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陶渊明和湛方生——弥合与疏离

时间:2018/9/1 16:35:32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215  评论:0
内容摘要:陶渊明和湛方生——弥合与疏离◎侯洁云(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9�9济南250100)摘要.晋宋之交的诗坛可谓群星璀璨。其中,大诗人陶渊明的横空出世似乎是一个异术。他堪称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自然平淡的风格与’-3时诗风有些格格不入。湛方生虽然名声不显,但他的诗歌着实是陶渊明诗歌产生的先声。有了他的出现,陶渊...
陶渊明和湛方生——弥合与疏离
◎侯洁云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9�9济南2 50 10 0 )

晋宋之交的诗坛上, 陶渊明无疑是异军突起的旷世大诗人。 他堪称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以自身卓越的文学天赋与安贫乐道的悠然心境, 扬弃了西晋诗歌的繁缛雕琢与东晋诗歌的平淡深邃, 自铸伟词, 泽被后世, 元人元好问的《论诗绝句》 中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 正是对陶渊明诗歌成就与影响的鲜明写照。 然而, 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 空无依傍的, 陶渊明的诗歌也不例外。略早于陶渊明的东晋诗人湛方生名声不显, 历来鲜有人识。但其诗成就颇高, 既有轻灵玄远的山水清音, 又有自然平淡的田园之趣, 实开谢灵运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先河。有了湛方生做先驱和铺垫, 陶渊明的出现便不再是突兀的、 偶然的文学史现象,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田园诗的发展也不再断裂。一、 湛方生的生平及研究状况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诗人, 关于陶渊明的传记及研究资料颇丰, 论著频出。 这里, 我不再一一赘述。而有关湛方生生平的记载却甚少, 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只有《隋书�9�9经籍志四》 提及他“为卫军谘议参军, 有集十卷” 。其《庐山神仙诗》 序记有“太元十一年( 公元38 6年)” 之事, 证明他至少活动到东晋后期的太元十一年。 迄今为止, 在东晋及南北朝的文献资料中, 尚未发现关于湛方生只言片语的记载。 可见, 他在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被冷落、 被遗忘的诗人,堙没无闻, 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无名氏诗人。湛方生的被发现与被重视始于唐朝初年。 唐初武德年问编纂的《艺文类聚》 中, 始收有湛方生的诗文共二十三篇, 该数目在所收东晋文人中, 仅次于郭璞和庾阐。 此外, 《隋书�9�9经籍志四》 载有《湛方生集》 十卷, 录一卷。文学研究史上,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关于湛方生的研究始终处于空白状态。 只有《艺文类聚》 有时会将湛方生与陶渊明的作品前后并举( 如《艺文类聚》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9�9行旅》 , 先引湛方生的《帆入南湖诗》 、 《还都诗》 , 后又引陶渊明的《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诗》 ), 似乎已经初步发觉了二人的相通之处, 但却没有清楚地点明, 更不必说具体论述了。 近年来, 陶渊明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 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层出不穷。 当探讨陶渊明诗歌的前接受问题时, 许多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与之气类相近的诗人湛方生。 徐公持、 钱志熙等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著发表.二、 陶渊明与湛方生的共通之处就东晋作家而言, 湛方生的创作数量相当可观, 留下诗、赋、 谣、 咏、 颂、 赞、 铭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共计二十余篇, 其中诗歌成就尤其显著。 不仅如此, 他所存留作品语言技巧之娴熟,境界之清新以及格调之高雅, 在东晋文坛上都是不可多得的。钱志熙先生很赞赏湛方生, 他在《湛方生——位与陶渊明气类相近的诗人》 中曾说: “从实际的成就来看, 真正变革东晋贵族玄雅晦涩诗风的, 当首推陶公, 次推方生。 钟嵘所说的‘才秀人微, 取淹当代’ ( 《诗品�9�9中》 ), 评论鲍照果然贴切, 移来形容方生的遭际, 恐怕更可以说是如印印泥” 。 陶渊明与湛方生在诗歌上确实有许多共通之处, 正如钱先生所言“气类相近” ,这有许多方面的鲜明表现, 大体可以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两方面来考察。