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江门•2008】学术论文选

时间:2008/11/5 11:43:52  作者:湛凌松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339  评论:88
内容摘要: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江门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初探谌 荣 安(茂名市科技局 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 作者以“心学”一词汉译英存在的分歧作为切入点,以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湛若水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心学的实质。...
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江门


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初探

谌 荣 安

(茂名市科技局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要】 作者以“心学”一词汉译英存在的分歧作为切入点,以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湛若水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心学的实质。
文章通过解读“六字符诀”和《心性图说》的内涵,剖析湛若水的宇宙观,从而认定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属性。
作者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心学的实质,还有许多课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
作者最后对心学的汉译英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白沙之学 甘泉学说理学 心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实质

1. 问题的提出:“心学”一词汉译英的尴尬
在为参加本次研讨会准备论文选题时,我发现“心学”这个名词的汉译英,学界存在极大分歧。不仅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译法,甚至同一位作者,在其不同的论文中,有不同的表述。请看:
theory of mind———“心意学说”(《杨慈湖心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
psychology theory——“心理学学说”(湘大学报哲学版:《王守仁与明末清初思想解放潮流》)
heart learning———“心脏学习”(辽宁科技大学报:《中国艺术的禅宗精神》)
Benevolence Study——“善行研究”(上海《复旦学报》社科版)
the heart study———“心脏研究”(刘绯:《审视‘西游记’之明心见性》)
mind study——————“心意研究”(湖北大学学报:《乐之境:王阳明“乐”思想研究》)
the theory of mind——“心意学说”(《论陈白沙“自然之乐”境界论》)
love study——————“爱研究”(上饶师院学报2008/02二十八卷第一期)
neo-Confucianism———“新孔学”(东南大学报哲社版200801第十卷第一期)
Guan Xue(作者在《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中,索性将“关学”的音译当成“心学”;而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作者将“心学”译成:philosophy of the mind——“心意的哲学”)
Heart-and-mind aesthetics——“心与心意之美学”(见《宁波电大学报》。作者的其它论文,有的译“心理学的”:psychological;有的译“唯心主义美学”:idealistic aesthetics)。
还有作者将“心学”简单译成“理想”:ideal
以上是我见到的“心学”的十五种汉译英。但都是错译。
估计还有其它译法。如何翻译才能准确表达“心学”这个专有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呢?
甘泉先生教导我们:“善学道者,先正经,而后救偏。正经即救偏矣。”(清同治丙寅葺刻《甘泉文集》卷之一,第六页)
因此,我必须首先彻底弄清“心学”这个词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用英文把心学的概念表达出来。
现在让我们看看权威的《辞源》对“理学”、“心学”的注释:
理学——又称道学、性理学。附会经义,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理学。
道学——宋儒哲学思想。以继承孔孟道统,宣扬性命义理之学为主。元朝人写《宋史》,把这类哲学家归入一类,列为《道学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二十余人。后来用作理学的同义语。
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良知之学。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
那么,理学(道学)和心学如何翻译成英文呢?
遗憾的是,我查遍了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没有找到与理学相对应的英译词汇。仅查找到理学的释义:
a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吴景荣、王佐良等:《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
如果我们将上述英文释义,回过来翻译成汉语,则是“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儒家学派”。请注意,理学在这里被定义为“唯心主义哲学”了!
“道学”汉译英是:Neo-Confucianism(新儒学/新孔夫子学)。词义注释是: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960-1279)。
至于《辞源》关于理学又称“性理学”的注释,以及“心学”一词,我遍查一切可以找到的工具书,都没有查到与“性理学”、“心学”相对应的英译词汇,也无英文注释。


  2. 学界关于“心学”学派的划分
学界把宋明理学分成三大派别: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
心一元论的学说被称为心学。因“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遂分王、湛之学”,故心学又分出“江门学派(陈、湛学)”与“姚江学派(阳明学)”。
而“江门学派”包括“以自然为宗”、“静中坐养出个端倪”的“白沙先生之学”和主“随处体认天理”的“甘泉之学”。
宋明理学学派的划分,以及心学学派的划分,众说纷纭,恕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湛若水是如何评述“王、湛之学”的。他说:“阳明公初主‘格物’之说,后主‘良知’之说。甘泉子一主‘随处体认天理’之说,然皆圣贤宗旨也”。他还指出:“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以言其交用,则同也。”(湛甘泉撰:《阳明先生王公墓志铭》,载《清同治丙寅葺刻《甘泉文集》卷卅一,第十五页)。
另据《明史•儒林传•文简》中记载,宜兴学者周衝([1 4 8 5 —1 5 3 2] 字道通,号静庵)先后拜王、湛两人为师,他对王、湛“心学”的实质,深有领会,他说:“湛之体认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沙堤湛氏族谱》卷廿六,第二十二页)
日本资深汉学家小林信明先生也认为:“其实,人只有具备了‘致良知’的思想,才能实现‘随处体认天理’”;“‘甘泉学说’结合了‘阳明学’的观点,在史学上有着重要地位。”([日]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序》)。


