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文集

《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点校说明

时间:2005/12/5 11:19:00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1114  评论:4
内容摘要:湛若水,初名雨,字符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生於明宪宗成化二年,卒於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年九十五(1466-1560)。湛若水青年从学於陈献章(白沙,1428-1500),中年与王阳明(1472-1529)共同提倡圣人之学。其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但源远流长,为明代儒学重要流派。除了...

《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点校说明
湛若水,初名雨,字符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生於明宪宗成化二年,卒於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年九十五(1466-1560)。湛若水青年从学於陈献章(白沙,1428-1500),中年与王阳明(1472-1529)共同提倡圣人之学。其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但源远流长,为明代儒学重要流派。除了思想外,湛氏对明代书院教育有重要影响,其著作亦为研究明代政治社会的重要资料。
湛若水著作甚富,专书不计,文集的刻本流传於今的有:
1.《甘泉先生文录类选》二十一卷,嘉靖九年刻本,今藏日本内阁文库。
2.《甘泉先生文集》四十卷,嘉靖十五年刻本,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有收藏。
3.《泉翁大全集》八十五卷,嘉靖十九年刻,万历二十一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4.《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5.《湛泉先生文集》三十五卷,万历七年刻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6.《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二卷,有康熙二十年、同治五年两种刻本。
湛若水文集版本流传至今者虽然不少,但除了最后一种外,皆属珍藏善本,读者利用为难,而除了第三、四种为全集外,其余皆属选集,这些情况都造成研究上的不便。笔者鉴於国家图书馆藏有湛若水两种全集的优势,以及电子文献对研究的突破,自民国八十五年起针对国家图书馆的两种全集本进行点校与建立电子文件,这项工作虽然在三年内大体完成,但校对、修改、以及加入汉籍电子文献数据库等等后续工作,仍然相当繁重,或作或辍,迄今终於完成。
国家图书馆的两种全集虽然包括了湛若水所有散篇著作,但分别刻於湛若水七十五岁及九十岁,至於其去世前五年的文章则未能收入。据万历七年本的引语:「有《大全》、有《续集》、有《再续集》。」这五年间的文章应收在已亡佚的《再续集》中。为此,笔者将康熙二十年本中溢出《大全》、《续集》的文章,以及湛若水的传志等生平资料作为附录,稍补《再续集》不可得见的遗憾。
本点校工作系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泉翁大全集》点校与研究」(NSC86-2411-H-001-032)、「《甘泉大全正续编》点校与研究」(NSC87-2441-H-001-003)的成果,谨此志谢。国家图书馆的两种藏本有不少缺页与模糊不清之处,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教授协助核对北京所藏几种善本,补出不少缺漏,并将二书的标点检查了一遍。林耀椿、翟世芳、陈琪瑛、刘美智做第一次点校,张佑珍帮忙校对,郑秀卿协助行政工作,计算中心张佩宜协助汉籍电子文献的建置。对诸君的热心协助,并致谢忱。
钟彩钧 民国九十三年五月於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泉翁大全序

吾师甘泉先生倡明斯学於时。四方学者各以其所●见先后编次,或自刻於其乡,以淑诸人。散漫不一,年久易亡。后有作者,其考弗究,不能不重贻无极之疑。垣奉上命,按兹岭南,与少汾(洗)[冼]子遍访同志,乃得十有九册,八十五卷,汇梓於朱明书院,谓之大全,以其全集诸子之所录也。而先生之学之全体,见於语默辞受、仕止久速之间者,亦在兹矣!亦在兹矣!夫道无多少,亦无小大,语默辞受,仕止久速,无先后,亦无彼此,而求之以其●也。何居?曰非以其道也,以言先生之学道者●●●●身也。非以其学也,以言观先生之者之以会●●●犹之天地然,观天者以春,观地者以冬,冬与春焉,尽之矣。然必合春、夏、秋、冬四时以为言者,见天地之全体,自元至贞,流行而不息也。观先生之用者,以语以受以仕以久,观先生之体者,以默以辞以止以速。四者观其一焉,尽之矣。然必合体用始终彼此以为言者,见先生之学之全体,自少至老,流行而不倚也。是故不观归鲁,则栖栖者佞矣;不观无言,则终日言者支矣;不观辞万钟,则后车数十乘者泰矣。归与不归、言与不言、辞与不辞,时也;一辞一受、一言一默、一归一出之间,阖辟交成者,[中]也。中即天理别名。自孔、孟、周、程、而后,知此懿者,鲜矣。[先]生崛起数千百载之后,痛斯道之失传,遂毅然以兴起为己任。虽其所得於白沙、阳明师友之间者,固有所自;至其潜心默会,洞见道体,以上接精一执中之传,则有非诸儒所及知者。故其学以理为至,以勿忘勿助,不著丝毫人力为功。止至善者,止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言行顺应者,言行乎此者也。至近而远,至博而约,即事而理存焉,即体而用在焉,体用而中见焉,即中而功夫不外是矣。是故观先生之问辩,与其欲无言欲无作文之类也,语语默默,全体之中焉见矣。观●●●从者数百,与其辞赙、辞有司之馈之类也,辞辞●●●。[全]体之中焉见矣。观先生之居樵,与其应召出,出而求归之类也,而其仕止久速,全体之中焉见矣。中无不在,观者或昧焉,故不得不集其全以示之。见其全焉,虽一言至道可也。若徒以文求之,斯末矣。先生所著,有古文小学、遵道录、白沙诗教、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易经传测、学庸训测、圣学格物通,此则各为全书云。皇明嘉靖十九年,季秋朔后二日,赐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门人新安洪垣撰。



