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明代大儒湛若水与新塘

时间:2007/7/9 12:22:14  作者:湛汝松  来源:湛汝松博客  查看:325  评论:0
内容摘要:明代大儒湛若水与新塘 文/湛汝松 收入我国权威辞书《辞海》的增城人有两个:一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二是历史名人湛若水。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增城新塘沙贝(今新塘镇区及群星、新何、甘涌、东华) 人。《辞海》载:“明哲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明代大儒湛若水与新塘 

文/湛汝松

 

收入我国权威辞书《辞海》的增城人有两个:一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二是历史名人湛若水。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增城新塘沙贝(今新塘镇区及群星、新何、甘涌、东华) 人。《辞海》载:“明哲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致良知’.湛主‘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湛若水是著名的哲学家。他自幼家境不顺,14岁才上学,但16岁就考入广州府庠就读。27岁中举人。当时的中国,科举是官场之门。湛若水本可从此踏入仕途,然而他却前往江门,拜当时全国著名的理学家陈献章为师。为了表示从师学习的决心,若水烧掉自己参加科举殿试的“路引”。从此,他孜孜不倦地地在哲学的天地里追求探索。他不但专心跟着老师读书,深得陈献章赏识,而且创立“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既师承陈献章的心学又修正其心学。他敢于挑战当时“望高位崇”的王阳明理学,与其“致良知”学说分庭抗礼,各立门户;从而冲破了宋代以来理学僵化禁锢的思想牢笼,为古老的儒学带来了一派生气。

湛若水是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以兴学育贤为己任。他编篡教材,制定教学方针。他在西樵办“大科书院”,开宗明义招收四方生员,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变官学为乡学的第一页。他捐资办学,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广东、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共有他兴办或捐助的书院40多间。他亲临书院,开馆讲学,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仅在南岳衡山的白沙书院,就先后讲学7次,共有学生近4000人。他还用自已的积蓄为所到之书院设“赡田”,以学谷周济贫苦学生,瞻养四方学子。

湛若水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他为官廉洁奉公,不弄权术。本来,若水无心仕途;但自幼丧父,由母亲陈氏抚养成长,而母亲认为“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为尽孝道,若水终于师从献章10年之后,遵奉母命,39岁才上京考试,举中进士而从此步入仕途,一直至75岁请辞获准,前后36年。为官期间,他主张“民庶实为邦本”,天子要得“民心”和“天心”;追求“衣食足,善心生,伦理明,风俗厚,礼乐兴,和气致,天地泰,万物若”的太平天下。

湛若水的哲学思想不但打破了我国自宋代以来儒理学僵化、禁锢的局面,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引起极大关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日本全国汉字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日本国士馆大学教授志贺一朗。他年青时专门研究王阳明,在研究中发现湛若水比王阳明更有成就;便用一生精力,致力研究湛若水及其学说。1988年以前,已编著出版了《王阳明与湛甘泉》、《湛甘泉的研究》、《湛甘泉的学说》、《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关系》、《湛甘泉的教育》等五部约200万字研究湛若水及其学说的论著。1988年,时巳73岁高龄的志贺一朗还亲自到新塘及有关地区考察,不辞劳苦四处寻觅有关若水的资料和古迹;回到日本,又编撰了实地考察报告《王阳明与湛甘泉的旧迹调查》和《陈白沙与湛甘泉》。笔者有两篇在报刊发表过的小文也被收入调查报告中。

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的湛若水,在国内外影响深远,而对家乡新塘的文化又有什么贡献呢?据有关史料记载,若水在家乡兴建的书院有甘泉书院、读岗书院、莲洞书院。此外,他在东江边修了钓台,作为讲学场所。笔者从旧志中作了一些粗略的统计,发现自宋代至湛若水之前,增城地区举进士者25人中,属新塘的只有4人,而且都是当时属番禺的沙村人,占16%;而在湛若水之后,增城地区举进士者12人中,属新塘的就有6人,占50%;明代正德戊午年,新塘陈堂(西洲村) 和刘维嵩(石下村) 竟同科进士。至于中举者,自宋代至若水之前,增城有132人,属新塘的只有17人,占13%;而在若水之后,增城有136人,属新塘的就有60人,占45%。时至今日,新塘人不但还吟颂着陈献章、王阳明、汤显祖、屈大均、陈恭尹等一大批历史文人在新塘写下的诗篇,而且还珍藏着张穆画的马、招子庸画的蟹和宋湖的墨迹等一批书画。新塘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地区,一跃为全县文化之冠,被誉为“礼义乡”;这与湛若水的影响有多大关系,就留给读者去评说了。

周公谷是湛公裁,                        

周公而上是谁开;

山石不知泉混混,

乾坤古往又今来。

这是湛若水《别后有怀甘泉洞》五首之一,让我们把“乾坤古往又今来” 的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有“礼义乡” 之称的新塘,在文化强市和建设文化大省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载《老人报》  入选《文史纵横》

标签:历史 上学 增城新塘 新塘镇 王守仁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