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访

危哉!病来如山倒!——浅谈猝死昏迷与防治

时间:2011/1/21 19:08:38  作者:湛潮泰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297  评论:0
内容摘要:主任医师 湛潮泰 最近有二位友人平日步行,饮食、睡眠均正常却突然猝死,一、二小时内无法医,无法抢救,古说:“病来如山倒!” 猝死虽不普遍,却也常见。如果说:一般平民百姓猝死,没多少医学专家去研究,并不奇怪,但一些名人及各国政要的猝死应该引起医学专...

主任医师  湛潮泰

       最近有二位友人平日步行,饮食、睡眠均正常却突然猝死,一、二小时内无法医,无法抢救,古说:“病来如山倒!”

       猝死虽不普遍,却也常见。如果说:一般平民百姓猝死,没多少医学专家去研究,并不奇怪,但一些名人及各国政要的猝死应该引起医学专家去研究、探讨了吧,但很可惜,两千多年,中外古今都不见有专著及有专门机构去研究,探讨此病。

       下面我试试探讨其成因与防治,顾作抛砖引玉吧!

一、猝死的成因

猝死属脑心血管性疾病。我们要认识:脑心都是人体最要害部位,但大脑却是指挥心脏及全身的,脑为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总管与主宰。

也要认识:人体有二个主要缺陷:一个是人们长期头(阳)在上,脚(阴)在下的生活方式,是长期脑供血不足的,也是阴阳不平衡的;另一个是:人是社会性生活,人与人必有各种数不清的矛盾,从而产生七情刺激(情绪的大小)这两者的交织就是隐藏着不为人们所觉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隐性疾患,下面列举一些情绪变化的较显著的猝死病例:

1、            人们公认:炒股会引起情绪波动较大,一些老人,先看到别人炒股赚了大钱,便投资数十万元进去,但一下子牛市跌到熊市时,即亏了数十万,即在股票厅倒地身亡。

2、            数年前,南美洲一次足球赛,素来是巴西赢球的,但一次巴西输了,数名老人一下受不了这刺激,当场三、四位老人在球场猝死了,这在全世界中都从电视中见到的。

3、            二十年前,北京右派摘帽公布,一原是右派的老人知道了,即大笑不止,倒地身亡。

4、            婚姻不如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误以为是贾宝玉与薛宝钗举行婚礼的罗鼓宣天,大叫三声“宝玉、宝玉”,黛玉气绝身亡。

5、            《三国演义》中孔明在两军对阵前骂死王朗,又一次孔明三戏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三声猝死。

6、            乐极生悲一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平素不自知有高血压,却与非婚女子床上性乱而猝死,古今中外不少,医学上名叫“马下风”。

7、            工作压力大,思量过度,会在工作岗位上猝死,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的昏迷抢救无效,一个月后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医学专家)也突然猝死,当时61岁,还有十多年前(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英谈判香港回归中国时,英国的当年总督尤德爵士,在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半夜猝死,第二天早上才知。

8、            有的老人曾患了高血压,但便秘,下厕所中用力排便,而致脑部大出血而猝死(时有所闻)。

9、            长跑(尤其马拉松赛)时会有的人猝死,一次北京马松赛曾报导一中年一青年猝死。为什么跑步会猝死?我有切身体会,二十年前(我约57岁)参加一次13公里的长跑,我也早知道到达终点不能骤停,故距终点约200米时,想变慢跑,不行,头脑里有气促压力乱窜十分严重,故只好略快,仍略快,再慢少小,又再慢些,再慢。。。。。。。十多分钟才慢慢停下来,头部气促已平了,但身体仍感气喘。。。。。。如果我不这懂此道理,恐怕我会猝死在长跑中了。

第二类:

由于人们长期是头(阳)在上,脚(阴)在下的生活方式是脑供血不足的,青中年脑供血尚可,但人到60岁后便普遍脑萎缩了,即脑颅骨与脑细胞已有空隙,再发展到80岁——100岁高龄时,脑细胞便一而再,再而三的萎缩,其空隙更日渐扩大,直到脑细胞变得扁瘪,终有一天达到临界点,便没有调节力而会突然去世。

我父亲湛荫昌,30年前87岁时,一次晚饭后,还坐饭桌边椅子上,我母亲亦在旁洗碗并与谈话,一会无语,头低伏桌上,我母亲摸摸他已气绝身亡。

莞城一莫婆婆83岁,数年前,一次晚饭后,在桌边与家人谈话,忽然无语,家人摸摸已断气身亡。

常见一些书报刊称百岁老人“无疾而终”,其实都是脑细胞经受供血不足,由萎缩而到更幼细扁瘪,始终有一天达到临界点,便突然断气身亡,是人们平日常多看的是“五脏病”,看不到五脏在大脑统率下,是五脏先死,接着大脑死亡,人也死亡,是“油尽灯枯”吧了。

当然,象我父亲及莫婆婆的突然死亡,是老人中少见的,我童年见祖父母的病死都是卧床二三十天,直到闭目、心跳呼吸均停止而死亡,今天这种情况占老人的大多数。

这两类人的猝死都有脑供血不足,前一类是七情刺激较多较严重,故50岁左右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遭遇情绪波动较大时,便产生脑部大出血或心肌破裂而死亡。

