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湛河流韵》之【第一章·湛河探源】

时间:2016/6/27 0:00:31  作者:郭进拴  来源:中国作家网  查看:1624  评论:1
内容摘要: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0日16:32 作者:郭进拴  湛河发源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区西部的马跑泉村北,经徐洼、石桥营、井营、野王、焦店、阎庄、柴庄、姚孟、侯堂、西高皇,穿过市区直流东去,在叶县洪庄杨乡炼石店村注入北汝河,全长约50公里。  湛河的历史清末以前是很清楚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0日16:32 作者:郭进拴

  湛河发源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区西部的马跑泉村北,经徐洼、石桥营、井营、野王、焦店、阎庄、柴庄、姚孟、侯堂、西高皇,穿过市区直流东去,在叶县洪庄杨乡炼石店村注入北汝河,全长约50公里。

  湛河的历史清末以前是很清楚的,但近几十年来,在平顶山市地图上,从发源地马跑泉到侯堂的湛河上游标注为乌江河;《平顶山市地名志·河》:“乌江河,湛河上游的俗称。”续修《宝丰县志·河流》:“乌江河,发源于周庄镇马旗营村与新华区滍阳镇马跑泉村之间,水过余官营,向东流入平顶山市新华区境,经徐洼、石桥营、井营、阎庄、柴庄,至姚孟村东注入沙河……原河道位于湛河之北,两河流向大致相同,至平顶山市井营与湛河几乎汇在一起,井营以东又分为南北两条河,汇入湛河的位置约在神马集团厂院西边。1959年,修建白龟山水库北干渠,将湛河的中段河床南移,并将乌江河并入,加深加宽,从此乌江河、湛河合二为一,或说两河是同一条河。湛河侯堂以北的上游称为乌江河。”

  无论是平顶山地图把湛河上游标注为乌江河,还是《平顶山市地名志》把湛河、乌江河列为两个条目,注明乌江河就是湛河的上游,基本的一点是肯定的,这两条河实际是一条河,只不过上游叫做乌江河,中游以下叫做湛河。而《宝丰县志》的说法就很不一样了,湛河是湛河,乌江河是乌江河,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河,只是后来人为地把这两条河合二为一。《平顶山市地图》、《平顶山市地名志》和《宝丰县志》对湛河、乌江河的说法大相径庭,使本来应该很明白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对其进行学术考察、实地踏勘,撩开它的面纱是非常必要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湛水出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汇入沙河再入汝水)。杜预(西晋人)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平顶山市志·大事记·春秋》:“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夏,晋荀偃、栾率军攻楚。楚公子格率兵与晋军战于湛阪(今平顶山市焦店乡井营以东、西高皇以西),楚败。”湛,即湛河,古称湛水。《通志·地理略》:“湛水之北,山有长陂〔宋本作阪(坂)下同〕,盖即湛水以为陂,故有湛陂之名也。春秋大事表亦云:春秋晋楚战于湛阪即此。”这几条历史文献资料,从春秋到西晋、南北朝,再到唐代,记述的主要是侯堂以西的湛水上游,所记均为湛水(河),丝毫不见乌江河踪迹。

  据《宝丰县志·大事记》:“西魏恭帝元年(554),析山北县之应城,置雉阳县。”“隋开皇十年(590),改雉阳县为湛水县。”雉阳县治应城,即阳城,就是后来的阳街。应城在水之阳,雉阳县(后改阳县)治所设应城是题中应有之义。隋开皇十年改湛水县,应是对境内的湛水而言。湛水源于县境,东西贯穿县境,设湛水县也是名正言顺的。在应城以北,和应城相对的正是湛水上游。时至宋绍圣四年(1097),哲宗皇帝颁诏为香山寺土地划四至:“东至大龙山为界,南至蘸(湛)河为界,西至小龙山尽头南北古道为界,北至柳隔石桥东西古道为界。”此处所指湛河,正是从马跑泉到焦店这一段,即湛河的上游。这些古代文献证明,从南北朝到北宋,乃至元代,湛河的上游仍叫湛河,没有乌江河的俗称或别名。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丰县志·桥梁》:“湛水桥二座,在城东南,一在焦家店,乾隆年邑人王诠独建,有邑绅李海观碑记。一在野王庄,嘉庆二十四年(1819)监生翟振基等倡建,有廪生董自泰碑记。”野王、焦店在井营东侯堂西,属于湛河(水)上游。时至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湛河上游还称为湛河(水),尚无乌江河之名。湛河上游的石桥营,西寨门濒临湛水,寨门楼上方石匾,中间镌刻斗大“湛溪”二字,右上方竖行镌刻“石桥营”三字,左下方落款“大清咸丰十一年”(1861)。石匾上的“湛溪”,就是指湛河,因处于湛河上游,河面不宽,故称其为溪。乡人朴实,不以溪小而嫌弃,故以湛溪称。此匾证明,直到150年前,湛河(水)的上游还是名为湛河。

  从古至今,湛河(水)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上游都叫做湛河,没有乌江河的别名俗称,至少在150年前的咸丰十一年还没有。那么,湛河上游什么时候开始叫做乌江河呢?至今没确切的文字记载,一般的研究推论,认为是在清末民国以来,大约百年间。湛河上游改称乌江河的根据,亦不见历史文献记载,1992年版《平顶山市地名志》云:“盖因河中有乌色礓泥称之。”湛水的得名,据同一志书云:“因水质清湛而得名。”湛水得名体现的是河水共性,乌江河得名体现的是上游特点,但在河道多次疏浚后,乌色礓泥早已不存,河水也因污染而浑浊不清。

