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王阳明与湛甘泉在增城的友情印记

时间:2015/12/4 22:53:51  作者:湛汝松/撰文摄影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2599  评论:2
内容摘要:【散文】王阳明与湛甘泉在增城的友情印记湛汝松/撰文摄影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这是500年前,时任都察院御使总督两广的王阳明到增城时留题在湛甘泉故居的《题甘泉居》诗。500年后的今天,...

【散文】

王阳明与湛甘泉在增城的友情印记

湛汝松/撰文摄影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

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这是500年前,时任都察院御使总督两广的王阳明到增城时留题在湛甘泉故居的《题甘泉居》诗。500年后的今天,湛甘泉故乡增城来了两位从王阳明故乡余姚来的客人。他们是《余姚历史文化名人读本系列》执行主编王巨明和摄影师汪先生。王巨明是为余姚再版《认识王阳明》而专程到增城寻找王阳明史迹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很高兴能和几位湛姓朋友一起与他们同行,陪他们寻觅王阳明在增城的历史记印。

《题甘泉居》诗,使甘泉故居所在地新塘成为王巨明赴增城的第一站。他们希望能看到王阳明留题诗歌的湛甘泉故居。然而,湛甘泉的故居早已在被岁月的风尘湮灭;民间称为“尚书府”的“甘泉湛公祠”也被人为的风暴摧毁。为了缅怀王明阳的挚友,我们便来到新塘陂头村天蚕山瞻仰湛甘泉墓。

南粤初冬,天清气爽。依山而立的古墓虽然显得荒凉破落,但其宏大的规模和面朝东江背靠天蚕的气势依然使人有一种博大肃穆的感觉。仰望古墓,我想起明代理学的“王湛两家”。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万物皆在吾心”;湛甘泉主张“随处体认天理”。 他们虽然学术思想不同但却友情深厚,相互之间有大量唱和的诗篇和交心的书信往来。王阳明生前曾为为湛甘泉的父母分别写有《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和《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王阳明逝世后,湛甘泉又为其撰写了《阳明先生墓志铭》和《祭王阳明先生文》。

带着500年前两地先贤的友情,我们沿着昔日的墓道寻觅,两侧残缺不全的石人、石马、石獾和石羊,墓堂前草丛里庑殿遗址的断柱、残基、碎石和破砖,令人感慨不已。但当我们在形如交椅的宽阔灰沙墓堂前,辨认出墓壁两侧由庞嵩题写“山斗八座,真儒千载”和“九十五季,命归不朽”的金文刻铭时,又为湛甘泉为儒学作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长眠在天蚕山下的湛甘泉,如果泉下能知好友王阳明故乡的人专程来竭拜他,一定也十分欣慰。

瞻仰过天蚕山甘泉墓以后,我们便前往广州萝岗区九龙镇福洞果排村,寻找见证他们友情的湛若水父亲墓葬。

汽车离开广汕路后爬过长长的一段颠颠簸簸的山路便无路可走了。我们下了车,穿越过芒絮拂面的羊肠小路,攀登上竹木擦身的崎岖山迳,于中午时分来到湛若水父亲湛瑛墓前。

湛瑛墓葬比甘泉墓的规模要小,但散落在墓地周围残缺的石人和一些不知名的石兽却显示着主人显赫的地位。墓室门左侧,有一块汉白玉墓表与墓园浑然一体。墓表上面铭刻的就是王阳明亲笔为湛甘泉父亲湛瑛题写的《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看得出,这一发现使余姚来的朋友异常激动。王巨明把我拉过去,然后蹲下身体,一字一字地认读那依稀可辨的字迹。“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啊!”他兴奋地喊着,取出相机,反反复复地拍摄墓表的每个部位,那神情就仿如寻宝人找到了宝藏。王巨明告诉我,王阳明不仅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王阳明亲笔题写的湛瑛墓表,不仅见证了王阳明与湛甘泉的深厚情谊,而且碑文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

