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有关湛氏宗亲的两份资料,与亲们共享

时间:2019/6/3 16:51:50  作者:湛族同宗联谊会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429  评论:0
内容摘要:有关湛氏宗亲的两份资料,与亲们共享——目次一、第十四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暨湛甘泉诞辰5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1.浅谈将湛若水精神赋予实际的可行性分析2.浅议湛氏后裔践行湛若水之大心学二、2016年湛氏人口国内情况分布情况(见表格)正文第十四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暨湛甘泉诞辰5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之一——浅谈将湛若水精神赋予实际...

 有关湛氏宗亲的两份资料,与亲们共享——  

 

          

一、第十四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暨湛甘泉诞辰5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

    1. 浅谈将湛若水精神赋予实际的可行性分析

    2. 浅议湛氏后裔践行湛若水之大心学

二、2016年湛氏人口国内情况分布情况(见表格)         

 

 

第十四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暨湛甘泉诞辰5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之一——

 

          浅谈将湛若水精神赋予实际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湛若水以“天理”为道德依据,从参差不齐之现实人性回复到本然之性的德性理论,并将其道德理论与主观愿望相融合,自然而然地为道德修养提供了支持的动力。他通过对道德实践的深入体察与审慎思考,将认知、实践与境界融为一体,开创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湛氏后裔将其理论发扬广大,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弘扬其道德修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 德性修养 湛甘泉精神  平民化 途径

 

  一、 前言

宋代以来的儒家学者在人性问题上往往采取本然与实然两个层面的进路,将其分为本然之性的纯粹至善与实然之性的良莠不齐,从而为德性修养理论的建构提供可能。在由实然之性回复本然之性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持续地修养、锤炼,将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就至善人格。

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从多方面下手,既要思辨,又要笃行,“尊德性”与“道问学”结合,达到了对天理的客观内涵的把握,修正了师说并矫正了王学流弊;湛若水重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具有高度的政治主体意识,亲自参加“平治天下”的事业,并通过讲学亲自培养“治天下”的人才,为学术文化下移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理论基础

     陶母湛氏“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的两则经典教子故事,可以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各种改编。

 1、截发延宾

  江西九江,古称浔阳。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谱写了一曲润物无声却又波澜壮阔的贤母之歌,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中华“四大贤母”之一,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

 在古代,家族的发端普遍记载在男性身上,而陶母不但被公认为是浔阳陶氏的始祖母,她的精神和事迹更是被后人写进家训,编入宗谱,成为陶氏族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那么,陶母湛氏教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她对陶氏后裔以及后世家庭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风雪漫天之日,鄱阳孝廉范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2、封坛退鲊

  陶侃年轻时做过寻阳县吏,负责监管渔业。有一次,他托人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陶母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

 

三、可行性分析

    实际操作中,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技术层面和资金层面的问题,而且演员也没有现成的。不过自编自演,专业寓教于乐的方式也是可取的。而在排演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我们湛氏的艺术修养。

1、拍电视剧可行性较小。因为其是个大工程,剧本改编、场景设置、演员服装和道具等都需要技术和经济来支撑,慢慢探求,将来一定可以附着于实际。

 2、拍微电影,这个可行性大。闲时节,或者节假日,一个分会中几个有表演天分的宗亲可以先自行在村庄或者家中排练,等自己圈子里的人初审和格外,就可以上传视频到网上,这样将湛氏的故事就传到了普通的家庭。

 3、编成通俗易懂的、与当前社会的风向标相同的顺口溜或三句半,利于民间传播,尤其通过小孩子的口,扩散到街道。就像蓝瘦香菇、我选择带狗、老司机等在宗亲间流行,或许能够尽快地成风靡网络的红角色。

 

四、遇到的问题

1、资金方面 资金短缺椒首要问题,民间会动,募捐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2、场地方面  虽然遍地都是民间剧场,但要拍摄微电影,还是需要一个好的场地和技术支撑,来完成整个布局。

3、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剧本改编和导演等方面,也需人去完成。

 

五、建议:

用以下几个素材,拍成微电影,也不错。

            剧本之一:湛若水三易其名

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学会理事,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增城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说,名字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增城文化名人湛若水出生后,他家里人为他取的第一个名字是""。使用这个名字的原因,可能湛若水出生在早上,因自然而生成了这个名字。湛露的童年十分艰苦。他为维持艰难的家庭生活,童蒙时期失去读书的机会,帮助家里放牛。当时,云游到新塘的罗浮山道士,三次找他出家学道,就是看中了他相貌清奇,又没有机会读书,才有了那个"三部尚书不拜相,三遇纯阳不升仙"的传说。

湛露出生后,父亲因家族间的争斗惹上了官司,其读书的问题一拖就是三年。到了12岁那年,湛露由母亲作主,到本村的私塾求学。但是,私塾先生一问年龄,就解释说,湛露不能在其本命年入学。他母亲只好放弃在这年送他入学。当时,他已随母亲居住在外公家。直到14岁,湛露才被送回本村私塾读书,但又遭到仇家追打,演绎了一段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的湛若水"倒踏灰鞋避难"的故事。外祖父见他怪可怜的,就让他伴随自己的儿子(即湛露的表兄弟)到广州读书。这样,成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轮辉煌——27岁那年,高中广东府的举人。