  梳理历史文献,从马跑泉到侯堂的乌江河,就是湛河上游,两千多年来一直名为湛河,只是近百年来才叫做乌江河。至于“原河道位于湛河之北”的说法,似乎无法证明乌江河的存在。实地勘察,湛河以北青石山以南并没有河流,在青石山北有一条小河,源头在香山与小龙山之间,山水顺山沟南流,至青石山北坡山脚折向东,经连庄村南向东流,这条小河名叫脚河。据当地民间传说,三皇姑妙善(观音菩萨)从香山寺出来或上山,经过这里总是要在此洗洗脚,因此名为脚河。脚河东去,有两条小溪流汇入,一是源于边庄、胡庄之间的小溪,二是源于西武庄的小溪。至井营村东北,脚河斜向东南,再向东逐渐汇入湛河。脚河与湛河相近,流向大致相同,但不是乌江河。

  春秋之后,战国、汉魏时代的湛水之利,从蒲城店遗址及寺岗遗址(在大营北、贾庄西)反映该时代社会状况的出土文物,可见一斑。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出任鲁阳(治所在今鲁山)太守,注释三国曹魏桑钦所著《水经》成《水经注》。于《水经》之“汝水又东南,过定陵县北”下专述了湛水,称“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然后引述了《左传·襄公十六年》湛阪之战的文字。再后曰“湛水又东南经蒲城北”,“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当时的“犨县”在今鲁山县张官营镇前、后城村;“蒲城”即上述蒲城遗址之所在;“昆阳县”即今叶县县城。“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大致方位不错。但从“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看,《水经注》所称“鱼齿山”不是后来一般所言滍水南岸今已不存的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西南北走向之人工黄土岭,而是指滍水北岸东西走向的一列似鱼齿样的山头,包括滍阳故城西的应山、滍阳故城东的郑营南山,以及锅底山、姚孟寨山、北渡山等。这一列山包是湛水与滍水的分水岭,岭南为滍水,岭北为湛水。在岭北湛水上,西起井营东至大营一带,因地势低洼,形成一些断断续续常年积水的水面,称“湛浦”。“浦”者,积水成潭者也。郦道元点出的一处湛浦“方五十余步”,其实不止此一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次湛河治理前,人们还把这一带称作“湛河洼”。湛河洼除了接收湛河上游来水,主要汇聚了从北山坡即“湛阪”下来的二三十道小沟溪。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湛浦积水,民间才给湛河取了一个“乌江河”的俗称。本地方言对河中深潭积水所呈现出的深蓝颜色,往往用像“乌靛”一样来形容。“乌靛”意为深蓝到有墨色的样子,与文人笔下形容纯净而深邃的湖、海之水谓“湛蓝”,是相通的。

  待到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西魏、北周时于应都故城所设滍阳县为“湛水县”。应都故城西临应水,南滨滍水,虽北距湛水不远,但并不在湛河流域之内,而隋朝竟以“湛水县”名之,足见湛水之利影响之大。“湛水县”这个名字,用了15年,到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又将湛水县改为犨城县,县治仍在应都故城。此后,唐宋两代,湛水的灌溉之利仍发挥着不错的效益,蒲城店遗址作为湛河流域的重要聚落,照样繁盛。明清时期,湛河的灌溉效益有明太祖命人在湛河流域广开屯田为证。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特下诏书,命总兵葛川率其部属到河南汝州大兴屯田。葛川在汝河、沙河流域布下七十二座屯垦营盘。这七十二座军屯营盘,在明代为军事编制,虽分布在各县地面,但不归所在县管理,而直属军事机构汝州卫;入清转为农村编户,仍归汝州知州衙署统辖。流传至今位于汝河、沙河之间的湛河流域以“营”字为名的村庄从上游到下游有马旗营、余官营、肖营、石桥营、校尉营等十三座,约占七十二营的1/6。可见湛水在明清两代灌溉之利仍不同寻常。

  湛河为什么以“湛”字为名?从字形上说,“湛”乃“水甚之象”。从字义上说,“湛”有“水深貌”之意,《楚辞》有句“湛湛江水兮”;还有“澄澈”的意思,谢琨有诗句“水木湛清华”。历史上湛水这条河流之所以“水深”、“澄澈”,应该说与其全流域生态植被优良,水土涵养得好有密切关系。在清朝中期以前,南北两条山脉上的林木都是十分茂密的,而且居民在充分享受湛河灌溉之利的同时,也很注意保护它。据田野调查所得信息,明朝初年葛川所部一支扎下东王营屯田的时候,这里原本就有一个村寨叫“湛寨”,里边居住着湛姓居民。屯田营房建在湛寨以北。这个湛寨和湛姓居民一直存在到解放前。“湛”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和穆萧平,姚邵湛汪”。郑樵《通志略·氏族略》认为湛姓是“以地为氏”,那么这个“地”当然就是湛水流域了。《百家姓考》认为“湛姓出自祝融”,而祝融氏曾长期生活在包括湛水流域在内的滍水中游一带。可以说,湛寨湛姓是守护祖宗旧地的最古老的土著居民。虽然湛姓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是个小姓,但也不乏名垂青史的人物。东汉有大司农湛重,晋代有荆州刺史陶侃的母亲湛氏。湛氏是位了不起的女性,据《晋书》记载:“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县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增我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撤所卧新荐,自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于邻人,以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有廉正之母,才能养成廉正之子。湛氏是为数不多的载入史册的贤良而伟大的母亲。唐有名士湛贲,宋有屯田郎中湛俞,明有经学家湛若水。凑巧的是,这些湛姓历史名人中,东汉湛重、宋朝湛俞,都是作农官的,这恐怕与湛姓的祖地湛水流域自古就占尽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不无关系。湛河虽说算不得大河,却因地处关隘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从历史、文化、地理等不同角度着眼,都有着不容忽略的位置。特别对于因煤而兴、短短半个世纪即崛起中原的鹰城来说,从能源经济、信息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文化经济,城市的根系越来越远地渗入历史深处,湛河,作为地域文化的历史档案,作为近代水文变迁的见证,它都是一条值得研究和讲述的河。

