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源流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 贤廉门风越千年

时间:2018/1/10 10:19:26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龚斌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936  评论:0
内容摘要: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贤廉门风越千年2017-12-09家风馆 陶氏代表人物  陶母湛氏: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四大贤母”。  陶母湛氏贤惠淑良,丈夫壮年离世,家贫无所依托,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陶侃读书,还以忠顺勤俭为美...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 贤廉门风越千年

2017-12-09 

 陶氏代表人物

  陶母湛氏: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四大贤母”。

  陶母湛氏贤惠淑良,丈夫壮年离世,家贫无所依托,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陶侃读书,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至今流传有不少家教美谈。“封坛退鲊”:陶母原封不动退回陶侃送她的一坛公家的腌鱼,并教育陶侃要从小处养成廉洁操守;“截发延宾”:陶母卖头发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身体力行示范陶侃要结交贤友,真心待人。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原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从军三十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喜文辞,行文如流”,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渊明:陶侃的曾孙,字元亮,一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传世。

  中华贤母园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_贤廉门风越千年

中华贤母园

  中华贤母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县城中心区,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

  园区以贤母文化为载体,主要建筑包括:“一门”(母爱之门),“一塑”(中华贤母主题雕塑),“一道”(仁爱大道),“两路”(怀恩路、思贤路),“两湖”(母子湖、莲心湖),“四馆”(母范天下主题馆<中华贤母文化博物馆>、陶然园、岳氏名园、金戈铁马苑)等。

  陶渊明纪念馆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_贤廉门风越千年

陶渊明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沙河街东北隅。整个馆区占地面积40余亩,由纪念馆、陶靖节祠、陶渊明墓三部分组成,附有归来亭、碑廊、洗墨池、柳巷等景点。整体属明清时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骆驼式山墙、飞檐翅角、抬梁式砖木结构,古朴典雅。馆内小桥流水、大树参天,环境十分清幽。现纪念馆主要开辟了两大基本陈列: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展出陶渊明生平业迹、活动路线、遗迹图片、大事年表以及历代各种版本《陶渊明集》、中外专家学者陶学专著等;九江县历史生物陈列,展出九江县上自商周下迄明清的历史文物精品,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墓葬品。

  陶氏家规家训

  陶氏一族在繁衍生息中一直注重教育子孙,培育优良门风。古有陶母湛氏“封坛退鲊”,教子谨小慎微,养成廉洁操守;陶侃言传身教,“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教人珍惜光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渊明则留下一些教子诗词和家书,如四言《命子》诗,通过历述陶氏先祖功德、祖辈光荣来激励儿子将来要成为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人生事迹、为人品性和思想精神深刻影响着陶氏后裔。从南朝开始,陶氏家族已经对家族历史有了一些简单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陶渊明的后代陶茂麟曾经编纂过陶氏家谱,但内容比较简略。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陶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家谱,也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家规,后明清两朝又不断修订完善,到光绪年间基本成型。陶氏家规家训现存主要版本有光绪丙午年《浔阳陶氏宗谱》列出的十一条家训和光绪丙戌年《浔阳陶氏宗谱》列有祖训家规二十条,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视频脚本   

贤廉母范 堪当世传
——从陶母教子到陶氏家训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贤德、母教、慈幼、仁智”为主要内涵的贤母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深深融入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母亲,以其谆谆言行、深明大义的宽厚情怀,哺育着一代代优秀的华夏儿女,铸造了一座座高耸的文化丰碑。

  江西九江,古称浔阳。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谱写了一曲润物无声却又波澜壮阔的贤母之歌,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中华“四大贤母”之一,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

  在以父为尊、以夫为尊的封建社会,家族的发端普遍记载在男性身上,而陶母不但被公认为是浔阳陶氏的始祖母,她的精神和事迹更是被后人写进家训,编入宗谱,成为陶氏族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那么,陶母教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她对陶氏后裔以及后世家庭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_贤廉门风越千年

中华贤母园内“母子情”主题雕塑

  陶母教子

  《晋书·列女传》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

  风雪漫天之日,鄱阳孝廉范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陶侃年轻时做过寻阳县吏,负责监管渔业。有一次,他托人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陶母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

  贤廉母范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吴国富:

  陶母教子留下了两个经典故事,这两个故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贤”,就是贤能的贤,贤德的贤,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精神。这种“贤”的教诲,对陶侃日后成就他平定叛乱、扶助国家的大业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个字就是“廉”,廉洁的廉,这种廉洁其实也是让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品质。

