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源流

川黔湛氏史志总序

时间:2018/3/3 15:55:49  作者:湛凌松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019  评论:0
内容摘要:川黔湛氏史志总序湛凌松吾族历史,源远流长!列祖列宗,德业辉煌!远古可追民族始祖黄帝、治水英雄夏禹,汉晋可考大司农湛重、卫军咨议参军湛方生,明有长沙府八台总兵湛清、永乐进士内江令知韶州府湛礼、多部旧谱均录名在册尊为远祖;更有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圣学鸿儒、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封资政大夫、特赠太子少保、谥文简湛公讳若水、...

川黔湛氏史志总序

湛凌松

 

吾族历史,源远流长!

列祖列宗,德业辉煌!

远古可追民族始祖黄帝、治水英雄夏禹,汉晋可考大司农湛重、卫军咨议参军湛方生,明有长沙府八台总兵湛清、永乐进士内江令知韶州府湛礼、多部旧谱均录名在册尊为远祖更有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圣学鸿儒、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封资政大夫、特赠太子少保、谥文简湛公讳若水、字元明、号甘泉、自号默翁者,更是吾族第一伟人。公生当有明盛世,敦身励行,为官三十六年,名满天下;其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主,与余姚王阳明致良知说颉颃,世称王湛之学;生平著作等身,抗志典坟,位跻八座,望重两京;其事迹载誉青史,名垂百代,堪称我族世代楷模。

考吾族历史,有甘泉公亲撰《湛氏家训》《大宗小宗合食训》治家教子,广东增城有《沙堤湛氏族谱》,川有1815年嘉庆二十年湛之淮修《湛氏族谱》,黔有吾祖多文公增修《湛氏宗谱录·源远流长等多部珍藏家谱为据,此乃知祖宗、明世系、启子孙之根本。皆散藏各地不得尽览,且因年久而残缺,多为孤本,亟待整理增修。

为让族人更全面地了解甘泉公生平,也为叙述方便,将公年谱简编于下:

1466年,成化二年丙戌,公出生于广东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公初名露,字民泽,弘治五年27岁中举人改名雨,弘治十八年40岁廷试中二甲三名,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晚自号默翁,谥号文简。公祖父湛江(1410-1475),字宗远,号樵林,享年65岁,因公功名授封礼部尚书;祖母梁氏(1407-1483),享年76岁,因公功名受赠夫人。公父湛瑛(1436-1484),字伯琛,号怡菴,享年48岁,因子功名授封礼部尚书;母亲陈氏(1437-1515),享年79岁,因子功名赠封夫人。公9岁时祖父卒,18岁时祖母卒,19岁时父卒,因家遭多故,故14岁始入学读书。

1524年,嘉靖三年甲申,59岁。秋,由翰林院侍读(正六品)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结束在北京14年的仕宦生涯,赴任后直至致仕,在南京度过17年仕宦生涯。甘泉公在赴任途中,上《申明学规疏》,条陈六事:“推圣学以明道术,示大公以孚生徒,立邻朋以励德业,视生徒以恤病苦,慎升等以立劝惩,暑长才以备器使”。到任后作《心性图说》,筑观光馆,集居四方学者,声名远播。

1527年,嘉靖六年丁亥,62岁。冬月望日,秩满,北上考绩,群僚赋诗相赠,工部侍郎何瑭作《赠大司成甘泉湛先生奏绩北上序》;望后三日,毛宪作《湛司成考绩之京序》;吕柟撰《甘泉行窝记》云:“丁亥冬,先生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先生乐之,有至止之意焉。车且起,有葛涧者请立会友约。后来者益众,涧乃谋于诸友,选地于城东一里,承甘泉山之脉创行窝焉,曰:‘此可以聚同志之士讲先生之道也’。

1528年,嘉靖七年戊子,63岁。夏,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六月初一上《圣学格物通》一百卷,连重录表文及序纂要目录共28册,另有副本送礼部。同年,沙贝门人伍訚中举。

