或更大衙门的中层办事官员,属佐官,负责衙中具体行政事务的人。大体象今天的厅、处、科级干部。

[教谕]:府学,县学的学官名称,宋代已设此职,宋代以来,府、县都有儒学,均配教谕掌管文庙祭祀,教育生员读书应试事务。是府县重要属官,深受读书人敬仰的官员,在知县出缺时,可提任为知县的人选。如湛若水门下就有伍訚、伍克刚、朱礼阳、苏术、庞一德等人,由教谕提升为知县的。

[驿丞]:驿站是封建王朝最下层的机构。有水驿、马驿、陆驿之分。驿站长官称“驿丞”。是不入流的小吏员,没有官品的,只管辖着若干驿卒,铺兵,伙夫,负责朝廷的文书,公函信件的传递,接送过往的官员。有些大官因犯了错误。或因忠言直谏,开罪了皇帝或权臣,往往会遭贬谪到边远的驿站当驿丞的。如王守仁就曾被贬往贵州龙场驿;湛若水的门生戴冠,被贬增城乌石驿,当了14年驿丞,幸好他生性开朗,安心居住此地,他在给友人诗云:“人生岂必二千石,只看罗浮也合来”。还新建了驿馆。后被召回复官,出任山东督学副使(四品)。

新塘早在南宋时已有东洲水驿和乌石马驿。而且机构健全。据《增城县·嘉靖志》载:东洲水驿,驿丞一员,库子三役,馆夫二役,还有四桨,八桨快船多艘,驿差若干人。

明初洪武三年(1370),乌石马驿也升格了,在驿站中设置了巡检司,巡检是从九品官员,要管民事纠纷和缉亡捕盗,是县衙下属的行政机构,管辖的甘、宁、湖三都,(即今新塘、仙村两镇和永宁街)。所以巡检司配巡检一员,弓兵50役。乌石驿丞一员,库子一役,馆夫二役。配备这样多官差,可见新塘位置的重要。至清乾隆18年在新塘设立了主簿署,主簿是正九品官,主簿署也是副县级衙门了,称三衙。这时才撤销乌石巡检司和驿站,人员都拼入主簿署了。

[科举考试]:古代封建王朝,是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出仕为官的。故读书人都埋头读书,就是为了博取功名,出仕为官,以图富贵。科举,即分科推选人才意,秦代以前是世袭用人,秦朝已开始从民间选拔人才,初时是由里,乡推选,逐级上送,后逐渐选拔考试,至隋、唐时已开考进士科考试,以后各朝都有逐渐改进。至明洪武三年,才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考制度。后虽历经调整完善,但基本体制不变,即每三年开科考试一次,如遇朝廷大典,会加恩科。科考分为三级,而堂试(初级)、乡试(乙级)、上京会试(高级)。

童试:是府、县级的考试,明、清时期,基本府都办了府学,县都办了县学,这两级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未获取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学识深浅,都称“童生”,或谓“未进学”。这是封建统治者逼使读书人埋头读书,走科试博功名,发财致富之路,免使他们作反。但“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结果农民起义还是不断发生,改朝换代不断。因为有压迫,必有反抗。

童试:是从童生中考取生员的,属初级考试,俗称“考秀才”,考中的,由学政在考棚为生员簪花桂红,称为“入学”。每间儒学前面必有个半园形的水池,称泮水,故入学又称“入泮”。生员按成绩又分三等;一等称“廪生”,每年享受四两银的廪膳补贴,即享受公费伙食补助。二等“增广生”,简称“增生”。三等是附学生,简称“附生”。这三等生员都算秀才,别相信戏台和说书人的嘲讽,称秀才为“酸秀才”,“穷秀才”,秀才在乡间算是有功名的人了,家中稍为富裕一点的,可入缙绅之列。饮宴也可坐上席的了,有资格参加乡试,去考举人的。

乡试:属乙级科考。在各布政司(即省)举行,逢子、卯、午、酉年八月开考(俗称秋闱)。每个考场设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提调官一人,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官一人。弥封官一人,誉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共需官员19人。其余保卫,杂役就更多了。被录取的称举人。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昔日民间说“高中五经魁,”就指乡试成绩排在前五名的人。接着由布政司给中举者各颁发牌坊费20两银,以及顶戴、衣帽、匾额,中举者不管出仕与否,皆可被人尊称“老爷”了。如出仕,幸运者可充任知县,一般都是充任县级佐官或学官。乡试发榜多择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故称龙虎榜。有些考不上举人,成绩较好的,名入副榜,称“副贡”,下科仍须再试。

[会试,殿试]:国家最高级考试。乡试中了举人后的学子,即于次年(即丑、辰、末、戌)二月进京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的称“贡士”。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在三月举行,正常的情况下,多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了称“进士,由于是皇帝主考,故中进士的称“天子门生”。进士是甲级功名,但仍分三甲,一甲称“赐进士及第”。只录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级称“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多会即时赐官的,称“释谒”,即脱下百姓的衣服,改穿官服。并在国子监立进士题名碑。进士初任官的规矩,从永乐二年(1404)始定下来;即一甲三名任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二甲优秀的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继续学习,作朝廷储备人材。昔日读书人的心目中,被选为庶吉士是无上光荣的,湛若水终生签名,必签“庶吉士”三字。其余的进士则分往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通称“观政进士”(即实习生),然后逐步分到各府,州,县衙门,从较低级官吏做起。

会试、殿试均在京师举行,只一考场,这时天下举子云集京师,盛况空前。各地驻京的会馆忙于安排本地考生食宿事。负责考试的同考官增至八人。其他官员设置与乡试同。

[赠官]: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凡出仕为官的,例可赠封其父母,祖父母官品,所谓“追封三代”。我们常见有些墓碑在官衔上写“赠”字的,都是享受儿、孙赠封的,他本人未做过官。只有写“敕”,“封”字的才是官墓。新塘尚书墓多,因湛若水任礼部尚书时,其祖父,父亲同样受“赠”礼部尚书”所至。又如清广东解元湛凤光,出仕知县后,康熙也给凤光的祖父,父亲追赠知县。这些“追赠”的墓碑是没有多少文史价值的。

【官员的尊称,别称】:昔日文人崇古,又爱卖文弄墨,对当日职官搞出很多称谓,五花八门,令人不知所云。给研究古代史料,增忝麻烦。如“吏部尚书”称天官,冢宰;“礼部尚书”称春官,大宗伯,“礼部侍郞”称少宗伯。各部的侍郎,都在本部尚书的称谓前加个“少字。 “刑部尚书”称秋官,称司寇。“兵部尚书”称大司马或枢臣。“工部尚书”称地官,司空或水部,“户部尚书”,称司徒或大司农。

“知府”称府尹,郡侯,太守,刺史。“同知”称别驾,通判,又称“倅”。“知县”称令尹,明府。“县丞”称少尹或赞府。“县尉”称少府。县教瑜称县博。“翰林院”的人,均可称太史,内翰,供奉。

古代官制烦项繁杂,以上浅释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标签:门生 弟子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