13年的读书学习,湛露的学识水平有了一个新提高,并且能够自觉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为自己铺筑一条更加平坦的人生道路。按照儒家的忠孝道德观,自己的姓名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所谓"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但有两个权宜之法是允许改名的,一是在官场可以为皇帝的忌讳而改名;二是在民间可以为避祖讳而改名。湛露中举之后,发现"湛露"姓名在中国的姓名学中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名字。首先是一姓一字姓名很难找到平衡点。一般上,一姓二字姓名最容易找到平衡点。但是,相书认为:"无灾无难平常命。"而二字姓名虽多凶险,但如果个人能够挺得过去的话,就会演绎出一段十分精彩的人生经历。中举就是一个证明。他认真地查阅自己家族的历史。按照《湛氏族谱》显示,新塘湛氏的开居始祖就是湛露。为此,他断然以避祖讳为由,将自己的名改为""。然后为自己取了个字"民泽"

湛民泽的名字体现了他对承传儒家济世育人的强烈追求,表明自己的雨并不是缺少意义的雨,而是能够为天下人产生造福功能的雨。但是,从中国传统的命理学分析,其当时这样定名字,反映他对儒家的理论知识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

"湛雨"的组合失去了姓与名的内在平衡。姓的笔划明显多于名的笔划。如果按照名字学来分析,湛为天,雨为地与人,那么,使用该姓名的人就必须有无穷的祖荫才能够产生丰沛的雨量,润泽天下万民。可是,湛字虽然从水旁,并不真正代表水。屈原在《楚辞.九章》中写道:"忠湛湛而愿进兮"""是作为形容词,"又深貌"的意思;在《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字是用作地名来使用。在《说文解字》中,""字的注释与""通,指""的意思。雨是实指天上下落的水。两者结合,我们就可以从字面的含义中发现,两者存在矛盾。湛不可能是雨的源头,反而,雨是形成湛的原因。从"湛露""湛雨"两名字的比较来看,""字的搭配要比""字的搭配更具合理性。露水一般是在清晨温暖的时候洒下,那么使用的人就可以沾上很多祖荫,对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雨水则会适得其反,雨水不多可以是湛(取其""义),雨水过多就会成"",必然致灾。《易经》的"大过"卦上六的爻词就指出:"过涉灭顶,凶"。中国传统的姓名学在切入命理的内容时,主要指承传的关系。换言之,姓名必须是显示继承性。湛民泽在为自己改名时,并没有意识到二者的矛盾。所以,湛民泽参加京试时名落孙山。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没有挫伤湛民泽的斗志。这性格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童年时期所经历过的磨难。正是拥有不屈不挠的心态,才使他没有将理想放得大于现实,就使他更易归到陈献章"以自然为宗"的理论旗帜之下,推陈出新,开创出"随处体认天理"的明代儒家心学理论。他敢于烧掉"路引"(赴京考试的凭证),本身就包含了对老师的信任、对个人的自信以及对未来的信心。湛民泽随师七年多的学习,在儒家理论水平上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读书获取功名,仅仅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说读书做官仅是个人奋斗的"自在王国",那么,读书作为个人的"作圣之功",就是个人学习知识的"自由王国"。湛民泽正是从拜师前的"自在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从而确立了更加崇高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短短七年,湛民泽从读书做官转变为读书作圣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学习的动力,还是学习的方法来看,都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他在为老师守孝的三年时间里,重新对自己的名字认真研究,特别是对自己第二次改名后产生的现实结果进行了反思,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名字通俗地看起来,仅仅是一组符号,是区分人与人的一个特殊称谓,可是,在个人的实际运动过程中,却是具有十分微妙的影响关系。因此,湛若水决心重新为自己取名改字,并且要向世人证明,"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就是要求人们从自我的心来包容天地宇宙的巨大与微细,从自我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改运动轨迹,逐步地接近圣贤之处。湛民泽满怀信心,在守制三年后,开始踏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其间为自己第三次改名字。"姓湛,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

  为自己重新命名,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显得很普通。可是,如果我们从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来发掘,就会发现其名字的搭配包含着传统中国文化丰厚的内涵。首先,我们对""字的理解,如前所述,并非是水的源头,而是有""的意思。在中国传统古籍《道德经》中就曾经指出:"湛兮,似或存。"其意思就是道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若存若亡的样子,即指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初次状态。其实,中国传统中的道,在人们的认识中是没有一个可以固定的解释对象,在人们的视觉中仿佛是不存在,而在人的思想中又是那么真实,具有物质性。所以,道的存在是处于人们认识的矛盾之中。湛若水把自己对中国传统道的认识化解在改名中,使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既然人是无法与道同在,那么,应该怎样得道呢。这个问题是人们千百年来探寻的主题。事实上,时间的物质内容是存在于人的思维认识中,却又反映在物质的变化中。也就形成了时间在人的思维认识上具有无限性,在物质运动变化上存在局限性的矛盾。湛若水正是深刻领悟到了""字的含义,就注重从《道德经》的内容和角度来书写自己的名字。《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的句子。在书中的章节里是指导人们在仿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时,应该首选的是水的本质。只有水这样的存在物质,才能够称得上:"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水是最接近""的概念的形状物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湛若水确定了自己的名字为"若水",为了呼应以及注解自己的姓名,他给自己起了字为"元明",同时为自己起了一个号为"甘泉"。泉水不拘大小,关键是水质必须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又可以源源不断地濡养众人。这样,我们就可以体味到,此时的湛若水已经坚定地确立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就是老师陈献章所要求的读书"作圣人"的目标。湛若水三个名字的存在,正是他开创的"随处体认天理"心学理论的一次实践。其理论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论。他的"随处、随身、随国、随天下"的放散性的说法,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儒家理论的过程中,不要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必须以辩证的态度来紧守儒家的理论原则,也就是人不要怕错,但必须知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剧本二:王阳明和湛若水的故事