1533年,嘉靖十二年癸巳,68岁。二月,进《古文小学疏》并《古文小学》书三册。七月,由礼部左侍郎升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九月,朝廷赠封祖父湛江、父亲湛瑛礼部尚书,赠封祖母梁氏、母亲陈氏夫人。十一月初一,封资政大夫,并赠封原配袁氏为二品夫人。

1535年,嘉靖十四年乙未,70岁。冬十一月,上书致仕,未获准。旨批:“卿年虽七十,精力未衰,宜用心照旧供职。”

1536年,嘉靖十五年丙申,71岁。夏,转吏部尚书,上疏乞休,不允。冬十一月二十六日归增城,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携增城诸儒生登罗浮山,筹建朱明洞书院,作诗、序、记多篇。十二月初七,与知县文章、县簿伍訚登南香山,筹建莲洞书院,并书“湛子洞”三字摩崖石刻。不久,又筹建江门钓台于东江之滨。

1537年,嘉靖十六年丁酉,72岁。上《三乞归田疏》,仍未准。

1538年,嘉靖十八年己亥,74岁。秋,转任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六月二十八日《参赞敕谕》称:“朕惟南京根本重地,而机务重托,非历练老成,奚堪委任。今特命尔不妨部事,参赞魏国公徐鹏举等守备机务,整饰兵备,固守城池,操练兵马,安抚人民。钦此!闰七月,嘉靖皇帝欲亲征安南,进《治权论》,因与文武大臣所议不合,再次请求致仕。

1539年,嘉靖十九年庚子,75岁。夏五月获准致仕,结束三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七月离开南京,取道江浙闽粤回归故乡。八月,游武夷山,作《九曲擢歌》,令诸生歌以相乐。九月锦归故里。十月登罗浮山。

甘泉公致仕之后的二十年,主要以讲学为主,频繁往来于广州天关书院、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增城甘泉书院、南香山莲洞书院、西樵山大科书院、龙潭书院、衡阳紫云峰甘泉书院之间,著书讲学。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壬寅,77岁。秋,礼部尚书严嵩(时年60岁)兼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开始弄权。

征之史料文献,关于甘泉公的传略、著作、政绩、与友人往来书信、上表奏疏、游记、诗词等等,可谓比比皆是。现已有为“纪念湛若水先生诞生52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他的故乡新塘镇召开而出版发行的《湛甘泉研究文集》数十本发到族中各宗支,凡我族人有文化者,可反复阅读,认真研究,吸取教益,达到尊宗敬祖,培养爱国爱民思想,努力上进,建功于当代,杨名于后世,方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在研究家族历史的几年间,我边访查旧谱,边翻阅典籍,苦心积累资料,现在终于有了较为丰富的谱书、甘泉公的著作、有关历史文献置诸案牍,为深入研究川黔湛氏家族历史和维护宗亲团结、推进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正月,为修谱之事曾赴四川省南川市、武隆县、涪陵市、丰都县、贵州省湄潭县、绥阳县实地考察。在涪陵市文化馆湛有权府上,得到《湛甘泉研究文集》和他主编的油印本《湛氏史志》简编版,使考查工作获得巨大成果。后来代表川黔湛氏前往新塘寻根问祖,与新塘宗亲联谊,认识了新塘镇侨办的湛坤耀先生,他提供了甘泉公和《增城沙堤湛氏族谱》的有关部分的复印史料。同年八月,收到志贺一郎先生从日本寄来的他撰述的《湛甘泉研究》《湛甘泉的学说》《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关系》《湛甘泉王阳明的友谊》《对王阳明和湛甘泉的历史遗迹的调查报告五部研究著作,真是喜从天降,心中充满对志贺一郎先生的崇敬感激之情。

还有,在整理家谱时,刚与南川文焱公通信不久,就收到他老人家和美金寄来的40元钱,令充作购买资料之用;在厂工作的兴耀族孙,虽无多少文化,得知我购书缺钱,慨然资助300元,都令我感动不已。可谓族人支持,天助于我,敢不殚精竭虑,使川黔《湛氏史志》刻日付梓乎?