  湛河又名湛阪,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有载:“……春秋襄公十六年,晋伐楚报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遂侵方城之外……湛水之北,山有长阪,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据史家考证,这场被写入《春秋左传》的“湛阪之战”,就发生在焦店镇西高皇一带。

  长阪者,长坡也。历史上的湛河,河水漫流,南到九里山根,北到落凫山一路南来的长阪坡前,东至现今的许南公路,皆为汤汤水泽。现今卫东区所辖的诸葛庙街一带,曾是一处挽缆系舟的连山丘埠。茅檐高树,水波荡荡,烟火人家泊在水光树色里。明正统年间,诗人曹琏任河南提学佥事时曾盘桓于此,写下一首《武侯祠》:“一带长岗绕故墟,孔明从此结茅庐。韬光久负商伊志,枉驾频劳汉胄车。八阵图成功不朽,三分国定欲何如。观风偶过湛阪陇,慨想长吟恨有余。”另据清汪介人《中州杂俎》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另据《叶县志·陵墓》载:“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水泽山湄,堪为居所,诸葛庙遗址就在今平顶山市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所在的地方,《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亦保存完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尚有南阳襄阳之争,用现代话说,卧龙先生中小学的课业都是在湛河之滨完成的。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中称湛水为湛浦,浦者,水滨也,另一层意思就是通大河的水渠。“……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周礼》:荆州,其浸,颍湛。”郦道元所引《周礼》,作为儒家经典,有说为周公所著,据考,应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农田以“夫”为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的水渠称“遂”,遂又与“径”并行于野;每十夫之田间,有较大的水渠称“沟”,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是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的道路,被称为“道”;每万夫之田间,有称为“川”的水渠,与川相配的路,才称之为“路”。水成网,田入格,条条大路通王畿。所以湛河虽长不足百里,却也入《周礼》,是因为早在战国时,它就分流为渠,浇灌着襄城县首山以南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农田。

  湛河,是一条滋养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一河两岸留下的人类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卫东区蒲城店村北的蒲城店遗址,就是一处含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和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大型遗址,先后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汉、宋等多个时代的房基、窖穴、陶窑、水井、墓葬400多处,出土陶、铜、石、骨、蚌质器物300多件,还有大量的器物标本与动植物遗骸。在夏代房基附近,专家们还发现了夏、商、周、汉等多个时期的20余座墓葬,夏代墓葬中出土有陶觚等酒器及陶圈足盘、平底盆等食器。在商代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串穿孔海贝,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货币。刀耕火种,物物相易的原始农牧渔猎,被货币流通的集市贸易所取代,蒲城店就是商品流通的地方,一座古老的“城市”就是这样诞生的。

  横跨许南公路的建设路立交桥北去约200米,有座公路桥标称“乌江河桥”。这是当代人对乌江河的一种记忆,若依旧名,应叫它北湛河桥才对。桥下河水东流,一年四季不下一个流量。

  据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版的《叶县志》所述:“湛河,分东、西湛河,位于县境北部。西湛河发源于平顶山市新华区阳镇马跑泉,自遵化店镇祁营村入境,又称白龟山北干渠,经韩庄、溪庄水闸进入沙河。东湛河原是湛河支流,发源于平顶山市卫东区马棚山,入洪庄杨乡流经桑树贾、曹李、石王、湛河董村,此段为叶县与襄城县的界河,由湛河董村折而东南流,经麦刘、唐马,至炼石店村东北注入汝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泄洪能力为575立方米/秒。”

  东湛河是叶县人的称谓。在上游,因为它位于以湛河命名的白龟山水库北干渠之北,俗称北湛河。近年,马棚山东麓的泉源和浮源都已断流,河道里流淌的,是来自十矿、八矿和沿途居民区的排水,水质浑浊不可用。2000年后,造成河水严重污染的小企业相继被拆除,如今流到叶县洪庄杨乡的裴昌庙、姜渡口,就有人泵河水浇地了。

  马棚山距市区中心约5公里,东南坡的山坳里有一片树木茂盛的沟壑,右岸那座金字塔一样的山头就是金牛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的《郊区志》对山名的由来这样记述:“金牛山背依马棚山,东接焦赞山,形体东肥西瘦,西巅突起四块巨石,活像牛的双耳双角,巨石下端端正正生有一块门扇石,石下淌出一股清泉,飞溅而下,四季不断,酷似牛在反刍倒沫。故名。”另据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每天夜半三更,牛嘴一张,就有一个金人赶着一辆绛红大牛独辕金轿车,巡视中原大地,每遇生病的路人,便扶上车,护送到家。灾荒年景,还会拉出黄灿灿的金子,救济庶民。这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在现实中,金牛山真的能出黄金,那是对勤劳者的酬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徐村有村民承包金牛山,砌山石为堰,植花椒成篱,栽种大红甜、青皮甜、天红淡、三白甜等优质石榴260万株,还间种大枣、甜柿、苹果、沙梨和蜜桃。十几年过去,火红的石榴花开遍了方圆所近的丘陵和荒坡。2008年,这里成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又被命名为“石榴种植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春华秋实,使薄弱的植被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中称湛水为湛浦,浦者,水滨也,另一层意思就是通大河的水渠。“……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周礼》:荆州,其浸颍、湛。”郦道元所引《周礼》,作为儒家经典,有说为周公所著,据考,应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农田以“夫”为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的水渠称“遂”,遂又与“径”并行于野;每十夫之田间,有较大的水渠称“沟”,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是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的道路,被称为“道”;每万夫之田间,有称为“川”的水渠,与川相配的路,才称之为“路”。水成网,田入格,条条大路通王畿。所以湛河虽长不足百里,却也入《周礼》,是因为早在战国时,它就分流为渠,浇灌着襄城县首山以南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农田。

