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时间:2023/7/12 16:18:41  作者:湛汝松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123  评论:1
内容摘要: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原创 湛汝松 新塘拾贝 2023-07-1117:02 发表于广东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广东人民出版社《荔都/2023第一期》 “南粤先贤”如灯般在我心里已经亮了将近20年了。 记得2005年春暖花开的早晨,我与朋友在新塘太阳城酒店享受粤式早茶的时候,从报纸上看到公开评选“南粤先贤”的消息和公布的...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湛汝松 新塘拾贝 2023-07-11 17:02 发表于广东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广东人民出版社《荔都/2023第一期》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南粤先贤”如灯般在我心里已经亮了将近20年了。

  记得2005年春暖花开的早晨,我与朋友在新塘太阳城酒店享受粤式早茶的时候,从报纸上看到公开评选“南粤先贤”的消息和公布的候选人名单。出于家乡情结的惯性,我首先从名单找到增城的崔与之、湛若水、陈大震,然后找到与家乡有关的陈献章、陈恭尹、屈大均。

  其实,我从小就听了很多家乡先贤湛若水的故事,很早已踏上寻觅甘泉之旅程。除了家乡增城,我还到过湛若水求学的江门、办书院的西樵等地寻觅,写过了一些关于湛若水的文章。评选“南粤先贤”的消息发布后,我才开始系统地在典籍中上查找“南粤先贤”的史料,到有关实地考察,先后在《增城日报•副刊》发表了《大儒湛若水与新塘》《陈大震与陈家林》《陈恭尹与新塘》《陈献章与礼义乡》《屈大均与新塘》等小文。料想不到会引起《南方都市报》和广州《老人报》的注意,派记者到新塘采访,事后在各自的专版上选载了《大儒湛若水与新塘》《陈恭尹与新塘》和《陈献章与礼义乡》。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岭南逸史》还以《岭南古贤与新塘》为题,把有关陈大震、陈献章、湛若水、陈恭尹、屈大均五篇文章收入书中。从此,只要知道那里有南粤先贤的故事,我都会怦然心动,都会到实地寻觅。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陈献章是湛若水的老师,他不仅把象征其事业的江门钓台以传衣钵的形式赠与湛若水,以示若水是他事业传承人;而且他还给新塘誉上“礼义乡”的芳名。因此,新塘与江门两地的交往很多。2008年冬,我与朋友专程到江门,请陈白沙纪念馆老馆长梁炳尧领我们系统地参观与陈献章和湛若水有关的遗迹,听到很多陈献章与湛若水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尤其是在白沙先生作为衣钵传给湛若水的江门钓台故址参观时,我见到建筑物四根木柱一前一后挂着湛若水后人题书的两副对联:

  揽胜迹于今辰,纵几经反覆波澜,依旧高台临钓渚;

  溯通家于累世,与此地平分风月,曾留片石在增江。

  胜迹喜重光,缅前贤寄意钓台,源追泗水;

  通家联旧好,勉子弟潜心理学,道接江门。

  细品对联,我不仅被他们深厚的师生情谊感动;而且为他们缔结的江门与新塘情谊能薪火相传感到荣幸。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参观归来,我运用历史与现场交错的手法撰写了散文《江门钓台与湛若水》,分别载于《增城日报·副刊》和江门侨刊《炎黄天地》。

  2011年,也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广州二沙岛宏城南粤先贤塑像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的消息传来,我喜出望外,约上文友乘车前往参观。我一个接一个地虔诚瞻仰先贤塑像,认真拜读每个塑像的文字说明,发现南粤先贤从公元前南越国创建者赵佗至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共56位。家乡增城竟然有两个半人。他们是: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号菊坡。广东增城人。曾任四川制置使等职。其言切于时弊,匡扶国势,摧折权奸。淡泊功名,曾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治学主张经世致用。晚年居广州,创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湛若水(14651560),明理学家、教育家。世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人。官至南京礼、吏、兵部尚书。早年拜陈献章为师,钻研心性之学。先后在西樵山、广州、罗浮山讲学。在各省创建书院四十多所,弟子三千多人。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陈恭尹(16311700),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为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一。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早年随父陈邦彦抗清,联络南北抗清力量。南明败亡,返广州,卖文为生。其诗歌感怀家国,悲壮苍凉。精书法,尤以隶书名世。