在诗歌内容方面, 陶渊明与湛方生的诗歌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主要表现为对于仕途生涯的厌倦、 对于田园生活的满足、 对于自然风物的钟爱以及对于玄学风尚的濡染。 在诗歌风格方面, 也有许多神似的地方, 比如自然平淡和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在这里, 我仅关于对仕途生涯的厌倦这一层面做简要论述。陶渊明出身子一个准士族的家庭, 他的曾祖陶侃虽然本为细族, 却为东晋开国元勋。 受昂扬的家族精神的熏染, 陶渊明少时颇怀济世之志。 “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 《拟古》 ),“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骞翩思远翥” ( 《杂诗》 ), 便是陶渊明慷慨入世、 胸怀远大的传神写照。 然而由于他生性沉静, 钟情山林, “少有高趣” ( 萧统《陶渊明传》 ),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归园田居》 ), 在出仕的过程中, 他逐渐表露出对于仕途生涯的厌倦, 最终, 他的庙堂人格终于被山林人格所战胜。 陶渊明在《庚子岁五月 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中说: “久游恋所生, 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 ” 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归园田居》 更是将仕途视为“樊笼” , 急欲冲破, 可见陶渊明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之情。同样, 湛方生在其所留存的诗歌之中, 也曾反复吟咏厌倦仕途生涯的主题。 《怀归谣》 是其代表作。 “感羁旅兮苦心, 怀桑梓兮增慕。 胡马兮恋北, 越乌兮依阳。 彼禽兽兮尚然, 况君子兮去战乡。 ” 诗写岁暮怀归之思, 情感和意象都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相当接近。 不同之处在于, 《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归后所作, 颇多欢愉与自适, 而湛方生的《怀归谣》 作于客乡羁旅之时, 所以情绪十分阴沉凄苦。三、 陶渊明与湛方生的疏离之处陶渊明堪称晋宋之交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成就远非湛方生所能及。 二人的诗歌必然存在许多疏离之处。( 一)关于生命意识陶渊明生命观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委运随化” 。 他没2008年第8期安徽文学  有神仙信仰, 并在诗歌中反复申明这一点, 比如“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运生会归尽, 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 于今定何间?” ( 《连雨独饮》 )。 他认为生命的存在与消亡都是自然而然、 非主观意志所能改变的,老少贤愚皆是如此。 正如《形影神》 中所言: “我无腾化术, 必尔不复疑。 ~三皇大圣人, 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 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 贤愚无复数。 ” 《归园田居》 其四也说: “薪者向我言, 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 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 ” 尽管陶渊明没有麻痹神经的神仙信仰, 并且在诗歌中一再论及生命的虚幻与空无, 但是陶渊明的情感基调并不是消沉与绝望的。 他有自己的生命意识, 核心便是“委运随化” 。 这在他的《形影神》 中有鲜明透彻的表述。 《神释》中说: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神” 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的生命意识。 正如钱志熙先生在《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一书中所说: “神’ 是一种归宿, 是使生命矛盾达到和谐的反省。 ‘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理, 是透彻地了悟生命真谛的‘理’ 。 ”湛方生在现存的诗歌中没有对生命意识的明确表述。 在《帆入南湖诗》 中, 出于自然风物的触发, 他隐约地提出了自己的生命观: “此水何时流, 此山何时有。 人运互推迁, 兹器独长久。 悠悠宇宙中, 古今迭先后。 ” 同时, 湛方生在诗歌中鲜明表露了自己的神仙信仰。 他的《庐山神仙诗》 云: “吸风玄圃, 饮露丹霄。 室宅五岳, 宾友松乔。 ” 完全是一派悠远空灵的仙风道骨, 直承郭景纯的游仙诗而来, 同时又用典雅庄重的四言形式, 将游仙诗纯化。( 二)关于田园与山水题材陶渊明诗歌主要着眼于田园, 而湛方生诗歌亦奇情于山水, 这便是二人的主要疏离之处。