    赵柏田的“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中,王阳明和湛若水的故事:

 1505年夏日里的某一天与湛若水的相识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对我心智成长的作用要到好多年以后才会彰显出来。若水是广东增城人,这个品行高洁的的年轻人无意功名仕途,立志要做当代颜回,拜了南方大儒陈白沙为师,在老家闭门读书好多年,后来拗不过他母亲,才不得不到南京国子监入学,并在这一年春天的会试中擢为第二,选为庶吉士。据说主考官看了他的卷子后说,这个人一定是陈白沙的学生,后来拆开卷子的糊名处一看,果然如此。

 一见若水我就大起契悦之心。我对别人说,我到北京二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物。我这话并非一味的溢美,当时的名公巨卿如李西涯(东阳),文学名家如前七子等,我可谓阅人多矣,都不能引起我由衷的敬佩,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只是招摇一时的明星而非至人。而若水的学问惟求“自得”,却是真正体现了圣人之学的典范,这样的人不引以为知已天下谁是知已?

 我相信若水也一定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因为从别人的口里,我也听到他这样说我: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

公务之余,我们时相过从,诗歌唱和,切磋学术,并在一场场面红脸赤的的争论中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多年以后,我的这位好作警句的朋友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我的思想历程: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然而一场突然降临的牢狱之灾中止了我们的友谊,也终结了我在北京的政治生涯,并最终把我逐出了这个让我欲爱欲恨的都市。从我13岁那年随父第一次旅居京华,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二十多年里,我习惯了这座城的胡同与青砖灰瓦,习惯了它春天到来时扑面的黄沙与马车驶过时迷眼的尘土,习惯了落尽叶的槐树间爽净的天空和人民的语调,从没想到有一天会离它而去,并且,是以这样一种屈辱的方式离它而去。

 不久,这三个刚被发展的同志就被地方府学荐为乡贡生,要到北京去了。我告诉他们,到了北京就去找我的朋友湛若水,就像跟着我一样跟着湛老师学习。弟子们唯唯应诺,说老师你送点什么话给我们吧。于是我写了一篇《别三子序》,告诉他们只有潜心向学的人才能刚柔并济——深潜刚克,高明柔克。我生平第一次摆出导师的架势对着他们说:三子识之!

过了几天,我带了黄绾去翰林院见了老朋友湛若水。三个男人心智的真诚碰撞,使那个下午在我的一生中成了最为美好的时辰之一。

在湛若水的寓所里,一场长谈过后,我们疲惫而又满足。我们郑重发誓,要在这为人生的学术道路上携手并进,要让友谊贯穿我们的一生。我在京城的公事本来早已办完,只是为了多一些时光和他们在一起,我才一再推迟返回南京的时刻表。然而随着时日的推移,我再也没有理由赖在北京不走了。可能是为了掩盖分手在即的伤感,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总是拼命说话,好像要把所有话都要抢着在分别之前说完,但常常是一阵虚张的热闹过后却是让人窒息的沉默。

他们一再地阻止我南归的时间,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在京城再多住几天。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在瞒着我为把我留在京城暗地里活动。我知道若水尽管在京城官场上一向口碑很好,但他生性疏阔不太热衷政治,黄绾呢,豪爽任侠,又在都督府做事,能与上面说得上话,我承认他有能量,但毕竟过于年轻了一些。仅凭这两人的活动打点,要把我这样一个没有政治背景的人留在京城谈何容易。我不知道他们找了多少官员,送出了多少银子。让我吃惊而又感动的是,事情到最后还真让他们办成了。他们找到了吏部尚书杨一清,并最后说动了他。于是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第二年的正月一过,我就在北京吏部正式上班了  ……

第二年秋天,湛若水奉朝廷之命出使安南。黄绾呢,因为得着一个休长假的机会,也去雁荡山、天台山之间结茅修行去了。分手之际,我们约定日后还是要聚在一起。黄绾说,他此行是先探探路,为我们去打前站,如果真找到了好地方,就再来邀请我们一起去快活逍遥。黄绾的这番话让我欢喜得流了泪。尽管那只不过是一张充饥的画饼,但苍茫的人世间能说这不是一点难得的安慰?真是知我者,黄小弟也。世艰变倏忽,人命非可常。斯文天未坠,别短会日长。若水啊,黄绾啊,我们就等着一起拂衣还旧山的一天吧。北京真冷。没有了朋友的北京更冷。不管我们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梦想,我知道,我们在京城里的这个学术小团体算是散伙了。

在我居留滁州的六个月中,这样的辨诘与争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有时发生在学生们中间,我是裁判。有时则发生在我和某个学生之间,其他人或附和,或参与。说实话,这样的话题是永远不可能有个终结的,可是我与我的学生们乐此不疲。在一往一复的语言运动中,我的心时常像一张弓绷紧着。这样我的生活才不至于松懈萎顿,内心里也不止于像官衙前的那块空地总是长满杂草 ……

这一期间最大的一场争论发生在我与最要好的朋友湛若水之间。

那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若水出访安南的任务完成,在回京城复命的途中特意来滁州住了几天。在外人看来,我与若水都喜欢谈性谈禅,称得上沆薤一气,但事实上我们也是和而不同,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争论着。这次在群山环抱中的滁州小城见面,离上次在京城分手已一年有余,执手相看,真如梦寐。可是在接风洗尘的晚宴上,管束不住的舌头又让我们吵开了。这次我们争论的焦心是宗教和学术有没有一个中心。我认为没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也要去尽力消弥它。若水认为有,所有学术的中心就是经典的儒学。直至要送他北上了,我们的争论还是没有了结。若水握着我的手说,真是快意啊!不知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与你彻夜长谈?

