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时间:2003/1/23 16:12:59  作者:未知  来源:新华网  查看:329  评论:0
内容摘要:新华网广东频道   采写:杨春南 王攀   制作:何善福、崔凌云   摄影:刘大伟       记者日前在广东增城市采访中偶然发现,现代盗墓者一再的疯狂破坏,使已经矗立了500多年的、一代大儒、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的多个大型墓园残破不堪、面目全非;特别是其中疑...

新华网广东频道   采写:杨春南 王攀   制作:何善福、崔凌云   摄影:刘大伟
 
 

     记者日前在广东增城市采访中偶然发现,现代盗墓者一再的疯狂破坏,使已经矗立了500多年的、一代大儒、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的多个大型墓园残破不堪、面目全非;特别是其中疑为“衣冠冢”的大型墓园在“开发区”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行将永远消失。

  我们希望并相信,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紧急行动,不仅要制止破坏明代古墓的行为,而且要查清责任,严惩不贷,使建设“文化大省”的南粤大地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记者日前在广东增城市采访中偶然发现,现代盗墓者一再的疯狂破坏,使已经矗立了500多年的、一代大儒、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的多个大型墓园残破不堪、面目全非;特别是其中疑为“衣冠冢”的大型墓园在“开发区”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行将永远消失。

  作为“心学”大师,“湛若水”这个名字对于涉猎过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出生于广东增城市新塘镇,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加封了太子少保。在他95岁去世时,他亲手创建的学院已经超过了50所,门下弟子有4000多人。他创立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自成一统,深刻的影响了王阳明的学说,与之并重一时。他们开创的“心学”,不仅打破了自宋朝以来宋儒理学僵化、禁锢思想界的局面,也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一位日本学者到增城湛若水家乡探访,将汇集了他毕生心血、研究湛若水思想的8部著作赠送给了永和镇有关单位。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新华网(2003年1月)-明代大儒湛若水墓面临人为破坏亟待抢救

文武官员石像、石马、石羊为华南罕见
 

  
 
  记者近日来到距离广州市区不到40公里的增城市永和镇湛若水墓时,眼前这座墓残破不堪的情景让人大吃一惊。这座前不久前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墓,在1989年后屡遭盗毁。墓包被炸药炸开,墓碑被炸成碎片,墓顶被掀掉一大块。在墓地前,牌坊已经坍塌,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之中,一对雕刻精美、真人大小的文官武官石像和一对石马散布在当地农民种养蘑菇和养鸡的大棚中。

  被“确认为”是湛若水墓的第一座明墓让记者痛心不已,位于新塘镇塘美村、疑为湛若水“衣冠冢”的第二座大型明墓的情景则让记者触目惊心。在开发区建设工地,一个湮掩于灌木杂草之中、不见全貌的古墓闪现在记者面前。这个墓同样被多次盗掘,巨大的环形墓墙下的墓包被炸开一个圆洞,四周土色犹新,散落着墓主的尸骸;盗墓者舀干墓中积水的塑料瓢、塑料桶以及钩取陪葬物的铁棍还留在洞底。犹让记者惊愕的是,一条标志开发区界线红色的尼龙带子正从不远处的建设工地上直直的拉到了这座古墓前。

  据了解,这座古墓已经被包括在这个经增城市政府批准征用、规划占地2000多亩的开发区内。就在记者站在石像前的短短二十分钟里,两台巨大的推土机在轰鸣声中向古墓的方向推进了20多米。眼前的这一切让随行的增城市博物馆张馆长和增城市政府有关同志无言以对。张馆长说,不知道当地规划部门是怎么规划的,这种行为已经触犯《文物法》。

  记者准备离开塘美村时发现,在村头大水闸处两座精美的、本来“看守”墓道的石羊被搬来“看守”水闸。当地村民说,墓前还有没有其他的雕像、这些雕像去向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在一代大儒和“心学”大师湛若水的家乡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死”——在传说中,他的弟子在他死后遵守儒家传统教诲,停厝家中,结庐而居,为其守制三年;三年后,为了不被盗墓,湛若水的家人一共修了7座坟茔;出殡的那一天,“棺木由四门分七路抬出,不知何为真墓,何为衣冠冢”。

  但是,湛若水的弟子和家人并没有想到,这样精心设计的结果还是挡不住盗墓者近乎疯狂的破坏行为。

  记者1月16日来到距离广州市区不到40公里的增城市永和镇湛若水墓时,眼前这座墓残破不堪的情景让人大吃一惊。这座由灰沙精心捣筑而成的墓依山而建,分为四级,总长20多米,最宽处14米多。墓包呈古建筑状,分两层,建有庑殿顶和石柱。在墓地前还有大约1公里长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和石牌坊。增城市博物馆的张馆长说,该墓葬形式之完备、规模之宏大,在广东地区极为罕见,就在不久前,湛若水墓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馆长说,这座墓在1989年后屡遭盗毁。记者在现场看到,盗墓者用炸药炸开墓包,导致墓包正面的墓碑被炸成碎片,墓顶被掀掉一大块。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墓内的楠木棺材也被炸毁,现场一片狼籍,惨不忍睹。更让这位工作人员气愤的是,在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将盗洞掩埋后不久,该墓又遭数次盗掘。

