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开银 在纪念湛甘泉诞辰540周年研讨会上的论文

时间:2006/10/16 19:39:05  作者:中华湛氏联谊交流信息源  来源:湛甘泉研究会  查看:206  评论:3
内容摘要:                  提高认识,拓宽思路,为弘扬湛甘泉精神努力奋斗&m...

      

            提高认识,拓宽思路,为弘扬湛甘泉精神努力奋斗

——《浅谈对湛甘泉学术思想的认识》
番禺   湛开银
 
    七世祖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沙贝(今新塘)人。明代著名理学家。二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九岁往江门拜陈白沙为师深造,白沙去世为之守孝三年。三十九岁奉母命进京考试,次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此步入仕途,寻任翰林院编修,充经筵讲官,同修国史。四十七岁册封安南王正使,赐一品服出行。回国时坚辞厚礼,安南王赠诗称:“白沙门下更何人”,归途顺道回乡,奉母上京。五十岁母卒于京,甘泉扶柩回乡,守墓三年后,上疏养病,筑大科书院。五十七岁时,嘉靖帝登位,召甘泉回京复职翰林编修,次年升翰林侍读。又次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开始讲学东南。筑大科书院于西樵山讲学,创增城明诚书院。六十三岁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礼部左侍郎。六十八岁升礼部尚书。七十四岁任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七十五岁五月获准致仕,结束三十六载仕途生活。九月回乡,十月即登罗浮讲学。甘泉归粤二十年,主要讲学罗浮、西樵和广州。其间曾偕弟子两游南岳、筑甘泉书院于紫云峰麓,集衡阳人士讲学数月。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九十五岁。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嘉靖帝遣广东左布政使杜拯致祭。《赐葬敕谕》称:“谕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卿明时耆德,岭海鸿儒,抗志曲坟,恪守职守,回翔近列,克效勤劳,望重两京,位跻八座,慎以终始完节全名……”致祭后才归葬永和天蚕岭。这时他三个儿子及长孙皆已去世,丧事由门生庞嵩主持。又四年,隆庆帝《赠湛若水诰命》、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
    湛甘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上下几千年,中华民族都在不断地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名人倍出,湛甘泉即其中之一。湛甘泉是明代大儒,又是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他做官做得平稳,没有几上几下,做学问也采取兼容并蓄。正是:“仕途平步青云,学术声誉日盛。”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在心学、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学派。明代的发展,昌于陈献章、中经湛若水,终于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思想。
除《湛甘泉文集》外,近年研究湛甘泉的论文类有:《中州学刊》、《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辑刊》、《中国哲学》、《中国史研究》、《学术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燕山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微州史学》、《广东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研究》、《书画艺术》、《岭南文化》、《学术论坛》等学报、期刊上出版发行。
    几百年过去了,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仍对后人产生吸引和深刻影响。从明、清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他的思想体系发生兴趣,进行探讨、研究。甚至连国外专家,如日本的志贺一郎先生对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广东省委和政府及有关单位对湛若水墓和周边的环境保护,进行专项整治,对湛若水母亲陈氏夫人墓的修复和周边的环境保护,对湛若水后几代的明墓保护等工作。2005年广东省委和政府在广州越秀区建南粤先贤馆。经专家评选,湛若水等五十位名人首批进入先贤馆,并雕塑像,供后人永远缅怀。
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菊泉中学”于一九四六年秋创办时,将名人湛甘泉、崔菊坡两位先贤之名,各取一字,命名为“菊泉中学”。建国以来,该校曾几度改名,但邑人对“菊泉”之名印象深刻,随着国力日兴,教育事业飞跃发展,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终于在一九九八年,恢复“菊泉”中学校名。该校在修建“先贤史迹墙”时,序中这样写道:“建此先贤史墙,向师生和社会人仕,展出崔与之、湛若水的有关史迹、功业学术思想,使我市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重放异彩,发扬光大,古为今用以增裨益。”
