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源流

湛姓人说湛河

时间:2018/10/18 23:36:44  作者:湛高约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686  评论:1
内容摘要:湛姓人说湛河湛河,古为湛水,如今是平顶山市的母亲河。我对湛河情有独钟,当两脚慢步湛河堤岸,总有一种思念、崇拜、敬仰之情。河水悠悠流趟,两岸整洁清爽,树木陪伴绿色走廊,河水闲静波光闪耀。进入傍晚后的夜间,从桥的彼岸观赏河桥相融中装饰的五彩灯光,演绎着时空不同色彩缤纷的璀璨光芒,让人流连忘返。白天人从空中俯视它犹如一条银色...

湛姓人说湛河

湛河,古为湛水,如今是平顶山的母亲河。我对湛河情有独钟,当两脚慢步湛河堤岸,总有一种思念、崇拜、敬仰之情。河水悠悠流趟,两岸整洁清爽,树木陪伴绿色走廊,河水闲静波光闪耀。进入傍晚后的夜间,从桥的彼岸观赏河桥相融中装饰的五彩灯光,演绎着时空不同色彩缤纷的璀璨光芒,让人流连忘返。白天人从空中俯视它犹如一条银色的巨龙,一年四季分分秒秒伏卧在平顶山的腹部,成为平顶山非常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它与周围的山水相依,与香山寺相望,与鹰城城市相容,遐想着平顶山人民美好生活的未来,鼓舞着平顶山人的精神和梦想。湛河从源头马跑泉的马起营村一路穿越新华区再进入湛河区为止,全长42.3公里,只有长江河流的一百五十分之一公里长。但湛河水平稳,水质四季清澈见底,不干涸,长流不息,发挥着有效的灌溉作用,成为中原地区种粮的重要灌溉水系,还被列入典籍铭记之中,与颖水河流并列其中进行统计,可见古时候湛水河的重要地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记载:“河南曰豫州,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荥雒,其浸颍湛”。“职方氏”是“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周知其利害”之官,要把握天下九州的山川河湖、田土物产、人口牲畜等自然资源状况。“浸”指灌溉效益好的水系。早在夏商周三代,湛水就是一条灌溉效益颇好的河流,此后,唐宋两代,湛水的灌溉之利仍发挥着不错的效益,蒲城店遗址作为湛水流域的重要聚落,照样繁盛。明清时期,湛水的灌溉效益有明太祖命人在湛水流域广开屯田为证。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特下诏书,命总兵葛川率其部属到河南汝州大兴屯田。充分证明该地区因得湛水灌溉之利,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盛。不管风云沧海多变化,湛水始终悠闲地与平顶山这块沃土相依,随时浇灌这里的田土,让禾苗春天壮,夏天绿油香,丰收秋到粮满仓。

而,昔日的湛水有着厚重的人文文化,有着亘古不变的文化历史。平顶山有不少学者专家对湛河名的来历进行过探讨、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贤士学者说:湛河为什么以“湛”字为名?从字形上说,“湛”乃“水甚之象”。从字义上说,“湛”有“水深貌”之意,有“澄澈”的意思。历史上湛水这条河流之所以“水深”、“澄澈”,应该说与其全流域生态植被优良,水土涵养得好有密切关系。在描述湛水与当地带湛符号时,可能学者们联系得最紧密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有《湛阪之战》,源自《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有湛阪,还有《路史》云: “河阳轵有湛水傍有湛城襄十六年有湛阪以为襄城之昆阳北有湛水后有湛氏”。再进一步说,根据田野调查所得信息,明朝初年葛川所部一支扎下东王营屯田的时候,这里原本就有一个村寨叫“湛寨”,里边居住着湛姓居民。屯田营房建在湛寨以北。这个湛寨和湛姓居民一直存在到解放前。写平顶的历史文化时都会把“湛阪”、“湛水”、“湛寨”等等联系起来。但谁又会想到湛河与湛姓人有关联,又有谁会想到所有的这些带湛的符号都与湛姓人有深深的情感,谁也不会想到平顶山有过夏王朝少康帝王的足迹。这一切恐怕只有湛姓人来解释,说得清。湛姓祖先在平顶山的文明文化隐藏了数千年,隐含着非常厚重湛氏文化历史。揭开湛氏的历史,将为平顶山历史文化增光添彩。

