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精英

聚焦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二)湛若水

时间:2014/10/1 0:29:14  作者:湛氏家族古今志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677  评论:14
内容摘要:2014-08-08 第6版:专题 湛若水(1466—1560),明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新塘人。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随后拜江门陈献章(白沙)为师,弘治十七年中进士。正德七年47岁时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王。历任南京礼、吏、兵部三部尚...
2014-08-08 第6版:专题

 聚焦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二)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明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新塘人。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随后拜江门陈献章(白沙)为师,弘治十七年中进士。正德七年47岁时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王。历任南京礼、吏、兵部三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热心教育,一生捐资创办书院40多所,弟子遍布全国,约有3900多人。明代心性学家,时与王阳明齐名,有“北王南湛”之誉,其创立“随处体认天理”学说,在日本及东南亚有很大影响。若水还是长寿之人,95岁临终前仍讲学。著有《湛甘泉文集》,谥“文简”,追封“太子少保”。


聚焦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二)湛若水




    为深入挖掘增城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人文增城,我市今年3月启动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该活动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由各有关单位、各镇街和专家组成员推荐,并经专家组成员推选,现已确定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候选人31名,分别是何仙姑、古成之、余宾公、崔与之、陈大震、李肖龙、石文光、廖金凤、陈文德、李昴英、钟法进、朱光卿、张度、陈政、湛若水、胡庭兰、陈瑞贞、戴冠、廖弘、湛菊生、郑景贵、陈恭尹、管一清、石达开、董澄、朱简同、郭继枚、黄国民、赖际熙、郑贵章、伍来成。目前,31名候选人的简介已在《增城之窗》网站“我心中的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网页展示,欢迎各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登录增城之窗网(http://www.zcwin.com),点击“我心中的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网页进入投票系统,按提示投票,评选你心目中的增城历史文化名人。
 
  
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湛若水
陈裕荣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元明,中举人后,回乡祭祖时,发现名犯祖讳,改名“雨”,表字民泽。40岁上京赴考,才定名“若水”,号“甘泉”。增城新塘镇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在江门市多次召开陈白沙学术思想研讨会,都把湛若水的学术思想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研讨。现中共增城市委市政府要评选历史文化名人,我仅将湛若水的贡献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湛若水为官勤政严谨,仕途畅顺
    若水16岁往广州读书,27岁考中举人,28岁上京应试,落第而归。次年二月往江门拜陈白沙为师,潜心苦读,终于感悟到求知秘诀,即“随处体认天理”的六字真言。白沙喜赞说:“此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白沙临终,即将江门钓台作为衣钵,赠若水执掌,成为“江门学派”的掌门人。白沙去世后,若水为师守丧三年,终生宣扬白沙之学。