  陈恭尹虽不是增城人,但其父陈邦彦因抗清牺牲,全家被害,陈恭尹因避匿得免。

  借屋增江口,悠悠十八年。

  力穷群籍内,身老众人前。

  曲径来风满,闭门得月偏。

  有生同是寓,终恋暮边田。

  从陈恭尹的《谩兴》诗,可知他隐居增城多年。他在增城期间,以诗抗清,反映民间疾苦,并与新塘人湛粹之女结婚。按民间女婿半个仔的说法,故算半个

参观南粤先贤塑像公园后,我便开始以史志为索引,到有关的中新、新塘、荔城等地调查,收集整理家乡三位先贤的资料,先后撰写了《崔太师祠抒怀》《寻觅甘泉》和《诗人陈恭尹与增城》,在《增城日报》发表后分别被省市的文学或文史刊物选载。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在瞻仰先贤塑像过程中,我还发现南粤先贤中陈献章、屈大均等在新塘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于是便以《弘扬先贤精神,复兴礼义之乡》为题,介绍有关先贤在新塘的故事。借《新塘拾贝》博客和《增城日报》副刊传播。

  增城历史文化沉积深厚,荔乡南粤先贤故事感人。从此,我的散文创作很多都带有历史题材。

  转眼到了2022年夏天,抗击新冠疫情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年近八秩的我从原来单位宿舍迁回老家新塘甘涌村养老。闲时,我总会到村中的大街小巷漫步,追寻历史留下的印迹,竟然发现甘涌村的树德街和晒布地街也与南粤先贤湛若水、陈恭尹有关。

  一是与湛若水有关的树德街。

  今新塘读岗公园附近的新塘甘涌村读岗街,昔日有个叫“树德门”的入村门楼。入村门楼所以称“树德门”是因为先贤湛若水在附近办了几件惠及村人,留下功德的好事。

  第一件是在独岗办书院,讲学育贤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新塘古称沙贝,雅名沙堤,宋代以前,人烟稀少。今读岗公园所在地古时是个当地人称之为“石岭”的石头小山岗。石岭因单独露出水面,故又名“独岗”。宋末元初,广东道德庆路奉训大夫湛露从水路回家乡福建蒲田,乘船在东华古渡上船后曾上“独岗”发现沙贝村前的东江是条罕见的从东往西流的大江。它汇聚了江西崇山峻岭之灵气。他觉得这是一方有玉带环身的水土,一块可藏龙育虎的地方。于是,湛露退休后便举家迁到增城沙贝定居,生息繁衍,成了沙贝村湛氏始祖。

  明代中期,湛氏族人在始祖上过的独岗建了“元明石室”,在石室开设私塾,供族中子弟入学,故又称“独岗书院”。湛若水少年家境不顺。14岁才入读元明石室的“独岗书院”;可在其母陈氏的严格教育下,他勤奋用功,不久便入广州府庠,中举后无心仕途,便往新会随陈献章研修理学。但其自幼由母亲抚养成长,而母亲又认为“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为尽孝道,他40岁开始进士,直至官及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退休后,念念不忘当年自己接受启蒙以及始祖湛露定居沙贝启达之地独岗,便对书院作了扩建重修,经常在书院讲学。《湛甘泉先生文集》也收入了若水在书院讲学的讲章和为独岗写下的诗篇。

  孤鸾操罢千山暮,

  独屿空余一老吟。

  留与钓台无限意,

  铁江江水不如深。

  (注:①独屿,即独岗。②铁江,甘泉宅前之江。)

  从此,石岭独岗书声琅琅,乡人便把独岗书院单独的“独”改为读书的“读”。读岗书院扩建后,不仅是讲学育贤的场所,还是公众文化活动和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逐渐,沙贝村民子弟入学越来越多,崇文尚学之村风也逐渐形成。外界也把沙贝村誉为“礼义乡”。后来,乡人把毗邻读岗的村场也改为“读岗街”了。

  第二件是推行《沙堤乡约》

  明代嘉靖中期,13000多户,42000多人的增城社会矛盾逐步加剧,赌博、偷窃等歪风盛行。增城西南部的沙贝村大约有250户,1000多人。虽然人口较少,但村内却有湛、伍、温、黄、何、区、姚、熊等十多个姓氏,靠传统宗族制度难于管理。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净化乡风民德,湛若水和岳州(今湖南岳阳)通判致仕回乡的伍克刚联合发起制定《沙堤乡约》,经村中各宗族代表反复商议成约,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五月十五日在独岗书院举行有宾客和各姓氏代表参加的创行仪式。乡约主持人、乡约宾和乡约执事共65人,除主约湛若水和副主约伍克刚是退休官员外,全是村中14个不同姓氏中的“布衣”。《沙堤乡约》在独读书院公开宣布诞生,开创了宗族团结和谐,共同管理乡村的先河。