    湛甘泉是不是只有研究他思想的专家、史历学家知道呢?几百年前,湛甘泉在南京当官,几百年后,还是被南京人念念不忘。这里我举一例,这是一个真实事例,读者不须半点质疑。今年5月我在番禺一家工厂办公室去传真文章,正要开始传真时,办公室两位工作人员看我文章上有湛甘泉名字。他俩反问我,你也知道湛甘泉?我说:“是我湛姓七世祖。”他俩却争着说:“你们这个祖宗不简单,明朝时在我们南京当过官,是个清官。”我说:“你们家在南京吗?”他俩却说:“离南京还很远。”我说:“几百年了,你们为什么知道呢?”他俩却说:“是老一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又说:“你们俩还知道他其它事迹吗?”他们说:“其余不知,听说是九十五岁才死。”这两位南京人,一人姓汪,一人姓姜,都在五十多岁。此例说明,甘泉公每到一处,人们都印象深刻,子孙留传,深得人心。
    湛甘泉大量的史迹证明:在明朝时,地位是显赫的,思想是进步的,内政与外交是全才的,为人是规范的,他的“随处体认天理”有远见卓识,是科学的。他著书立说,重视教育,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适应当时,也符合当今,当官到讲学都体现“以人为体,为民谋利”,得以扬名后世,永垂青史。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其实,宣传湛甘泉学术思想,在族亲中从1992年就开始了,川黔两省为合修《湛氏史志》,广泛深入湛姓族亲住地,召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会议。通过宣传,取得共识,短短几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修编《湛氏史志》这一伟大工程。在这期间,同时与广东新塘和全国各地的湛姓宗亲取得了联系,加强了团结。为弘扬甘泉精神,湛族同宗联谊会加强了对各地宗亲的领导,各地先后成立了分会,创办《甘泉报》、甘泉诗社,利用族报广泛宣传,了解各地宗亲开展的活动。为弘扬甘泉学术思想,成立了湛甘泉研究会,除四川、贵州在两地召开的几次大型会议外,在贵州遵义召开全国姓湛族代表会,广东新塘召开的全国性代表祭祖盛会,即将在重庆涪陵召开的湛甘泉学术思想研讨会及暨第十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每次会议都盛况空前,内容丰富,收效良好,圆满成功。会议宗旨,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宣传甘泉精神。十多年来,成绩显著,多数宗亲对甘泉史迹都很了解,为之娇傲。受甘泉精神的影响,提高了认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族亲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多年来湛姓宗亲,尊师重教,重视教育,以慰然成风,考上大学的宗亲子弟不少。以实际行动为弘扬湛甘泉学术思想,湛兆霖先生在全国和湛姓居住地捐资办学,除在家乡增城市作出不同捐赠外,还分别在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捐建了18间“希望中小学 ”,造福中华民族子孙(河北2所,贵州忾,湖南1所,河南1所,陕西1所,四川6所,广东3所,新疆1所)。还巨款捐资办几所眼科中心。宗亲开展的活动鼎力支持,无私奉献,给宗亲以巨大鼓舞,深得民心,为发扬甘泉文化精神,倡我湛族,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名留青史,誉满全族。各地不少宗亲,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贫困宗亲排忧解难(四川宗亲最为突出)。加强团结,亲密无间,凡湛姓住居地、政府、各界人士都对湛姓之好评。大量事实表明湛甘泉学术思想产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湛氏宗亲散居全国,甚至海内外。《甘泉报》的发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是向宗亲宣传甘泉史迹、弘扬甘泉精神的极好阵地。能定期出版发行,到各地分会的《甘泉报》要及时发到族亲手中,更不可长期积压,使关心族报的族亲及时传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任何事物,必由表及里,只有通过宣传、了解,才能提高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起到应有作用。每次会后,代表应向宗亲传达,让其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则应组织讨论,谈体会,采取各种方式在宗亲中开展工作。湛甘泉几百年前在南京做官,几百年后,南京人还知道他,没有忘记他,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自己的祖宗为国、为民、为族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物质财富,你还能忘掉他吗?
    坚信。通过湛族同宗联谊会、湛甘泉学术研讨会、《甘泉报》几大组织的共同努力,基层各分会的大力协助,有文化的宗亲,拿起你的笔,花点休息时间,多写点湛甘泉学术思想的文章,全族动员,更加广泛、深入于湛氏宗亲,使甘泉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经济腾飞,国泰民安,为奔小康发奋图强。党和政府对湛甘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和对现代的深远影响高度重视,这给我们研讨湛甘泉学术思想是大好机会。也是万事俱备,只欠我们更加深入研讨,多问点为什么?打开你思想的大门,必食其甜果,将产生巨大的精神、物质力量,为弘扬湛甘泉学术思想努力奋斗吧!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