    时若水已无心走仕途做官,专心研究学问。至38岁时始迫于母命,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弘治18年上京会试,中二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走上仕途。并与王守仁(阳明)公开论学,一时名震京师,学子遂分王湛两派。若水被提前升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兼经筵讲官,同修国史。正德六年九月,任“册封安南王”正使,赐一品服出行。归国时三却安南王厚礼,安南王喜赠诗若水,有“白沙门下更何人”之句。正德十年正月,“丁母忧”,扶柩南回,墓庐守孝。丁忧期满,乞假养病,上西樵山建书院讲学四年,嘉靖元年五月,时已57岁的若水奉旨回京复职,次年12月升任翰林院侍读(正六品),嘉靖三年八月,升若水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国子监即太学,祭酒是最高的学府长官,这时若水已是身居东南教坛最高职位,在任内他作《心性图说》以教士子,又编撰《圣学格物通》一书,供皇帝作治理国家的参考书。所以任期刚满,上京考绩后即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嘉靖八年秋,若水转任北京礼部左侍郎,参预南北郊分祭礼仪。嘉靖十一年十月,若水因常坚持讲学,宣扬白沙学说而遭到御史冯恩弹劾,要求朝廷禁止若水讲学。嘉靖帝认为这是学术之争,对此的弹劾不理。反而在次年七月,升任若水为南京礼部尚书。嘉靖15年6月,若水转任南京吏部尚书,时已年逾71岁的湛若水,自知年事已高,心切回乡建书院办学,请求致仕皇帝又不准,只好以护送妻子和长子的灵柩回乡安葬的名义,于当年11月请假回乡。回到家乡,得到增城、博罗地方官员、学子的帮助,建了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南香山莲洞书院、新塘大王冈麓的甘泉书院,以备致仕回乡办学。随即回南京任职。怎料次年十月,因办书院讲学事,又遭到御史游居敬弹劾,游居敬居心不良,企图否定“王湛之学”。幸得公道在人心,其企图不被吏部接纳,吏部复言称:“若水尝潜心绝学,希迹古人,其学术未可尽非”。嘉靖皇帝又曰:“若水已有旨谕留,书院不奉明旨,私自创建,令有司改毁”。实际当日东南各地书院,多是以甘泉讲学为名,由州县长官兴建的,且有儒生在读,如斗山、香泉、甘泉行窝、王湛会讲书院等。谁愿去拆,广东更不受影响。游居敬枉作小人,故支大伦直斥居敬为“小人”。万斯同骂居敬为“天下之恶”。两次弹劾,对湛若水均无影响。
    嘉靖18年夏,若水转任兵部尚书。嘉靖帝又给若水下《参赞敕》谕曰:“朕惟南京根本重地,而机务重托,非历练老成,奚堪委任?今持命尔不妨部事,参赞……守备机务,整饬兵备,固守城池,操练兵马,安抚人民……”。当年11月,若水上书条陈留守南京十事:“平物价,急无告,劝耕桑,申礼制,宣圣训,躬骑操,修武教,编保甲,励兵马,定四民”。都获得圣旨批复允行。这可证若水当日参赞机务职责繁重。幸好次年夏,朝廷批准若水致仕回乡了。
    若水为官36载,转历两京三部,从七品编修升至二品大员,从未受过朝廷贬谪,是少有的一位官员了。主要由于他能勤政清廉,谨慎处事所至。
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湛若水能继承老师陈白沙的遗愿,不遗余力宣扬白沙的学术思想。才入翰林院供职,即与王阳明在北京公开伦学两年,而名扬天下。当时学子不归王即归湛,后来形成王湛两派。由此若水即立志以教书育才为己任。所至即建书院,开坛讲学,开创民间办学讲学的新风。有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若水成了国家最高的教官,即向朝廷上《申明学规疏》,提出六项教学改革措施,这些带有民主办学的规则,促使南京太学面貌一新,又建观光馆收纳日益增多的学子,吸引名学者云集南京相与论学。升任北京礼部左侍郎时,又讲学金台,置御史冯恩弹劾不顾。官至礼、吏、兵部尚书时,仍以教学育才为己任,素衣约食,日夕讲学授徒。75岁致仕回乡后,仍大建书院,终年讲学不辍,直至95岁高年去世。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若水是我国教育界中“尊师重教”的典范。
    若水创办的书院,很多是以自己的俸薪建院,买田地,以租谷维持师生食宿和办学经费的。所以称为“馆谷”,“精舍”。也有他的门生弟子、地方官员集资兴办的,如扬州甘泉山馆谷,徽州福山,斗山馆谷,武夷山六曲仙掌,一曲王湛会讲馆谷等。
    若水最早创办的书院,是西樵山大科书院(正德13年兴建),得师弟赵元默,邓德昌为助教,门生钟景星,杨骥协助管理。令入学生徒先学礼仪,学规而后听课。很快吸引大批学子,后末大科学子霍瑕,号勉衷考中进士,杨骥,杨鸾中举人。次年又在同乡门生伍克刚,刘贤陪同上增城县城,得县丞杨恩,教谕郭安,青年学子张潮和增城父老大力支持下,若水用五百两银子,买下清献坊犀角巷已故千户杨政的宅院,开办“明诚书院”。次年2月,新上任的增城知县朱文简,为明诚书院题匾额。这时若水仅是七品编修,二年办两间书院,经济压力是大的,可见其办学的决心。
    嘉靖七年五月,若水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即在南京开办“新泉精舍”。据《新置南京少宰公宅记》文载:“甘泉于七年以祭酒转南京吏部右侍郎,公则无宅,私则无所与馆。……乃权寓于门人史氏(恭甫)之园,是为精舍”。连宿舍都没安排好,却与学生借房子办学,决心多大啊!