离开湛瑛墓园,我们一行来到增城荔城街,在增城市博物馆蔡副馆长的引领下,到增江边寻找增城人为王阳明先祖王纲、王彦达父子兴建的“忠孝祠”的遗址。

关于增城忠孝祠,《明史·列传》记载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王纲,字性常,浙江余姚人。他文武全才,70岁也牙齿没掉,面色如少。明洪武四年,经刘伯温推荐被朱元璋任命为兵部郎中。
    有一年,广东潮州有人暴动。朝廷任命王纲为广东参议,督办军饷。他带着要与家人诀别的思想准备,写下书信,带着儿子彦达一同乘船前往潮州。潮州暴动很快得到平息。平乱后,王纲威望大增,回途抵达增城时,遇到海盗曹真拦截他的官船。曹真先请王纲当他的统帅;王纲就用祸福的道理来劝告曹真。曹真不听,王纲就对其怒骂不休。曹真还是为王纲准备了台位,请其上坐,并每天拜请他;但王纲依旧对他们怒骂。一气之下,曹真把王纲杀了。王纲年仅16岁儿子彦达见状,也大骂曹真并求与父同死。正当杀人刀举起时,曹真猛然感悟“父忠子孝,杀了不祥。”彦达免死后,便用羊皮包裹着父亲的尸体回到老家。后来,增城人为纪念父忠子孝的王纲和王彦达,便在增江边建造了“忠孝祠”。

王明阳是王纲的第六代孙。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时,在湛甘泉的促成下重修了忠孝祠。落成时,王阳明专程到增城祭祀,写下《谒忠孝祖祠文》和《谒忠孝祠诗》。“香火千年伤旅寄,丞尝两地隔商参。邻祠父老皆人厚,从此层城是故林。”(“层城”是增城别称)增城人给王阳明留下的美好印象,使他无比感慨,写下感人的友谊诗篇。

当天,我们按史书“于城南门外天妃庙改立忠孝祠”的记载,在增江边横街口里找到一间破落不堪的天后宫,可天后宫的第一进已移为平地,虽然有人说曾经在咐近看过“忠孝祠”的门匾,但我们也难以确定那是否就是忠孝祠的遗址。

太阳逐渐西斜,美丽的增江河已逐渐落下对岸雁塔的倒影,可我们还在寻觅“忠孝祠”的门匾。红沙岩石基、红沙岩柱座……很多有明代建筑特征的遗物一一在我眼前掠过,可就是不见门匾的踪影。

“忠孝祠”!我终于在江边草丛中一段红沙岩断柱旁发现一块小半截藏在地里的花岗岩“忠孝祠”门匾。大家循着我的呼声走过来,无比激动地抚摸石匾,兴高彩烈地在旁边拍照。当年的忠孝祠虽然被岁月的风雨洗刷而变破变残,但当年王阳明和湛甘泉结下的友情仍记忆犹新并影响着后人。“忠孝祠”,不但是王阳明与湛甘泉友情的见证,也是余姚人与增城人友谊的见证。

你听:

我祖死国事,肇在增城。

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廿年思一寻。

……

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

回途中,王阳明的《书泉翁壁》诗在我耳边回响。《书泉翁壁》和《题甘泉居》、《谒忠孝祠诗》是王阳明到增城时留下的诗篇,也是目前发现王阳明一生最后的诗作。仔细品味诗人怀祖与念友相融的感情,我不禁为王阳明与湛甘泉如此深厚的友谊而萌生由衷的敬意。时下,常有“名人”因名利而互相轻视,甚至互相攻击;但王阳明和湛甘泉同为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因学术思想不同而“各立门户”,“分主教事”,甚至争论激烈;但两人却“道义之交”,友情深厚,用真情谱写出一部世间感人的友谊篇章。这,正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2012.2.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寻觅甘泉》
 


王阳明与湛甘泉在增城的友情印记


王阳明与湛甘泉在增城的友情印记

王阳明与湛甘泉在增城的友情印记







   

标签:友情 印记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