对湛氏来历的记载,南宋的《百家姓》中有注释:“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湛氏排在103位,在氏姓排位上是很靠前了,可见湛氏在当时的地位不一般。从《百家姓》中的注释可知,湛氏是改姓而来,是由斟灌氏改氏而来。为什么斟灌氏要改氏,后来很多典籍书进行了陈述,是夏王朝的一次战争,斟灌氏灭亡,斟灌氏为了避害而改氏逃亡。那么湛氏改氏逃亡,逃亡到什么地方,后来的湛氏不得而知。2017年底至2018年初,我们外地湛氏来到平顶山寻根,在巧合中找到平顶山宝丰县闹店镇西杨庄村的湛氏,后又找到王营村的湛氏。王营村湛氏介绍说湛氏祖先是“兵落脚”,还有湛氏家里有张族脉图,第一位就排的是“战士”。这个信史告诉我们,“兵落脚”、“战士”就是湛姓人的祖先。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湛氏由斟灌氏改氏逃亡的第一次落脚之地就是平顶山宝丰。要把这个湛氏根源说清楚,还得从夏王朝的动荡故事说起。

一、             夏王朝姒太康失国使姒姓诸侯国灭亡

4000多年前有一个王朝叫夏王朝,也称为姒姓王朝。夏王朝的第一王是禹,称夏禹或

姒禹,就是治理黄河水的禹。因夏禹治水有功,人民称夏禹为大禹,伟大的禹,或称大禹为治水英雄。夏王朝的第二任王为禹的儿子夏启,夏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数达几千年之久。自从夏王朝第三任王开始,夏王朝就开始衰败。起因是夏王朝第三任王姒太康误国,不理朝政,日日逍遥于游玩田猎之中,有时一月不归,激起夏民怨言。一天,太康不务政事的事情传到有穷氏后羿,后羿就是传说中射日的后羿。后羿是有穷君,是夏王朝时期的一个诸候,以游牧为特点,活动范围十分宽广。后羿崇拜禹,信服夏后氏王朝。听说太康不务政事后,在姒太康行猎时,把姒太康拒于洛水对岸,不得回朝,典籍记载是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从此姒太康失去国王,夏王朝被后羿取代。后羿代政几年,根据大臣们的意见,又另立姒太康的兄弟姒仲康为王。姒仲康为王之后,一心想把后羿掌握夏王朝的权利夺回来,掌控在自已手中。姒仲康雄心勃勃地组建兵力,准备与后羿一拼搏。但在功打过程中,后羿的有穷氏兵力强大,姒仲康被打败,反被后羿推翻软禁起来,姒仲康困郁而死。姒仲康死后,后羿又另立姒仲康的儿子姒相为夏王。虽然,姒相是夏王朝的王,但只是一个空架子,是虚位,没有实权,夏王朝的政权全被后羿控制,姒相无法与后羿抗衡。姒相当王不久,就被后羿逼逐商丘。《通鉴外纪》:“相为羿所逐,居商丘”。

姒相被后羿逐商丘不久,就开始征伐夷人。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征夷,历史典籍中没说,古代的或现代的贤士和专家都有着疑问,但都不知所以然。根据湛氏所站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是姒相王的一次谋划。为什么呢? 姒相王被后羿逼逐走,姒相王往何处去?不可能就在濮阳地盘上,也不会往洛阳方向走,只有逼迫到商丘,因商丘有亲姓戈国。姒相王到了戈国后,左思右想斗不过后羿,再加上后羿身边有不怀好意的后羿的宠臣寒浞作怪,即使姒相封了王也无权力,权力被架空,就是到了戈国也无法安身,随时处于危险的地步,后羿始终要找姒相的麻烦。再加上姒相没有自己的手段,没有霸气的性格,姒相是比较温和的国王。然而,姒相王虽生来温和,但到了戈国后也有一个谋划。姒相王的这个谋划就是想把亲姓集中到一个地域之内,让后羿无法与之相斗,甚至让后羿听从自己的摆布。那么姒相王想到的是那一个地域呢?想到的就是胶东半岛。当时在胶东半岛有两个亲姓国,一直防守着夷人的一举一动,维护着夏王朝的稳定,也是两个边疆国。这两个国就是斟灌国和过国,两国都是姒姓国,他们分布在两个地方。斟灌国离寿光40里,过国在东莱州(掖地)。姒相王想好这个谋划之后,就以征夷的名义向大臣们说,并得到后羿的同意。姒相王的这一谋划,后羿和大臣们是不会想到的,所以姒相王元年开始征夷。