关于甘泉公的生平,除尚未拜读《沙堤湛氏族谱·文简公传》外,《国朝献征录·南京兵部尚书湛公若水传》,对公德行之高洁,思想之精博,教学之严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日增敬慕,获益匪浅。

关于甘泉公的著述,罗志欢《湛若水著述及其研究资料总索引(初稿)》一文的著述部分,列出85种,为当代学人研究明代哲学、教育提供了方便。我认为有三种版本最重要:

甲、嘉靖十五年江都刻本《甘泉先生文集》,内外编40卷,门人闻人诠火增等编校刊刻。

这个刻本成书时,公正在南京礼部尚书任上,在南京“置新泉三山二庄,讲学于新泉书院”(广东通志·列传七;便将这个刻本“置诸新泉精舍,俾未学者咸得有所宗”(闻人诠《甘泉先生文集序》。故可知公当时一面在朝廷报效国家,一面在新泉书院授徒,这部文集便作为新泉书院众门生“咸得有所宗”的教材之一,其作用和地位可见。该书现藏上海图书馆。

乙、嘉靖十九年朱明书院刻本《泉翁大全集》,85卷,门人洪垣编。

这个刻本成书时,公于五月获准致仕,十月已到罗浮山朱明洞书院讲学,故也极可能是作过教材使用的版本。该书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

、同治五年资政堂刻本《湛甘泉先生全集》,169卷。这个刻本成书广州湛家园被帝国主义列强毁坏之后九年,公的文集虽有损失,但谅无大碍,否则无法刻成这个卷轶最多的全集。该书现藏中山大学图书馆。

吾族第一伟人甘泉公,虽载誉青史,著述宏富,但川黔多部《湛氏族谱》记载他和增城同宗的文字,却既少且有误。究其原因,盖因甘泉公第十三代孙湛之淮(1770-1847),号瀛洲,丰都贡生,1815年嘉庆二十年乙亥撰修《湛氏族谱》时,因山水阻隔,交通不便,未能赴增城合族定谱,只简略记叙了入川始祖应荣公前面的历史,留下了诸多遗憾。试想,其修谱时的1815年,上距甘泉公1560年逝世已255年,历明清两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共十一代皇帝,吾族也已历湛甘泉至湛之淮十三代,在无历代祖先留下的老谱为据的状态下修谱,只以口授相传,安能详细、全面而准确?不仅如此,之淮公修谱时,对应荣公夫人姓氏、生卒、葬地等项无一字记录。大宠公一宗朝宗祖一支,经国文传金相,也无全面的文字记载;朝武祖一支,朝华祖一支,朝龙祖一支,情况略异;其余大海公一宗,大居公一宗,则二公本人的记录就甚少,更弗论以上之人矣!但是,之淮公在川黔湛氏家族中修谱的历史地位是无人可比的,功不可没。

湛之淮《湛氏族谱·序》:“尝闻国必有史,家必有谱,自古为昭。于今位列人子,荷蒙祖德,当思报本。遐稽近考,自湛明时及湛应荣,国号不知几更、朝数亦几变也,焉能悉得其详?然不溯厥由来,则湮无传矣。爰稽明朝弘治年间,有始祖湛若水,号甘泉,进士,官居兵部尚书,86岁游南岳,讲议诗篇,汇为集,谥文简。后因严嵩为害,子孙湛应荣遂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杆堰居住。及正德七年壬辰,湛应荣随带三子湛清字大海、湛本字大宠、湛全字大居入蜀,居垫江绿鸭池;因人情奸险,遂出河,见丰都山水秀雅,乃居丰乐下里西大山、黑石、白鹤湾,故为蜀东丰都人。