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说: “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 陶渊明的第一个贡献, 便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 ” 的确, 在中国田园诗的发展历程中, 陶渊明无疑是难以逾越的伟大高峰。 在评论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时, 严家炎先生曾指出: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 同样, 说中国田园诗在陶渊明手中开始, 又在陶渊明手中成熟, 亦未尝不可。 陶渊明田园诗之所以难以逾越, 在于他与田园的浑融无间。 在触目所及的田园中, 他对于自然风光, 不仅仅是欣赏者或者旁观者, 而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参与者。 他就生活在自己所描绘的田园中, 并与这田园融为一体。 田垄村巷、 牛羊鸡犬, 以及“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 《归园田居》 其三)的田间劳作, 都是他现实生活的具体内容。 钟惺《古诗归》 评陶渊明的《劝农诗》是曾说: “即从作息勤厉中, 写景观物, 讨出一段快乐。 高人性情, 细民职业, 不作二义看, 惟真旷远人知之。 ” 便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之所以出色的真谛。 傅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也曾论述这一点: “山水美在于奇, 田园美却在于淡, 奇主动, 淡主静。 故田园之美须细细品绎, 这品绎要求人须有与它相一致的本质力量, 才能结合出完美的境界。 田园所具有的这个审美本质, 决定了人必须与它平等交流而非凌驾其上的审美态度, 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式的平等交流。 ”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是一种最真实最朴素的生命体验。“衣食终须纪, 力耕不吾欺” ,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这些至理都是他在躬耕生活中体悟出来的。 由于有生活实践作依托, 这些道理毫不空洞和说教,而是有亲切的感人力量。 同时, 在陶渊明的一生之中, 与他往来最密切、 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所谓的达官贵人、 文坛巨子,而是乡邻中的一些田夫野老。 “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 时复墟里人, 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 但是这种融洽、 和谐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给陶渊明的诗歌涂上了暖暖的温情的颜色。 就像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 中所说的: “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 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 ” 自居易在《与元九书》 中曾鄙薄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 说: “以康乐之奥博, 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 偏放于田园。 ” 实属偏激之语。 而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 : “尝读《高士传》 , 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 倒是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深味。同样, 湛方生也擅长描写田园生活。 当他最终放弃仕宦,归隐田园之后, 身心愉悦, 精神舒畅, 写下了许多恬淡自然的田园歌咏。 他的《后斋诗》 即写田园隐居生活,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诗歌情调, 都很像陶渊明的田园诗。 “解缨复褐, 辞朝归蔹。 门不容轩, 宅不盈亩。 茂草笼庭, 滋兰拂牖。 抚我子侄, 携我亲友。 茹彼园蔬, 饮此春酒。 开棂攸瞻, 坐对山阜。 ”然而, 湛方生诗歌更为出色的部分还在于山水诗。 他的山水诗中同样贯穿着一种崇尚自然明秀之美的审美情趣。 从现存的诗歌来看, 湛方生的山水审美意识已十分自觉, 鉴赏山水的眼光也很高, 加之娴熟的描写技巧, 使得湛方生成为山水诗史上的先驱诗人。 其《还都帆诗》 、 《帆入南湖诗》 都是山水诗的代表作。 《天晴诗》 写景之笔浑然天成, 可称妙鉴山水之作。“青天莹如镜, 凝津平如研。 落帆修江渚, 悠悠极长眄。 ” 修洁省净, 似非谢客所及, 倒是更接近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然而陶渊明集中并无专咏江山景物之作, 因此, 湛方生的《天晴诗》 堪称后世江行之作的首创, 不容忽视。陶渊明的诗歌中, 只有《游斜川》 一首可以称得上是山水诗。 《游斜川》 诗并《序》 , 记叙他在公元4 14 年正月 五日的一次野游活动。 