3. 甘泉学说的实质探讨
3.1 哲学阵营及学派划分的依据
虽然中国古代已有“哲人”一词(《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但直到清末民初,西学东来,才有了philosophy这个词。philosophy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原意“爱智慧”。汉译:哲学。
1917年11月7日彼得堡时间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弗•恩格斯说:“全部哲学,……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精神先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然界,从而归根到底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9-220页)。
这样,我们对于先哲们的学说,进行“两大阵营”及不同学派的划分,就有了科学依据。

3.2. 甘泉学说的哲学属性
   3.2.1 解读“六字符诀”,认识甘泉学说的本来面貌
小林信明先生在《湛甘泉研究•序》中说:“甘泉学说的中心,是‘随处体认天理’这六个字。”
我很赞成小林先生不用甘泉学派,而用甘泉学说来表述湛甘泉哲学思想。
“六字符诀”是甘泉学说的核心。让我们先从字面上看看“六字符诀”的含义:
随处——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随时随地随事。
体认——体:实践,体验。《淮南子•泛论》:“故圣人以身体之”。
        认:认识,辨识,认清是非。米芾《山光寺》诗:“迟迟绕壁认题名”。
        体认:通过实践体验,来认识事物、辨别是非。
天理——自然法则。《庄子•天运》:“顺之以天理”;又《韩非子•大体》:“不逆天理”。
  随处体认天理: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可以通过实践去体验,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随处体认天理六个字,学界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断言它是“心一元论”,是唯心主义学说。对于某一学术思想,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十分正常的。
我想提请同志们注意的是,湛若水曾告诫人们,对于随处体认天理,有人“或舍其精义,各滞执于语言,盖失之矣。”(见湛甘泉撰:《阳明先生王公墓志铭》,载《清同治丙寅葺刻《甘泉文集》卷卅一,第十五页)。
湛若水是这样解说随处体认天理的:“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随处体认天理即《大学》所谓格物”(《大科书堂训》,载《甘泉文集》卷之六,第四页)。(《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动手做实事,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湛若水一辈子在宣讲随处体认天理。他对于某些人的误读,总是耐心地解释,多方举证,予以说明。例如,他在与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交正”时,特别强调指出:“吾之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洪垣撰《墓志铭》,见《甘泉文集》卷之卅二,第12页)
既然随处体认天理是格物,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那么,很显然,随处体认天理这个论点,是唯物论观点。
因此,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甘泉学说,其指导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3.2.2 解读《心性图说》,认识甘泉学说的实质
有人认为,甘泉学说中的《心性图说》,是心学的具体体现。那么,这个心学的实质是什么呢?让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心性图说》,来认识甘泉学说的实质。
甘泉先生为什么要制作“心性图”和作《心性图说》呢?
他说:“此二图(心性图和四勿总箴)乃圣学功夫,至切、至要、至简、至易处。”“上智以图悟,其次以言悟” ——是的,“图解法”比语言表达更简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性图”所展示的和《心性图说》要说明的,是把没有物质形态的“心”(精神)和没有物质形态的“理”(自然法则、规律)视作世界的本原呢,还是认为物质形态的自然界才是世界的本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误解。请看:
在“心性图”上,一个代表宇宙的大圆圈里,融入了《淮南子•齐俗训》关于宇宙的论述:“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心”跨越大圆圈的内外,“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而且,“心含天灵”—— 显然,这里的“心”,是与物质形态的“气”相对应的,是其本身没有任何物质形态的“精神”;
“心”下面是“性”,“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 ——显然,这里的“性”,是同物质形态的“气”一样,是构成万物的“物质”;
中间是“情”,“情也者,‘心’之生理也” ——“情”是由精神产生的思想、意识;
【插注:清同治丙寅葺刻《甘泉文集》中,有个别文字错、漏。如上述《心性图说》中,就把“情”字,误刻成“性”字了(卷之二十一第一页)。此一误刻,难免引起粗心者的误读矣。】  
跨越大圆圈内外的,还有一个处于图下方的“万事万物天地心” ——即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
(以上引文,引自《甘泉文集》卷之二十一,第一、二、三页)。
很显然,“心性图”上的“心”,不是指实体“心脏”的“心”!这个“心”,是指人的精神(思想、灵魂),是没有任何物质形态的。
我们可以换成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心性图说》:宇宙中的万物(所有的物质:“性” ——“气”)是构成宇宙的硬件,是自然界的本原;然而,能够利用这些硬件来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动力,却是人的“精神”,即 “包乎天地万物之外”又“贯乎天地万物之中”的“心”。这个没有任何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却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它是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前进的驱动软件。宇宙中的硬件——万物,它们的形态各异:春夏秋冬、山河湖海、百花万木、飞禽走兽……,它们各自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世界上就会有风雨雷电、地震海啸、花开叶落、鸟飞鱼游、生老病死等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万物会不断地变化呢?这是因为自然界有一种无形的驱动程序(软件)在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者说,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试想,我们要把周而复始的“四季寒暑”变成365天天天恒温18度、我们想要鸟儿到水里游泳、鱼儿到蓝天翱翔,行吗?
甘泉先生还指出:“心含天灵灏气之精,与地广大,与天高明。惟精惟灵贯通百体”。很显然,甘泉先生进一步说明“心”是思想,是精神,是智慧。思想(精神,智慧)是宇宙中的“万物之灵”人类所独有的。我们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一个硬件;我们要改造世界、要创造财富,必须有“心”(思想,精神,智慧)这个软件来驱动。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精神变物质”的驱动程序呢?——回答很简单:学习知识,积累智慧,“软件升级”。当我们的头脑里有了高新技术所必须具备的睿智,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不仅制造出飞机、原子弹、氢弹,我们还可以放卫星、回收卫星,我们也可以拜访月球、以至探测火星和外太空。这就是毛泽东说的“精神变物质”。而毛泽东说的“精神”,就是甘泉学说中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却“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贯乎天地万物之中”的“心”哦!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在不断地运动、演变、发展中。世界处在一种自然生态平衡之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无法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
甘泉先生用《心性图说》来解说“心”和“性”的关系,说明人的“心”(精神)高于一切;说明宇宙充满了“性”(“气” ——物质),“性”(“气”)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天地心”。这是不以人的“情” ——意愿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心性图”和《心性图说》中得出结论:“甘泉学说”是唯物主义学说。


