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甘泉文集之樵语 语道第二 翻译

时间:2012/7/21 20:27:45  作者:平江卜晓生(湛梦熊)  来源:平江卜晓生_新浪博客  查看:293  评论:6
内容摘要:语道第二或问:「鬼神之德之盛。」曰:「不知也。」又问。曰:「诚。知体物不遗,与不见不闻之为一不可掩,然后知诚之所为。知诚之所为者,然后知鬼神之情状。知鬼神之情状,然后可与语道。」知及仁不守,知不行也。及守而不庄,不畅於四肢也。知仁庄而教不以礼,不发於事业也。知及,...
语道第二

或问:「鬼神之德之盛。」曰:「不知也。」又问。曰:「诚。知体物不遗,与不见不闻之为一不可掩,然后知诚之所为。知诚之所为者,然后知鬼神之情状。知鬼神之情状,然后可与语道。」

知及仁不守,知不行也。及守而不庄,不畅於四肢也。知仁庄而教不以礼,不发於事业也。知及,始也;动礼,终焉。君子成己成物之学备矣。

善思者如井,井不迁而泉至。故思不出其位,善思者夫。

甘泉子语杨生曰:「而知博约之义乎?观蜜之采采,则知博文矣。观蜜之酿而成,则知约礼矣。今之儒者,强记而冥行,其诸异乎颜氏之子之博约矣。」或曰:「博约拟诸采酿,尽矣乎?」曰:「否。夫彼,外物也。若夫博之,博我也,约之,约我也。我自有之也,乌乎外?」
蜾臝负螟蛉之子,封而祝之,久则肖之,其气质之变化也。犹乎异形也,而况於人之同类者乎!故古之善师者,相禅受以意,故能变,变则化。今之相师者,不虚以受,实以信,而欲变化以至於道也,不亦难乎!

或问:「道。」曰:「於物物而求之。」他日有问道。曰:「合物物而求之。」门人惑。曰:「於物物而求之,其小者也。合物物而求之,其大者也。」他日又有问者,则告之曰:「於物物之中,合物物之中而求之。夫中也者,道也。知小而不知大者,不足以语全;知大而不知小者,不足以语分;知小大而不知中,可与语器,不可以语道。夫知小大道器之为一体,则几矣。」

或问:「学何学矣?」曰:「学乎天地与我一者也。」「何谓一?」曰:「宇宙内其有二乎?二焉,息矣。知宇宙间一我与天地也,故君子法之以自强不息。是故家国天下之事,无一而非性也。」

或曰:「请学何学?」曰:「其大学乎!」曰:「有要乎?」曰:「有,止至善为要。」曰:「何先?」曰:「先知止而后定静安虑,是故以言乎止至善之功,至矣;以言乎天下国家之大,斯其要矣。故曰:『在格物。』物格而家国天下无余蕴矣,至矣,尽矣。其旨也微乎!」

甘泉子曰:「君子之志法乎天,行法乎地,其变化法乎四时,故能与天地并。志法乎天,故远而无外。天包乎地,行法乎地,故近而无遗。变化法乎四时,时而出之,故出而无穷。」

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夫能敬而后定,故定而不寂;能定而后思,故思而无邪。敬定思一也。仁不欲方,智不欲圆,勇不欲动。兼而有之,可与入道。

或问:「政。」曰:「在正身。天下国家与身一也,有一不知,不可谓之知性;有一不尽,不可谓之尽性。」

性也者,其天地之生生者乎!其於人心也,为生理。道也者,其生生之中正者乎!其於生理也,为中和。夫中正者,天之道也;中和者,人之道也。反是则辟焉戾焉,不足以为道,君子不道焉。

杨仕鸣问於甘泉子曰:「鸾也欲归与朋友共求田,而为之井,使耕於是,学於是,相亲让於是,以为世轨,可乎?」甘泉子曰:「善哉志!」或曰:「欲行王政而毋井田,可乎?」曰:「田不分则民不均,民不均则富者侈,贫者困,贫者困则衣食不足,衣食不足则礼义不兴。虽有孝子慈孙,不能相保,不能相保则兵生,兵生而食不足,此灭亡之道也。故分田则衣食足而教可兴,兵藏於农而国可守,公入无军国之费,是以其君安富尊荣,而垂拱无为也。故一事而有三利者,分田之谓矣。」或曰:「行王政而毋学[校可乎?」曰:「]田以基之,教以成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接以]礼而化於道,上下联属而不可解,和气致而天地位,此之谓盛德。」或曰:「欲毋封建也,可乎?」曰:「王者大公而无我。井田,公於民者也;封建,公於臣者也。未有公於下而下不公於上者也。天下大公谓之仁域。夫分而治之则专,专则民受其惠。此至仁之术也。」或曰:「欲毋肉刑也,可乎?」曰:「可则尧舜之仁为之矣。夫愚民,杀之而不见其形,则不知戒,戒而使远之,仁之术也。」
杨仕鸣问:「学存诸心矣,必求以养之者何?」甘泉子曰:「夫性根於中,其人之元气乎!其草木之根乎!人之元气必谷肉之气以养之,草木之根必培灌以养之。故天之生物也,鼓之雷霆,润之风雨,其养之者与其元气一也。况人之义理根於性,不学焉则息,息则不能生。生生不已,以至於光大也。故义理无内外。」