  贤,可以成就大我;廉,可以超越自私。在陶母的言传身教下,陶侃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成为匡扶东晋王朝的一代名臣。

  伟大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是桃花源理想的创造者,更是陶母精神的重要承袭者。陶渊明一生穷困,却能心无他物,坚守情操,堪称后世学习的楷模。

  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馆长 王义华:

  陶渊明是陶侃曾孙,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陶渊明清风高节,淡泊名利,乐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精神与陶母“交贤德之士”的教导一脉相承。

  如今,陶氏后裔在祭祀陶渊明的时候,总忘不了讲述陶母的故事。陶母和陶侃,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家族:浔阳陶氏。浔阳陶氏是陶姓中最多的一支,遍布全国各地,人数达几百万,仅九江地区就有大大小小五十余处聚居点。他们世代祭祀陶侃和陶母,迄今还留有“龙溪古庙”的石匾。

  陶氏家训

  众多的陶氏子孙,从陶母教子的故事中总结出精神,编写成家训,在家族中世代传承。《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

  “贤”和“廉”是陶氏家训的精髓。“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则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

  陶氏第62代后人 陶烈江:

  将陶母精神和事迹写入《陶氏家训》,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家族繁衍。千百年来,《陶氏家训》已成为陶氏后人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世代坚守的人生信条。可以说,《陶氏家训》对于我们浔阳陶氏整体精神生态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小时候我经常听父亲教我们怎样做人,还强调这是老祖宗在家训里规定的,使我感到肃然起敬。

  陶氏家训,代代相传,造就了许多陶氏后人。据《陶氏史记》记载,唐宋以来,浔阳陶氏考取进士者共75人,文武举人者约182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廉洁为官,谨守法度,赢得后人的景仰与赞誉。

  后世榜样

  陶母教子的精神,不仅滋养了陶氏后裔,也成为无数家庭的精神财富。中国历代都有对陶母的传诵,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诗词歌赋。

  唐代浩虚舟的《陶母截发赋》声情并茂;宋代刘克庄以陶母作比,歌咏贤母:“诲子如陶母,持身如伯姬。”明清时期,陶母更是成为贤母教子的典范,《女范捷录》说:“是以孟母买肉以明信,陶母封鲊以教廉。”《弟子规》则用“陶母还鱼责子”的故事,教育儿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吴国富:

  陶母提倡的“贤”和“廉”的精神,饱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事实上影响了整个民族,在后代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母亲,2011年九江县打造了一个贤母文化主题公园——中华贤母园,园内专门建有介绍陶母事迹的母范天下主题馆和陶然园,以及弘扬陶母精神的思贤路、廉心湖等,再现了陶母贤德慈幼的一生。

  岁月悠悠,历经千年洗礼与传承,陶母已然成为一座丰碑,镌刻着中华女性的崇高和伟大。陶母精神必将为人们铭记和传扬。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_贤廉门风越千年

归来亭

  ●陶氏家规家训摘编

  为官不可不廉

  陶公少时作鱼梁①吏,尝以坩鲊②饷母。母封鲊付使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摘自刘义庆等《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注释】

  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土石横截水流,留一缺口,让鱼随水流入竹篓一类器具中。

  ②坩鲊(ɡān zhǎ):坩,陶土制成的盛物器皿;鲊,腌制的鱼。坩鲊,指一坛子腌鱼。

  ③使:送坩鲊的人。

  【译文】

  陶公(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鱼梁的小官,曾把一罐子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那罐鱼,交还给送来的人,又写了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

  修身不可不诚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其励志勤力,皆类此也。

  ——摘自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

  【注释】

  ①甓(pì):砖。

  【译文】

  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恐怕会难以担此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

  齐家本于修身。身也者,祖考①之遗体②而子孙之观型③也,继往开来,担当世道,皆于是乎赖之。故必敬以持己,恕以及人,三畏④儆心,四知⑤接物,庶身端心诚,合族有所准则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祖考:祖先。

  ②遗体:相当于“遗产”之意,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③观型:指行为准则。

  ④三畏: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四知:指明明白白做人。语出《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

  【译文】

  管好家庭,必须以修身为根本。一个人的修养,体现了历代先祖留下的精神遗产,体现了昭示子孙的行为准则。继承传统,开拓未来,担负社会责任,都有赖于一个人的修养。因此,对自己必须要求严格,对待他人要仁爱宽恕,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来警示自己,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原则来接人待物,这样才可以做到心地诚实、为人端正,使整个家族的行为都合乎规范。

  教化不可不明

  礼义廉耻,谓之四维①,制心②以礼,制事③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四维张而家声大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四维:指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

