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时间:2022/7/1 23:10:04  作者:叶曙明  来源:今日头条  查看:454  评论:0
内容摘要: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原创2022-05-1219:07·叶曙明作者叶曙明在芳草街北边,是豪贤路;再往北,是东风中路,以前叫德宣路,没有现在这么宽。在德宣路与法政路之间,原有两条小街,一条叫天官里,一条叫赐福横巷,取天官赐福的意思。明、清时代,法政路一带,水道纵横,风景迷人。菰塘里茭白开着淡紫红的花,荷叶在微风中...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作者 叶曙明

在芳草街北边,是豪贤路;再往北,是东风中路,以前叫德宣路,没有现在这么宽。在德宣路与法政路之间,原有两条小街,一条叫天官里,一条叫赐福横巷,取天官赐福的意思。明、清时代,法政路一带,水道纵横,风景迷人。菰塘里茭白开着淡紫红的花,荷叶在微风中翻动摇曳。天官里被潺潺溪流所环绕,宛若沙洲。

在天官里西面有一条石桥,通往今小北路,名为状元桥,是李昴英所建;南面也有一条石桥,名为万安桥,在今德政北路万安里那儿。“沙洲”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水松、刺桐、翠竹、木棉、芭蕉,互相掩映,一派野趣盎然。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咸丰年间广州地图上的湛家园与天官里

从清末民初开始,至1930年代,广州两次大规模拆城筑路,疏通街巷,无数古迹被拆毁,无数美景被破坏,法政路一带的溪流,或填平,或改道,小桥流水的景致,从此消失。1958年扩宽马路时,天官里被拆掉,并入了德宣路。

天官里属芳草街范围,这里原是大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历任吏、礼、兵三部尚书,与王阳明齐名的一代宏儒湛若水讲学的地方——天关精舍故址。有人说,天关精舍的位置,就在现正骨医院对开的东风东路上,开辟马路前,这里有几座规模宏大的祠堂建筑,当属天关精舍的遗构。但也有人说,天关精舍应该在今天建设银行大厦那里。这个问题恐怕是永远不会有最终的答案的。

从东汉以降,广东诞生过陈元、士燮、张九龄、慧能、崔与之、李昴英、陈献章、谌若水等一代一代的思想大家,使岭南文化得以顶天立地,彰显其淳厚而广大的德慧。明、清两代,岭南的学术文化进入全盛时期,群贤辈出,引领风骚,在中国文化这片苍茫无垠的天空之上,闪耀光芒。

湛若水(网络图)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随处体认天理

湛若水是广东增城人,号甘泉,人们都叫他甘泉先生,是明代心学宗师陈献章的得意门生。弘治年间,会试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王阳明在吏部讲学,对湛若水的文章学问,一见倾心,两人经常切磋论辩,谈玄论道,成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王阳明曾感叹:“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间作一传矣。”

从宋代开始,读书人把修养方法,看得比一切智能都重要了。这种主张,发展到明代,更是登峰造极,心学可以说是这种风尚的典型代表。湛若水与王阳明的学问,形成了明代心学的两大门派,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湛若水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主张随心、随意、随家、随国、随天下,无处不可以认知天理。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冷冷清清的湛家二巷,如今连路牌也没有了

 

当时的地方官吏,大部分是他们的门徒。两家弟子各立宗旨,互争门户,俨然成为明代的一种学术风气。后来王阳明来到广州,两人同倡“圣人之学”,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屈大均概括地说:岭南文化“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

湛若水一生为官,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教民以俭,力戒奢靡,办学养才,减轻赋税,有良臣美誉。告老还乡时,已是江湖岁晚,两鬓衰白。他在今天的湛家大街,包括原来的湛家一巷、二巷一带,买下数十亩菜地、菰塘,建了一座“湛家园”,作为晚年游憩之所。湛家园面积颇大,法政右巷内原有马庄一巷、二巷、三巷,都是因为曾经做过湛家园的马厩而得名。也就是说,今天整个市委大院,都属湛家园的范围。

 

最后残存的湛家园痕迹——湛家五巷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先生虽然老矣,但仍坚持在天关精舍授课。他主办和捐助的书院,遍布江、浙、湘、粤等地,多达四十多间,门生弟子三千九百多人。

一位名叫吴藤川的老人,因景仰湛若水的道德学问,以77岁高龄,到天关精舍拜师,湛若水深为感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并赠予南岳四方竹拐杖,上面刻有湛若水题写的铭文:“不知日之将暮,步高一步,久矣高蹈”。后来,又有两位老人前来拜师,一位是82岁的黎养真,一位是81岁的黄慎斋,人称“天关三皓”。湛若水曾感叹他们:“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在他学生中年纪最大的,是一位102岁的简姓老人。

湛若水的入室弟子,不乏朝野口碑载道的端人正士,像做过应天通判和云南曲靖知府的南海人庞嵩,无论在官场、学界或坊间,都享有赫赫之誉。

有一年,地方遇上大饥荒,他亲自开仓赈灾,直到官仓空匮,又向巨室富家买米,继续赈济灾民,从而使六万七千多人得以活命。庞嵩的从政纪录,使他获得极高的赞誉,应天、曲靖都建有祠堂祭祀。早年他是王阳明的弟子,但50岁后投到湛若水门下,并且在关天精舍主持讲学。