 

     剧本三 通灵祖宗屋

 十一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早上,16岁的湛月茹像往常一样和闺蜜陈琳一起,女扮男装去三官山游玩。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陈琳接了一个电话,急匆匆下山了。湛月茹看见山顶朵朵云彩好像在向她频频招手,便独自上山了。

到了山顶,她去了和陈琳经常去的那片树林,一个世界级的原始公园,坐落于山的南侧,朵朵云儿、各种优美的溪流和山洞组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级景观。优美的自然景色,仙境般清爽的空气,令月茹陶醉。尤其那个如圆月般清澈的锦湖,是湛月茹最珍爱的。

湛月茹爬到山顶的时候,额头上已经渗出了一层密密的汗珠儿,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坐在锦湖边,她已改往昔的羞涩和忸怩,脱去运动鞋,挽起袖子和裤角,将脚伸到了水里。“这个时候,我是男生,不用顾忌熟人的目光……月茹这样想着,用脚打出了一些水花花来。

 也许是累了,湛月茹盯着水里倒映的太阳和朵朵云儿,如醉如痴,看着、看着,她的眼睛不动了,似乎圆圆的太阳在水分子的折射下慢慢地变化起来,渐渐地和周围的云朵组成了一个超级大的蓝色月牙儿。

湛月茹站起来顺着月儿通道,渐渐地走进了水里。周围的人看见她出格的举动,尖叫着、呐喊着,她全然不知。

顺着蓝色的水晶路,湛月茹向前走去,一路上光火璀璨,星光闪闪,路边不时有摆摊子的商贩疏密不一的分布着,叫卖珠宝首饰的、叫卖唐人的、叫卖胭脂水粉的……月茹很奇怪,这里的人个个都穿着古装,像古装戏里的人一样。

走着,欣赏着,湛月茹被一个摊位上的一把蓝紫色小陶罐所吸引,她站在摊位前,端起陶罐细细观看,当她打开陶罐的盖子时,陶罐动起来了,一名青衣女子拿着剪刀走了出来,她剪下自己的落地长发,坐在陶罐的外壁开始编制假发,时间的轮盘已经转到了东晋时期,青衣女子正是湛氏陶母,她和儿子陶凯相依为命。因为家境贫困,度日艰难,这日冰封雪锁,他们为了招待范阳孝子一队人马,用自己油亮的长发去换米。当时这队人马,走到她家附近时,人困马乏,就投宿她家。  

青衣女子对儿子陶凯说:“你只管去把客人留下,当娘的我自当设法招待他们。”

青衣女子摸一摸自己的长发,用梳子梳理整齐后,一咬牙剪了下来,她把长发分成两段做成漂亮的辫子,到集市换回了几斛米,之后,又砍了家中几根不住要的屋柱,当柴烧。傍晚时分,青衣女子准备好了几桌精美的菜肴。这帮人吃完后,夸赞湛氏陶母手巧,夸陶凯口才好,同时表达了他们深厚的谢意。晚上,马的草料吃完了,没有什么可喂,青衣女子边将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作了马料。

 第二天天放晴了,范阳孝子一队人要离开的时候,陶凯已经送了五十多公里的路,还依依不舍。

   范阳孝子说:“陶子,您已经送得很远了,您应该回去了。”陶凯仍然不肯返回。

   范阳孝子说:“您可以回去了。到洛阳之后,我一定替你美言扬。”

   陶凯这才返回。

   范阳孝子到洛阳后,向朋友们极力赞扬陶凯,陶凯于是获得了极好的声名。     

   湛月茹看完这场微电影后,继续踏着蓝色的水晶路前行。

   她走过了几个河谷后,在一家集市的古董摊位前站住了,一个紫兰色的手镯让她欲罢不能。湛月茹看见这个紫兰色手镯,心跳加速,兴奋不已,腿就拔不动了,好像手镯里许多和她熟悉的人都在竭力挽留她。她似乎变成了一个小女孩,在那个高个子青年的身后站着。一伙年轻的后生在争论着什么问题。

 这种突发的灵感,让湛月茹产生了想买下这个手镯得念头。她摸摸口袋,有300元钱,于是就理直气壮问买手镯的白发老翁:“这镯子卖多少钱?”

 300万元”,湛月茹吐吐舌头,叹口气,“300万!这么贵?能不能便宜一点儿?”湛月茹尖叫着,抖动着手里的300元钱。她的尖叫声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

  湛月茹女孩子的矫情发作,她撒娇地对白发老翁说:“老爷爷,我想试戴一下,行吗?老爷爷,这手镯太萌了,我太太太喜欢啦!”

  白发老翁看看月茹,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他说:“小姑娘,你试试吧,如果能戴进去的话,300元卖给你!”