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 一文中说, 陶渊明此举在于显示门第高贵以及要与王羲之分庭抗礼, 这个结论似乎有些牵强。 《游斜川》 中, 他欣赏山水的态度十分随和而近自然, 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方式: “迪泽散游目, 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 顾瞻无匹俦。 ” 娓娓道来, 优游自得。 至于生与死的冲突, 他并不十分留心。 “中觞纵遥情, 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 明日非所求。 ”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 与《形影神》 、《挽歌》 等思想一致, 都反应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观。( 三)关于玄言藩篱钟嵘在《诗品序》 中说: “永嘉时, 贵黄老, 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 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 爱及江表, 微波尚传, 孙绰、 许询、桓、 庾诸公诗, 皆平典似《道德论》 , 建安风力尽矣。 ” 刘勰在论及玄风对诗歌的影响时, 也多着眼于其负面效应。 实则玄风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也有许多不容小觑的正面促进作用。东晋中期以后, 士人的人生理想转向追求宁静、 闲逸, 追求一种脱俗的潇洒风神。 高雅脱俗、 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的心境, 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于自然与佛教的虚心静照, 更适合于偏安山明水秀的江南一隅的生活状态。 湛方生在思想上服膺老子, 本是受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 但他对老子思想的领会, 更着重于其弃智抱朴、 守素自适的层面。 他的诗歌, 无论是山水诗还是田园诗, 都贯穿着一种崇尚明秀自然的审美情趣。 湛方生的《帆入南湖诗》 是其玄言诗的代表作, 写得尤为出色。 “此水何时流, 此山何时有。 人运互推迁, 兹器独长久。悠悠宇宙中, 古今迭先后。 ” 诗人面对悠悠无尽的江水, 不禁生出宇宙无穷、 人生有限的感慨。 诗中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玄理, 而是深沉的宇宙意识, 可谓《春江花月 夜》 的先声。陶渊明的诗歌不为当时的玄言诗风所囿。 他汲取了历史上和当时各家各派学说的精粹, 自身的天资与涵养又使这种“鱼跃鸢飞” 的心境生长成熟, 到后来触物即发, 纯是一片天机。 他的“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形迹凭化往, 灵府长独闲” 诸句都蕴含着心为物宰的至理, 与儒家推崇的“浩然之气” , 佛家宣扬的“澄圆妙明清净心”不谋而合。 又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 等又含有冥忘物我的妙谛, 暗合了儒释诸家的要义。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在于一个“真” 字。 在“真” 的策动下,陶渊明的诗歌和生活都高度艺术化。 王维说“陶潜任天真, 其性颇耽酒” , 苏轼说: “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 饱则鸡黍( 下转第9 8 页)20 08年第8期安徽文学  人们污浊的心灵, 从而把人们引向光明、 进步、 神圣、 理想和爱的天堂。 由此, 兰波把诗人波德莱尔尊称为“真正的上帝” 。波德莱尔的艺术之美同样也是忧郁的。 诗人从更高的意义上理解忧郁, 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 不幸便带来的苦闷、 忧郁和痛苦, 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 因此可以说忧郁是《恶之花》 表达的最强音。 从整部诗集来看, 忧郁是个体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病态情感, 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 他们想反叛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却苦于寻找不到出路, 从而陷于孤独苦闷的心境, 在此心境所压抑下那种热烈的、 叛逆的生命热忱, 便引起了青年一代激动和忧郁的精神骚动。 在波德莱尔眼里, 这些年轻普良的人们在生活上的贫困痛苦, 在精神上的孤独厌倦, 寻求出路而又无路可走的悲哀和苦闷, 并没有真正地使他们悲观绝望, 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斗志, 像诗集中所展示的放浪形骸、 浪荡不羁的生命形象一样, 试图在沉沦毁灭中超越自我, 而达到光明、 神圣、 幸福、 爱和理想的终极——美的境地, 这才是忧郁和忧郁者的意义所在。