  蒲城店遗址紧临北湛河,1966年10月八矿开工建设,为防河水渗流风井,将弯曲的河道向北推移300米,远离了遗址。风井围墙外的青石古潘桥也被埋进路面下。东去六七公里,任寨村还有一座俗名老任桥的古石桥,巨大的石块也已坍落河水中,精美的雕刻依然清晰灵动。据任寨村的村干部回忆,上世纪70年代,北湛河水最浅的时候有一米多深,十米多宽,水清沙白,苇子青青,菱角漂浮,沿河种有几百亩水稻。水被污染后,种不成水稻,夏天也洗不成澡了,鱼虾也绝迹了。村前村后的麦田菜地,靠机井浇灌。这几年上游治理后,水虽然还是浑浊的,却没有化学污染,又开始有鱼了。老任桥下游十多米处,一条源于八矿的支沟淙淙而下,看上去水质清澈。上游不远,几只野鸭子冲上凫下捉鱼虾,让人对重现苇青沙白的情景满怀期待。

  北湛河,是北汝河与沙河汇流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湛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带之间,适合动植物生长,宜于农耕,很早以前此处就有人类活动。湛河之滨的蒲城店、寺岗两处古文化遗址,都曾经有新石器时代文物出土,这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几千年来,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盛德焉”。用现在的话说,即政治开明,四海归顺,天下太平。我市历史文化专家潘民中在《平顶山历史文化谈片》一书中说,高阳者,所兴之地也。高阳即在今许南公路两侧,平煤八矿所依山,古称高阳山,山前有古城遗址,为高阳邑。北魏曾在此设高阳县,离此西去不远的诸葛庙村,曾有隋代石幢遗存,上书“此处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等。这些记载和遗址证明,高阳之地就在附近,湛河流域曾是黄帝及颛顼帝生活或活动过的地方。

  湛河地处中原通向西南的交通要道,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重要的湛阪之战就发生在此地。

  据《水经注》卷二十一记载,公元前557年,晋伐楚,报杨梁之役。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遂侵方城之外。今水北悉忱翼山阜,于父城东南,湛水之北,山有长阪,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京相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王振中、潘民中在《对〈左氏春秋·集解〉方城释解的质疑》中这样解释,湛阪在今平顶山市西北,亦即叶之北部。

  湛阪之战是春秋时期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是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一次战役。晋、楚湛阪之战,楚军大败,晋军就进攻方城山(今方城县北)的外边,再次攻打许国,取得了对楚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直接制止了楚军的北进。

  公元23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大败莽军后追击败军至湛河流域时,人马饥渴难忍之时,刘秀所乘之马仰天长啸,前蹄刨地,蹄起而泉水出,解人、马之渴。最终,刘秀大获全胜。后来此地成村落,以马刨地出泉水而得名马跑泉,这一传说也流传至今,把马跑泉村当作湛河之源的说法也由此而来。湛河发源于今新华区搜粽蚵砼苋村旁的低丘坡麓,在宝丰县城东7.5公里处。盛夏的一天,笔者前往马跑泉探寻。

  汽车出市区沿漯―洛公路行至孟宝线公路南侧,记者看到一路牌――马跑泉立交桥,从立交桥下涵洞穿过就是马跑泉村了。村东侧有一干涸的水沟,顺着水沟北行,渐有水流。“这河叫啥名字?”记者问道,两个在此玩耍的八九岁男孩说它叫“后泉”,想必是在村(马跑泉村)后的缘故吧。

  在66岁的村民孙怀营的带领下,笔者找到了在村东北侧田地间的泉水源头。它仅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小水沟,怎么会是美丽的湛河的源头呢?“这个小水沟与别的可不一样!”村民说,在源头附近光小庙就有三座。

  在泉水的拐弯处南侧,有个高仅1米左右、宽也不过1米的小房子。孙怀营说,这里原先有个稍大的庙,相传名曰龙王庙,后来村里有人建房时拆除了其中的石头……日后又重新在此修了个小庙。

  泉水拐弯处北侧,有一大小和三间砖瓦房差不多的小庙,村人称其三皇姑庙。三皇姑庙的香火似乎不怎么旺盛,庙门口虽有香炉,却鲜有香火。三皇姑庙的西南侧约10米处,赫然矗立着一个与三皇姑庙差不多大的庙。此庙似乎较为正规,记者看到庙门口处立有一通石碑。经仔细辨认,记者看出是大清乾隆23年(公元1758年)重修火神庙记,碑文记载了当年重修此庙时捐款的人士。田地间忙碌的一妇女说,火神庙北的村庄就是马旗营了。

  距火神庙不远的一片田地里,阳光照耀下的西红柿十分诱人,记者一行前去采摘了些许,“用马跑泉的水洗洗,肯定好吃!”记者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吃着散发着泉水味的西红柿,记者粗略数了数,仅拐弯处能看到向外汨汨流淌的泉眼就有四五个。每个泉眼的周围都长满了杂草。泉水流经的地表光滑、遍布大小不一的石子,记者一行从泉水中峁,泉水依然清澈。村民说,他在旱季来的时候,其他地方都没水,但泉眼处却一直有水向外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湛河水能够绵绵流淌,与此活水不无关系。

  据《新华区文史资料》记载,马跑泉的得名与历史上有名的昆阳(今叶县)之战有关。相传早在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国戚之便篡夺了政权。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国内的大乱,义军纷起讨伐。刘秀率义军对王莽作战,莽军大溃。俗话说,兵败如山倒,败兵溃走者相互践踏,伏尸百余里,士卒赴水溺死无数,怂(今沙河)堵之不流。