   “啊!”月茹又一次惊叫着,兴奋地嘴都合不拢。

   白发老翁说:“不少人看上这个手镯就是戴不进去,这镯子是有灵性的……

   月茹接过手镯,手镯顺溜地钻进了她的手腕。

   霎时奇迹出现了,一道紫色的光芒划破云层闪烁着,将云层照得通亮。月茹就在这道光芒里,舞蹈着向前走去。爬山的人和商贩们惊叫着,月茹眼前一黑,呼啸的风声在耳边炸响,她轻飘飘地坠落着,似乎在沙滩上狂飙,又似乎穿越一堵黑乎乎的气体墙。忽然她撞在了一个高大的物体上,几乎将她弹飞。她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跌落在了地上。

   紧接着,一个浑厚的男声气势汹汹地叫嚷道:“谁呀?没有长眼睛吗?冒冒鬼!”

   湛月茹吐吐舌头,揉揉被撞疼的臀部:“你,你……”疼的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自己撞到人家身上,还怨别人!哼!”一个气愤的声音穿过月茹的耳膜。

   “这声音这么熟悉!你?”湛月茹静静神,才发现自己跌进了一学堂,躺在几位帅哥争论问题的帅哥附近,对她发凶的就是高个子的那个。

    被她撞到的那个高个子男生已经不再理她,而是继续对那几个人说:“天与人、名与实、理与气、知与行、心与物等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比如像大宇宙的……,没等他说完,另外一个男生抢过话头,说:“天、实、理、行、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像人的名、心、知等,这时一个小女孩的跑过来,“ “哥哥,哥哥……

   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跑到了高个子男生身后,高个子男生抱起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戴着一个紫色的手镯和高个子男生身上的玉佩接触后,发出了一种强大的紫兰色光晕,时空刹那间凝固,小女孩和高个子男生的乌亮的头发和眼睛一起闪耀出迷人的光晕。四周那些方方正正的字体,更加遒劲有力。

   这是明朝的一个学堂“湛子洞”,“明洋哥哥、雨泽哥哥,妈咪叫你们吃饭呢,等吃完饭后再讨论心学问题……

   紫光之下,小女孩乌丝闪耀着,当湛月茹转身与高个子男生的眼眸相撞时,他的心似是要跳出来,他喘着粗气:“这是找到了吗?那个陪伴自己读书的妹妹……

   一个镜头出现在了湛月茹的脑海里:

    花园的小房子里。

    王蓉坐在窗户上,捧着一封信函,脸上泛着幸福的微笑。

  “蓉儿!”湛月茹唤道。

  王蓉吓了一跳,见是月茹,忙起身行礼。

  湛月茹握着王蓉的纤手将她扶起,佯怒道:“不是早说过了吗?你我姐妹相称,不必行礼!”

王蓉感激地笑了。

湛月茹看了一眼王蓉手上的信,好奇地问道:“你大哥来信了吗?”

王蓉娇颜微红地点了点头,可以看出她非常开心。接着满脸露出了忧郁的神情。

湛月茹不解地问:“蓉儿,你怎么了”?

“嗯!是这样的,我,我。我不认识字!”王蓉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王明洋也真是糊涂了,竟然连妹妹蓉儿不认字这个事儿都忘记了,他不应该写信,应该像老叔那样,画画才对嘛!

湛月茹流露出恍然的神色,“这样啊,蓉儿,要是你不介意的话,姐姐帮你读?”

王蓉连忙点头,将信递给了湛月茹。

湛月茹一看到那方方正正透着一股子强悍味道的字体,不由得在心中感叹一翻,暗道:“果真字如其人,真是呢,字和人一样霸道!”  

夏季,天气最热的时候,湛月茹和她的哥哥雨泽等经常在凉爽的湛子洞书院里学习,和众多学子一起讨论程朱理学等问题。唯独蓉儿喜欢练剑,不愿意在这里。

 这天,下雨了,他们急匆匆地走在街上,要去寻找蓉儿,月茹不小心撞到了那个长袍男生,那男生手上的书等东西散落了一地。他们蹲下去捡书本的时候,对视彼此眼眸的时候,碰出了火花,由此产生了浓浓的仰慕之情。从此,王湛成了世交。湛月茹和王蓉也成了最好的姐妹。  

 湛月茹望着明洋的黑眸,里面平静无一丝波澜,却深邃迷人,那里倒影着她的身影。她突然笑了,是啊,找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眼里有自己的人。她开始唱歌:

  “从来不曾怀疑,你是我今生难忘的相遇,纵然天空中飘着濛濛细雨,世界被明媚的阳光所包裹,呼吸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从来不曾怀疑,你是我今生难忘的相遇,纵然…………

 秋日的夜晚,他们仰望星空,陈献章的话语又一次出现在了雨泽、明洋的星空:“天、实、理、行、物是客观存在……

  似乎一场哲学思辨辩论的声音又在蓝色的水晶路上,回响。

  湛月茹揉揉眼睛,发现自己竟然在湖边的一块石头上睡着了,看看手机,已经到了下午。

 云里的蓝色月儿似乎还在眼前闪烁。

 

六、参考资料:

1[增城之窗] 浅谈湛若水三改名字的文化内涵 2015-02-06 

2】王文娟 湛若水的人性论与德性修养理论发微

3】郭翠丽 湛若水理学思想初探

4】黄明通 岭南心学研究

5】赵柏田  王阳明和湛若水的故事 《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 :2015-02-06  ,增城之窗中的王阳明和湛若水的故事

6】通灵租住屋 湛社琴

       (注:原载于“湛氏家族古今志”)

 

第十四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暨湛甘泉诞辰5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之二——

 

         浅议湛氏后裔践行湛若水之大心学

             陕西沙坝分会  湛社琴

 