虽然夏王姒相以征夷的名义达到了目的,但还有一个人也达到了目的。这个人就是后羿的宠臣寒浞,他是积极支持征夷的,因为他有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就是杀羿弑相,霸占整个夏王朝。

在征夷时,姒相王带上两个亲姓,当然是保护姒相王的两个亲姓。这两个亲姓一个就是洛纳(偃师二里头)的斟鄩国的斟鄩氏,一个就是商丘戈国的戈氏(古籍记载,戈国在宋与郑之间,应该临近宋),还有拥护相的一些夏民,也算是沾亲带故的夏臣和夏民。另一支就是后羿的主力有穷氏军,随军的有寒浞和逢蒙,还有大臣。

 姒相王领着亲姓军事力量就开始从商丘的戈国出发。另外一支军事力量是后羿领着从濮阳出发。两支军队汇合后挥师首发征河南东北部的淮夷,然后继续挥师前进征讨畎夷。淮夷与畎夷都在一个方向上。征畎夷后,夏师已经处在东方,进入如今山东的东南部。再往北就到了北海平寿、寿光东的胶东平原,也就是风夷、黄夷的地域。风夷和黄夷也是征讨的对像,所以,夏师征完淮夷、畎夷之后,就是征讨风夷和黄夷,只用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相元年征淮夷、畎夷,相二年征风夷和黄夷。《古本竹书纪年》载:后相“元年,征淮夷、畎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九年,相居于斟灌”。今本《纪年》旧注:“斟灌之墟,是为帝丘 这时,斟灌国已经是帝王从事政治活动的王国,成为夏王后相的政务中心。
       姒相王居斟灌,与姒相王同路的两个亲姓斟寻氏军和戈氏军也在斟灌国附近安营扎寨。斟鄩氏军扎寨潍坊附近(也是白浪河附近),戈氏军扎寨北海,与斟鄩氏军相距100里左右,与过国也距100里左右。就这样,姒相王随时被四国保护着,后羿失去控制姒相王的权力,姒相王的谋划基本达到。这时夏朝的政治中心已经从中原转移到山东的中部。夏王姒相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后羿也不敢对姒相王指手划脚。因为姒相王的背后有四股力量。从此,斟灌国也成为夏王朝的帝丘,也就是夏王朝从事政治活动的地方就叫帝丘。

在征夷前后,后羿代夏政,逐渐沉浸在“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之中。身负重任的关键时刻,却疏远了自己亲信、贤臣,而宠信心怀叵测的寒浞,把寒浞以为己相,从此寒浞处于相位。但寒浞并不以相感恩。就在后羿东征后不久,寒浞唆使一个部落首领逢蒙,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寒浞的好友,将后羿杀害,把后羿剁成肉馅做成馍,命令后羿的有穷氏吃,不吃的当场就得死,吃了也会毒死。寒浞杀害羿后,霸占后羿妻子,并生下两个儿子浇与豷。寒浞等到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心怀政治野心的他开始谋划霸占整个夏王朝。寒浞杀害后羿之后,还没有能力霸占整个夏王朝,因为斟灌氏、斟寻氏、戈氏和过氏四支力量强大,寒浞只能与夏民和睦相处,取得后相的信任。寒浞看到儿子们长大,而且浇力大无比,能荡舟。等机会一到,兵力强大之时,寒浞开始命令儿子浇首先攻打斟灌国。《史记》中有记载:“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姒相在斟灌国居住,知道寒浞杀后羿的事,但姒相想有斟灌氏、斟寻氏两支枭雄围绕在身边,另外还有戈氏和过氏助阵,再加上姒相与启、太康、仲康不一样,重德行,并主张与夷人和睦,共治夏朝,所以在姒相王二十年,夏朝稳定。但二十年后,寒浞想的是要整个夏王朝,就派儿子浇突然攻打斟灌国,一次不行二次,城外战争和攻城相结合,后来寒浞派儿子豷切断斟寻氏与斟灌氏的联合,分头吃掉斟灌氏与斟寻氏。经过激烈的战争,斟灌国城内兵力不足,而寒浞的兵力更加强大,斟灌国成为败势。