  刘秀乘胜追击莽军到一地,正值盛夏之际,骄阳似火,加之连续征战了数天数夜,将士们口干舌燥,浑身乏力,不能前进。正当刘秀为此着急之时,他的坐骑突然仰天嘶叫不止,跑到一处用蹄奋力刨地。说时迟那时快,马蹄所刨之处,泉水破土而出,喷出丈余。将士们惊喜,即饮个畅快,抖擞精神,再追莽军,大获全胜。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百姓为了纪念他奋勇打败莽军之功,就叫这个泉“马刨泉”。后来泉边逐渐住了人,形成了村落,称其为马跑泉村。此泉一年四季常流不衰,其水流过的地方成了河,即今天的湛河。

  马跑泉名字的由来,马跑泉村的村民几乎人人皆知。孙怀营说,上世纪50年代搞水利化建设的时候,想让水流更大,曾把其中最大的一处泉眼(模样像磨盘)中间的石头炸开,结果此处水流反而更小。“我小的时候,经常冬天来泉水边洗脸、洗衣,泉水热乎乎的,可得劲儿了。”孙怀营说。

  马跑泉向东北方向曲折流淌约1000米,然后向东南方向流去。地图显示,泉水经过新华区徐洼、石桥营后进入焦店镇境内的井营、野王村、焦店镇,然后过温集后进入市区。

  市区内的湛河仅跨河而建的桥就有众福桥、光明路湛河桥、中兴路湛河桥、开源路湛河桥等。以温集为界,湛河上游又叫乌江河。许多市民均知乌江河之名。在市区新南环路平煤休养院附近,湛河桥旁的路牌就标为乌江河桥。司机李师傅告诉记者,在焦店立交桥附近也有一路牌标为乌江河桥。

  在古代湛河上游无河堤、河床之分。上游河滩漫平,水呈散流状,到处都是荒草滩,故植被较好。久而久之,腐烂后的植被在河底就成了黑色的污(同乌音)泥。而水多为江,乌江河的得名想必就是这样在百姓中流传的。至下游时,河床、河堤分化明显,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白龟山水库北干渠时,在温集一带将此河渠化,之后数次治理均以此处为界。人们常说的湛河上游、下游的说法应是由此而产生。

  湛河继续向东流,过许南公路,向东北方向偏流经过蒲城店以北,任寨北至叶县洪庄杨乡的湛河董村转向东南流,至该乡炼石店村注入北汝河,全长约55公里。其流域在红石(寨)山、香山、龙山、擂鼓山、落凫山、平顶山、焦赞山、首山之南,南山(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后山)、凤凰山、九里山、河山之北,流域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湛河,古时称湛水,因水清而得名。其自发源地由西向东流经市区,最后在叶县境内归入沙河。湛河流经市区部分,西起光明路湛河桥,东到新华路湛河桥段,有一个南北宽240米(水面宽80米),占地总面积72公顷(水面面积24公顷)的湛河公园。

  关于湛河的发源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发源于今新城区滍阳镇马跑泉村,一说发源于宝丰县周庄镇马起营村。

  据市湛河治理工作指挥部总工办主任、市水利局党组书记董发根介绍,其实湛河的源头是一片泉眼,主要分布在马跑泉村和马起营村,大大小小的泉水汇合后成了湛河。湛河源头在今宝丰县仝岭村,由人工开挖成渠沟河,在村西与昭平台水库北干渠相接,并汇村南山岭之水,从庄前向东流,沿平宝公路西侧向东南流到马跑泉村西与西来低洼地之沟水,也就是志书中说的湛河发源地之水相汇,穿过平宝公路,从马跑泉村中流过,至村东转向北流,在马起营村中与西来又一源头之水即所谓的马跑泉西与北源头之水相汇后形成主河流,向东经余官营,三转弯进入新华区的徐洼村,顺庄前而过,经省水泥厂南缘,至石桥营,向东经井营、焦店后成为新华区和湛河区的界河。

  河至温集村,隔北来之河沟是现郝堂村,与西南来白龟山水库北干渠相汇,由偏东南流转向东流,经西高皇村、大李庄入市区又转向稍东偏东北流,过开源路成卫东区和湛河区之界河,河南湛河区,河北卫东区。经大营村、小营村后又成卫东区和叶县的界河,至任庄截流原河道,向东辟新河,经任庄、小高庄、辛集村、韩庄、蒲城店、马庄,至叶县溪庄(现属高新区遵化店镇)汇入沙河。

  需要说明的是,自任庄至溪庄的河段在叶县志中又称白龟山水库北干渠。原湛河在任庄西侧转东北流向,现仅存河床痕迹。穿过建设路后与西来的排洪河相汇向东流,穿过许南公路,经大高庄再穿过许昌市襄城县的白干渠后,偏东北流,经蒲城店新村、门楼张出卫东区境入叶县境内,后成叶县与襄城县的界河,至叶县的湛河过董村转东南,经麦刘、唐马,到炼石店注入汝河。自源头至此,流经42.3公里,从任庄向西至马起营,南、北两岸有支流30余条,其中少数是季节支流,多数为常流支流,不过现均为工矿及居民区所排污水,已无山泉之水。

  近日,笔者跟随董发根和市湛河治理工作指挥部工程部专家、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樊爱武来到湛河在马起营村的源头,也是湛河的发源地之一。

  一个深2米左右,直径约2米的水面冒着热气,上面倒映着蓝天和岸边的麦田,清澈、明净,顺着一道宽半米左右的河沟蜿蜒东流。据樊爱武介绍,水下面是一个泉眼,这就是湛河的源头之一,也是本次湛河治理的起点。“往村里走水就没这么清了”。

