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增城市新塘镇明代大儒、三部尚书、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墓

时间:2015/1/10 20:14:17  作者:lujunfei|  来源:增城社区报  查看:1820  评论:2
内容摘要:2014年12月下旬,广东各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考察湛若水墓的最新消息,称已初步明确湛若水墓的整体形制,发现了墓园及墓祠建筑基址,为广东省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墓。这一消息,将人们的目光再次牵引至增城市新塘镇陂头村,望向天蚕山麓那一面坐落了400多年的庞...
2014年12月下旬,广东各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考察湛若水墓的最新消息,称已初步明确湛若水墓的整体形制,发现了墓园及墓祠建筑基址,为广东省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墓。这一消息,将人们的目光再次牵引至增城市新塘镇陂头村,望向天蚕山麓那一面坐落了400多年的庞大“交椅”。
增城市新塘镇明代大儒、三部尚书、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墓



(保存于原“尚书府”中的湛若水像翻拍)

麓一把庞大的“交椅”

在这面“交椅”上,明代岭南大儒,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理学家、教育家湛若水仿佛正襟危坐,从容述说着他“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1466年(明成化二年)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新塘),他自幼家境不顺,14岁读书,但16岁即成为秀才而考入广州府学就读,27岁中举,却又在本可入仕之时前往江门拜当时岭南著名学者陈献章为师;

为表决心甚至烧掉了自己参加科举殿试的“路引”,专攻理学,创立了以“随处体认天理”为主宗的重要学说,终成一代理学大师,与同时期的另一理学家王阳明并称“王湛之学”,同为“心学”的开创者。此外,学成后的湛若水热衷教育,一生以兴学育贤为己任,在所到之处创办了40多所书院,门下弟子有4000多人。

师事陈献章十年后,湛若水遵从母亲“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的训诫,在39岁那年进京赴考,从此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再到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75岁时请辞回归故里,在广州创办“天关书院”讲学。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95岁高龄的湛若水病逝于广州禺山精舍。

湛若水辞世后,其得意门生、时任刑部郎中的庞嵩主持将他送回家乡新塘安葬,另一门生、时任巡按广东御史的洪垣撰写了《甘泉先生墓志铭》。处在天蚕山麓的湛若水墓,依山而建,随山势由上而下分成四级,形如一把庞大的交椅,似是喻示了甘泉先生庄重严谨的一生。现今所见的湛若水墓,四周乱树纵横,荒草萋萋,轻易不可寻觅。墓堂前的庑殿早已毁弃,只剩下满地的残柱碎砖和瓦砾。

墓前神道两旁的文武官石,一个被移了位置,一个不见了头颅,原有的石马、石羊、石虎,散落在草丛中。所幸的是墓身保存还较为完整,墓墙碑刻还清晰可辨,墓园规模还可窥见宏大之象。据资料显示,该墓园区域占地面积约7270平方米,墓园与神道总占地面积约15300平方米,为广东省内发现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墓。

400年前“七处墓”即已成谜

一代理学大师的埋身之处,自然也深寓风水理学之要义。因此,湛若水墓数经历代专家学者的考察调查,依然神秘莫测,这才会有不久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仍在公布最新的调查成果。湛若水生前高调立说办学,撰写了《心性图说》这样的著作,处处讲学授课,身后却以一个墓地无意中留下了难解之谜。或许可以说,这个谜题在湛若水去世的4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至今流传着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说法:

据传湛若水下葬时,因为其做过三任尚书,得罪过一些权贵,又因为其身份显贵,葬品甚多,故而其亲人和弟子有意设下疑冢,一共修了七座坟茔,出殡那天,“棺木由四门分七路抬出,不知何为真墓,何为衣冠冢。”这七座真假墓冢分别处于新塘东浦、天蚕山,镇龙大涵及九楼等地,墓葬大小不一,但均用灰沙捣筑,上有碑刻,孰为真墓还真让人费猜。

现在,仍有多处墓葬被民间指认为“湛尚书”墓,2003年1月,就有媒体报道位于新塘塘美村的一处“湛墓”,遭受到严重毁损;3月,该媒体又报道此处“所谓‘湛若水衣冠冢’的古墓实为清代墓葬”。也有专家指出,“七处湛墓”之说实为误传,而天蚕山的湛若水墓,经考古部门鉴定,已经初步确定为骸骨墓,即使其它几处“湛墓”真实存在,这里也确为甘泉先生埋骨之地。

增城“挂绿”原出“尚书怀”

湛若水墓周围荔林环绕,睹物思情,不由让人联想到由这位尚书公引种培育而得的岭南荔枝名品——尚书怀,也即今天闻名遐迩的增城“挂绿”的前身。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州荔枝词》中自注:“岭南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其曰尚书怀者,因湛文简公从闽之枫亭怀核以归种沙贝,故曰尚书怀。”

故事是这样的,湛尚书75岁辞官回归故里,由南京取道江浙而至福建,在仙游枫亭品尝荔枝,发现佳品,便将荔枝核包起,揣在怀中带了回来,交乡人在沙贝,也即今天的新塘四望岗培育,培育出来的荔枝,果然味道非凡,超越了本地原生的荔枝品种,人们争相种植。这一品种,就被称之为“尚书怀”,又称“怀枝”;

清乾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还为此写了一首《岭南荔枝词》:“不须夸署尚书衔,怀核归来味共参。此是白沙真种子,甘泉浸得水枝甘。”从此,“怀枝”就成了岭南著名的荔枝品种,又经过数年的繁殖演变,果树出现变异,结出的荔枝身上多了条绿线,而且肉质比原先更为爽甜清脆。

这个由“怀枝”衍生出来的又一品种,人们根据其果形的特点,称为“挂绿”。这时,已经是清朝初期了,“挂绿”由此横空出世,广为种植,逐渐散布到增城各个乡村,其后又以荔城西园为最盛。增城“挂绿”不仅成了“荔中第一品”,长盛不衰,更在2002年,产生了一颗荔枝拍出55.5万元天价的真实神话。
标签:增城市 城市 明代 大儒 尚书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