  【摘要】:明代心学创立者湛若水,秉承儒家心性之学传统,得出“天地一心”的结论,“随处体认天理”从多方面入手,笃行“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理,具有高度的政治主体意识,为学术文化下移做出了巨大贡献。湛氏后人,秉承先祖遗训,“天地一心”善举不断。本文通过论述湛氏后人,举善不断,创办学校,济贫扶弱,以期达到天地融合的境界。

 

    关键词:心学 王湛理学 致良知 心即理 万物一体

  

 

    前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形式各有不同。在明代,岭南湛若水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不忘恩师教诲,广建书院报师恩,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而如今“湛氏四杰”、沙坝湛氏等都铭记古训,将华夏传统美德传承。

 

  一、 明儒湛若水及其“心学”

湛若水(14661560),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岭南文化的突出代表。明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明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早在弘治五年(1492),湛若水27岁乡试中举后,慕名从增城进入江门书院拜陈白沙为师。他是一位勤奋好学之人,“从白沙游,不乐仕进”。

湛若水写出系统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并明确提出“心学”概念,赋予“心”至高无上的本体意义。同时,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湛若水的学术地位在他生前与王阳明并驾齐驱。

陈白沙19岁应广东乡试,考得第九名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中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读书。后来,虽然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但陈白沙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

 陈白沙在42岁时会试落榜后,返回江门,居白沙里,在家乡的小庐山麓之南,建筑成一间颇具规模的书舍,题名“春阳台”。 消息—传开,“春阳台”每天都门庭若市,近者乡村,远者邻邑,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求学,白沙村也变得热闹非凡。

 弘治十八年,湛若水赴北京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作为考官,抚湛氏之卷叹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即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陈白沙在学术界的威信极高,对湛若水仕途的影响颇大。

 

  (一)“心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宋明理学蓬勃发展,到南宋时朱熹重新诠释儒学,总结了有宋以来的道学,乃至孔孟以来的整个儒学,建立了一套思想精深、体系庞大的儒学系统。朱子理学是两宋理学的总结和发展的最高峰。在朱熹理学被统治者尊为“正统之学”时,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却极力反对朱熹“格物致知”的体认天理方式而主张求诸于内,他在朱子理学蓬勃发展的洪流中举起了“心学”的旗帜。

尽管以程颐、程颢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宋代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也孕育而生。朱熹后期,理学对于理的过分推崇以及相应的对于人性的压制使得思想界开始重新审视理学。这就为“心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明代“心学”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理论环境。

王阳明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在27岁前,朱熹是他心中的一个值得学习的圣人。他按照朱熹所倡导的读书方法来穷理和实践,所获甚微,为此深感困惑。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的形成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从最初的学习朱子“格物致知”,格数天竹子不得半点要领,心力交瘁后开始怀疑朱子的理学,到中年被贬龙场后,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并最终达到超脱生死的境界,“龙场悟道”后始得“心即理”,逐渐脱离朱熹的理学阵营,建立起自己的“心学”理论体系。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师于陈献章,心学体系同王阳明一样属于陆九渊开创、陈献章中兴的心学系统。湛若水与王阳明相羽翼,一起将明代的心学推向高潮。

(二)王、湛对“心”的认知差异

以王、湛为代表的明代心学是程朱理学之后思想界的大转向,和程朱理学对“理”本体的推崇备至不同,王、湛心学是以“心”为本体的。这在明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尤其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极大地推动着明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王、湛充分肯定人的个性,使得程朱以来忽略个性的思想浪潮得到扭转。不管是王阳明,还是湛若水都在本体论上坚持“心”本体,这是一种思想的创见和革新。

 虽然在本体论上,王阳明和湛若水都以“心”为本体建立心学体系,但是两人对于“心”的认知却大相径庭。 在《湛甘泉先生文集》中,湛若水就直指他和王阳明对“心”的认知的差异,湛若水在认识论上是主张“心体万物而不遗”;在他看来,心是非常广大的,它包容万物,并且和万物融为一体。简言之,湛若水的“心”包罗世间万物,与万物浑然为一体,在“心体万物而不遗”中达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

湛若水的“心”是与宇宙合一的“大心”,是一种思辨的“心”。“随处体认天理”只有在思辨中才能做到,因此难免给人以“天理难见”之感,这种带有玄机的体认天理的“大心”传播起来亦比较难。

 

(三)黄宗羲对王湛心学的评价

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述:“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在宋明理学的研究中,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与其在学术上最具抗衡的,是他的好友湛若水。在王阳明学说形成的过程中,湛若水及其师陈献章的学说无疑为之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二、湛若水承师恩,广建书院

  湛若水是饮水思源之人,一生尊师重学。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国子监祭酒;辞官后,他到处开办书院,直至95高龄辞世之前他仍在讲学。

我国唐代已经有书院,最初是属于官方藏书修身机构,至唐末五代以后它演变成为授徒讲学、培育人才的教育机构,同时又成为人们研究学术、修养身心、传承文化、实施教化的场所。

湛若水设立的书院自有其独特之处,那是在承继私人讲学传统的基础上,奉祀自己的老师陈白沙。自白沙先生卒于弘治十三年(1500)起至湛氏离世,60年中,独尊白沙。

湛甘泉文化促进会陈裕荣先生整理历史资料获得的湛若水所创办和扩建的书院有38个。其中湖南衡山紫云峰的甘泉书院,是湛若水为报师恩所建,陈白沙从未在湖南境内各地停留,但曾经在湛若水面前表示过欲赴衡山的愿望。明嘉靖年间,湛若水应蒋信之请,到衡山讲学。为了实现当年老师向往南岳之宿愿,特于衡山文定书院旁建甘泉书院,并于其上另建白沙书院,以祀其师陈献章。