  果然,顺着河道往村里走,记者发现,河沟越来越窄,水位也越来越浅,河沟两边是黑乎乎的刚平整过的土地,上面还残存着塑料袋、废纸盒等垃圾。据樊爱武介绍,在不久之前,河沟两岸还是垃圾遍地,为了做好本次湛河治理工作,宝丰县相关部门关闭了附近的一家焦化厂,清除了河道和两岸的垃圾,并在村里修起了垃圾池。

  “以前村里的水都很大,还清得很。”马起营村69岁的村民张文山回忆说,40多年前流经村里的泉水有半米多深,清澈见底,那时候村民常常用泉水来加工粉条,有时候在地里干农活儿口渴了就用手捧点泉水喝。

  “以前水里还有鱼哩,现在啥都没有了。”另一村民插话道,后来随着村子附近建起了一个焦化厂,厂子的污水排入河沟,日积月累,导致河水渐渐变质,鱼没有了,河道里的淤泥也越积越厚,村民也不敢用这里的水了,甚至走到附近都要捂着鼻子躲臭味。再后来,开始有村民往河道两边倒垃圾,逐渐把这里当成了垃圾池。“赶紧把河治理治理吧,要是能恢复到原来那么清就好了。”村民的眼里,满是惋惜和期待。

  同样,家住新华区西高皇街道西高皇村的徐春暖对湛河也有深厚的感情。40岁的徐春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她家门前是湛河的支流之一叶刘沟,蜿蜒细小的水流上面漂浮着杂草、塑料袋等垃圾,还不时冒着污浊的水泡。“刚搬来的时候是小桥流水人家,近几年成了臭水沟了。”徐春暖说,以前她常常用河水洗衣服,现在连浇地都不敢用这里的水了,“很怀念以前的湛河。”

  在湛河上游的河南省平顶山香山寺周围的数十里范围,关于妙善公主白雀寺出家、香山修行。舍身救父和涅槃成道的故事广为流传,形象传神。实际上也是观音来历的传说、观音由男变女的传说、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具有“根源”性质,平顶山香山妙善传说自宋以后演化成了各种版本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妙善观音传说。如:《三皇姑》、《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鸡鸣寺》、《黑龙池白龙池》、《千手千眼菩萨的来历》、《白雀异槐的故事》、《歇马栏殿的来历》等等,可以说妇孺皆知。

  平顶山境域特别是香山寺方圆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楚庄王与父城的传说,平顶山古父城是楚庄王时期所筑,原名叫城父,太子建曾居于此,太子建在城内建有庄王祠;二是关于三皇姑的传说。平顶山人认为妙善是妙庄王三女儿,民间称为三皇姑,这个传说具有十足的地方特色;三是关于香山、龙山、擂鼓台的传说。平顶山境域是龙的故乡,平顶山龙山是历史名山,龙山山神救护妙善出家至香山修行;四是关于妙善白雀寺出家的传说。白雀寺传说是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在家修行的地方;五是关于妙善在香山寺修行证道的传说。相传妙善在香山寺隐修,三年成道,因其父有难疾,就舍其双手双目救其父,孝心感动天地,功德圆满,应化证道,化作观音菩萨,其父筑塔奉之。六是关于千手千眼传说。流传极广,楚庄王命重修寺院,重塑观音全身,工匠把“全手全眼”错听为“千手千眼”而塑成了千手千眼;七是关于观音菩萨灵迹显圣、救苦救难之传说。如“一步两口井”、“五步三孔桥”、“歇马栏殿”、“鸡鸣寺”、“黑龙池”、“白龙池”等故事都形象生动。

  悠悠岁月,不仅沉淀了深厚文化,更演绎了千年观音文化传奇。平顶山独特的观音文化,作为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念之中,更存在于观音道场的朝拜之中,存在于观音庙会的文经活动之中。平顶山悠久昌盛的观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篇章。

  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具有悠久的历史。平顶山香山寺素有“观音祖庭”之美誉。当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考证:这里是佛教观音文化自西域传入中国后,被皇帝敕封的第一座观音寺庙,并题写了“香山普门禅寺”的匾额。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也为香山寺题写了“观音圣地”的题词。

  我们平顶山的观音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中国观音故里,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这里是真正的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我们平顶山的观音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普遍性、广泛性、原创性的特点,是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像,也是皇权认可的朝觐观音的产物。

  目前,国内香山(寺)有30多处,而平顶山香山寺是具有二龙戏珠的天然景观和传说观音出生、出家、成道的地方。因此,历史上佛教界大多认定平顶山香山寺是真香山、大香山,是“观音祖庭”。

  真香山之所以真,不是空穴来风随便说的,而是高僧认定、文物为凭、史志记载、朝廷肯定的。唐道宣律师明确认定:“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唯香山因缘最为胜。”“嵩山之南二百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这就明确了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成道证果的地方。由唐道宣口授义常记录和宋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大悲菩萨传》碑刻,叙述了观音舍身救父得道平顶山香山寺的故事,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志书《隆兴佛教偏年通论》、《香山宝卷》、《大明一统志》、《汝州全志》和《宝丰县志》等多处记载,都充分认定观音得道在平顶山香山寺。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官方都认可平顶山香山寺是真香山。

  有关观音菩萨在平顶山出生、修行、得道的民间传说,始于唐末,兴于宋、明,林林总总,版本众多。除了流传最为生动的《火烧白雀寺》外,还有许多凄美的观音传说。白雀寺内有妙善浇花泉井一口,泉水清冽甘美,不溢不涸,人们凡去白雀寺拜佛,必求泉水一饮,称之为圣水。关于莲花井有滴泪成井、“七泉”成井两种传说,此外,三皇故坟等大批胜迹,无一不与观音传说紧密相联。