3.2.3  从湛若水的宇宙观,看甘泉学说的属性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完全相对立的。
湛若水的宇宙观是怎样的呢?
湛若水通过制订书院的《训》、《规》,编写《讲章》、《知新后语》等教材,把自己的学说融会在先哲的经典中,传授给弟子。有的观点,颇具独特见解,汇成《新论》;有的观点,是在回答门徒的疑问时表述的。如《樵语》、《雍语》、《二业合一训》、《新泉问辨录及续录》和《问疑录及续录》,等等。这些著述,无不体现他的辩证法思想。
《新论》中,他除了教导学生如何用心学习、如何处世做人外,着重讲解自然法则,认为自然界万物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是因为“化则形形” ——物质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从而产生不同的形态。他说:“宇宙间,一气而已(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实体)。自其‘一阴一阳’之中者(万物各自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周而复始。例如日明夜暗、四季寒暑、风雨雷电等等),谓之道(这是自然法则、规律);自其成形之大者,谓之天地(万物构成了天地);……自其至公至正者,谓之理(事物的条理或准则);自其理出于天之本然者,谓之天理。”(《甘泉文集》卷之二弟一至第十二页)。
湛若水反复解说:“观于万物也,化者自化”(观察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其自己在变化着的)“生者自生,色者自色,形者自形,自动、自植、自飞、自潜……是谓自然”,“无丝毫人力”(万物按自然规律变化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甘泉文集》卷之二十一第四至五页)。 
湛若水1518年至1521年间在西樵大科书院向他的士子阐述“心性之学”时,驳王守仁“空奇书”误解,教导他的弟子:“宇宙之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万物变化发展),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道、此气亦未赏亡,则亦未赏空也!”请看,这是多么鲜明的“物质不灭论”哦!他进一步指出:“道也者,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也。”(《沙堤湛氏族谱》卷廿六,第十四页)。你看,湛若水的“心性之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是多么的吻合:“宇宙”便是物质世界,它是不以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它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
因此,对于“甘泉学说”,我们不能仅从“心性之学”的“心”字字面上,就认定它是唯心主义的学说。我们更应看到,湛若水是如何论“气”、论“道”的。
综上所述,甘泉学说充满了辩证法,体现了许许多多的唯物论观点。辩证唯物论是甘泉学说的精髓所在。