 
    
  
“重点文物”所在地成为养鸡场、种菇场
 
    
  在墓地前,由于当地农民的开垦种植,神道已经湮灭得无影无踪,原来的牌坊已经坍塌,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之中,一对雕刻精美、真人大小的文官武官石像和一对石马散布在当地农民种养蘑菇的大棚中,听凭小孩在他们身上爬上爬下。在张馆长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历经500多年的风吹雨打,石人像上的衣饰依然清晰可辩,特别是武官像铠甲肩头和胸口处的三处吞金兽头雕工细腻,栩栩如生。

  当地文化站的主任黄健萍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和足够的资金对湛若水的墓展开保护,现在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每年从镇财政里挤出几千元资金拔拔墓地上的杂草而已。早在几年前,当地农民就开始在湛若水墓园上方和附近修建自家坟墓“抢风水”。“这些行为对墓地破坏很大,而且事后很难恢复,让我们头痛不已。”黄健萍说。

  采访中被“确认为”是湛若水墓的第一座明墓让记者痛心不已,而疑为湛若水“衣冠冢”的第二座明墓的情景则让记者触目惊心。如果说湛若水的墓地已经成为广东省重点保护单位,受到保护、修复、重建的前景日益清晰的话,那么这些可能是湛若水“衣冠冢”的古墓命运就要悲惨许多——这些明代古墓不仅被盗墓者频频光顾,还将被当地飞速扩张的开发区建筑工地所吞噬。

 
    
  
“衣冠冢”骸骨是谁的?
 
    
  在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后,记者来到位于新塘镇塘美村的开发区建设工地。在费尽周折、穿过丛丛荆棘之后,一个湮掩于灌木杂草之中、毁损严重的古墓闪现在记者面前——

  巨大的墓墙下,是一个被盗墓者炸开的圆洞,被翻开的墓土土色犹新,周围散落着墓主的尸骸,盗墓者舀干墓中积水的塑料瓢、塑料桶以及钩取陪葬物的铁棍还留在洞底。

  站在墓墙上方,一条高速公路几乎是“零距离”的贴着这座山和这座墓蜿蜒而去,墓园彻底的暴露在川流不息的车流前。

  犹让记者惊愕的是,在古墓的正前方20米,一条标志一条规划中的省道的尼龙带子正从不远处的建设工地上直直的拉到了这座古墓前。在这条尼龙带子的范围内,荆棘丛生的茅草堆里,一座文官石像、武官石像、两座石马和一些石牌坊的红色梁柱肃然而立。

  就在记者站在石像前的短短二十分钟里,两台巨大的推土机在轰鸣声中向古墓的方向推进了20多米,古墓前的大水塘在轰鸣声中瞬间缩小了许多。

  记者准备离开塘美村的时候,村头大水闸处两尊精美的石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地居民说,这两座本来“看守”墓道的古墓石羊不知是什么时候搬来“看守”水闸的,至于墓前还有没有其他的雕像、这些雕像去向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尽管记者跑遍了整个增城市,日本学者志贺一郎当年赠送给当地文化部门的多本湛若水研究专著也始终未能找到。

 
    
  
湛若水:讲学50载 弟子4000人
 
      
   对于涉猎过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湛若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湛若水生于1466年(明宪宗成化二年),卒于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吏治腐败、宦官专权、赋税日增、民不聊生。尽管如此,湛若水在他36年的仕宦生涯里上不钻营弄权,下不横征暴敛,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在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时教民以俭,力戒奢靡,办学养才,减轻赋税,史称良臣。

  然而在专家学者的眼里,湛若水在中国思想史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他在政治史上的影响。他青年时学习和继承了当时著名学者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发展创立了自成一统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后与王阳明日夕相与论学,名动京师,形成了王、湛两大“心学”学派,打破了自宋朝以来宋儒理学僵化、禁锢思想界的局面。当这位出生于广东新塘的心学大师在自己的家乡溘然而逝时,他亲手创建的学院已经超过了50所,门下弟子有4000多人,在他临终前两天,他还为门人讲解《易》。他讲学的东西二樵这两座山,成为道学(儒学)名山;他设立在湖南衡山的书院后来成为岳云中学,“革命老人”徐特立曾在其中教书,烈士杨开慧曾在其中就读。