在《恶之花》 中, 忧郁的情感贯穿始终, 其中最能体现忧郁美的是《忧郁和理想》 这个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 诗人描写了大量丑恶的意象: 阴影、 幽灵、 裹尸布、 淫鬼、 漆黑的夜光、 死人、 蜉蝣、 腐尸、 苍蝇、 蛆虫, 吸血鬼、 卑污的蜘蛛等等, 这些令人恶心的、 丑陋的意象纷至沓来, 遍布整个部分。 诗人在精神的骚动中, 进行灵魂的思索, 把对黑暗世界的种种罪恶的诅咒, 化作笔下这些怵目惊心的文字组合, 从而以一个忧郁者的高贵的姿态, 热切呼唤理想彼岸那高傲圣洁忧郁的美。总的来看, 《恶之花》 是波德莱尔的恶与美相互交锋、 相互碰撞下的产物, 最后恶服从于美, 恶表现着美, 诗人正是从恶中掘取着美。 为此, 忧郁的诗人高踞蓝天, 心比莹雪, 以一生的精力, 炼狱受难般地深入他的时代, 歌唱着灵魂的觉醒, 高蹈于地狱的边缘, 对人世间的种种罪恶, 进行着高贵地、 决绝地, 扎实地而又彻底地反叛: 诗人欲飞翔于天堂之上, 拥抱那圣洁芳菲的美的女神。 通向美的路途如此遥远, 而诗人这个人世间的先知先觉者却如此孤独, 这就注定了伟大诗人的悲剧命运——一行孤独的、 叛逆的人生旅程。 高尔基如是评价诗人: “波德莱尔, ‘生活在恶中, 爱的却是善良’ , 最后, 他给法国留下了一些流露出冷酷的绝望气息的阴暗狠毒的诗而死去了。 为了这些诗, 人们在他生前称他作疯予, 在他死后称他作诗人。 椰于是, 《恶之花》 不仅仅是一部文人的诗集, 它更是伟大诗人的一部心灵史, 一曲人生悲歌, 一册不朽的精神画卷,它在恶与美的交锋中, 阐释了一个天堂歌者孤独叛逆的苦难历程。注释:①⑦⑨@ @ ⑩【法l夏尔�9�9波德莱尔. 恶之花. 郭宏安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 0 6 . 第30 7 页。 第229 页。 第318 页. 第131页。 第29 3页.②⑥⑧⑩⑩【法J夏尔�9�9波德莱尔. 恶之花. 郭宏安译.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 20 0 2. 第10 8 页, 第10 9 页, 第29 页. 第5页, 第112页.③④⑤【法l夏尔�9�9波德莱尔. 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郭宏安译.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0 2. 第9 5页, 第8 9 页。第18 2页.@ 郑克鲁. 法国文学纵横谈. 上海z上海文艺出版杜, 20 0 6. 第329 页.⑤柳呜九. 法图文学史( 修订版)第二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34 页.⑩【前苏联】 高尔基. 保尔�9�9魏尔伦和颓废派. 北京t人民文学出版杜, 1983. 第7 页.参考文献:【11丁建元. 外国辅美散文读本.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 0 8 .【2l聂珍钊. 外国文学史( 第二版)第二卷.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杜。 2004.13汶爱艺. 欧美诗歌经典.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 I- 接第9 5页)以延客。 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 ” 正恰到好处地揭示出陶渊明“任真” 的思想核心。( 四)陶诗平淡疏朗。 是古典的整合。 湛诗高简隽雅, 更多立足于当代钟蝾《诗品》 将陶渊明列入中品, 有失妥当。 但是他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却颇多可取之处。 “文体省净, 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 辞典婉惬” ,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 、 ‘日暮天无云’ , 风华清靡, 岂直为田家语耶l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省净” 二字, 正道出了陶诗平淡、 疏朗的艺术风格。 苏东坡评陶诗“外桔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 姜白石评日“散而庄, 淡而腴” , 以及释惠洪引东坡语, 说它“初视若散缓, 熟视有奇趣” , 都道出了陶诗的这一特点。 正如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所说: “建安创造了风骨, 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悲慨苍凉的美: 西晋诗人如潘、 陆辈, 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的美。 而陶渊明, 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 这是对陶渊明创作的艺术风格的准确概括。 读陶渊明的诗歌, 我们会发现诗中有许多疏朗萧散, 甚至近于口语的质朴言辞,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夏日抱长饥, 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 ” 《移居二首》 之一: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 纯是一片自然情感的流露, 语淡而味腴, 胡应麟称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 , 不无道理。