我在本文开始时说了当今不见有猝死成因与防治的专著(在此说明常见报刊上有怎么“抢救猝死”的,报导或文章,这与“猝死成因的分析及防治”有区别)为什么?是因为都是脑部大出血致死,或心肌梗死便供血停止到脑部,脑细胞在缺氧缺血十分钟便死亡,则人也死亡。

也要认识:今天中西医都只医五脏病,不医或无法医脑病,中医只讲五脏调治,他们认为:人老了,心跳、呼吸均停止,人才死亡,对青中年的猝死,他们根本避而不谈。

最近有的医生和我争辩说:“五脏与脑是互相依存,人便有生命力,无所谓“脑为主宰”。我说:“如果一个人突然猝死他们五脏短时内尚有生命力,切去可以救活别人,却不能救活自己,这不证明脑细胞是关键,是第一位,是主宰吗?而五脏不第二位吗?”对方哑口无言了。

二、怎样防治人的猝死?

明白了上述道理,便不难找到防治之法了。首先看《黄帝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殃”。又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怡愉为务,治末病。”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把养神(健脑)放在一切生活方式,一切医疗的首位。

何为养神(健脑)?即通过养神锻炼,使脑细胞无损或少损)也即做到“大脑年青化”。

前面已说了,人体有二个缺陷,一个是人们长期头(阳)在上,脚(阴)在下的生活方式是脑供血不足的,也是阴阳不平衡的,另一个是:人是社会性生活,人与人有各种数不清的矛盾,从而产生七情刺激。

依照《黄帝内经》去做是最有效,最彻底的防治方法,怎么理解内经的“养生七项”?“和于术数”就是用各种术数(即养神锻炼的,养生之道的,)方法去调和有毛病的身躯,使之“阴阳平衡”(即却病强身,回复健康),那末用什么方法为好呢?,应该在日常生活方式上改变引起脑供血不足的体位,和损害脑细胞的七情刺激,要首先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下功夫。1、天天有倒立锻炼,从青中年开始,循序渐进的做到:早餐前倒立十分钟,晚餐前倒立十分钟,老人不能倒立,可练“平卧竖高脚”,有条件的可卖一部电动倒立机,天天练头部斜低一定度数,月月脚部升高十度一年可练成倒立了。2、练好禅坐入静气功,禅坐是脑细胞由繁杂中平静下来,古代儒、道、佛、都是练禅坐为主要修练的,是使脑细胞在七情刺激中平静而改变损伤的方法,3、豁达大度,遇不如意事也看得开(请参看我写的“笑对人生”一文)是故“倒立、禅坐、乐观”为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点,作为人们天天要吃饭、睡觉不可缺少一样,以三者为重点,又要全面贯彻“养生七项”即4、饮食有节,吃七成饱,宜清淡,5起居有常,即定时睡眠、起床、定时进食,生活规律化,6、不妄作劳,是老人活动要缓和,轻慢,力所能及,不干过重的活,7、治末病,是末病先防,一个人能天天倒立,禅坐、乐观,再加上全面贯彻养生七项,便可预防一切重大疾病,更可预防猝死的重大祸害了。

三、最后加重说一说“倒立”。倒立是头在下,脚在上的一种锻炼,它可使血液回供到脑部,以濡养脑细胞;并且又把100多斤重的人体倒压仅二斤重脑细胞,从而使脑细胞坚韧和承受重力,则强化脑细胞的调节力,使之“年青化”人到百岁前也不会中风。

有人说,“倒立是违反人体生理自然”,这是错了,须知人在母胎时是倒置的,胎儿脑细胞得到血液濡养而发育成长,倒立才是回归自然。

有人说,“天天工作忙,无时间倒立”,不对,人们一天24小时,除8小时睡眠,8小时工作,还有8小时空余时间,怎么抽不出倒立时间来?总之要求早餐前倒立10分钟,晚餐前倒立十分钟并不多。况且这个一天平均二十分钟还可以有伸缩,今天忙到极倒立少些,明天空余时间倒立多些,当大老板赚钱很忙的人,一段时间,天天起码倒立二、三分钟,使之延续,不要中断,直至自己60岁后,把生意交给儿孙去做,以后可倒立多些,为什么不能中断,因为人在四、五十岁时练倒立较易,60岁后练倒立就不容易了。

倒立方法是循序渐进,开始时倒立半分钟,几天后倒立一、二分钟,又过了7天至10天倒立三、五分钟,又过1520天,便可以一次倒立十分钟了。这是青中年的练法,老人不能倒立,否则会脑部出血,有危险,可做“平卧竖高脚”,有条件的可买一部电动倒立机循序渐进,老人经一年多亦可练成倒立。

青中年猝死很可惜,短寿亦可惜,有才华的人,猝死或短寿都很可惜,人类须要练好倒立,这比什么高明医生或服食天价药、仙药都有效!

2011.1.21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振华街55  邮编:523320

电话:86612391      13686058379

标签:猝死  医学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