湛方朗曾于咸丰元年辛亥岁(1851年)增修补续之淮公所修《湛氏族谱》,并绘图作序,其《湛氏根源序》有云:“湛甘泉,字若水,弘治进士,钦点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历升礼、兵、刑吏部尚书。二子,湛永洋,字东海,钦命江西临江府知府;湛永浩,字东汉,官莅员外郎……幸国朝以来,广东增城县、河源县居多,丰都之湛不及东粤之支流耳,文人学士、登仕籍者缙坤,至今未尝绝书。

此后,湛德深号造之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在丰都珍溪作《湛氏绘录序(此谱现存湛文仲处),细读其序,与新进从遵义县茅坡湛义蛟、湛义鹏兄弟藏《湛氏族谱系同一人。原来,湛义蛟、湛义鹏兄弟藏《湛氏族谱》,系其父湛德深光绪十八年春节在正安县所作,只是湛德深晚年又改名帝德字尧天号勋臣、湛德澄晚年又改名同德字乐天号康臣而已,湛德深在《湛氏绘录序》中的记载有:1、光绪十八年三月在丰都南岸溪朝龙后代处录谱一册;2、同年在云阳县江口大海公长子朝岗祖曾孙湛应甲处录谱一册;3、同年在丰都珍溪湛艺圃处录谱一册。湛德深晚年所作《增续修谱兼编派七言谱牒合解序》中的记载则为:“光绪己丑十五载,慈母与弟在家庭;吾回丰都寻事业,(转辗教书鹤游)坪;一年四季得薪水,运回家用五十银腊底回家看慈母,兼完命妻杨氏婚;又遭杨氏后家害,阖室迁居正安城;居住三载难寻事,吾与弟回丰都城;姚溪祠堂请录谱,始得川资奔前程;奔至云阳江口地,湛福春家半年零;福春房族请录谱,送吾弟兄四十银。在姚溪、云阳修谱事相同。

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后,川黔各地湛氏族人陆续增修族谱,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家族史料,但关于应荣公父子入川前后的情况,基本就是这些。

从这些前人留下的谱书,证明我们川黔湛氏族人是明三部尚书湛若水的后裔,因对他前面的世系不清楚而尊为始祖,他有永洋永浩二子,我们是永洋之子应荣祖一支。因严嵩为害,应荣祖由增城菊坡亭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四川垫江、丰都,最后在丰都西大山下广置田地产业,生息繁衍,至入川后五代祖湛金相于崇祯十六年癸未移到长江南岸黄连峡以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甲申,清军入主北京,明朝亡,清朝兴,史称甲申兵变。受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丰都湛氏家族除朝清一支早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经武隆迁到正安外,绝大部份于此兵荒马乱的岁月因避乱而离开丰都,纷纷逃往川黔各地的深山老林,过着动荡不安、饥寒交迫的生活。清朝政局稳定之后,大部份返回丰都恢复祖业,但有的就永远留在当地,有的既未回丰都也未留在当地而迁往别处了,于是形成了现在散居云贵川各地、甚至迁往广西、陕西等地的局面。

因为川黔湛氏家族经历甲申兵变的大动乱,在清朝(1644-1911)267年之间,之淮公于1815年首修《湛氏族谱》,方朗公于1851年对这部谱书进行增修、绘图、作序,德深公于1892年对这部谱书进行增修、作序时还分别录谱存姚溪、珍溪、江口和正安(正安一册经湄潭、遵义府城、遵义县茅坡而保存至今),这三次十分重要的修谱工作,均明确记载应荣公入川时只有湛本、湛清、湛全三子,而无大寿、大鹤,显系清末民初或更晚时族人修谱时所误,故应纠正,不再误传。

所有川黔《湛氏族谱》,都对本宗支详加叙述,也较为准确,而对其他宗支叙述简略且较多错讹;而各宗支在修谱时,未进行广泛地联系,或独立修谱,或请出某支族谱为据增修,并定下各自不同的谱诀,未能统一执行方华公所定“懋之方作德,礼义传家长,官守清廉吉,名成思保常”二十字谱诀;故时有代序不明,矛盾迭出,张冠李戴,名和字号用错等发生,对不熟悉整个川黔湛氏历史变化的人,实难一窥全貌。有鉴于此,湛有权主编1992年版《湛氏史志》有两大错误必须纠正:

一、1992年版《湛氏史志·大寿公支系》记载:“大寿王氏生万朝。万朝王氏生国顺、国治、国攀、国庆、国振。国攀子金甲。”这个记录是错的,应予纠正。现据以下族谱为证:

1、湛之淮于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首修《湛氏族谱》记载:“湛应荣,系正德七年入川,随带三子:湛清号大海,湛本号大宠,湛全号大居。”

2、湛德深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增修《湛氏族谱》记载:“湛大海生朝岗、朝冯、朝清、朝柏。”该谱《綦江青羊市祖宗人丁根源图》记载:“湛应荣子大海、大宠、大居;大海子朝冯、朝岗、朝清(朝湖);朝岗子国顺、国治、国庆、国攀、国玺;国庆子金选、金道、金达;金选子应基、应甲、应策;应策子湛柏、湛宾、湛宣、湛宗。”该谱《綦江云阳江口祖宗人丁根源图》记载:“国庆子金选、金道、金达;金选子应基、应甲、应策;应甲子承荣、承贵。”该谱《合州明东里四新七甲母鸡沟小米溪云门镇祖宗人丁根源总图》记载:“国玺子金平、金伦;金平子朝福,袁氏生启鸿、启鹏;启鹏陈氏生国印、国明、国治。”该谱《石滩子岩上蔡家大田黑石祖宗人丁根源》记载:“始祖湛清字大海生四子:湛朝冯字万桥,子国忠、国启、国法、国孝,住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湛朝岗字万朝,子国顺、国治、国庆亦住绥阳;国玺迁居合州;国攀生二子,金龙、金柱,俱乏嗣,招婿作子;湛金柱孙氏,招婿冉文之,授业黑石田地一份,后复冉姓;湛金龙生二女,长招婿蔡文彬,授业蔡家大田,后还宗复姓;次招婿沟池秦永嵩,请凭族中湛汇渝等更名湛永嵩,授业石滩子、岩上,生湛引渭、湛引沂,湛引渭李氏、湛引沂谭氏。”

3、绥阳县旺草镇湛家堡湛应铭于民国35年续修《湛氏族谱》记载:“湛朝冯湛朝岗兄弟二人,系四川省丰都县白鹤湾屋基高街檐居住,因甲申兵变逃至贵州省遵义府绥阳县旺草五六二甲分住。朝冯公住于肖家坪,朝岗公住于高家岩小地名青杠坪居住。朝冯柏氏生四子:长名国启,次名国忠,三名国孝,四名国法。朝冯卒葬于梅子湾人行大路坎下,土坟一所即是。柏氏卒葬于白蜡园,挨国启公生基右边,土坟一所即是。朝岗公卒葬于高家岩尖堡下,在陈姓所包之坟上面,土坟一所即是。朝岗生国现,后迁于遵义府城内三关楼,此房其余后代不知名号,不识不列。湛万桥,张氏、陈氏,生三子,不识名号。湛万朝,王氏生三子,长名国庆,二三不知名号。”

4、道真县忠信镇水石脚湛义发藏《湛氏族谱·贵州省谱系》记载:“湛朝冯,号万桥;湛朝岗,号万朝。万朝生国顺、国治、国庆、国樊、国俊。”

5、湛多文1959年增修《湛氏宗谱录·源远流长》记载:“此谱传世,系万朝(明贵)祖发派,其子孙迁至遵义府绥阳县旺草岭石坵关,后迁綦江县青羊市居住。湛大海生长子明贵,字朝岗,号万朝;次子朝冯,号万桥;三子明河,字朝清;四子宗河,字朝柏。”

