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触摸莲洞书院

时间:2009/12/1 9:08:38  作者:湛汝松  来源:湛汝松博客  查看:434  评论:4
内容摘要:《增城日报》12月3日刊载湛汝松己丑年十月初三,我在日历的记事栏写下:2009年11月23日17时15分,我终于在南香山触摸到437年前的峨眉山莲洞书院了。峨眉山,是古代南樵的别称,今日增城新塘南香山的古名。记得2003年夏天,为了寻觅湛若水的遗迹,我曾约上文友龙凌,...

触摸莲洞书院《增城日报》12月3日刊载

湛汝松

己丑年十月初三,我在日历的记事栏写下:2009年11月23日17时15分,我终于在南香山触摸到437年前的峨眉山莲洞书院了。

峨眉山,是古代南樵的别称,今日增城新塘南香山的古名。记得2003年夏天,为了寻觅湛若水的遗迹,我曾约上文友龙凌,由当时宁西镇一位工作人员当向导,攀崖拉索登上南香山时,一块“海阔天空”的石刻仍藏在草丛中,可就找不到莲洞书院的残砖碎瓦。后来,南香山成了森林公园,修了盘山石阶。我几次登山,竟连石刻也觅不到踪迹。上午,学生伟健给我发来信息,说在南香山找到莲洞书院残墙和“海阔天空”石刻。我兴奋至极,当即约上电视站的朋友,往南香山奔去。

下午三点半,我与电视台记者一行六人,沿着南香山森林公园新修的登山石阶一直往上走。按信息指引,沿石阶而上,过了“湛子洞”石刻摩崖往前走30米左右,在一座小桥左边转入不远就是莲洞书院遗址了。小桥找到了,可左边就是没有路。跑上跑下,几经周折,总算在树丛中找到一个缺口。我率先钻进去,在布满荆棘与藤蔓的山坡中爬行了几米,就被前边的山崖挡住了去路。想打电话询问,山上却没有讯号。焦急之际,我猛然发现脚下有一块又大又厚的青砖,拨开草丛,很多断砖碎石就在眼前。“明代古砖!”我喜出望外地高声对大家说,“莲洞书院遗址一定就在附近。”大家的兴致蓦然勃发,跌跌撞撞,撑撑扶扶地扛着拍摄器材在树丛中继续前进,不触摸到莲洞书院,决不罢休!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为了触摸莲洞书院,热了,我们脱掉外衣;没路,自己闯出来;前边是一堵爬满藤蔓的石墙,我们就先把一个人托上去,再把器材往上传,然后把人一个一个地拉上去。受惊的大蚂蚁,在我们手上拼命地咬,一个个疙瘩又痒又痛;沿途的树枝荆棘,在我们脸上恣意刻划,留下一道道伤痕。但我们谁也不气馁。突然,一块被藤蔓拉动的石头滚下来,刚好落到我的脚上。同伴都为我揪心,但我却没有感觉。原来滚下来的石头正好被下边的藤蔓兜住了。大家都说,这是湛若水在显灵。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钻了一个又一个灌木丛,攀了一坡又一坡乱石山;乱石越来越多,断砖越来越密。下午五点一刻,我们终于在丛林的碎砖堆里找到一小段残墙,沿墙根而索,另一堵大约长4米,高1米的大青砖墙又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莲洞书院遗址!这就是自然亘古、岁月亘古与人文亘古给我们留下的遗物!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双手触摸着这堵经历过明雨清风的残墙。我知道,我触摸的不仅是古老的青砖,不仅是残缺的遗墙,而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我把胸口紧贴在墙上,耳边仿佛听到一个雄浑而苍老的声音在深情地吟唱: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凌晨巾我车,天宇极清廓;

闲从同心人,莲洞视兴作。

兴作夫何为,讲堂开正学;

正学谁同心,令君与县博。

共结消遥游,散此无穷乐;

天路入虚无,地势干碧落。

三心浣飞泉,千仞书石壁。

遥望飞云峰,忆我朱明宅。

浩气穷八弦,聊丝奇鸿迹。

这是湛若水的《峨眉山莲花洞有作》。嘉请十五年(1536)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若水告假回到增城,筹备兴建峨眉山莲洞书院、沙贝甘泉书馆、罗浮山朱明书馆和扩建西樵山大科书院,以备退休后轮流讲学。建院前后,他几次上山,选址和视察建院情况;建成以后,他经常在此讲学。《峨眉山莲花洞有作》诗,就是丙甲年十二日七日湛若水和增城知县文章、教谕汤仁和学生伍訚等人同上峨眉山视察莲洞书院建兴时环境与心境的形象写照。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湛若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所到之处,必修书院,仅在广东,就有十九处之多,时至今日,大多数书院都被历史岁月的尘烟所湮没,而南樵的莲洞书院,今天仍能让我们见到断壁残垣。这实在是一件幸事。