4.  研究“理学”、“心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昌盛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学者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体现了学术环境宽松、百花齐放、社会和谐、人文进步。
我想,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开展对我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君不见,日本学者志贺一郎先生,他在昭和四十年(1965)开始研究《湛甘泉先生文集》,“一字一句研读、琢磨,直到弄懂,有时几天才读懂一行”。他以湛甘泉“勿忘勿助”的精神作为座右铭和精神支柱,激励他一面学习、一面研究,终于在昭和五十四年(1979)拿出了研究成果(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跋》,1979.12.)。志贺君刻苦钻研《湛甘泉先生文集》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湛若水一生著作等身,对于其思想——“甘泉学说”的研究,还有许多课题等待着我们去选择。例如,甘泉先生说:“今日强暴蜂起,民不聊生,只是纪纲不立,善恶未明。”(《甘泉文集》卷之二十三,第十七页。“纪纲”出自《礼记•乐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甘泉先生认为应当依法治国的思想,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日本志贺一郎先生说:“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不仅风靡了明代,而且是当今全世界各民族平等生活的本源思想。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切实加以实践,那么,必将开辟一条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日]志贺一郎:《湛氏史志•序》,见《湛族同宗联谊会文集荟萃》第8页)
小林信明先生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望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日]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序》)。
日本学者对“甘泉学说”的评价是中肯的,对继续深入研究所寄予的期望是诚挚的。我认为,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深入开展宋明理学、心学的研究。吸收提取其精华,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方之一。

5. “心学”汉译英建议
关于“心学”如何汉译英,让我们先看看几个权威的词义解释:
《辞源》:心学—— 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良知之学,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
《辞海》:心学—— 即陆王学派。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做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因此后来有人称此派为“心学”。
日本《和汉词典》:心学——即“陆王之学”。中国宋朝陆象山、明朝王阳明的修心养性、良知之学。
以上关于“心学”的解释,本人认为值得商榷。
按照专有名词翻译原则,地名、人名用“音译”,“音译词”首字母大写。其它专有名词用“意译”,如果没有对应的“意译”词时,用“音译”,此“音译词”在文章中首次出现时,可以添加释义,释义放在括号内,印刷体“音译词”用斜体表示;手写体下加横线。
根据上述原则,建议“理学”翻译如下:
Lixue(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取消了原释义的定语ideal(唯心主义的)】。
考虑到“心学”有时表达不同的内涵,建议根据所阐述的内容,分别作如下翻译(括号内是“注释”):
“心学” ——————Xinxue(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Ming Dynasty)
“陆王学派” ————Lu-Wang School (Luxiangshan & Wangyangming’s Theories)
“江门学派” ————Jiangmen School (Chen Baisha & Zhan Ganquan’s Theories)
“姚江学派” ————Yaojiang School (Wang Yangming’s Theory)
“白沙先生之学” ——Baisha’s Theory
“甘泉学说” ————Ganquan’s Theory
“阳明学” —————Yangming’s Theory(或者与“姚江学派”同,也可以。)
本人才学疏浅,错讹难免,敬请行家教正。最后,仿先哲湛甘泉先生的风格,涂古体“六言诗”二首,以作本文结论:
随处体认天理,   心系万物天地;   理出天之本然,  心性连结道气。
道气化而形形,   宇宙一气流行,   四季寒暑复始,  阴阳动静对应。


【鸣 谢】: 本文承蒙湛凌松秘书长、湛伟健先生、湛振康校长和湛柏欣先生等在百忙中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湛甘泉: 《甘泉文集》 资政堂藏版 同治丙寅(1866)葺刻
[2] 宋佩章: 《王守仁与明理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3] 侯外庐: 《宋明理学史》 人民出版社 1997


【附】:“道学”在工具书上的汉译英是:Neo-Confucianism(新儒学/新孔夫子学)。
“道学”词义注释是: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960-1279)。
注意区别:“道教”:Taoism(one of the chief religions in old China)
         “道家”:①Taoists;②Taoist school(a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770-221 B.C.)