姒相王亲眼目睹斟灌国败势已定,斟灌国亡夏王朝亡的局面。就在这紧要关头,后相想到自己的妃子后缗正怀孕,要人保护逃亡到她的娘家有仍国。急于后缗逃命之时,后相命令大臣挑选几位斟灌氏勇士,马上改氏,避免路途各个关卡盘问追查。因此,约定把斟与灌去斗去雚,合成为”,湛与战同音,意思来于战争,从此“湛氏”就产生了。这样改主要是使湛氏后人记住,湛氏是由斟灌氏而来。

改姓后的湛氏马上保护妃子后缗出城逃亡。因东城门是寒国方向,是寒军首攻之门,湛氏护送后缗从西城墙下的墙洞中爬出,再经护城道出逃(这是城墙预防地道洞,并不是传说中的狗洞),经过400多公里艰难的路程后到达有仍国后缗娘家,就是今天的济宁市金乡县。湛氏在保护后缗逃亡十几天中,斟灌国被寒浞兵屠城,斟灌氏全部牺牲,相被杀,从此斟灌氏这个氏就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接着寒浞的浇兵和豷兵汇合攻打斟寻氏,斟寻氏全败在白浪河的水战中。浇兵和豷兵又继续攻打戈国和过国,戈王和过王逃到东莱山自尽,儿辈筑记号,后来少康中兴,十六姓回去修“二侯祠”,如今在山东莱州市大基山有“二侯祠堂”纪念地,就是纪念戈氏与过氏被寒浞灭掉的二侯王旻灌和旻鄩的祠堂。据过氏记载,过国被寒浞灭后,过氏改为十六个姓逃亡避害,其中还有托姓任,任姓到宋朝时才改回过姓,这在江苏无锡古镇中的《过郡马祠》中有详细介绍。寒浞灭掉姒姓四国后霸占夏王朝40年。

实际上由斟灌氏改姓湛氏,是在杀声振天中的灵感改氏,是一个智慧性的改氏,一般士兵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字音结合的变字改氏,没有实际过程的灵感,是达不到这种改氏的目的。斟灌氏改氏,不是全族人改氏、也不是所有子孙改氏,而是几个兵战士的改氏。就是保护妃子后缗逃亡的兵战士的改氏。历史典籍记载,只知道湛氏由斟灌氏的斟灌,去斗去雚,翻为湛氏。因为,记载的时间离战争的时间是两千多年。再加上夏朝又没有什么记载工具。所以后代的湛氏们对这个特殊情况下的改氏一无所知,只知是姒姓,是夏王朝诸侯,由斟灌氏改氏而来。

在李沣《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这样描述到:“有的史家认为,有身孕的后缗不可能长途跋涉。”李沣认为这时已有服牛乘马,后缗不是只身一人,在大量斟灌、斟寻族人的服侍和保驾下,逃到有仍是完全可能的。

古籍中记载姒相妃子后缗是在慌乱中从狗洞中爬出,装扮成庶民逃到娘家。这个传说不可信,有狗洞,狗洞能容下一个孕妇,而且城脚部城墙是10米左右宽,一个孕妇要爬多久,就爬出去胎儿都成问题了。试想姒相王也不会没有做好最坏打算,不考虑自己未出生的后代而作出特殊的安排吧?

二、             少康中兴后修建湛城并取城旁溪沟为湛水

湛氏保护后缗到了有仍国之后。又往什么地方逃?当时济宁金乡的左边方向是商丘地盘

不能去,怕盘问,右边往濮阳方向也不能去。应该说在有仍国时就进行了路线选择,有仍国人路熟带路。在商丘与濮阳的中间有一个虞国氏地盘,湛氏艰难地从虞国地盘上经过,边走边隐蔽,湛氏们是群走,额外小心。经过几百公里的颠沛流离后,远远望去有山出现,并往山的方向而去。走到山脚下,森林茂密,远望四面几公里无人烟,又有一条小溪沟,因而在此修房搭屋,山田间捕猎,耕作种粮,生儿育女。并把居住地取名湛阪,这就是湛氏逃亡中最后确定的栖居之处,也是由斟灌氏改姓湛氏之后的第一次定居之处,时间是4000年出头。是按照李沣《探寻寿光古国》中的以台湾《中国历代战争史》计算法来定年的。依照中国大陆夏时间是前20701600年计算,湛阪也有4000年。