    嘉靖15年6月,若水转任吏部尚书,此时他已71岁,多次请求致仕不批,回乡讲学的愿望难实现,只好以护送发妻和长子的遗棺回乡安葬的名义请假,而获恩准,即于十月中旬回乡,到家后把一切俗务交待侍妾与大媳妇处理。若水即上一别15年的大科书院,与院中师生欢聚。随命多年在他身边的学生钟景星回乡省亲,传讯东莞,博罗两县学子上罗浮山相侯。11月26自带沙堤乡举人伍訚,上增城县拜会文章知县,次晨携增城一班学子同上罗浮山,28日在冲虚观与曾确率领的博罗学子,钟景星率领的东莞学子相聚,会文论学,选址建书院,这在当时是轰动增、莞、博学子的一件盛事。得博罗文武官员、冲虚观栖霞道长协助,很快选定在朱明洞盖书院,委托栖霞道长和张世武千总抓施工,又委托博罗县官代买田地,以租谷收入维持书院经费,随即动工,次年秋便落成办学了。
    当年12月7日,若水又与增城知县文章、教谕汤仁、县博伍訚一行,在当地学子梁广明引道下,登上南香山,选定山中莲花洞建书院,为建南香书院,作为71岁高龄的若水,竟三次登山,写下三首诗作,可见其办学心切了。
    决定兴建朱明,南香两书院后,若水又接纳了西洲村陈志刚的建议,在西洲村北甘泉洞建一书院(即今新塘三中校址)。并重修他童年读书的“独冈书院”。若水此行回乡,确是大兴土木,十分轰动。因这时他已官居二品多年,经济条件好,他建的并非楼房馆所,是为家乡兴学育才而建书院,可证他多么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啊!
    若水一生创建的书院多达30多座,有名可考的计有西樵山大科、云谷、天阶馆谷;罗浮山朱明、青霞、天华馆谷;广州的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馆谷;增城有明诚、甘泉、独冈、莲洞馆谷;龙门有龙潭馆谷;韶关曲江有帽峰馆谷,英德有清溪灵泉馆谷(此书院遗址近日才发现,当地政府正在发挖,保护中)。外省的计有南京新泉、同人,惠化馆谷;江苏溧阳张公洞口甘泉馆谷;扬州城外行窝,甘泉山馆谷;安徽池州九华山中华馆谷;徽州有福山、斗山馆谷;福建武夷山有六曲仙掌,一曲王湛会讲馆谷;南岳衡山有紫云书院(又称甘泉书院),是甘泉91岁时兴建的,遗址至今犹存。这都可证若水一生致力于教学育才的业绩。
    若水是个长寿翁,95岁那年3月初十,还偕门生钟景星、张潮上龙门龙潭书院讲学。4月22日随在广州禺山精舍去世。他一生讲学长达55年,门生弟子多达3900多人。现有名字、史迹记录的就有348人,有官至大学士、尚书、侍郎、知府的,更多的是县令、教谕、训导等学官。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若水不但长期讲学、办学,还亲自编写教材。他任礼部左侍郎时,编了《古文小学》三册。名义上是为太子、王子编的,实质是通用的儿童启蒙教材。推动了幼教的发展。嘉靖皇阅后批示云:“览所进小学,具见忠爱。书留览,礼部知道”。他更多编写的是高级教材,如《春秋正传》、《古本四书训测》、《古大学测》、《古中庸测》等儒学教材。湛若水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现在还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肯定。
三、湛若水在学术上的贡献
    明代中叶,向被人讥为“蛮烟瘴雨”的广东,产生了一代学术宗师的陈白沙。他“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震撼中外哲学界。白沙依靠自学,博览群书,细心观察社会和大自然的变化,感悟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夫学贵乎自得也”。这一“以自然为宗”的岭南学说,冲破南宋以来独尊程朱学说的禁锢,破除清规戒律,以生动活泼的诗歌,书信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学问。令天下学者心向江门,形成“江门学派”。培育出林光,梁储,张诩,湛若水等一大批名学者。若水在第一次上京会试失败后,即往江门拜白沙为师,苦学七年,白沙去世前,已把江门学派的衣钵交若水掌管。成为江门学派的掌门人。