  还有观音民谣广为传唱——

  观音菩萨,菩萨观音

  您是真善美的化身

  大孝大爱感天地

  大慈大悲泣鬼神

  大善大美济民苦

  大彻大悟警世人

  玉瓶洒甘露

  柳枝播慈云

  百变百身善为根

  千手千眼佑黎民

  人人若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处处春

  人人应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万年春。

  在传唱的众多民谣中,这首民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还有民间留传的《火烧白雀寺》,歌谣《观音出家》、《十炉香》、《生子》、《观音坐莲台》等记叙观音菩萨与平顶山相关的民谣,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20首之多。

  近三十年来,平顶山市的文艺工作者在大量民间口头文学传播的基础上,提炼创作出了一大批以观音文化为题材,反映观音“真、善、美”和慈善、和谐精神的文艺作品,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此外,还有大量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根雕、奇石收藏、民间文艺等反映观音“慈悲和谐”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2002年,平顶山市成立了观音文化研究会,创作出版了《大道通天》、《千手观音》、《香山寺历史文化研究》、《香山寺,中国观音文化源头》、《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观音出生修行得道实考》、《千手观音故乡考》、《观音菩萨传》、《东方第一佛》等近千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艺术作品,海内外媒体曾集中宣传报道了平顶山的观音文化以及研究成果。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香山寺修复总体规划,决定投资数十亿元精心打造观音文化园,修建景区高速公路等。

  还有那大量保留千年的地名“活化石”,证明了中国观音文化之源与平顶山的密切关系。如观音乡、观音村、莲花石,观音岩,观音铺村、观音寺、莲花寺……

  千百年来,平顶山老百姓就如同对待自己故乡的亲人,牢牢记住了观音菩萨每年的三次节日,这便形成了香山寺、白雀寺、平安禅寺一年三次香会节的独特传统。每到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朝山进香者,如约而来,如潮而至。以至于通宵达旦,川流不息,每年达百万之众,成为中原地区一大人文景观和佛教史册上一笔浓墨重彩!

  同时,流传久远的民间刺绣工艺“观音绣”、汝瓷观音等观音文化旅游产品,已形成生产规模,产品行销全国。

  如果说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厚重的民众基础是平顶山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那么观音文化与这个城市的融合则无疑是“后天”所催生的丰满血肉。

  观音文化深深扎根在平顶山这个城市,但如何与城市这个载体更好地结合,广泛地撒播开来,是时代对城市文化的要求。

  我市民间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观音文化的研究,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平顶山民间故事集成》和《平顶山民间歌谣谚语集成》两部书,收录了大量的观音传说故事、歌谣、谚语。2002年成立了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以研究观音文化为重要任务的学术团体“平顶山市观音文化研究会”,2010年改名为“平顶山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呈现在平顶山的观音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广泛性、普遍性、原创性五个鲜明特点。还有不少学者纷纷提到:平顶山传说观音修行的历史遗迹尤为独特,不仅显示了平顶山观音文化积淀的无比深厚,而且显示出平顶山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

  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弘扬观音文化的高度重视,是促进观音文化与城市品位快速良好融合的着力点。不仅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对观音道场香山寺、白雀寺进行了全新包装打造;以观音文化为城市底蕴,建立观音民俗文化景观等观音文化城市识别系统。

  观音文化核心是“真、善、美”,这也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一种精神本质。

  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继承和弘扬观音文化中“真、善、美”、“慈善、爱心、和谐”的人文精神同公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导观音民间文化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对社会的稳定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广泛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建立观音文化慈善网站,开展爱心模范评选,树立文明新风,举办“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倾力打造爱心之都、文明之城。

  打造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终极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专家指出,平顶山的观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已远远超出了佛教本身所包含的单纯内容,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平顶山的观音民俗文化成为了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蕴含着改善人们的道德心理、道德人格、道德规范从而美化人生和社会的宗旨。

  立足于此,作为观音文化的发源地,平顶山正在充分调动深厚的观音文化群众基础,有效地运用数千年来观音文化在民众中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探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可以预见,在研究和开发观音文化,大力弘扬观音“慈善和谐”精神的进程中,我们必将为挖掘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先天”神韵,“后天”风姿,凝结的是一个城市令人神往的观音文化“血脉”,也是平顶山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旅游品牌。

  国检专家一致认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平顶山当之无愧!

  “平顶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当代个案!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平顶山当之无愧!”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我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评审汇报会上,专家组对平顶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悠久的观音文化源流、积极的观音文化传承、主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9月13日,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为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为副组长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一行7人莅平,对我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进行考察论证。

  在平期间,中国民协专家听取了我市的申报工作汇报,观看了影像资料,查阅了相关资料,冒雨实地考察了香山寺、白雀寺、三皇姑坟遗址,并与民间文化工作者深入座谈,对我市观音文化的多重文化意蕴有了较深了解。

  我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专家论证会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神马大酒店会议室召开。市政协主席裴建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飞,副市长郑茂杰,市政协副主席潘民中、张国需参加。唐飞代表我市汇报了申报工作开展情况。郑茂杰致欢迎词,潘民中主持。

  专家组认为,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观音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平顶山香山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观音道场”、“观音祖庭”。平顶山观音文化具有民间文化的原创性、传承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特色鲜明。

  裴建中在讲话中说,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对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专家组指导为契机,努力把观音文化打造成平顶山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为打造“文化强市”、提升鹰城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检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历史学博士、编审侯仰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守永,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程健君,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凤有参加了评审会。

  在听取我市关于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主题汇报后,专家们踊跃发言,高度评价平顶山市为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所做出的努力。专家们从平顶山古代先贤、当今佛学界高层对观音文化的论述,历史上皇家赋予的观音道场历史地位,丰富的观音文化典籍和历史遗存,世代相传的观音民间传说,传承千年的观音庙会,与观音文化一脉相承的民间工艺,丰硕的观音文化研究成果,突出的传统文化传承成效等方面予以论述、肯定。“平顶山是观音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是真正的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专家们在随后的发言中如此表示,“平顶山把观音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先进文化进行了非常好的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民生民本相联系,充分挖掘利用其积极因素,服务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同时,将文化作为了城市的灵魂,演绎出了崭新的人文、慈善、和谐、爱心文化,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扬!”