 

湛若水创办的书院如下表:

 

                   地址

1、甘泉书院             增城新塘西洲甘泉洞

2、独岗书院             增城新塘甘涌

3、甘泉钓台讲学所       增城新塘东江河畔

4、莲洞书院             增城南香山

5、明诚书院             增城荔城镇

6、天关书院             广州政法路

7、白云书院             广州白云山

8、蒲涧书院             广州白云山

9、上塘书院             广州上塘街

10、禺山书院            广州禺山路

11、白沙书院            广州中山六路

12、大科书院            南海西樵山

13、云谷书院            南海西樵山

14、天阶书院            南海西樵山

 

15、玉泉精舍            南海西樵山

16、三水讲学堂          三水白坭大嶢山

17、龙潭书院            龙门县

18、甘泉书院            湖南衡山紫云峰

19、朱明洞书院          博罗县罗浮山

20、青霞书院            博罗县罗浮山

21、天华书院            博罗县罗浮山

22、甘泉书院            英德县清溪潮水山

23、甘泉书院            韶关曲江帽峰山

24、六曲仙掌书院        福建省武夷山

25、一曲王湛会馆        福建省武夷山

26、新泉书院            江苏省南京

27、同人书院            江苏省南京

28、惠化书院            江苏省南京

29、新江书院            江苏省江浦

30、南京观光馆          江苏南京

31、甘泉精舍            江苏省宜兴张公洞口

32、甘泉山书院          江苏杨州甘泉山

33、甘泉书院            安徽省池州九华山

34、天泉书院            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

35、中天书院            安徽省黟县

36、斗山书院            安徽省歙县斗山

37、香泉书院            安徽省和县香泉镇

38、福山书院            江西省婺源县中云镇

 

 据史料记载,湖南境内广泛流传白沙学说,与湛氏建立甘泉书院和白沙书院奉祀陈白沙有关。由此可见,湛若水深厚的尊师之情,对促使白沙学说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湛氏后人践行“大心学”

  湛氏后人,遵从祖训,从多方面入手“随处体认天理”,笃行“尊德性”与“道问学”,以实际行动让“大心学”传播。

(一)文化传承:捐建学校  增藏书  办学堂

  2013年广东增城湛锦堂老先生赠《甘泉文集》资政堂藏版一套1032卷给湛氏研究会。

 多年来,原籍增城新塘的香港太平绅士湛兆霖先生,捐建中小学18所,他和三个儿子被称为“湛氏四杰”。现虽90高龄,作为中国澳门东亚大学创校的校董,分别在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捐建了“希望小学”;捐赠广州市慈善机构基金100万元人民币;捐赠新塘医院湛兆霖眼科中心和新疆哈密地区医院湛兆霖眼科中心,并聘任为两所医院荣誉院长。现依然策划捐赠眼科中心及医院,造福子孙。湛兆霖捐建的学校如下表:

 

  序号  学校名称            地址

 

   1 希望中学             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

   2 湛兆霖侨心中学       重庆市丰都县

   3 湛兆霖中学           贵州省正安县(2002年由小学升中学)

   4 湛兆霖希望小学       河北省东光县

   5 湛兆霖希望学校       湖南省汨罗市汨罗镇黄家坪

   6 湛兆霖民族小学       贵州省丹寨县

   7 湛兆霖简霭屏侨心小学 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

   8 湛兆霖民族小学       贵州省普安县

   9 湛兆霖希望小学       广东省英德市云岭镇

   10、湛兆霖希望小学       陕西省佛坪县

   11、湛兆霖小学           广东省增城市正果镇压张岳

   12、湛兆霖洞庭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

   13、湛兆霖希望小学       重庆市丰都县湛普镇

   14、湛兆霖学校           新疆哈密市伊吾县

   15、湛兆霖希望中学       重庆市涪陵区

   16、湛兆霖希望学校       重庆市武隆县

   17、湛兆霖希望小学       重庆市丰都县崇兴乡

   18、湛兆霖民族小学       河南省瞧县阮堂乡

 

   注:以上中学都配套捐赠电脑仪器教学器材料,捐助人民币4.2万元。

 

 

 

     湛兆霖捐助的眼科中心及其他设施有:

 

  序号                                     

   1 湛兆霖眼科中心和捐赠检验眼压机一部  广东省增城市新塘医院

   2 湛兆霖眼科中心和捐赠检验眼压机一部  新疆哈密地区医院

   3 检验眼压机一部                      广州中医大学眼科住院楼

   4 10万元现金 检验眼压机一部          重庆市儿童眼科医院

   5 黑龙江医院医疗设置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荐

   6 筹建皇帝石刻像                      陕西省皇帝陵县

   7 杨州市汶河中心小学                 被赠《杨州市汶河中心小学名誉校长》

   8 10万元                             重庆丰都县廷生禅院

   9 10万元                             肇庆市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1010万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管理系)

   11100万元                            北京拔萃双语学校

   125万元,配套电脑仪器               重庆涪陵马武镇湛简霭屏心小学

   135万元                             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1430万元                            增城市体育馆

 