综上所述,应荣公入川时只有湛本字大宠、湛清字大海、湛本字大居三子,现川黔湛氏(除罗甸、开阳、湄潭县高台镇湛家坪湛氏系永浩公后裔外)均系此三公之后。大寿系大海之误,故《湛氏史志·大寿公支系》所列万朝以下繁衍人丁,实系湛大海长子明贵,字朝岗,号万朝之后。

二、《湛氏史志·大鹤公支系》记载:“大鹤子本源,本源秦氏生湛荣、湛华。湛荣何氏生奉林,奉林况氏生应试,应试(湛朝)余氏生文公、文道、文甫。这个记录也是错的,应予纠正。现据以下族谱为证:

1、湛多文1959年增修《湛氏宗谱录·源远流长》记载:“湛明河,字朝清,罗氏,生于丰邑,于万历年间到涪州武隆县。生子四人,长子荣贵,字德富,号奉林,秦氏;次子有贵,字德荣,号奉年,冉氏;三子德贵,彭氏;四子子贵,字德华,罗氏。四房子贵从贵州回转涪州,只有荣贵、有贵、德贵三人迁于遵义府正安州思里七甲地名曾家沟、长岭岗、段家屋基、腊湾、大水井居住。湛德贵(1613-1685)生于武隆县思阳里方家湾简宅,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六月二十六日子时出生,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十月十七日戌时,享年72岁,殁于石香炉腊湾,葬于段家屋基;安人彭氏(1612-1684)祖婆生于万历四十年壬子七月十三日子时,属正安州思里五甲石灰溪单地名樊村李家湾人,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正月十一日亥时,享年72岁,殁于红梓林顺山堡腊湾,葬于段家屋基,与德贵祖同坟,有生基一穴三井,有一井乃是彭氏祖婆之弟同葬也。湛荣贵及卜氏,亦葬于段家屋基德贵祖之坟旁。湛有贵及冉氏葬于大屋基。”

2、湛德深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增修《湛氏族谱·贵州绥阳綦江铜锣铺祖宗人丁根源》记载:“湛荣贵,号奉林;湛有贵,号奉年;现住白屋、许家山。”

3、湛德深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增修《湛氏族谱·白屋许家山祖宗人丁根源》记载:“湛荣贵,号奉林,秦氏生湛金荣(金字系后加);金荣,何氏生应试;应试,余氏生文道、文藻、文甫、文元;文道王氏、文藻陈氏、文甫薛氏、文元刘氏。湛有贵,号奉年,冉氏生湛金华(金字也系后加);金华,李氏生应富、应弘、应贵;应富,李氏生文彬;文彬,李氏生盈川;盈川,张氏生朝宗;应贵,曾氏生文滔、文郁、文淇、文碧。”

4、湛德深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增修《湛氏族谱·庙边、白鹤湾、河沟子、石滩子、岩上、合州、南川、长寿、黑石、白屋、许家山、重庆、龚家嘴、罗家冲、岩脚、贵州绥阳、綦江、铜锣铺祖宗总图》部份,绘制精细,因大宠一宗朝武、朝宗、朝华、朝龙四支图谱十分完整,总图作省略表示,故只绘了大海一宗朝岗、朝冯、朝清、朝湖(朝湖错,应系朝清)和大居一宗朝钦这四支人丁图谱,珍贵无比。反映出的问题是:

大海余氏生朝岗、朝冯、朝清、朝湖四子,无朝柏;朝湖所列四子误,系朝清四子,所以朝湖是错的,就是朝清;长子荣贵字德富号俸林,次子有贵字德荣号俸年,三子德贵,四子子贵字德华。故表上所列之荣贵子金荣和德富子启俸启望为同父兄弟,而有贵子金华和德荣子启清启朝亦为同父兄弟,是因为湛德深没有搞清字号所致;德贵德华二公世系正确;自金荣、金华以下世系与同谱文字叙述的白屋许家山祖宗人丁根源完全吻合。