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江门

白沙先生衣钵传人湛民泽
——读《湛氏族谱》
•宦 云•
(茂名市科技局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要】 作者认为,族谱在研究历史人物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沙隄湛氏族谱》由湛若水在1512年创修。它对于我们了解湛若水在陈白沙的教导下,如何成长为一代理学名儒,提供了佐证。
我们可以从《湛氏族谱》中看到,白沙先生与湛雨之间情同父子般的师生关系;以及白沙先生生前如何认定湛民泽为自己的衣钵传人。
【关键词】 湛若水 陈献章甘泉先生 甘泉学说


国史、方志和族谱,是历史文献的三大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珍藏在民间的无数族谱,对于研究和考证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人有幸拜读《沙隄湛氏族谱》、《元田湛氏族谱》和康熙卅四年(1695)手抄本《豫章郡湛氏族谱》,下面摘要披露湛氏族谱中的有关内容,与大家共享。

1. 湛氏族谱
《沙隄湛氏族谱》于民国十一年(1922)由佛山华文书局承印,共二十九卷。1995原版影印本,添加新《序》一篇和《记》三篇。
《沙隄湛氏族谱》有旧序六篇。首篇是湛若水在正德乙亥(1515年)撰,序中曰:“斯谱为原谱也”。第二篇由文选郎中(尚书的高级部员)福建南安人黄河清在正德壬申(1512年)撰,序中曰:“湛氏旧无谱,……而湛氏乃今有谱矣”。
可见,《沙隄湛氏族谱》由沙隄湛氏七世祖湛若水创修。
从接下来的四篇旧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湛氏族人爱宗敬祖的美德,追根寻源的虔诚,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求实认真的作风。

2.湛雨求学往江门
《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开篇道:“公 讳若水,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指1505年赴京会试后,改名若水)。”因出生在“广之增城甘泉都,四方学者宗之,称为甘泉先生。”
接着族谱叙述沙隄湛氏的起源:“始祖元治中露自莆迁南雄转迁增城卜居甘泉都之沙隄乡”。族谱记述湛若水从小寡言持重,由于“遭家多故,十二岁始入小学,十六岁学为文,游郡庠”。“至甲寅(1494年,湛雨时年29岁)往学扵江门。”拜当时已闻名南粤时年已66岁的“白沙先生”陈献章为师。先生对他说:“此学非全放下,终难浃洽。”(语出《汉书•礼乐志》:“教化浃洽”。就是说:“这次你来求学,要抛弃一切杂念、潜心攻读,否则难以功成名就!”)。听了老师的话,湛若水“遂焚原给会试部檄。独居一室,游心千古,默约圣贤,用功总括”。
《文简公序》接着写道:“因语随处体认天理六字符诀,白沙先生喜曰: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贤佳处!于是定居楚云台。谓楚者,楚进士李承箕筑也。李善诗文,嘗以书,问守台者。白沙先生复曰:时有湛雨者,始放胆来居之。冷焰迸腾,直出楚云之上。……”
湛雨在恩师陈献章的教导下,潜心研读千古圣贤书,吸取先哲们经典学说中的哲理精髓,独创出随处体认天理六字符诀。此六字符诀,就是以后学者称之为“江门学派”或“陈湛学”或“甘泉之学”的核心。甘泉之学,或者我们称之为甘泉学说,就这样在江门诞生了。

3. 白沙先生的衣钵传人湛民泽
前面谈到,湛雨慕名前往江门,拜享誉南粤已近古稀之年的白沙先生为师。老师教导他:“此学非全放下,终难浃洽”。湛雨毅然焚毁会试文书。可见他听老师教诲,专心求学,决心之大。他刻苦钻研千古圣贤书,在恩师陈白沙的谆谆教导下,终于悟出真理。白沙先生高兴地说:“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贤佳处!”湛雨成了白沙先生最得意的门生。
    白沙先生在己未(1499年,先生时年七十有一高龄了)向人介绍湛民泽时说:“此子为参前倚衡之学者”,并付之以《赠江门钓台》诗,此诗体现了白沙先生特具岭南清新自然风格之诗味。诗云:
皇王帝霸都归尽,雪月风花未了吟;
莫道金鍼不传与,江门风月钓台深。
                      