有人问:“鬼神之德之盛”答:“不可知”又问。答:“诚,知道体察事物而没有遗漏,与看不见听不到而为一而不可掩盖,然后知道诚之作为。知道了诚的作为,然后可以知道鬼神的形状。知道了鬼神的形状,然后才可以与这人谈论道。”
用智慧得到了然而仁德不能坚守,知道了而不实行。以及守而不尊庄,就不能畅达于四肢。知道了仁守和庄重但不以礼进行教育,对事业没有什么发展。智慧得到是开始,动之以礼是终结。这样君子成就自己成就他物的学问就全备了。
善于思考的像井,井不迁移而泉水自至。所以思想不离开本为,是善于思考的人。

甘泉子对杨生说:“你知道博约的意义吗?观察蜜蜂采蜜就知道博学文章了。观察蜂蜜的酿成就知道用礼来约束了。现在的读书人强记而盲目行事,他们与颜氏之子的博约不同。”有人问:“博约比喻采酿,完全吗?”答:“不完全。那个比喻说的是外在之物。至于博是博我,约是约我。我本来就存在的,怎么还要外物呢?”蜾臝背负螟蛉之子,密封使与外界隔绝而祷告,久而久之就相像了,这是气质的变化。这还是不同类啊,更何况是同类的人呢?所以古代善于传授的,以意相授而相演变,所以能变,能变就化。现在的仿效者,不是虚怀接受,诚实诚信,而想要变化而达于道的,不也很难吗?
有人问:“道。”答:“于各种事物中寻求。”某一天又有人问道。答:“在所有事物中寻求。”学生困惑。说:“于各种事物中寻求是小的,在所有事物中寻求是大的。”某一天又有人问,则告诉他说:“于各种食物中在所有事物中寻求。中就是道。知道小而不知道大的,还不足说全面,知道大的而不知小的,还不足以说一半。知道小大而不知道中的,可以与他谈论器,而不可以谈论道。知道小大道器为一体的,就差不多了。”
有人问:“学要学什么呢?”答“学天地与我为一体。”“什么是一呢?”答:“宇宙里有二吗?二的话那就停息了。知道宇宙间我与天地一体,所以君子效法它而自强不息。所以家国天下事,无一不是性。”
有人说:“请学什么学说呢?”答:“那就大学吧”问:“有要领吗?”答:“有,止于至善是要领。”问:“先从哪里开始呢?”答:“先知道止而后定、静、安、虑,所以用来说止至善之功,就到了。用来说天下国家的大事,这就是要领。所以说:“在于推究事物。”事物推究了就家国天下之事没有余蕴了。到了极点了。这个宗旨也精微啊。
甘泉子说:“君子的意志是取法于天的,而他的行为取法于地,他的变化则取法于四季,所以能与天地合到一起。意志取法于天所以能达到无穷远而没有外。天包围着地,所以行为取法于地就能无穷近而没有遗漏。变化取法于四季,四季迭更,所以变化也无穷无尽。
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能敬而后定,所以定就不寂静;能定后思虑,所以思想没有邪念。敬、定、思是一体。仁不需要方,智不需要圆,勇不需要动。兼而有之,就能够进入道的境界了。
有人问:“政。”答:“在于正身。天下国家与身是一体的,有一样不知的,不可以说知性,有一样不尽,不可以说是尽性。”
性,它是天地生生不息的吧!它对于人心是生理。道是生生不息的中正吧。对生理来讲是中和。中正是天之道;中和是人之道。如果不是就相违背相排斥,不足以作为道, 君子不把它作为道。
杨仕鸣向甘泉子问道:“鸾也想归去与朋友共同购买田地,做成井田,在那里耕作,在那里学习,在那里接待亲近别人,以作为社会法度,可以吗?”甘泉子说:“好志向!”有人说:“想要实行王政而没有井田,可以吗?”答:“不分田就百姓生活不均,百姓不均就会出现富裕的奢侈,贫穷的困难,贫困的就会衣食不足,衣食不足就会礼义不兴。即使有孝子慈孙,也不能互相保障,不能互相保障就会出现兵乱,发生兵乱就会出现饥荒,这是灭亡之道。所以分田就可以衣食丰足,而可以兴教,把兵藏於农则国家可以守,国家没有军费开支,因此皇上安富尊荣,而垂拱无为。所以一件事而有三利的,就是说分田。”
有人说:“实行王政而没有学校可以吗?”答:“用田作为基础,用教育来促成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互按礼接待而变化成道,上下关联隶属而不可解,达到和谐而尊卑有序,这就是盛德。”有人说:“要没有分封制度,可以吗?”答:“王者大公没有私我。井田,是平分给老百姓的;封建,是平分给臣子的。没有分给下级而下面不公於上级的。天下大公叫做仁域。分而治之就专一,专就老百姓能得到它的好处。这是至仁之术。”有人说:“要是没有肉体的刑罚,可以吗?”答:“可以把尧舜之仁作为准则来施为。愚民,杀之而看不见其形状就不知道戒,警戒而使他们远离不去触犯,就是仁术。”

杨仕鸣问:“学存在于心了,必须要求养之是什么道理?”甘泉子说:“性根于中,是人的元气吧!是草木之根吧!人的元气必须五谷肉食之气以供养它,草木的根必须土培浇灌以供养它。所以天生物体,鼓之雷霆,润之风雨,它供养的与元气是一样的。况且人的义理根于性,不学就停息,息就不能生。只有生生不止,已达到光大。所以义理没有内外。”
标签:  甘泉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