    陈白沙一生在江门民间讲学,虽开创了明儒心学的先河,其学术思想却难以广泛传播。至其衣钵弟子湛若水出仕后,才把白沙的学术思想推向全国。若水40岁才出仕,可谓大器晚成。他幸享长寿,为官36年,致仕后犹专门讲学20年。历仕两京,官居翰林院,国子监,礼、吏,兵三部尚书。长踞国家高级教坛,是他弘扬白沙学术的大好机遇。由此形成社会公认的陈湛学派(又称广宗,江门学派)。所以说江门学派是陈白沙奠基,湛若水继承和发展,才使岭南文化蜚声海外。人们誉称增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当之无愧的。
    湛若水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这符合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受白沙书面称赞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由此确认若水为其学术继承人。
    若水解释“随处体认天理”称:“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又说:“吾之所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格”,现代话说是观察研究。“物者天理也”。什么是天理”?儒家各派解释不同。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信之总名,仁义礼智信便是天理件数”。他们把“天理”解释为“纲常伦理”。又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王夫之又提出“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反对“离欲而别为理”。若水则明确说:“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天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亦存……盖其自然之文章,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行,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自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若水认为“天理”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物质世界,要求人们随时随地去研究它,认识它。比起用封建伦理三纲五常来解释天理,这在认识观上是进了一大步的。无疑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若水在学术上另一贡献是,发展了陈白沙“学贵知疑”,重思考求“自得”的学风。反对唯书唯上,要求学术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有力的推动了学术的民主研究学风。若水说:“或问学何贵”?曰“学贵疑,疑斯辩,辩斯得矣,故学也者,觉此者也”。“夫学而知所疑也,学之进也。如行路然。行而后见多歧,见多岐然后择所从,知择所从者,进乎行者也”。
    “门人问思。甘泉曰:虚灵知觉,思也。曰:何也?曰:本体也。本体全,则虚而明,有以照物,如鉴宝而妍媸莫逃,是谓思则得之,无思无不通也。思无邪,臆变之思,可以为思也乎”。若水认为心是灵觉的器官,心的作用是用来思考问题的。只有经过内心思考,才是“自得”。王阳明也承认:“晚得友于甘泉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学,务自得者也”。
    若水创制《心性图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他认为人与万物都定由气所生。宇宙统一于气。如《答王阳明》说:“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曾空也”。《心性图》以三个连串小圈表示,上圈喻本心性情未发之时,始于“敬”;中圈喻“心性已发之中,产生仁义礼智”;下圈喻天地万物的化育阶段,而终敬于心。谓心无所不贯也。一个大圈包括三个小圈,为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谓心包括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实喻“心无所不包也”。这一哲学认识论是个大命题,它客观上承认宇宙是物质构成演变的,最后又归结为主观意志“心”统揽一切,所以人们认为若水虽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主体实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这比起那些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人,确是进步多了。