 湛氏后人,纷纷踊跃捐资。包括甘泉小学湛甘泉铜像捐款244200(其中:甘涌村委会 38000、东华井头湛氏宗祠15500、广东狮子会启航15000、西洲陈氏祠堂10000、市头湛氏3000、湛氏遵义分会2000。湛柱辉15000+3000、湛崇辉15000+3000、湛家和15000+3000、湛广志15000+3000、湛锡锐12000+3000、四川商会宋永太15000、湛锡威13800、湛炫棠10000+3000、黄松淦10000、湛兆霖10000。湛柱炘2000、湛沃田1000、竹轩湛伟锋1000、湛浩铃1000、卢关湖1000、市头湛炳南600、湛榆松600、湛展舒500、湛灼恩500、湛海森湛海泉湛海江1000、何以根300、湛树熙300、湛炜璋300、湛林枫300、湛柱根300、、湛国平300、湛灼贤300、 湛瑞锋300、黄金棠200、湛锦恩100)。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心所欲,自我的完善”,发扬湛氏奉献爱心,兴学、助教、乐于助人之精神。如今湛氏的爱心助学基金会、各种自发的民间组织纷纷帮助湛氏人。就笔者知道的早些时候的陕西沙坝分会的湛世荣,1923年至1930年间,收养残疾儿童7名,61女,不但为他们治病,还收他们为义子义女,到了适婚年龄,还为半语子(能结巴着说话)罡娃,娶妻,还将收养的哑巴义女许配给他。从上店子河滩乱石中捡回清娃时,他已奄奄一息,湛世荣请医生为他治好病后,几次送他回四川老家,他又跑回了湛家,愿意和几个残疾人一起生活在沙坝。湛世荣不但请人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管他们的生活。 此外,湛世荣的儿子湛长发,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这名老牌大学生,熟谙琴棋书画,尽管一生经历坎坷,但能秉承先祖遗训,“传道授业解惑”,走到哪里,就把知识带到哪里。下放到农村改造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教村里的孩子识字。落实政策后,他办过不少班,扫盲班、俄语班、英语班,将最基本的国学理论教给孩子们,《弟子规》、《百家姓》,基本软笔书法,他不时让邻居的小孩子到家里来学习。对那些半途辍学的农村孩子,他上门劝说他们复学,交不起学费的,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帮他们垫付。尤其1979年落实政策后,他将补发的工资,大部分捐给了当地的岩湾学校,当时县广播和县报表扬了他。

 

(二)钻研先祖文化,整理湛氏资料

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湛氏的微信群、QQ群,将五湖四海的湛氏联系在了一起。在湛氏联系日益紧密的今日,湛氏达人层出不穷,除了前些年的湛凌松、湛伟健、湛高约等外,近年来活跃在这些群里的粘湛中乐、湛枢、湛承宪、湛和平等,还有我不知道名字的湛家族人,有不可或缺的功劳。而湛氏的各种基金会更是在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湛凌松、湛伟健前等族人不辞辛劳,拜访各地湛氏宗亲,考察湛氏起源、繁衍和迁徙,让宗亲了解更多的族事。湛凌松还认真学习湛若水文集,整理湛若水教育理论,传播湛若水大心学。湛柏欣在领会大心学方面,也有建树。

湛伟健等创建湛甘泉研究会网站,在联系各个分会和团结全国湛氏宗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致使我湛氏五十多个分会紧密团结,促成了201610月高州大会的召开。

   

 

四、结论

  综上所述,湛若水广建书院报师恩,并通过书院将其学说传于后人。其后裔在不断践行“大心学”理论的基础上,“随处体认天理”,将中华美德永久流传。

 

 五、 参考资料:

  [1] 叶春平 《老板》杂志第1 20119

  [2] 网站 湛氏家族古今志

  [3]朱承 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

  [4]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

  [5]陈清春  王阳明的格物实践及其本体论转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

 [6]姚才刚.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8

 [7]杨国荣.杨国荣讲王阳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21

  [8]冯达文 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7):83

 

备注:本文写于2016年初,由于作者对湛氏先贤知之甚少,用手中仅有的资料,写成此文,仅供交流。不妥之处,请诸位多多指导,并作补充。

 

 

 

 

 

 

 

 

 

 

 

 

 

 

 

 

 

 

 

 

 

 

 

 

二、2016年甘肃省湛氏人口国内情况分布情况(见表1、表2

        国内元旦出生的湛氏宗亲1950年至2016年)     

 2                                                 (单位:个)

 

 

序号

 

省份

 

序号

 

 

省份

 

序号

 

省份

数量

1

广西

1

9

四川

1

17

广西

1

2

湖北

3

10

湖北

1

18

河南

1

3

广东

2

11

天津

1

19

山东

1

4

湖南

18

12

甘肃

1

20

江苏

1

5

安徽

1

12

重庆

6

 

 

 

6

河北

3

14

青海

1

 

 

 

7

贵州

3

15

云南

1

 

 

 

8

江西

2

16

山西

1

 

 

 

 

小计

 

33

 

 

13

 

 

4

 

合计

 

 

 

 

 

 

 

50

   1:从1950年到2016年,11日这天出生的湛氏宗亲共有50人,其中女性19名,男性31名,分布在国内的20个省,具体如表1所示。

 

         甘肃省实有湛氏宗亲492

   截至20161128日,甘肃省湛氏宗亲在册501人,实有491人,其中1人死亡后未销户,9人被重复登记。

甘肃的湛氏宗亲以回族和汉族为主,回族383人、汉族99人、藏族8人、土族1人,主要分布 在陇东地区。酒泉市共有湛氏宗亲10人,4人在肃州区,6人在东洞乡。

 

 2:以上数据均是从国内官方人口信息库中查得,误差应不会超过2%

标签:有关 两份 资料 共享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