又诗云:
小坐江门不算年,蒲裀当膝几回穿;
于今老去还分付,不卖区区敝菷钱。

跋云:“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病夫衣钵也。今付与湛民泽收管,将来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
足见,白沙先生已经确认湛民泽(湛雨)是自己的衣钵传人。
数月后的庚申(1500年)二月,白沙先生仙逝。湛民泽曰:“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为之服丧。(以上引言出自罗洪先撰《墓表》和洪垣撰《墓志铭》,请参阅《甘泉文集》卷之卅二,第二页和第九页)。
同样,《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记述了湛若水视老师等同于父母,对恩师十分敬重:“白沙先生殁。公以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为之制斩丧之服,庐墓三年不入室,如丧考妣!然视孔门之筑室扵场,独居三年者,为何如耶!”此等师生关系,实非寻常。
《文简公序》叙述湛雨为师举丧三年后,即1504年,尽管都察院佥宪徐綋“劝之出仕”,但湛若水也象白沙先生那样无心问官,谢绝了。
湛雨是孝子,最听母亲的话,“后以母命北上”,遇到时任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兼最高学府的主管官)、著《枫山集》闻名遐尔的章懋先生,两人“论君子所性”,虽章比湛年长三十岁,却为湛的学识而“倾倒”。1505年湛雨(此时改名为若水)四十岁时,“就试礼闱,学士张东白”审阅湛的考卷后惊呼:“真儒复出矣”!遂“置名第二”,“钦授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编修经筵讲官”。湛若水从此走上仕途,他以其高深学问和高贵人品,一再升迁,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沙堤湛氏族谱•文简》说:“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可见,湛若水建书院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恩师陈献章,当然也就是为了传播白沙先生之学。
他是这样评价恩师的学说的:“白沙先生之学,追濂、洛、关、闽之轨,以入孔、孟、禹、汤、文、武、尧、舜之大道,计其所就,足以超驾六一。”(《庐陵黄氏总谱序》,《甘泉文集》卷之十七,第九十四页)。
湛若水一生创办书院五十所,门生三千九百余人。为了传播白沙先生之学和他的“随处体认天理”学说,他亲自制订学规,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亲自编写讲义,亲自授课,与学生答辩。他的智育教育方法,远胜于当今的应试教育。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九十五岁高龄时,还亲自授课。江西婺源洪垣撰《墓志铭》记述:“三月十日(1560年4月16日)偕诸生开讲‘龙潭’书院。”湛对众生说:“余于此不敢不勉,死而后已”。
《文简公序》总结说,湛若水“著书三百余卷”,因此“世尊为理学名儒。”


《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以撰文者江芬的诗为结束:
步入鳯林紫气清,巍然华宇近山城;
云横翠岫岚光绕,月涌澄江练影平。
雁塔既题传盛业,絃歌猶颂羡芳名;
登堂拜仰……(【注】:原族谱因年月久远,虫蛀损缺,到此无下页,诗断。本人试从甘泉先生诗作中,偷来以下十字“颜慈悲,尔若昭昭上帝临”续上,不知当否?)