再说后缗回到娘家的第二年生下遗腹子,取名少康,就是后来复国夏朝的少康帝。湛氏寻找到栖居之地的第二年或第三年也有了后代。少康逐渐长大时,湛氏后代也逐渐长大。又说这些湛氏栖居湛阪,人生地不熟,方圆多少公里都没有人烟的荒野,哪有这么快就有妻子生后代?在起身保护后缗逃亡时,时间很紧迫,事件也保密,事情是不能张扬的,人员又不能繁杂,路上要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装扮更是要庶民化。所以,湛氏身边不能带任何人,只带保护的工具,吃的用的,生存中所需要的东西。然而,在保护后缗逃亡这十几天的路途里,后缗对寒浞怀恨在心,总想今后报仇雪恨,也希望湛氏早日安家生子,今后好聚集力量,为相王报仇,为斟灌氏报仇,把禹的王朝夺回来。在逃亡路途的这个时间中,后缗已经考虑在有仍国当中选女配湛氏的想法。因此,湛氏的妻子应从有仍国选配而来,才有快马加鞭似的生子,储蓄对抗力量,因为只有相信自己人才能有机会报仇,夺回禹的大业。
      少康十几岁后,长成人,初为有仍牧正”,后被寒浞知道姒相有后人少康,派人捉捕,为躲避浇,逃奔有虞,为之庖正”,具有了自卫能力。有虞君为扶夏业,将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把纶地封给他,少康从此有了妻室,有了邑地,并 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也就是有了地盘和兵力。这时候的湛氏和湛氏后代当然会全力加入到少康的兵营之中一道训练,甚至是湛氏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指导训练。少康又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少康一方面注意重用贤人,团结夏众,使夏的势力日渐壮大。另一方面,夏后裔靡把斟寻、斟灌二国的余众动员团结起来,在有鬲国君的支持帮助下,在有鬲国的地盘上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靡率夏众一举打败寒浞,拥戴少康为帝。少康率领两股力量灭浇于过。最后,少康之子帝杼又率师灭豷于戈,从而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使丧失几十年的夏政权又重新回到禹的后人手中,使夏王朝得以中兴。

     少康中兴后对两个地方高度重视:一是母亲后缗所处的地方;二是“湛阪”湛氏所处的地方。后来“湛阪”附近建有“湛国”、“湛王营”;济宁金乡有“后缗族、缗国”。【济宁市博物馆:济宁各县(市)区历史沿革简表展示】。这两个地方应该说是少康情有独钟的地方,是夏朝少康时期修建的事。少康修建湛城湛王营一是出于感情,二是出于需要。从感情方面讲,湛氏是斟灌国后代,是姒姓,是夏后氏,是忠心于夏朝的亲姓;最关键的是斟灌氏后人湛氏保护他的母亲后缗,才有他少康的今天。从需要方面讲,为维护好夏朝,必定要建方国,作为执政指挥一切的首脑机关。同时要考虑方国的人是依靠的对象,信得过,没有一点不忠的问题存在。因为湛氏与前辈斟灌氏一样对夏忠心耿耿,没有任何瑕疵挑剔,是顺理成章之事。所以建湛城、建湛王营是在少康帝的亲自命令下修建的,没有他的命令湛氏是无法修建的,也没有这个财力来修建。修建湛城、湛王营的时间是少康王时期,只有少康帝王才有可能修建,其它任何夏王朝时代都不可能。后来的殷商和周朝更不可能。如后来的夏王杼,少康儿子建都开封(祥符县)的“国都里”,现在的杜良。有了湛城的存在,说明少康时期的政务有时也会选择在湛城。

