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刍议增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

时间:2015/5/28 21:40:32  作者:李明良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279  评论:1
内容摘要:2015-05-11 第A3版:挂绿副刊 一、增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 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不但存在于资源分配中,更存在于城市发展理念中。伴随旧街区改造和历史建筑拆除的,就是城市记忆的...
2015-05-11 第A3版:挂绿副刊

 一、增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
    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不但存在于资源分配中,更存在于城市发展理念中。伴随旧街区改造和历史建筑拆除的,就是城市记忆的断层,就是传统文化的消亡。原有独特的城市传统风貌给现代化发展让了路,这一“让”,导致了不可修复的损失。
    (二)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影响
    城市文化具有聚集性、动态性、包容性的特点。增城的城市化过程,离不开“新增城人”对增城发展的贡献。随着“新增城人”数量的逐年增加,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增城也需要照顾这一群体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融入增城生活的条件,以致外地文化有其生存壮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与本地文化发生交流,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原有的文化形态变异。
    (三)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增城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由城区规划、资源发展、场馆建设、非遗管理、文化执法等各职能分属于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具体执行,由于各部门管理出发点各不相同,因而统筹难度比较大,无疑导致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方面都有所欠缺。增城的文化保护政策偏少,出台缓慢,这与增城市文化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四)文化资源整合程度整体较低,社会保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增城逐渐对一些民俗节日资源进行发掘,但由于活动重在形式上的热闹,对系统、准确传播文化知识方面较为忽视,且市民大多出于“凑热闹”心理参加活动,文化认同感仍较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关注;从资源整体规划上看,受地理方位和节日时间的影响,这些文化资源缺乏全市性整体整合打造、宣传,未形成合力;市旅游部门在旅游线路开发没有针对这些民俗节日“量身定做”线路,致使无法形成像西双版纳“泼水节”这样具有较高价值的市场旅游产品。
    二、增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与对策建议
    (一)增强流动人员对增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市民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产生以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强化是促使城市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一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豪和自信,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与它的精神一体化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客观上要以融入本地生活为出发点。即使流动人员不能与本地人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到完全平等,但可以通过政策的导向调整,尽量缩小两者差距;或是发掘对流动人员有利的其他因素,同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包容关爱,使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被这个城市接受,已成为城市的一份子。
    二是对文化要素的提炼、梳理以及宣传。此举有助于提高本地居民和外来者对城市文化的认知,有了充分的认知才能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才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宣讲,能让市民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约束力,人们为城市的优雅而自豪,同时又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维护城市的气质。
    三是注重尺度。虽然传统城市文化可以作为构建城市认同机制的重要手段,并从一定程度激发人们对于城市的热爱,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尺度,以免因过分强调本地主义反而引起外来人员的反感与矛盾。
    (二)建立传统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打造优质文化生活圈
    1、深挖城市文化内涵,以制度保障发展
    作为城市管理者,一定要善于提取、凝练本土的优势元素,认清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找准城市文化发展定位。
    一是由市政府统筹,科学规划,在摸清增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建立并完善由“片”(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线索、民俗)、“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构成的多层次立体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并以完备的保护制度加以保障;
    二是执法处罚与奖励保护“两手抓”。制订文化保护配套措施,以强有力的制度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同时,对积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行为予以精神和物质鼓励,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
    2、营造文化品位生活圈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从长远考虑,现代城市发展中,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物质载体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建设,使市民有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的物质文化建设有独特品位,树立历史环境意识,从切实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出发,继承发扬城市的人文精神,展示城市的文化个性,建设“和而不同”的城市,这是提升城市面貌的品位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选择。
    (三)以“普惠互利”为原则,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所谓“普惠互利”,通俗点解释,就是让市民大众能切切实实体验到城市进步、文化保护所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同时自觉做出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行为,产生良性循环,提升生活幸福感。
    1、科学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①在摸清本地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分类、合理规划,打造主题各异的精品文化旅游路线,如形成文化、民间传统工艺一日游的旅游专线等,并给予本地居民一定的优惠政策,用最实在的方式逐步使市民成为城市传统文化的宣传使者;
    ②设计开发一系列适应旅游市场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促进非遗项目走上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发展的道路;③由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举办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吸引市民亲身体验“非遗”魅力,培养市民对文化遗产的兴趣,还可以从中发现“好苗子”,壮大继承和保护力量。
    2、树立文化自觉性,保持文化生命力
    新型城市化发展着重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突出“人”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地位。市民素养也是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因此,树立文化自觉性,首先要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市民高尚的文化情操。首先,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全方位投入,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切实保障基础教育发展,推动继续教育工作,从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其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文化自信,通过政府、媒体对增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发扬增城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城市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市民生活,从而增强包括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保护意识,逐渐形成文化自觉。
    3、逐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优质服务队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使市民的文化生活具有良好的物质保障。
    4、积极打造既具有城市特色又符合市民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品牌和民俗文化品牌,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市民文化欣赏水平。 
标签:增城市 城市 传统 历史 历史文化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服务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