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散文家、名臣舒元舆的《陶母坟板文》:
常母之道,恩胜威,威不胜恩。而常子之性,偏以骄,出由此也。偏气袭正气,正气败绩。故往往恩过骄过。而闺门间有触命抵教,磨去法用者相半。古孟-氏母警戒若此,乃首以兼教子轲,轲三变而至于道。相后近千年而陶之母亦以兼教子侃,侃还至于道。慈容俨俨,离立相望;中央寂寥,希孟或稀。
太岁在卯,小子汛彭蠡,见谢灵运石壁。壁东南行百步许,有高坟嵯峨。坟前有碑,书迹照湖。小子蹶起疾眩视之,则陶母之字存。及落帆之陆,修式格礼,以为父母教子,人伦不逃义方。然父之教,主于兼之,言威恩不偏胜,偏胜者,或骨髓间有秦晋之谬。故州吁石厚变为贼敌,非父子耶?且母之教,偏在慈,夫以兼教,尤有乡者之谬以偏,教而无乡者之谬或鲜矣。英英哲母,煦化成之,成之中而能以其子归其有极,是以陶家肥而晋家亦肥。鸿声芬馥,扑染他类,肯使专司晨索家之疵到吾听乎!
呜呼!贤母之风,可以卓往赫来,为千万年光。坟版不书,岂斯意耶?徘徊耸慕,纂成斯文。辞曰:彭蠡之滨,峨峨高坟。有晋陶君,哲太夫人。前瞻千年,卜孟为邻。后千万年,卜谁为邻?西江悠悠,东湖滔滔。彭蠡有竭,斯坟更高!
作者: 舒元舆(791-835)
作者簡介
浩虛舟,長慶二年(822)進士及第,後又中宏詞科,仕歷不詳,擅長賦頌。《全唐詩》存詩1首。
以下是将《陶母坟板文》翻译成现代文的内容:
关于母亲的教育之道,通常恩德要胜过威严,而威严不能胜过恩德。然而,有些孩子的天性却偏向骄纵,这往往是因为母亲在教育时过于溺爱,导致恩德过度。这种偏爱的气息会侵袭到正直的气息,使正直的气息受到挫败。因此,常常会出现恩德过度导致孩子骄纵过度的情况。而在家庭内部,有时会因为触犯命令或违背教诲,而使得法律或规矩被削弱或忽视的情况,这样的例子占了一半。古代孟子的母亲就是这样警戒的,她首先以兼教的方式教育孟子,孟子因此三次改变,最终达到了道德的境界。相隔近千年后,陶侃的母亲也以兼教的方式教育陶侃,陶侃也因此达到了道德的境界。她们慈祥的容颜庄严地矗立着,相互遥望;而在她们之间,却是一片寂寥,像孟子母亲那样贤德的母亲或许已经很稀少了。
在兔年,我(舒元舆)在彭蠡湖游玩时,看到了谢灵运所题的石壁。沿着石壁向东南行走大约百步,有一座高耸的坟墓。坟墓前有块石碑,上面的字迹映照在湖面上。我猛地站起来,快速地眩晕地望去,只见上面刻着“陶母”的字样。等到我落帆上岸后,我恭敬地行了礼,认为父母教育子女,是人伦关系中不能逃避的责任。然而,父亲的教育主要在于兼顾威严与恩德,不能偏胜一方。如果偏胜,那么可能会在骨髓之间产生像秦晋那样的谬误。所以州吁和石厚才会变成贼敌,他们难道不是父子吗?而且母亲的教育主要偏在慈爱,如果用兼教的方式,那么那些原本可能因为偏爱而产生谬误的情况就会减少很多。陶母这位杰出的母亲,用温暖的教育方式成就了陶侃,使他在成就中能够回归道德的极致。因此,陶家繁荣,晋家也因此繁荣。她的名声像鸿雁之声一样芬芳馥郁,感染着其他人,我怎么会让她专门负责早晨寻找家中的瑕疵并向我报告呢!
唉!贤德母亲的风范,可以卓越地影响过去和未来,为千万年增添光彩。如果墓碑上不记载这些,那难道是符合我们的意愿吗?我在此徘徊并深感敬仰,于是编纂了这篇文章。文章写道:在彭蠡湖的岸边,有一座高耸的坟墓。这是晋代的陶君,他伟大的母亲。向前看千年,她与孟子之母为邻。那么向后千万年,谁又会成为她的邻居呢?西江水悠悠流淌,东湖水滔滔不息。即使彭蠡湖干涸了,这座坟墓也会更加高耸!
希望这个翻译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陶母坟板文》的内容。
这篇《陶母坟板文》是唐代散文家、名臣舒元舆为陶侃之母所写的一篇墓志铭性质的文章,主要赞颂了陶母的教化之功以及她对陶侃成长的深远影响。以下是对该文的解读:
文章开篇即提出“常母之道,恩胜威,威不胜恩”的观点,强调母亲在教育子女时应以恩德为主,威严为辅。接着,作者指出陶侃之子性偏骄,这是由于母亲在教育时恩过骄过,导致正气被偏气所袭,正气败绩。但作者又举出孟母兼教孟子,使孟子三变而至于道的例子,以及陶母亦以兼教子侃,侃还至于道的史实,说明兼教的重要性。
随后,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彭蠡湖畔见到陶母墓碑的情景,表达了对陶母的敬仰之情。他认为,父母教子,人伦不逃义方,即教育子女应遵循正确的道义。而父亲的教育应兼顾威严与恩德,不偏胜一方,否则可能导致子女走上邪路,如州吁、石厚之变。母亲的教育则偏在慈爱,但若能兼教,则能减少谬误。陶母以兼教之法,使陶侃成为贤臣,不仅陶家受益,晋家亦肥。
文章最后,作者以诗化的语言赞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