先辈甘泉公治学•环境•心境之我见
湛柱辉

儿时,祖父不时给我讲先辈甘泉公的故事,教读《三字经》;受父母之教诲,习读《警世名言》,获益匪浅,因而到现在仍然十分怀念我的祖父母、我的父亲,怀念中小学时代对我耳提面命的师长们。
先辈甘泉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之瑰宝。纵观先辈甘泉公的一生,其学术贡献尤为突出,所涉内容如滔滔大海。其“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与王阳明理论相随相伴相辩,追随弟子不下4000余人,创立书院几十所,是一代名扬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其治学与环境•心境的思想体系,更使我深受启迪。我认为凡研究学问有大成者,环境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是学问研究成功的第一步。环境主导心境,心境主导其治学成果。治学﹑环境﹑心境是互为因果的。
    我生在新塘,长在新塘,在新塘“尚书府”(即现菊泉中学所在地)和“樵林祠”(即现新何小学所在地)内习书成长,几十年来故土难离。儿时,经常约三五知己,骑单车到罗峰寺,那里有先辈甘泉先生当年所办的“玉岩书院”深深地吸引着我;稍长大后,不时和族内兄弟结伴攀登新塘境内的“南香山”,瞻望先辈手书的石刻崖碑“湛子洞”;还有南海的西樵山,博罗的罗浮山的书院……先辈甘泉公之墓,更是经年拜谒。
人在江湖,走南闯北。由于业务,我经常出差,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凡有书院之处,我必造访。如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我十数次驻足的地方。那是宋明张栻﹑朱熹﹑王阳明治学﹑讲学之所。院内树木葱郁,环境清幽。历史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蔡锷等均学成于此。
又如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理学家朱熹和心学家陆九渊曾于此治学,讲学。那里溪水淙淙,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别有洞天。
又如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先辈甘泉公和王阳明亦曾治学,讲学于此。那里岸边修竹茂密,江上渔船片片,两江交汇,江水浩荡。瞰视奔流而去的江水,顿时使人的思绪回到久远年代。
又如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它与少林寺建在同一山脉上。宋明代是传播朱理学之兴盛之地。那里山峦重叠,峰峻岭奇。让人奇叹惊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出差武汉,专程前往隆中的“卧龙岗” 拜谒,岗上有“草庐”,那是当年孔明蛰伏之地,是孔明著“前出师表”之地,是刘备“三顾草庐”恭请孔明出山之地。“卧龙岗”逶迤十数里,其岗不高,地势平缓,其林不密,这一簇,那一团。而山岗绿草如茵,放眼望去,翠绿的山岗,稀疏有序的树林包裹在万里苍穹中,使人心绪格外宁静。
就是在这貌似平凡的山岗上,在树木旁的草庐里, 孕育了一代智者孔明和他的雄才大略。
   “十月一声惊雷”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某年深秋,赴北京探亲。叔叔嘱我们几位堂兄弟务必到西山去,看一看西山的红叶,看一看漫山红叶丛中的“别墅”。看什么“别墅”呢?我当时心里挺纳闷。
    在西山,我看到了陈毅元帅游走龙蛇般的“西山红叶”四个大字之遗笔;看到了用青灰色砖块砌起的﹑毫不起眼的别墅,但它们却令我心灵震撼,也使我对叔叔的嘱咐恍然大悟——就是在这里,叶剑英元帅以其深思熟虑﹑大智若愚﹑运筹帷幄,作出惊世之作,一举粉碎“四人帮”。其谋略,就在这首都的郊野,就在这漫山红叶丛中的“别墅”中酝釀决策的。这“别墅”其实就是实施正义战胜邪恶战略的特殊“学府”。
……
    谓环境﹑谓心境。毋环境﹑毋心境,何谓治学乎?
    重要的是,我所讲凡所设学府(书院)之处,其山,其水,给我觉悟良多,其中之一的,就是治学(或研究学问)与环境•心境的关系。
    先辈甘泉公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观点, 曰:“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家,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物者,天理也,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于天然,故曰自然”。又曰:“随处体认天理而云‘随处’二字,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其意是无论动与静﹑思考和行动,都应随时随地不停地在事件中体认天理,这样“天理”才能自明,个人的举止才能符合“天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和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境界,并符合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
又曰:“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于天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盖自然文章”。“说勿忘勿助之间即见天理耳”。
先辈的勿忘勿助,注重的是保持胸怀若谷、心无杂念的自然状态和清明境界。
古有“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教子成才,凭孤儿寡母之力,不惜三次搬迁。为的是什么?孟母深知客观学习环境对学子学成真材实料的重要性。
君不见我在上述瞻仰的学府所处,都突现其远离浮华俗世的喧嚣的特色:清山绿水,触目皆是。(想象中)先辈们呼吸着空气中充盈的不同树木﹑花卉释放的木质和花蕊发出的沁人肺腑的清香(应强调一个“清”“字”,更强调一个“静”字)或捕捉草梢上的蚂蚱﹑甲壳虫,或抚摸树皮的疙瘩,或偶拾草根﹑叶胚﹑胚块相互探讨……漫步之中,治学在其中交错﹑争论,真理由此诞生。况且,耳边的淙淙流水,更倍增和声细语。这是一个充满禅意的空无境界。印度梵文曰:禅即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达到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与心灵,要达此,必需回归充满原生态的田野﹑山野﹑大川,将自己与之融为一体。
但凡做学问(或治学)之大成者,应融于这般的环境,自然会释放出这般心境。
就我以为,这是先辈甘泉公给我最大的启示:或政界,或商界,或文化学术界,或七十二行各界,摈弃浮躁的心态,克服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思想,心如止水,潜心钻研你的专业学问,必将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良多裨益。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让我们用心意会其中的道理吧。