  现在,他的思想除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外,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多国都收藏了他的大量著作,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曾任湛若水墓葬所在地永和镇镇长的姓郑的老人回忆说,曾有多批日本学者来到当地参观湛若水的家乡和墓葬,最近一次参观访问是在95年。前东京都立板桥高等学校校长、昭和学院短期大学教授志贺一郎在其论著中写道:“我长期从事王阳明的研究,某日偶涉若水,对他存在的意义之大,惊愕不已,终于决心倾力于湛若水的研究了。”当他来到增城永和镇时,他将汇集了他毕生心血、研究湛若水思想的8部著作赠送给了永和镇的有关单位。目前,在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的家乡江门,五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兴邦正承担了广东省高教厅的一个研究课题,对湛若水的思想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专家学者呼吁:让推土机在大儒墓前停下来
 
    
  现在,位于广东省增城市的明代大儒湛若水的墓和多个被认为是他衣冠冢的古墓正面临着毁损殆尽的严酷前景。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和专家学者为之忧心如焚,一些多年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是大声呼吁,让隆隆开动的推土机在墓地前停下来吧!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黎红雷说,湛若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在明代理学思想史中占有很高地位,他和他的老师陈白沙创立的哲学学派与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并列成为明代最重要的两的学术流派,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骄傲,而且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湛若水不仅属于广东,而且属于中国,属于国际,对于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广东和广州有义务保护他的遗址,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体现,哪怕是牺牲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是值得的。

  黎红雷教授和林健校长的看法在广大专家学者和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中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陈春声在得知有关消息后立刻打电话到广州市文管委询问有关情况,并对这一事件表示高度的关注。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负责保护地上文物的刘春华说:“我们目前对有关情况还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地在搞开发时没有对这些古墓履行应有报批手续。按照我国《文物法》的规定,对于已经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湛若水墓必须进行保护,那些虽没有列入保护名单、但已经发现的古墓也受到国家保护,当地建设部门在发现后必须第一时间与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取得联系,报请文物部门调查确认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保护后才能处理,否则就违法了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制裁。”

  在江门五邑大学,多年从事陈白沙思想研究的刘兴邦教授对此感慨颇深:“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湛若水的墓和衣冠冢就应该得到保护。我们的眼光如果放长远一点就会认识到,湛若水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思想从理学到心学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对中国宋代以来僵化思想的一种解放,具有进步意义,对于我国现在的文化建设、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江门就对陈白沙的墓地进行了有效的保护,还为陈白沙修建了纪念馆,在海内外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新华时评:“没有文化”还是“不要文化”?
 
    
  保存了近500年的明代古墓在今天遭到如此人为的严重破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有世界影响的广东明代大儒湛若水“衣冠冢”行将被“开发区”轰隆隆的推土机夷为平地,若非亲眼目睹,又有谁能相信?

  人类刚刚跨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人们深信:愈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发展和经济,才愈有生命力。刚刚落下帷幕的广东省人大一次会议上传来信息:广东省作出重大决策:要建文化大省。近年来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成就在全国声誉鹊起的广州市,也提出了“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战略,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和思路。

  “文化大省”建基于何处?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历史上,广东曾被视为“南蛮之地”、“化外之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有钱没文化”之说也颇有市场。翻开中国近代史,放眼广东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偏见不值一驳。但是,相对于中原和内地许多地区,广东历史文化资源相对稀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论从保护文化而言,抑或发展旅游经济而言,象湛若水这样与王阳明并重一时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识和思想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其遗迹理应受到重点保护。

  道理浅显明白,为何在离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不到50公里的增城市,却上演着这活生生的毁坏文物、破坏文化的痛心一幕?增城市有关决策者为何“要开发区,不要文化”?

  可以有三种解释:

  一谓“不知”。但是真“不知”假“不知”?在增城市博物馆,尽管简陋,但湛若水有关事迹文物赫然在列,占据了突出位置。在湛若水墓所在地新塘镇和永和镇,有关干部和老人对湛若水事迹如数家珍。1992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县政府还共同发起“纪念湛若水先生诞生52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二是“不智”。明知是宝贵文物,但就是要“古人”为“今人”让路,让“文化”为“经济”让路,让“保护”为“发展”让路;这样的矛盾,在今天改革开发经济建设实践中并非少见。缺乏远见者,往往抓住了眼前利益,失去了长远利益,抓住了芝麻,丢了西瓜。增城市政府让外商搞2000亩开发区,再换10个地方也许不难,但湛若水“衣冠冢”夷为平地就永远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来看,增城市失去的恐怕不是什么芝麻西瓜,而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

  三是“不法”。为了地方利益,或是为中饱私囊,置国家、社会、群众整体利益于不顾,知法犯法。增城市委的同志,增城市博物馆的同志陪同记者采访,在现场看到文物被破坏,也都心情沉重,无言以对记者。他们深知事情的严重性。  

  我们希望并相信,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紧急行动,不仅要制止破坏明代古墓的行为,而且要查清责任,严惩不贷,使建设“文化大省”的南粤大地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标签:记者 墓园 新华网 增城市 盗墓者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上一篇:登上南香山--湛子洞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