  专家们一致认为:“观音文化最本质的是幸福文化、爱心文化、和谐文化、吉祥文化、慈善文化,平顶山打造爱心之都,慈善之都,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牢牢把握住了观音文化的核心,是时代的需求!”

  “平顶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及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活力的当代个案!平顶山为中国观音文化的传承及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个案!”潘守永教授这样评价道。

  “我完全同意并尊重专家们的发言、意见,回北京后将积极做好平顶山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后续工作。”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这样表示。

  与会专家还对我市进一步加强观音文化、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发扬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和意见。 

  就地理环境而言,湛河这一带既无黄山的云海,匡庐的劲松,又无泰山的雄浑、华山的惊险,更无漓江的烟雨、阳朔的秀峰,有的只是恬静、幽雅、闲适的田园风光:阳春三月,春风和煦,紫燕呢喃;夏日炎炎,红荷出水;秋高气爽,遍野果压枝头;隆冬季节,一片银白。

  湛河奔腾着、呼啸着向下游流去,和汝河拥抱,与淮河亲吻着奔流入海。每逢夏秋之季,这里更是风烟俱静,绿水凝碧,河清鱼跃,直视见底;急湍似箭,激浪若奔,好鸟和呜,啁啾成韵;横舟上蔽,白昼犹昏,疏枝交映,有时见日。沿河景色更是一幅活的山水画屏;朝暾晚霞中更是仪态万方,沁人心脾。小伙伴们常常在这里摸螃蟹,“打瞎驴”、捉泥鳅、打水仗……

  一条湛河从平顶山的长中穿过。湛河精致,像人一样有丰富的内涵。她的内涵当然不仅仅是它源远流长、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它还有在平顶山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才”。

  大凡三县交界之处,在非和平时期都属于土匪出没、兵家必争之地。据传说,旧社会湛河一带就有“鹰鹞难过,雁过拔毛”的说法,只要有外地人从此通过,再“牛”的人也要留下“过路钱”。

  历史上的湛河很美,她挽小溪,卷流泉,和汝河拥抱,与淮河亲吻着奔腾入海。

  啊!湛河! 这是一条从云间飘来,又向云间飘去,从莽莽大山流出,又向莽莽原野流去的河流,自洪荒的岁月流淌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我们无法预测的未来。她滋润着这块土地,养育着平顶山的祖祖辈辈,养育着人们,养育着平顶山的子孙后代。这条河流见证过腥风血雨的战争,见证过社鼓欢庆的丰收景象,见证过爱、恨、情、仇,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历史的秘密,隐藏在她绵延不息的波涛里。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往日的记忆,都随着这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汹涌澎湃的流水流向远方,汇入长江大海,汇入悠悠历史长河。也许湛河也没有带走什么,而是把过去的历史隐藏在它某个神秘的河道中,某段隐秘的暗流里,流走的仅仅是一去不返的流水。或许在多少年以后的一个午后,一个星寒月冷的梦醒时分,那些隐藏在河床泥沙深处的往事,突然像精灵一样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甚至会感觉到它们的音容笑貌,触摸到它们肌肤的温度质感。

  湛河是平顶山人的母亲河!            

  童年的小伙伴们经常在河流宽阔的胸怀里戏水玩耍。阳光下的河水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小伙伴们如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平滑的水波如母亲温柔的手背拥抱着他们幼小的身体。小伙伴们在这河流里捉鱼虾,淘螃蟹,在河岸边分享从果园里偷来的瓜果,在河边的草地上让他们的牛儿、羊儿悠然啃着青草,他们自己却躺在草地上享受清凉的河风,看蔚蓝的天空,看湛河落日。转瞬,那些童年的记忆都失落在悠悠的河流深处,河流,依然在悄无声息的岁月里流淌着。

  这条河流给了小伙伴们童年的美好憧憬和美好记忆,也让他们过早地了解了人世的悲伤。

  年轻的心总是沿着河流追逐大海,想到河流以外的天地去开拓世界。可当年离开这河流的人,在垂暮的岁月又一一回到河流的身边。一位干部退休后又回到这里,他早早晚晚都在这河堤上转悠,面对无语西流的河水,看日出日落,在这里享受温暖的夕阳余晖,消磨人生最后的时光。一个当年在这河流边带领大伙砍树炼铁的干部,在他退休后,每年春季都带着自己的孙儿,用自己的退休金购买树苗,来到这河湾边栽树,记者来采访他,他只向记者说了一句话:赎罪!

  然而,记忆犹如河流边杨柳树的根须一样弯曲延展,年年长出新的枝,发出新的叶,蔓延荒凉的河套沙湾,绿满荒凉的岁月;记忆犹如河边的杨柳,咬定河堤的土石,秋枯春蕤,看潮涨潮落;记忆犹如河滩芬芳的花草,在春风里摇曳,在洪水中挣扎,以不屈诠释生命的顽强;记忆犹如河边的林鸟,年年重复着同样的歌声……以及那翩翩飞舞的蝴蝶、辛勤劳作的蜜蜂,也包括我们的爷爷,我们的父亲,我,我的儿孙,无不重复着生命的轮回。

  湛河养育着平顶山人,也养育了我们!也看着我们由稚嫩的孩童长成伟岸的男子汉!我想在今后无涯的岁月里,守望着这条源远流长的母亲河,聆听它奔流不息的美妙韵律!(郭进拴)

 

 


标签:河流 第一 第一章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