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丹荔》秋光路漫 甘泉作镜

时间:2023/1/30 16:07:12  作者:湛汝松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86  评论:0
内容摘要:《丹荔》秋光路漫甘泉作镜原创 湛汝松 新塘拾贝 2023-01-2014:54 发表于广东秋光路漫 甘泉作镜《丹荔》2022第二期  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退休老人不断增加。怎样过好退休生活?各有各的说法。。  笔者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以家乡增城一个先贤为镜,希望夕阳路上活得更有姿彩。  这位先贤就是明代...

《丹荔》秋光路漫 甘泉作镜

 湛汝松 新塘拾贝 2023-01-20 14:54 发表于广东
秋光路漫 甘泉作镜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丹荔》2022第二期

    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退休老人不断增加。怎样过好退休生活?各有各的说法。。

    笔者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以家乡增城一个先贤为镜,希望夕阳路上活得更有姿彩。

   这位先贤就是明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即世人称的甘泉先生湛若水。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湛若水(1466—1560),广东增城新塘人。年幼丧父,靠母抚养读书。乡学入读以后,他先拜陈白沙为师,致力心性之学而不愿为官;后来在其母以“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的规劝下,40岁进士,入翰林院。50岁母亲辞世,在家丁优三年后不满朝廷宦官弄权,以请病假为由,到西憔建大科书院讲学,并在家乡增城修了明诚和读冈书院。世宗登位后,57岁的甘泉先生被召回京,历官翰林编修、国子监祭酒、直至南京礼、吏、兵部尚书;75岁才获准致仕。致仕后,他不忘初心,继续为办学育贤四处奔波。直至95岁无疾而终。甘泉先生20年的退休生活,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泪干”的真实写照。

    其实,甘泉先生70岁时,已有致仕续办教育的设想;但因多次上疏请求都未获准,便利用休假回乡期间,建了增城的莲花、甘泉和罗浮朱明洞等书院,以备致仕后讲学所用。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嘉靖十九年(1540),甘泉先生75岁获准致仕,便立即在增城和罗浮山等地讲学。增城莲洞书院是他花费近二十年俸禄办起的书院,在其所办书院中规模最大,设赡田最多,其用学谷周济成绩优良与贫困学子之举对扶贫助学影响深远。先生常在书院讲学,四方学子争相而来。以至他在诗中发出“枕簟依云岫,玉露沾衣裙。衣裙沾尚可,勿使愿相违。”的感叹。终于,书院“九个学子十个中,一个杂役也成才”,使甘泉先生如愿以偿。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嘉靖二十二年(1543),甘泉先生78岁登临南岳衡山,筑甘泉书院和白沙祠于紫云山麓,并为书院购置学田五顷。其间曾撰写《游南岳记》。风鼓松衫,声如大海波涛然。”文中既体现先生面对衡山的感受,又以“学至圣无难矣,为忠臣孝子无难矣!”表达其在衡山办学的决心。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嘉靖二十三年(1544),79岁的甘泉先生在广州城郊建“湛家园”作为自己居住之所,并在园內兴建天关书院,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前往拜师。“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甘泉先生的《天关三皓》就是为77岁的吴藤川、82岁的黎养真和81岁的黄慎斋写下的诗篇。不久,又有个102岁的简姓老翁来拜师,甘泉先生连忙将其扶起,并以上宾之礼款待。一位画家见知,便将先生与五个耄毫学子切磋学问的情景绘成后来饮誉全国的《师生六皓图》。从此,不但“师生六皓”成了中国教育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而且天关书院的办学精神也一直在岭南传承。

    嘉靖三十五年(1556),91岁的甘泉先生再登南岳祝融峰,数月间一边讲学一边重修十三年前建筑的甘泉书院,并在《重修南岳甘泉书院记》中写道:“嘉靖甲辰之冬,甘泉子积20年之念,乃登南岳于天柱之峰,南台之下,得废地一方于紫云之洞……乃图心性之堂,以为讲地。”此语可见先生办学初心矢志不渝。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泉先生已95岁高龄。三月,他偕诸生到龙门龙潭书院讲学,并透露出“予于此不敢不勉,死而后已。”的心声。次日返回广州,第二天在禹山书院讲颜子克己复礼章。四月十九日,病于寝室,诸生侍药。二十日,学子罗一中等在其卧室侍候,甘泉先生执罗一中手良久。二十二日,沐浴毕,便与世长辞于广州禹山精舍。

    甘泉先生虽然是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礼部尚书)、最高学府负责人(国子监祭酒),但却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在教育第一线。他一生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在各地创建书院四十多所,弟子三千多人。尤其是他致仕后,仍坚持在家乡增城的读冈、甘泉、莲花书院,罗浮的朱明、天华书院,龙门的龙潭书院、广州的天关精舍、禹山书院、白云书院,南岳的甘泉书院等众多书院讲学。一般人看来,应是疲精力倦了。但甘泉先生却心情愉悦地活到95岁,在弟子身边无疾而终。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据说,古代中国人平均寿命不足40岁。清代乾隆大帝活到89岁则被视为稀奇了。为何甘泉先生能如此健康长寿呢?究其主要原因,是有一颗为国办学育人的初心和持之以恒的教育热情。他始终视办教育为乐事,不达目的不罢休,故既能心情舒畅又有毅力信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泪干”。甘泉先生终于如愿以偿。他的退休生活不正是今人的一面镜子吗?

《丹荔》秋光路漫_甘泉作镜

    笔者年轻时就爱好文学,发表过一些作品,梦想通过业余创作能出版一本自己著作;而因工作关系,直至退休仍未能圆梦。但是,青春梦想却一直铭在心中。退休后,我在文学前辈的指引下,把创作的重点锁在家乡。“白天乡间寻彩贝,晚上灯下写文章”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主要方式。一篇篇抒写家乡的散文见诸报刊后,第一本散文集《品味新塘》出版了。评论界认为作品有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文中散发的新塘味、增城味、岭南味、就是中国独特的乡土味。在增城为汶川赈灾义卖活动中,该书最受群众欢迎。从此,我把为家乡留下文化记忆作为目标,在各级报刊发表了400多篇百多万字作品。继《品味新塘》之后又汇编出版了《荔乡拾贝》《寻觅甘泉》《荔苑博谈》《荔枝红了》《守望荔乡》等八部著作。每出版一本书,就是给我生命注入一次新的活力,促使老树又长新枝。特别是被收入全国性“乡愁乡韵系列丛书”的《荔枝红了》,十一届中国文化博览会期间,江苏人民出版社专程在深圳首发并举办品读会。当年,该书还获第24届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二等奖。一个增城的业余作者,一本写增城乡村风物的书,能在江苏出版,在深圳首发,还在上海获奖。家乡给我带来的荣光,更坚定了我书写家乡的信心。于是,我敲诗一首记之:

卸职离岗近廿秋,荔乡拾贝记风流,

纵横故土寻珍宝,穿越时光察劣优。

出版八书情未尽,撰文四百笔难收,

今生若可重花甲,万里遨游写九州。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