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还在于其诗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的完美整合。 钟嵘评陶渊明诗歌出于应璩, 主要着眼于二人文风之浅白。 然而, 陶渊明诗歌成就卓越, 远非应璩一人所能笼罩。 实则, 陶渊明诗歌渊源在于汲取多种优秀历史因素并进行高妙的技术性处理, 从而使其浑融无间. 比如“日暮天无云, 春风扇微和” , 便是完美融合了《古诗十九首》 的浑然天成, 曹操诗歌的疏荡潇洒, 阮籍诗歌的遥深兴寄, 又加入自铸之伟词, 从而在尊重和汲取历史渊源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湛方生的诗歌更多地立足当代, 受诗风影响较重。 其《天晴诗》 : “青天莹如镜, 凝津平如研。 ” 《帆入南湖诗》 : “白沙净川路, 青松蔚岩首” 等体物写貌, 富于情致, 颇有谢灵运诗歌的风神。 其《还都帆诗》 除末两句之外, 全是对仗, 而通篇不用典故, 显得自然流畅而又意味隽永。 再如《诗》 : “仲秋有秋色, 始凉犹未凄。 萧萧山闻风, 泠泠积石溪。 ” 更是绝类唐人。 在刻画精工的同时, 又逐渐吸取了东晋诗歌高简隽雅的特点, 而更加向自然朴素, 体物传神的方向发展。湛方生的诗歌, 在东晋时期堪称上乘之作, 高简隽雅而又自然朴素, 特别是田园诗的吉光片羽, 不仅留下了时代的印痕, 而且有开一代风气的筚路蓝缕之功, 为东晋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气息。 有了湛方生的出现, 可以充分证明陶渊明出现于晋宋之交有其历史必然性, 并非孤立的、 无法解释的文学史现象。参考文献:111陶潜撰. 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集冲华书局, 1983年版.【2l逯钦立辑校.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 19 8 3年版.【3l徐公持编著. 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9 9 年版.【4 】 罗宗强著.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 2006年版.【5l傅刚著.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 9 5年版.【6】 钱志熙著.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东方出版社, 19 9 7 年版【7l朱光潜著. 诗论三联书店. 1984年版.2008年第8期安徽文学  陶渊明和湛方生——弥合与疏离作者:侯洁云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刊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 卷(期) :2008, (8)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1. 陶潜. 逯钦立 陶渊明集 19832.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9833. 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19994.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20065. 傅刚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19956. 钱志熙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19977. 朱光潜 诗论 1984 相似文献(4条)1. 学位论文 盖晓明 从哲学的层面看东晋玄言诗 2006 本文认为玄言诗发展过程与魏晋玄学发展过程具有基本同步的关系。 因此, 本文选择了从哲学的层面分析、 探讨东晋玄言诗的研究课题。 如此较大范围地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东晋玄言诗, 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里并不多见。 由于玄言诗与魏晋玄学之间具有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 因此, 在玄言诗研究中, 只有深入探索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 才能正确揭示玄言诗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特征, 才能对东晋诗人(如郭璞、 湛方生等) 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 本文认为: 从玄言诗发展过程的哲学背景看, 玄言诗概念应该分析为广义玄言诗和狭义玄言诗两种概念。 广义玄言诗是指与整个魏晋玄学发展过程相对应的、 以诗歌形式阐释道家理论的作品; 它包括玄言诗孕育时期与“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理趣相一致的嵇康等人的部分作品、 玄言诗盛兴时期以郭象玄学为背景的孙绰、 许询、 谢安等人的作品和玄言诗销隐之后超越向郭“独化论” 并渗入佛学思辨理趣的陶潜、 谢灵运等人的部分作品。 