触摸着被岁月抚摸了400多过春夏秋冬的莲洞书院残墙,一种沧桑厚重的感觉在我心中涌动。几百年来,莲洞书院由新而旧,又由旧而新,反复重修,再由旧而残,长期裸露在没有人烟的荒山上,至今只剩下眼前的碎砖残垣。然而,也正是这些残存的片段,显示着南樵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本来面貌,为今日的南香山流露着历史的峥嵘与辉煌。

湛若水兴学育贤,大办书院,早已在中国教育史上记下辉煌的一页;而他解囊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资助贫困学生,赡养四方学子之举,一直延至今天也熠熠生辉。然而,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莲洞书院所置赡田的规模,竟排在湛若水所置的所有书院赡田之首。在这个意义上,莲洞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湛若水为了建筑莲洞书院和设立莲洞书院的赡田,几乎花费了他近20年俸禄的积蓄,仅开垦莲洞书院赡田的人工,就用了白银1500两。关于开设莲洞书院赡田,家乡就传颂着这样的故事:

莲洞书院位于峨眉山山腹,山高路陡。学生背负粮食上山十分困难。湛若水经过调查,知道书院附近四村交界处有很多荒地,就想置下这些荒地开垦用作赡田。但由于很多荒地都无主,加上四村交邻,当地乡绅都觉得难于处理。于是,若水便派儿子柬之与学子代表一齐向县官申请,承诺以开垦田地中的一定比例纳税为条件而终于获准把书院四周十多顷无主荒地纳入莲洞书院范畴,供书院开垦以作“赡田”、“义田”之用。经过数年开垦耕耘,“馆谷”收入越来越多,除了用于资助贫困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外,还用于修建院舍,改善排水系统。湛若水也成了兴学育贤有名的善长仁翁。

今天,莲洞书院已在沧桑中老去,但莲洞书院周围还有许多被自然岁月磨去棱角的青砖;还有记录着莲洞书院兴衰的断壁残垣。青砖,虽然残缺,却是任何能工巧匠所难以雕琢,因为它渗润着中国教育史上以“赡田”资助贫困学生历史的玉液琼浆。遗墙,虽然颓废,但它能读出岁月的睛朗与阴暗,折射历史的辉煌与衰落。这可是一面历史的明镜啊!我想,如果那些饱中私囊的贪官,那些转移不义之财的“裸官”,站在这面明镜面前,一定会无地自容!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离开莲洞书院遗址,我们继续攀爬,终于在高处找到“海阔”“天空”的石刻。原来它仅距森林公园石阶50米左右。这时我们才知道走了很多冤枉路;但大家都认为,值得!

站在崖石上边,向前远眺,湛若水《再宿莲洞有作》诗中的意境便如梦如幻地浮现:

吾爱峨眉山,峨眉淡不如。

吾爱莲花蕊,花光映太虚。

出门重延望,随意命紫车。

凌空入鸟道,绝境寻吾庐。

入暮瞬登陟,志往忘崎岖。

后蹑聚星石,前望三台圩。

侧身度飞流,秉烛观崖书。

险尽履平地,孤笑多艰余。

枕簟依云岫,玉露沾衣裙。

衣裙沾尚可,勿使愿相违。

【散文】触摸莲洞书院 - 湛汝松 - 新塘拾贝

同伴呼我在“海阔天空”石刻前拍集体照,我才从诗中回到现实。站在石块前,我瞧东而望,看到莲洞书院就在莲花洞之上,被左右山峰宛如一对绿色的巨臂拥抱着,前边是宽阔田畴绿野,村径塘圩,一道清溪碧水缓缓而流,“海阔天空”石刻就在顶端,好一派纳尽东来紫气的阵势。难怪人们都说,湛若水为莲洞书院选了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我没有认真考究“海阔”和“天空”石刻是否湛若水的手迹。但我敢说,湛若水诗中的“聚星石”就是镌刻“海阔天空”的石块;增城民间关于“九个学子十个高中”的传说,就源于这个地方。我也没有查考这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可否有历史记载,但这传说起码寄寓着几百年来老百姓对莲洞书院的赞誉和向往。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三樵,曰东樵,曰南樵,曰西樵”。南樵是古代粤中历史名山,历史文化沉淀非常深厚。那里不但有历史悠久的白花古寺、道家修炼的丹室、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而且还有很多道家、儒家、佛家名人名胜的传说。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闪光一页的莲洞书院,则是南樵历史文化的灵魂。我想,如果我们有朝一日能在今日的南香山上重建莲洞书院,让人们在今天和明天都可以瞻仰它的容颜,触摸它的躯体,缅怀它的功迹,感悟它的灵魂。这无疑是件功德无量之大事!

本文有关史料参考书:

1.《湛甘泉文集》(清同治五年资政堂刻本)、

2..《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标签:石刻 峨眉山 工作人员 海阔天空 电视台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