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

家,何以为谱,修家谱,修的是血脉桥梁···

时间:2017/7/29 0:16:30  作者:佚名  来源:家文化馆  查看:242  评论:0
内容摘要:家,何以为谱,修家谱,修的是血脉桥梁···2017-07-24小谱家文化馆家谱,给每个人一个历史位置“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成人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

家,何以为谱,修家谱,修的是血脉桥梁···

2017-07-24 小谱 
 

家谱,给每个人一个历史位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成人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着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文化意义上的“身份证”。

 

家谱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以便在历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使囿于时代所限的单薄生命变得丰满,纸片般扁平的人生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了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无论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

 

 

家谱,抢救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通过家谱,菲律宾已故前总统阿基诺夫人确认了祖籍在中国福建鸿渐村;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时,就通过媒体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原来韩国也有孔子的后裔,是在韩国孔氏大宗会副会长孔树泳带着族人来曲阜寻根,通过一份家谱材料才得以确认……

 

华人寻根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我们所有的先人都不会知道我们,但我们应该知道他们。通过寻根,能够看到一代代人的追求。

 

面对着这些祖先的名字,阅读着关于他们的记录,人们可以想象,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曾经有过怎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但是他们的基因和血液,却流淌在后代身上。这种感觉,特别神秘和神奇。

 

 

不让“族人”变“路人”

 

以前不少年轻人听到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就不耐烦,看到家里的老物件儿就觉得过时,其实都是不明白这些东西所承载的家族文化和历史。城市生活现代化的进程,也进一步打散了失去聚居地、无枝可依的家族文化。

 

 

 

而家谱具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

 

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家谱不再“重男禁女”

 

近年来,中国民间开始出现重修家谱热,以寻找自己家族发展的“基因图谱”。比之情感、血缘层面的寻根,家谱的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

 

 

 

现代修谱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修家谱不再“重男禁女”。在封建社会,女人是进不了家谱的。而现在续修的家谱中,开始有新的时代特色,不但女性可以进入家谱,而且优秀的女婿也可以进家谱。在家谱中的位置和篇幅并不以地位论,而是以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

 

也许不是每个家族、每个人都还会去修谱,但渴望家谱并寻求来去归宿的人,却一直都有。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协会家文化工作委员会  现在面向全世界宗氏,号召热爱宗氏姓氏文化的宗氏领袖或民间文化家与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加入到复兴家文化的行动中来,目前已经成立《中华家谱》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组委会,希望各宗氏会长与我们联系哦 ~~

标签:何以 以为 家谱 的是 血脉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上一篇:避暑抚仙湖
下一篇:重庆湛氏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