而狭义玄言诗仅指东晋时期与向郭玄学密切关联的、 以诗歌形式阐释道家理论的作品。 通常所说的玄言诗, 是指狭义玄言诗, 即指以东晋时期孙绰、 许询、 谢安、王胡之、 王羲之等人的诗作为代表的, 与向郭“独化论” 的玄理相为表里的, “辞意夷泰” 、 “平典似道德论” 的诗作。 将玄言诗分析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并将这两种概念运用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之中, 不但对东晋玄言诗及东晋作家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玄言诗相关的其他作家(如嵇康、 阮籍、 陶渊明、 谢灵运等人) 的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就广义玄言诗而言, 本文就从玄理的角度出发, 指出嵇、 阮的“玄言诗” 不仅是玄言诗的支流, 而且甚至是“反玄言诗” 的; 而陶渊明《形影神诗》 等玄言作品, 也因其佛学思辨方式的介入和对魏晋玄学中心问题的超越, 不能被看作是正宗的玄言诗作品, 等等。 就狭义玄言诗(即东晋玄言诗) 而言, 本文认为只有深入探索其向郭“独化论” 的哲学背景, 才能正确认识其“辞意夷泰” 、 “平典似道德论” 的本质特征, 从而界定什么是真正的玄言诗;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东晋诗人郭璞、 湛方生等与玄言诗的关系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并得出比较可信服的结论。 本文通过对郭璞诗文内容与郭象“独化论” 玄理之间内在关系的探析, 证明了檀道鸾“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的说法是有其事实依据的; 同时也揭示了郭璞部分诗作所以能够超越玄言诗“辞意夷泰” 诗风的根本原因: 词采绚丽和抒情性。 在对湛方生这位东晋最后一位杰出诗人的研究中, 本文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首次透过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湛方生诗文与玄学的关系, 从而得出郭象“独化论” 玄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结论, 同时还揭示了郭象玄学对其美学视野的影响和其田园、 山水景物之作对后世田园诗、 山水诗创作的积极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分为玄言诗通论性研究、 郭璞与玄言诗关系问题研究和湛方生与玄言诗关系问题研究三个部分, 但这三个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视角, 那就是哲学的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哲学的视角, 能够解读出东晋玄言诗更为幽深, 更为新颖的意缊。2. 学位论文 李智敏 慧远与东晋末期庐山地域的诗文创作 2007 慧远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 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和对佛教的执著信仰, 赢得了帝王大臣、 隐逸士人和沙门诸僧的尊敬与支持, 他对政治的疏离, 强调了佛教的独立性, 他的文化学识吸引了隐士阶层, 从而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庐山地域“遗世弃荣” 的文化氛围。 慧远及其弟子不仅专注于佛教, 而且还热衷于诗文创作, 他们的诗文创作对山水诗的形成及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慧远营造的庐山地域“遗世弃荣” 的文化氛围, 为湛方生、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提供了大的背景。 虽然现有的资料无法证明慧远曾与湛方生、 陶渊明有过直接交往, 但是他们的诗文主题却有很大的一致性, 并且, 慧远与陶渊明在生命感悟上也表现出貌离神合的一面。3. 期刊论文 张嘉林 六朝山水诗的流变及与玄学之关系 -遵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 3(1) 中国山水诗滥觞于先秦, 形成于汉末建安, 由曹操引领, 中经庾阐、 李颙、 谢混、 湛方生等人的发展, 至陶渊明谢灵运而蔚成大国. 在这一流变过程中, 玄学之于山水诗有着重要影响.4. 期刊论文 王柳芳. 孙伟 佛学、 神仙与隐逸: 六朝时期的庐山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1) 东晋以来, 庐山逐渐成为文化昌盛之地. 六朝庐山诗至今保存有20余首, 这些诗歌的主题是佛学、 神仙、 隐逸三方面. 慧远等人的庐山诗阐发了佛理的感悟, 已有出色的山水景物描写; 湛方生、 鲍照等人的庐山诗有着神仙色彩, 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陶渊明的诗歌展现了隐者的愉悦. 六朝时期庐山主要是遁世诗风, 又受到玄学影响. 诗人们也刻意营造庐山与世独立的品格.
标签:陶渊明 弥合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