泉翁大全文集序
奉敕提督南畿学政山西道监察御史门人余姚闻人诠撰

闻人子曰,书以纪言也,言以达意也。是故有德者必有言,德成则言不期文而自文矣。有刻甘泉先生文录於维扬者,间尝取而阅之,渊渊乎!至理之言也,道德显矣。而辑之者若漫而无纪也。有刻樵风於嘉禾者,沨沨乎!乐进之言也,情性顺矣,而辑之者若举而未备也。有刻两都风咏於吴门者,便便乎!时出之言也,感应通矣,而辑之者若偏而匪全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而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而后货财殖焉。先生之学,随处体认天理,片言单词,罔非斯道之发,固无俟於博求尽取。犹之为卷石勺水焉耳矣,学者窃睹一斑,未必不为坐井之见,固不可谓之非山与水,欲求见夫宝藏货财之兴殖,则眇焉无所於得。是故君子之志於闻道,每恨无以窥见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诠窃忧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简、乡进士沈子珠,博采精较,汇类编摹,去分部之烦,合诗文之粹,定为内外两编。会同统异,若网在纲;以帙叙年,如鱼在贯。先生身体力行之实,立言垂训之意,灿然明白。诠举而伏读之,乃知古今圣愚,本同一性,随处体认天理之外,真无余学。内编所载,说理为详,而子臣弟友之道无不尽;外编所载,纪事为悉,而鸟兽草木之类无不该。大之则有以尽天地之变化,小之则有以穷万物之幽微。远不御,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登太山而小天下,观於海者难为水。集诗文之大成,阐德礼之精蕴,夫岂卷石勺水而已哉!读之余月,肉味俱忘,犹惧所传之不广也,仍命江都学火生增刻梓,寘诸新泉精舍,俾来学者咸得有所宗云。时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

泉翁大全后序

大巡觉山洪公辑泉翁大全成,俾章校督入梓,因得熟读之。油然喜,喟然叹曰:「天下后世可无此文也哉。」夫道以文显,亦以文传,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文固不可废也。我泉翁先生应运而兴,不由人力,洞悟道体,主盟正学,涵养充粹。其为文也,发挥本体,不待安排;而其为教也,指天理为吾心中正之体,以勿忘勿助为吾人体认之功。千百年来,道学之传,先生盖大有功焉矣。章蚤失学,长从刘晴川先生讲求阳明先生之学,迨薄宦入广,适先生致大●●●讲学天关,亲领教旨,恍若有得,又惧其教●●●●则於此书之刊布,安得而不殚摅心力,亟亟图成,以佳惠后学耶?书凡八十五卷,首樵语为一卷,教之始也。次新论,次知新后语,次二业合一训,次大科训规,次雍语,次燕射礼仪,各为一卷。诸类文集为五十九卷,新泉问辨录为四卷,问辨续录为四卷,问疑录、金陵问荅、金台荅问、洪子问疑录,各为一卷。杨子折衷为三卷,参赞事略为二卷,厘正诗小序为一卷,归去纪行录为末卷,教之终也。噫!先生盛德大业在天地间,一言一动,无非至教。四海之远,百世之下,得其文而读之,宁不有感发而兴起者乎!然斯道之兴废无常,是不能不深望於天下后世之君子。观者当知觉山公之深意,与泉翁之苦心云。嘉靖壬寅岁中秋之吉,门人邵阳陈大章顿首谨书。
 

标签:北京大学 北京 明宪宗 广东增城 王阳明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