  《沙堤乡约》由“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行保甲、躬巡省”五个部分组成。前二部分是村民的行为规范,后三部分是施行乡约的做法。整个乡约是传统和谐理想与当时矛盾现实结合的探索;也是湛若水“刑德并用,以德为主”政治主张在实践中的体现。

  《沙堤乡约》推行以后,不仅净化了村风,而且使沙贝从一个多姓氏的千人乡村,到明末清初却发展成有十三个坊,有主簿署(副县级衙门)设置的新塘,并逐渐成为珠三角闻名的商贸重镇。

  第三件是筹建湛氏宗祠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元大德五年(1301),湛露退休后便举家迁到增城沙贝定居,成了沙贝村湛氏始祖。接着,他还将自己母亲何氏夫人的先骨也迁到靠近独岗附近的沙贝东华坊安葬。湛露有两个儿子。长子世忠居沙贝下村,次子晚丁居沙贝市头。湛若水是湛露第七代孙,可在他之前沙贝仍没有为始祖湛露建修的祠堂,以至兄弟之间的后人往来甚少。湛若水致仕后,为了维护宗族团结,便在先祖登高的独岗东麓买了块地皮,发动族人集资建湛氏宗祠,并亲笔为宗祠门额题书“宋奉训大夫湛公祠”。宗祠建成后,除了用于祭拜先人外,更成了湛氏族人推行中和乐善族训家规的重要场所,使得甘涌村逐步形成海纳百川,中和乐善的村风。今天村中的中和街和乐善社就是最好的记印。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后来,乡亲为彰显湛若水以德治村的功绩,便在入村处修建了“树德门”。“树德门”在“破四旧”中被拆除后,村人就把“树德门”附近的街道命名为“树德街”,让甘涌村永远记住湛若水行善积德的故事。

  二是与陈恭尹有关的晒布地街。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晒布地街在今新塘镇读岗公园游泳池之东,树德街之北。清代,甘涌元岗坊沙园街有个织布染布工场。晒布地就是当年染布晒布的地方。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人物•列女》湛冯氏名下就载有织娘与南粤先贤陈恭尹的故事。湛冯氏是湛粹的续娶妻子。丈夫湛粹是营救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陈恭尹的太学士。陈恭尹是抗清名将陈邦彦的儿子。清兵攻下广州时,陈邦彦被害,全家也要被追杀。新塘湛粹闻讯,便用船把年仅17岁的陈恭尹秘密接到新塘,藏于坭紫村。增城县令徐士赓知道湛粹是陈邦彦的好友,怀疑藏在其家,便先体面地以太学士的名义把湛粹请到县衙,然后派骑捕到其家中搜查。机智的湛冯氏却以自己是少妇,丈夫不在家,要请乡绅父老见证才能让官差入屋搜查。结果不但骑捕无法搜查,反而激起新塘近千人上县衙为乡贤湛粹求情。为保陈恭尹安全,湛粹不得不以重金赌赂县令,才使陈恭尹避过大难。湛粹离开人间后,留下大量债务及五个子女。冯氏视前室五个子女为己出,朝夕纺织,节衣缩食,严教儿女。她不仅还清湛粹生前欠下的债务,而且两个儿子也成了秀才。一个女儿嫁陈恭尹为妻。新塘甘涌是陈恭尹的第二故乡,他不仅是新塘人的女婿,生活上受冯氏的照料;而且把自己父亲陈邦彦、母亲彭氏的遗骨也迁到增城雅瑶长巷村九头山北坡大坑沥安葬。200812月,该墓葬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恭尹在增城成长,他以笔作戈,写下大量揭露统治者黑暗,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不仅使其成为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爱国诗人,而且他的民族精神也影响着增城。他的诗歌早期作品《增江前集》和《增江后集》的创作取材于增城,同时又为增城文化史增添了厚重的篇章。与此同时,善者长寿,湛冯氏97岁才离开人间。晒布地街,不仅见证新塘纺织业的历史,蕴藏着一个坚强与善良的妇女故事;而且留下了南粤先贤陈恭尹在增城深深的络印。时至今日,陈恭尹一首在西樵怀念新塘的诗篇还在新塘人耳边回响:

  罗浮风暖鹧鸪啼,

  山下梅花客未迷。

  十里娇歌传玉笛,

  一弯残月泊沙堤。……

寻觅南粤先贤的增城故事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先贤给我们留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播下中华传统美德的种子。我相信,这优良的种子,一定会在增城的土地上绽放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标签:寻觅 先贤 故事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