  ②制心: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意念。

  ③制事:处理事情。

  【译文】

  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用“礼”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意念,用“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获取钱财不违背“廉”的原则,言行举止不违背“耻”的原则,能做到如此,则社会教化得以盛行,真正的儒者就会出现,四个根本原则得到彰显,而家族也会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了。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_贤廉门风越千年

陶靖节(渊明)祠

公道不可不彰

  是非曲直,如泾渭攸①分,何难鉴别?但僻于情则抑于理②,知之而不言,言之而不尽,或畏势避难③,袖手坐观,任其恣意横行,莫知所惩④,酿成大患,或至倾家,或至辱亲,皆缘公道不彰故也。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泾渭攸分:泾渭分明,指清浊分明。

  ②僻于情则抑于理:指偏重于情感好恶,就可能会损害公理。

  ③畏势避难:指畏惧权势、知难而退。

  ④莫知所惩:没有人来惩罚或抑制。

  【译文】

  是非曲直,就好像泾渭分明,岂不容易辨别?但人们往往被情感偏好所左右,导致不明白是非、不主持公道,或者知道也不说,或者说一半留一半,或者畏惧权势、知难而退,袖手旁观,任凭恶人横行,肆无忌惮,以致许多人因不明事理而酿成大祸,或者倾家荡产,或者辱没亲人,这些都是因为公道不彰显的缘故啊。

  法度不可不守

  陶侃尝①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②,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摘自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

  【注释】

  ①尝:曾经。

  ②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并且惩罚了他。后来,老百姓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国家三尺①,焕若日星,甚可畏也。一举一动,皆循乎理,庶免于戾②,否则自干宪典③矣,于人何尤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三尺:指国家法律。

  ②戾:犯罪。

  ③自干宪典:自己触犯法律。

  ④尤:怨恨,埋怨。

  【译文】

  国家法律,如同日月星辰,明白清晰,不可亵渎。一举一动,都应当遵循道理,才能免于犯罪,否则自投罗网,自己触犯法律,有什么理由埋怨别人呢?

  诗书不可不读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摘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译文】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_贤廉门风越千年

夕阳下的中华贤母园

  ●专家观点

  陶氏家训,教子育儿的经典

  家族兴则国家盛,国家盛则民族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生活群体,众多家族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因此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到了现代社会,稳定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成功与否更是有着极大的作用。陶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其家族文化和家规家训有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陶氏家训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历史上的名人家训很多,但陶母、陶侃、陶渊明三者结合形成的名人家训,却有它的独到性。这种家训,可谓是家庭生活、社会事业、文化思想相结合的统一体。陶母的家教,促使陶侃建立了赫赫军功,成为一代名将;而陶渊明又从人品、诗品、文化思想方面,丰富了陶氏家训的内涵,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统一。陶母的贤能智慧,陶侃的勤勉忠诚,陶渊明的仁义宽厚,三者相互结合,在家训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既针对家庭、又切合实际;既脚踏实地、又意义深远的教育经典。

  在广泛的社会传播中,他们创造的文化不断得到认同,人们不断探讨、挖掘其中包含的深刻意义,并且将之运用于众多的家庭教育实践之中。如此一来,陶母的教子典故,甚至陶氏家族创造的文化,就成为历代人用来教育子女的教材和范本。明清以来的陶氏家规,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当陶氏后裔在家庭中接受陶母、陶侃、陶渊明等先祖精神的教育之后,到了社会上,也会感受到社会上用陶母、陶侃、陶渊明精神教育他们的浓郁文化范围,这体现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致性,也表明陶氏的家庭教育既有家族特色,十分亲切,又与社会教育水乳交融,高度一致。

  其次,陶氏家训历经时间的洗礼和检验。

  陶母、陶侃、陶渊明三人,是促使陶氏家规家训形成的核心人物。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这三位名人创造的文化,经过了无数次检验。

  陶氏家规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的,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陶母教子的两则经典故事;陶侃训导他人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爱惜农桑等;陶渊明教导儿子“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这些先祖教诲与明清以来出现在陶氏家谱中的家训家规既一脉相承,又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整体,凝聚了历代陶氏的集体智慧。它们既与陶氏家族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又体现了超越时空的共识和真理。

  总结起来,陶氏家训既是名人家训又具有通用性,这不仅保证了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后代中发挥作用,也使它成为不同家族乐意接受和借鉴的规训,并使陶氏家族教育与社会教育保持统一,从而为陶氏的家族教育获得成功提供了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龚斌)

标签:江西 九江 陶渊明 门风 千年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