庞嵩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名宦乡贡,理学正道(网络图)

湛若水以95岁高龄,骑鹤归天,葬于家乡增城。但天关精舍的弦诵之声,依然不断。弟子们每年还举行大型聚会,海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聚天关精舍,交流学问。那种纷华盛丽的场面,委实令人心神向往。

 

直到清代道光年间,天官里还是群星璀璨,出入的都是当世名人:张维屏、杨荣绪、黄培芳、谭莹、陈澧、冯询……光听这些名字,已让人怦然心动。他们的存在,为广东深厚的历史文化,铺陈了一段气象万千的光辉岁月。

湛若水逝世两百多年后,即清道光十三年(1833)夏。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连串灾变,就从广州那场可怕的豪雨,揭开了序幕。

那是一个沉闷的夏季,天空几乎总是浓云密布。时断时续的大雨,一连下了好几天,人们仿佛已预感到大难临头,惶惶不安。果然,七月十六日,白云山、越秀山11条坑水,黄花岗红岩丘陵五条坑水的洪水,突然同时暴发。一时山崩川涌,汇聚成滔滔巨流,挟着狂风雷电,奔腾而下。小北城门不能开,东濠涌也不及排洪,芳草街、天官里、雅荷塘、东华里一带,转瞬间,成为茫茫泽国,波浪翻滚,鱼龙欲出。大片贫民土屋,好像骨牌一般倒塌,被洪水扫荡一空。

 

这里曾经是一条街,叫光友街,更早的时候是湛家园的一部分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时人记录洪水暴发时,小北至法政路一带的情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觉心惊肉跳:“连绵昼夜雨滂沱,飓风翻动蛟龙窟。海水横飞十丈高,白云山水流滔滔。海水山水浑为一,须臾平地掀波涛。上塘下塘水如箭,激入北门世罕见……人家十万羊城居,一朝巨浸半丘墟。冲墙倒壁压街巷,红颜白发填沟渠。”侥幸未死的居民,纷纷爬到越秀山和城墙上避难。

洪水退却后,芳草街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壁颓垣,淤泥瓦砾,湛家园虽然没有被洪水冲垮,但已是重门深锁,台榭无人,荒凉破落之极。曾经高朋满座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不久,鸦片战争的炮火,从天而降,湛家园被彻底摧毁,天关精舍也顿成遗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天关”变成了“天官”,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湛若水,当他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时,仍然以湛家大街、湛家一巷、二巷命名。

时间又过去了无数个轮回,当我再到湛家园故址寻访时,湛家一巷、二巷都已拆平,做了临时停车场,它们的名字,将和天官里一样,从广州地图上永远消失了。

一位老街坊告诉我,这里原来还有一条天官后街,1966年改名为人民新巷,但在1982年的扩路工程中,这条曾留下无数名流高士足迹的巷子,还是免不了被日益堵塞的马路所吞并。

湛家大街与甘泉先生(叶曙明)

 

湛家园故址如今成了停车场

 

我独自站在法政路上,茫然四顾。光线愈来愈暗。晚风愈刮愈猛。静默。准备上东濠涌高架桥的汽车,在法政路上排起了长龙。昔日的平章旧第,阖闾基趾,如今都变作了通衢大道,真是别有一番苍茫千古意,横上心头。

大东门附近,原有一座湛文简祠,是纪念湛若水的,但也早就拆掉了。后来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湛若水在增城的几处墓园,都已残破不堪、面目全非,有的被盗墓贼用炸药炸开,洗劫一空;有的在开发区的基建中被推土机铲平,毁坏无存。而广州也只剩下湛家大街一处,让我们依微记得,广州历史上还有过甘泉先生这样的大儒。

但愿千百年后的广州人,还能找到湛家大街这个地方吧。

暮色沉沉,一切都归于平静。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清水濠:历代名人数不完(叶曙明)

仁威祖庙:洞天福地神仙居(叶曙明)

大街小巷咏叹调(叶曙明)

玉球开山祖吴公炎(叶曙明)

举报
评论 16
 
  • 从宋代开始,读书人把修养方法,看得比一切智能都重要了。这种主张,发展到明代,更是登峰造极,心学可以说是这种风尚的典型代表。湛若水与王阳明的学问,形成了明代心学的两大门派,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湛若水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主张随心、随意、随家、随国、随天下,无处不可以认知天理。 当时的地方官吏,大部分是他们的门徒。两家弟子各立宗旨,互争门户,俨然成为明代的一种学术风气。后来王阳明来到广州,两人同倡“圣人之学”,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屈大均概括地说:岭南文化“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 谁说广州之前是荒蛮之地。这样里出过大家。

  • 甘泉白沙心学理论与修为均不输与阳明,阳明平定反叛之前,白沙名望和追随弟子远过阳明,诚意伯制胜宁王,声名如日中天,反超白沙甘泉,虽然三代后不传,入清后更是寂寞良久,直等到东邻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兴起才又重新“反传”中国,至今人人争说阳明,为学问空疏者之“显学”,嘻嘻

  • 叶先生真是一位《广州通》


标签:大街 先生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