《湛氏史志·大鹤公支系》所列本源,当系荣贵又一名字,秦氏生湛荣(金荣),湛荣(金荣)何氏生应试应严而非俸林,俸林是荣贵公的号名。应试余氏生文道、文藻、文甫、文元,应严子文才。湛华(金华)系有贵公子,湛华(金华)李氏生应富应弘应贵而非俸年,俸年是有贵公的号名。应富李氏生文彬;应弘(鸿)周氏生子无考,史志载幼年迁涪州铜梁;应贵曾氏生文滔、文郁、文淇、文碧,史志还记有文源、文渊二子。

5、湛多文1959年增修《湛氏宗谱录·源远流长》记载:“湛应贵曾洪氏,曾氏生长子文湟、次子文滔、三子文渊、四子文源。应贵父子后回涪州洪家桥之渡人湾曾氏死后葬于冯屋基,有白鹤栖庙为证。其后又迁川东永宁、长寿、涪州铜岭,定居于重庆府巴县江北镇书馆,再娶洪氏生洞淇。洞淇,字录斋,贡生,余氏生长子光昌、次子光震、三子光章、四子光国、五子光远、六子光表。湛光昌,字孚文,廪生,杨氏,出任大宁县训导。后湛洞淇父子回卜地坝复祖业时,有前母之子二胞兄文滔同住,念在同脉归宗,将一家山地田产并祖坟旁之沙子边奉送。湛文滔,字永江,隆氏生长子汇中、次子汇东、三子汇海。

综上所述,现《湛氏史志·大鹤公支系》记载有误,湛荣(金荣)系荣贵(本源)公秦氏所生之子。湛华(金华)系有贵公之子。湛荣(金荣)、湛华(金华)二人,均是明河公字朝清之孙。

关于湛大寿、湛大鹤均系湛大海之误,湛大寿子孙实系湛大海长子湛朝岗的子孙;湛大鹤子孙实系湛大海第三子湛朝清长子荣贵和次子有贵的子孙,经严格考证族谱,业已证明,理应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方为正道。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很多,现已很难进行实地考察,碑铭、墓刻等遗迹可能已荡然无存,故只能就现有族谱进行研究论定。

其中族谱记载:“万历年间(1573-1620),湛朝清迁至武隆县,生子四人,长子荣贵、次子有贵、三子德贵、四子子贵;后至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再迁贵州遵义府正安州思里七甲王家营单小地名长岭岗住居;天启五年(1625),朝清公买虎跳岩脚曾家沟。万历元年至天启五年,计52年,这种五十年间数易其地的不安定因素,当是造成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朝清公买下曾家沟不到二十年,中国发生了明亡清兴的甲申兵变,更加剧了人民动荡不安的生活,故荣贵有贵二公殁后虽分别葬在前述之段家屋基和大屋基,但他们的子孙离开正安返回武隆,直至定居白屋许家山后,因关山阻隔、交通不便、生存艰难,和正安湛氏长期失去联系,所以湛德深、湛德澄在光绪十八年修编丰都姚溪(窑溪)、珍溪、云阳江口和正安四部《湛氏族谱》时,对大海一宗情况叙述不全而且不准确,使其后子孙在民国早期修谱时,理不清这团历史留下的乱麻,导致五子说出现。经考证多部族谱,已经厘清入川始祖三子五子之争的乱象,现予以纠正如上,请族人及后世子孙鉴察。

现经对川黔近十部《湛氏族谱》的认真研究、反复考证校对,并以最新之《湛甘泉研究文集》和多种关于甘泉公的史料作为科学依据,赖全族之力,编纂出一部较为全面反映湛氏家族自新塘沙贝村始祖湛露于公元1301年元大德五年辛丑定居以来近七百年的《湛氏史志》,并经族中公定认可刻出八十字新谱诀在全族施行,以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下启百代子孙于未来,使吾湛氏族人发扬尊宗敬祖、报效国家、为民造福的传统美德,随祖国昌盛而昌盛,随时代进步而进步,和全民族一起建设保卫伟大的祖国,积极向上,建功立业。

是以为序。

 

二十三代孙 湛凌松一九九五年春节序于正安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