四、湛若水的治国思想
    湛若水历事武宗,世宗两朝,为官36年,从七品翰林编修,直至二品大员致仕,这在正德,嘉靖时期为官的少有幸运者。有人谓若水为官,抓教育突出,为官政绩只一般,不见突出贡献。试想,如是庸官,能平步青云吗?细看穆宗追谥若水的圣旨便知端详。追谥圣旨云:“故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发迹贤科,蜚声词苑,出衔使命亲藩与彝藩而交播声名;入典试场,文闱暨武闱而并收俊杰。抽毫史局。勋劳绩于两朝;振铎成均,申规范于多士。大礼郊礼之议,既博洽乎古今;圣学圣德之陈,尤勤劬于启沃。留心往训覃意;斯文博综六籍之言,自成一家之旨。卿曹六转,扬历二京……用追往劳,爱申恤典,兹特赠太子少保,谥文简”。这篇优美的旨文,是穆宗全面肯定若水为官一生的政绩了。若水的治国思想综合是:
    第一,主张“民为邦本”。他向嘉靖帝上《乞上下一心同济圣治疏》云:“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天下犹一舟也……舟危则在舟者无不危,舟安则在舟者无不安”。“得乎民之心,则得天之心,而天位安;失手民之心则失民心,而天位危”。五百多年前,若水在职为官,敢对皇帝提出这样的意见,是有远见卓识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从民为邦本的思想出发,若水对皇帝,国家,和百姓的关系上,提出“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主张。这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孟子也讲过这番话,但两人时代,地位不同,所担的风险大不一样。孟子处于百家争鸣时代,又是游说诸侯的客卿,少有杀身之祸。若水所处是极端专制的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动辄会招至杀身之祸。这种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如岳飞在抗金前线正取得节节胜利时,突遭宋高宗连下12道金牌召他班帅回朝,岳飞屈从君命,回京后即被秦桧害死,留下千古冤案。若水评价说:“要之社稷为重,若能真见的则虽执阃外之义,矢心灭贼,束身待罪以明其心耳也”。若水认为岳飞若以社稷为重,应坚持抗金胜利后,再回朝领罪才是。又如对“武王伐纣”,有些腐儒赞赏伯夷叔齐拒食周栗有节气,若水认为武王伐纣是拯民于水火,讨伐暴君纣王是正确的。
    第二,反对太监,外戚干政。若水在《乞上下一心同济圣治疏》指出;“天下一大舟也……内臣外戚,犹夫附舟之人也……盖有持宠坏法,以败人国家。如同舟之人,凿舟而破之,自以为安,而鲜不先溺,有如先朝之迹,而不知鉴也”。明确指出正德时太监刘谨弄权的事。“左右亲信之人蛊惑上心,不引以声色,则引以异教;亲戚希无厌之赏,近幸夺法司之狱,行赏僭差。纪纲废弛,是皆所谓同舟之人凿舟而破之”。这些都是告诫皇帝不要让内臣(太监),外戚干政,以坏国事。在封建王朝中,太监是皇帝的家奴,日夕随侍左右,外戚是皇帝的亲戚,这些人都是惹不起的,若水敢大胆直言,是要有很大勇气的。
    第三:提倡注重农桑,关心民瘼。若水在讲章中提出;“稼穑是小民所依以生,盖无此则小民不生,小民不生则大人无养,上下无养则礼廉耻亡而人道息矣”。又说:“农圃事是太平基”,“农桑乃衣食之源”。规劝皇帝要体念“细民之稼穑艰难”。他在《兵部尚书湛若水条陈留守南京十事》中,建议地方官“要遍查附郭空间土地,(令民)种植桑麻,自为织纴。又必要时巡行郊陌。分别勤惰,以示劝惩”。即要求地方官要深入查荒,催耕催种。作为学者高官的湛若水,能处处关注农业生产,关注民生是难能可贵的。
    若水主张保护商人的基本利益。嘉靖期间,皇族,勋臣家族人口日多,衙门冗员日盛,买办差人依仗官府权势,常到商户强买强卖,以官价(低于市价)或赊销手段掠夺货物,商人不堪其扰。若水指出南京铺户“占籍未及数年,富者必贫,贫者必转徒”,即向官府提出“平物价以苏铺行”。革除买办弊端,如强行压价,赊销等积习,使商人得以喘息,促进市场平稳。
