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学习甘泉公一丝不苟的精神

时间:2008/1/23 0:14:54  作者:湛凌杉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244  评论:1
内容摘要:学习甘泉公一丝不苟的精神湛凌杉习之习之,古自我作。习乎自然,学而不学。化功在手,天机可握。误笔成蝇,运斤去垩。 这首诗选自《湛甘泉诗选•习古斋》,斋,书斋也 七世祖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号甘泉,谥文简。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
学习甘泉公一丝不苟的精神
湛凌杉  时间:2008-1-23 16:51:20
习之习之,古自我作。习乎自然,学而不学。
化功在手,天机可握。误笔成蝇,运斤去垩。
    这首诗选自《湛甘泉诗选•习古斋》,斋,书斋也
    七世祖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号甘泉,谥文简。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广州增城甘泉都沙贝(今新塘镇)人,学者称甘泉先生,有《甘泉文集》传世。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弘治七年(1494)二月往江门拜陈献章(白沙)为师,成为陈白沙晚年的得意弟子和学术继承人。后与王阳明分庭抗礼,其学术“随处体认天理”与姚江之“致良知”说颉颃,二人交往甚深,各立门户,可谓桃李满天下。一说非王即湛,非湛即王,被学者称为“王湛之说”。
    甘泉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金秋十月,这个难忘的金秋日子,“全国湛氏首次祭祖暨第九届湛族同宗联谊会”在广州新塘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巨大的盛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全国湛氏空前的一次聚会。这次大会号召:“发扬甘泉精神,磨砺湛卢宝剑,铸造上善理想,团结奋进共创新文明。
    什么是甘泉精神?湛凌松理事长在“纪念明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湛若水诞辰540周年暨第十届湛族同宗联谊会”上发表的论文《湛甘泉其人极其伟大之处》中说:
    “甘泉精神就是:
    少立大志,践行一生;独立思考,勤奋好学;精忠报国,心有百姓;
    尊宗敬祖,敦亲睦族;尊重亲朋,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关爱学生;
    学贵知疑,讲究方法;道德为首,学业次之;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治学则是非不谬,抗志典坟;做事则克效勤劳,恪司职守;
    修身则朝夕不辍,一以贯之;为人则慎以始终,完节全名。
    为国家效力懋著忠勤,鞠躬尽瘁,全力以赴;
    不负此生而砺志磨节,善行嘉言,施于后世。”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磨砺这把中国湛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亮出的湛卢宝剑,铸造上善理想,团结奋进共创美好的明天。
    2005年元月的一天,我在家兄的书房里看书,翻到一本《湛甘泉诗选》,便借回来一阅,一口气把它读完,兴奋之余,还之不舍,又不能不还。于是,我立马上街买了一本日记本,坐在书案前,把全书一字不落地连同注释一并抄写了下来,而后,趁兴奋之时,作了一首题为《读抄•湛甘泉诗选》有感,(发表在《甘泉报》第63期上)诗曰:
七世祖公明大儒,官居三部卿尚书。三朝元老伴君主,六字真言心性图。
点笔五经四部异,鹏飞万里九天殊。尊师重教门生敬,桃李争春花映湖。
    我从2002年开始学写诗,初见成效,还不成熟,无非是按平仄要求,照葫芦画瓢,在纸上胡乱涂鸦。对于古文,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那么,要学习甘泉精神,就要理解甘泉精神的核心内容,研究甘泉的学术思想,就要读懂古文,不懂古文,又如何能够理解甘泉精神的内涵。
    下面,我就甘泉公的《习古斋》诗,谈一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甘泉公在这首诗里强调的是读书学习,怎样学习?他在诗的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抒发出了他的真实情感,“习之习之,古自我作”。按我们今天的话,就是学习学习,从古到今,都是靠自觉地进行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自觉自愿地去学,才能把想学的东西学好,反之则不行。
    甘泉公在学习上,要求要向大自然学,“习乎自然,学而不学”。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把书本知识结合到大自然中去,再把在大自然中学到的东西融入到书本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化功在手,天机可握”。才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化功:即“化工”,自然界的创造力。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贾谊传•服鸟赋》:“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天机:造化的奥秘,或作“天意”,《淮南子•原道训》:“则内有以通于天机”。
    甘泉公崇尚自然,他的“随处体认天理”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他继承了老师陈白沙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他悟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哲理,他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他崇尚自然,对于读书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他承传了老师白沙先生的思想,强调“学贵知疑”。老师在这个“学贵知疑”的“疑”上特别强调,老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章初学时亦是如此,更无别法也。凡学皆然,不止学诗。”这段话,是白沙先生写给门人张廷实的信。甘泉公正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爱设疑问,他肯定了前人“学贵知疑”的论点,提出一个人学问的大小与疑问的多少成正比。一个人只有敢于设问,敢于怀疑,才能提高觉悟,学问才能有所进步。
    甘泉公在学习上,不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而是“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他崇尚自然,“游观山水,亦如读书。此心易于妨夺,可常提撕,令不失己,则处处得益,反是则处处皆梏亡矣。”正是他顺其自然,劳逸结合的学习方法,才使他的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桃李满天下。
    甘泉公诗的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误笔成蝇,运斤去垩”。他认为,做学问要花费大力气,学出上乘水平,做到曹不兴画技高妙,使面面景物、形象飞动灵活逼真,石木匠运斧如风去掉白灰点的程度。误笔成蝇:《白孔六帖》三二《图画》:“曹不兴误点屏风,因就画为蝇,孙权谓是真,以手弹之”。运斤去垩:暗引《庄子•徐无鬼》的典故。楚人因被刷墙的白土飞落在鼻尖上,象苍蝇翅膀一样薄,则请一个名叫石的木匠削掉它。木匠抡动斧子,带出了一股风,随心所欲地把白灰点削掉了。楚人站立着,丝毫不失常态。垩,白垩,白土。即白灰点。
    甘泉公的父亲瑛公一身豪气,正直无私,爱打抱不平,结怨仇家,县簿与猾吏余忠狼狈为奸,诬陷瑛公,瑛公气咽难平致死。仇家并不死心,还要追杀只有七岁的独子湛甘泉。瑛公之妻陈氏带着小甘泉逃难到惠州府归善县冈下地方,躲避在曾任同知官的李应家中,后来仇家寻踪而来,李应也因此搬到西江赤树塘避风头。甘泉母子在归善住了九年之久,事平之后方敢回乡。甘泉公因少年时遭此不幸,直到十四岁才入学读书,两年后便跨入府学的校门,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他有一股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甘泉公无论是在朝廷做官,还是致士归来教书育人,无不贯穿他“随处体认天理”的哲理,无不体现他“误笔成蝇,运斤去垩”一丝不苟的精神。甘泉公不光是明朝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大诗人。他光辉的一生永远照耀着我们这些的子子孙孙前进的步伐,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不光是我们湛氏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
                                                        二O O六年菊月初九于遵义柳杉书斋

标签:广州增城 新塘镇 王阳明 继承人 陈白沙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