湛城建好之后,在湛阪的湛氏搬进湛城居住,从此湛氏恢复到以前斟灌氏的地位,王族贵族身份。同时湛氏利用湛王营基地训练士兵,建立军队。湛氏实际在起源地湛阪居住只有50年左右,湛城的历史应该是近4000年。“河阳轵有湛水,傍有湛城”,应该是先有湛城,才有“湛水”。有湛城,又有湛氏居住的地方,湛水名的得来,自然就由湛氏取名,甚至也有可能是少康帝亲自命名。湛水名与湛城是同一个时间。几千年前的湛水是一条小河沟,在小河沟处修湛城是因地势而建,也就当城了护城河,作为防御的需要。在中原地区对水系的称呼:湛河、湛水、湛溪是一个意思。我2018年初在平顶山寻根时,有一位邢 总带我沿路考查了湛河,在新华区石桥营村发现一处“湛溪”城墙门的遗址。听说是汉朝时期修建,清朝道光年间修复。据当地人说原来的湛水河道不宽,是为了打造提升平顶山城市面貌而加宽规范,政府花了不少钱修建,才有闻名遐迩的湛河。

人生沧桑不由已,冥中有情又风光。夏王朝471年,湛氏从少康中兴起到最后一个王夏桀止,经历十一位王。湛氏在后来的夏王朝有三百年左右,平顶山的湛国正是辉煌之国(宋庐陵罗泌撰 “路史国姓衍庆纪原”中有湛氏记载)子孙繁衍昌盛,传代至少有十二代人。按照古时一夫多妻,应该有湛氏上万人。在万人湛氏中应该发展得很好:一是有夏朝中的文官;二是保卫夏朝的武士。有湛水长年不断的河流,两岸森林茂盛,杂草丛生,野兽繁多,是栖身养人之地。湛氏后代子孙就是凭着这样的环境繁衍生息,壮势家族,开辟新天地的。我们今天了解到平顶山古代带湛符号特别多,有湛阪、湛城、湛水、湛国、湛山、湛水县、湛寨、湛溪、湛庄、湛王营、“颖湛”、《左传》中有《湛阪之战》、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出自中原西周时期内容,编在诗经中这些都说明三百年的湛国湛氏已经在平顶山是名门望族和生活范围广泛的群体,不仅仅是在湛国的湛城之中,已经扩展到湛城之外,涓涓细流的湛水河养育了湛氏子孙。在三百年时间,湛氏在平顶山地盘上开辟了一片人间天堂。是因为湛氏是姒姓,又是斟灌氏后人,有不少贵氏族人向往平定山定居。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平顶山有这样优越的环境,凡是与姒姓斟灌氏密切的部落群体就会迁到平顶山地盘上。平顶山有个“应国”,原来是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是个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到平顶山,这完全没有问题。古应国的子民是在少康王时期迁居平顶山。因为应国子民也是贵族之后,一定与斟灌国斟灌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应国在平顶山的历史,应有3900年。又说赢姓,祖先是伯益,伯益与大禹一道治水,大禹逝前禅让伯益。在山东寿光内有益城纪念。伯益后代迁到平顶山宝丰湛阪定居,是不成问题的。在三百年中,由于平顶山宝丰地盘上人多,形成人繁闹市,车水马龙,当时夏王朝不管谁当王,都会御驾平顶山宝丰。如宝丰传说中的夏帝孔甲统治时期,得到上天赐的河龙两条、汉龙两条,豢养龙者刘累喂养。刘累不管如何尽心养护,龙死一条,心存不安,不好向帝交待,只好携全家逃到鲁山县隐居,繁衍后代,成为平顶山最早的刘姓起源地。通过这个故事传说,确实说明平顶山宝丰是夏后氏王朝夏王活动过的地方。由于湛氏的存在、贵族拥入,尤其有湛水青山,又有丰沛的自然资源,滋润的土地,平顶山原来宝丰地带形成热闹的市场,热闹的店街,形成人间天堂是很自然的结果。

平顶山是华夏湛姓人的根源地,现在有湛姓人不多,也就是400人左右,还包括一支闹店镇西杨庄村的有一百多湛氏由于政府户口统计误记的原因改姓占,但这些占姓后代将会主动回到祖源湛姓。因为平顶山的湛氏是4000年前“兵湛氏”的一部分后代,是没有迁徙过的湛氏后代,要把这根脉传承下去,要与平顶山所有姓氏族人一道维护好“湛河”,让湛河在世间永放光彩。    

注:参考资料:1.《鹰城人》杂志;2.平顶山新闻网;3.李沣《探寻寿光古国》一书;4.南宋《路史》及有关《百家姓》谱。

湛高约201896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