    第四:若水还提倡勤俭,反对奢侈。嘉靖时朝野上下奢侈浪费之风严重,豪门贵族争奇斗富,一次宴“水陆奇珍百余品”,“动费百金”。若水即禁聚赌,聚饮,劝民以俭。自己带头在官舍后园种菜自给。这些事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五、对发展文化艺术的贡献
    若水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诗人、书法家。他早期创办大秘书院,在《训规》就有“先文艺”的要求,规定“诸生人人皆学诗,作乐以涵养德性……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与本斋,歌涛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也”。专为学生开设“古诗”课,亲撰写《白沙子诗教解》作教材,宣扬白沙学说,效果甚佳。
    若水指出:“夫乐歌所以涵养性情,熏陶其气质,变化其偏滞也。无所不宜歌也,故曰诗可以兴。说明文艺可以陶冶人,提高人的素质和审美观的水平。若水一生乐于写诗吟咏。81岁时,犹携六位学生,16名村民,一村童作重九登高,在大科峰见日台上饮酒放歌云;
    九日携壶上大科,天歌一曲宣天和。
    浴沂六七惟童冠,就与诸贤父老多。
    有人认为若水的诗韵律对仗不工,这是误解。因他继承白沙“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写诗也崇尚自然,喜爱不事雕琢,古朴自然的古体诗,也写了大量古体诗。他爱《诗经》的民歌和陶潜的田园诗。其实他近体诗也写得很好,只不过嫌其太受韵律对仗限制,太雕琢,失去天然韵味。他的近体诗也基本摆脱明代盛行《台阁体》的诗风流弊,处处显现出岭南诗派的清新气色。如弘治16年奉母命上京应试的《新春试笔》云;
    新岁题诗发兴新,新梅枝上太撩人。
    三元甲子周天日,一十六回弘治春。
    天上经论知有自,人间竿木小随身。
    强颜欲索慈颜笑,毛义终惭捧檄频。
    这诗信手拈来,不事雕饰,连用三个“新”字,两个“上”字,“人”字和“颜”字。不顾犯诗家大忌,写得自然流畅。又如他在南京国子监时,带领学生春日游祈泽寺云:
    小寺寻春草路微,春花春日静相晖。
    好花到眼愁应破,真赏于人天不违。
    风日深林啼鸟过,晴光满院游丝飞。
    当时风浴缘何事?只领春香两袖归。
    诗中选用四个:“春”字。“花”,“风”“日”各迭用两字,不见拗口,写出一脉春光美景,自然流畅。还有他《游罗浮》一诗云:
    闻歌一夜动幽怀,直踏飞云万丈崖。
    翠霭浮云白日暝,虹桥有路青天来。
    三月二月春之半,千山万山花正开。
    笑问仙源杳何处?云涛浩浩不堪裁。
    此诗记载《岭南历代诗选》,编者评说:“能恪守师法,不好作道学头巾之语。诗重自然,重韵趣,爽朗俊逸,时有精好之处”。“前后七子集中,无此佳篇”。可证若水是位杰出诗人。
    若水书法师从白沙的茅龙书法。用茅草根茎自制茅笔,写出的大字峻峭有奇气。人评甘泉的字,骨气不如白沙,但不失为大家风范。他在南京燕子矶绝壁上,有“天空海阔”四个大字石刻,旁有“新秋窈窕题诗还”诗句。在岭南梅关,广州五化观,南海神庙浴日亭写的三塊碑文,历代人争榻之珍藏。
    若水曾把书法心得写成一诗,启发其学生郑孔新云:“孔新爱我字,字者心之画。心苟有神妙,不画亦自得。由画以得心,立造神妙域。氤氲出涑时,太和未鸟迹。吾欲斩茅根,同子坐端默。
    现在交通发达,讯息畅通,若水的碑,匾遗字,不断有新发现。如2006年3月,福建省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缪长钻,传来《湛若水石刻》相片一张,说此碑高3.8米,宽3.18米,面积达12平方米,是闽东摩崖石刻之冠。该县现正组织尊家辨认整理。
    又2014年6月22日,英德清溪发现湛若水草书石碑,是嘉靖丙申年9月2日书,此应是若水当年创办的清溪书院遗址,当地镇政府现正在整理保护。
    更重要的是新会崖门的《慈元庙碑》,碑文是陈白沙书,正文后三行跋文是湛若水写的。下款署名“门人增城湛雨跋”。此乃若水早年书法真迹,今属历史文物。可证若水书法,今更为世人珍重。


标签:增城新塘 传统文化 东南亚 王阳明 教育家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