附:①作者留影于广州罗峰寺「玉岩书院」湛若水手写山高水长匾亭。
②作者留影于罗峰寺公园碑坊前。
③作者留影于新塘南香山之甘泉公手写「湛子洞」摩崖石刻前。
④作者留影于拜先辈甘泉公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左为作者)



白沙学说与广东“二献”关系的初探
陈裕荣

在中国的哲学史与教育史的发展中,到了明代中叶,冉冉升起了一颗熣灿的巨星,世人皆知江门出现了位大学者白沙先生。白沙姓陈,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晚年号石翁,出生于广东新会县(今江门市)白沙村,人尊称为白沙先生。
陈献章自小入塾学读书,也与常人一样,希望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19岁考中秀才,20岁中举人,之后两次进京赴考不成,却动摇不了他对学识深造之志。27岁那年,往江西临川拜吴与弼为师,苦学经年。感到无多大收获。即毅然回家自学,闭门苦读,博学群书,融会贯通历代前贤的经典著作,细心观察社会和大自然的变化,以及人情世态。由于清心静虑地深研学问,终于感悟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贵乎自得也,自得之,然后博以经典,则经典之言。我之言也。否则,典籍与我能相涉乎”?白沙先生掌握到这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识取得飞跃的发展。于是便筑“春阳台”村旁,读书、讲学其中,摆脱儒家那些僵化的清规戒律,以其独特的诗歌、书信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研学问。使静寂的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活泼的场面。至令不少学者心向江门,纷纷投入白沙先生的门下。
“江门学派”的形成,虽说是上承宋儒理学,下开明儒的先河。黄宗羲称:“白沙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正是这独具岭南特色,超然不凡学派的出现,给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学术界刮起了阵阵清风,吹醒了不少学者的头脑。向慕者纷纷投入白沙门下;排斥者视作异端;考究者又把它往宋儒濓溪、程朱学派中挂靠,极力探索白沙之学源于那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白沙先生的衣钵弟子湛甘泉称:“(先生)其自然之文言,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生,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自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
白沙之学终于把理学的研究,从死胡同引上康庄大道。白沙先生的粤籍弟子如东莞林光、番禺张翊、顺德梁储、增城湛若水等一大批人,出仕为官或讲学名山,大力弘扬白沙之学,荒蛮的岭南成了学术之区。
白沙学术思想的形成,在独专儒学的社会里,自然会继承不少儒家的学识精髓,这是无可否定的。但从白沙先生的诗文记述中,他自认是以广东“二献”张九龄、崔与之为师的。其诗的风格更别开生面的岭南诗风,自然清新可爱。白沙先生早在56岁时,声誉日隆,友人何宗濓来书大加推戴。白沙即作《何宗濓书来,推许太过,复以是诗》云:

后来乡里不如前,五百乾坤浪数年。
何地可扳文献驾?平生愿执菊坡鞭。
泰山北斗诸公地,明月清风病叟天。
窃比圣门吾岂敢,汗颜窗下读来笺。
   
此诗明确表示要尊张九龄、崔与之为师了。
次年竞梦见去世二百多年的崔与之与李昂英师徒两人,醒来即作《梦崔清献坐床上,李忠简坐床下,野服搭飒,而予参与其间》二诗,并序云:“公在蜀中,尝赋《水调歌头》一篇。其词曰:‘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西北是长安。人苦百年塗炭,’鬼泣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梦中对菊坡论举之词,故中联及之”。

清献堂堂四百春,梦中眉宇识天人。
报君西蜀青油幕,老我东篱白葛巾。

万里归心长短赋,九天辞表十三陈。
南风欲理增江棹,也借青山卜墓邻。
   
十年后,白沙先生又为崔与之的《剑阁词》题跋云:“吾乡先辈菊坡先生宋丞相清献镇蜀时,题《剑阁》即此词也。襄梦拜公,坐我于床,与语平生,仕止久速偶及之,仰视公颜色可亲……因请公手书,公欣然具纸笔。呜呼!古今幽明一理,感而通之,其梦也耶?其非梦也耶?今书遗其后七世孙同寿云”。十年间,白沙先生两次为此词题诗题跋,实因《剑阁词》是与之报国志坚,乡恩情重的高昂绝唱。昔李昂英曾把此词比拟诸葛亮的《出师表》,后人把此词称为“粤词之祖”。故令白沙念念不忘。
    弘治十年冬,白沙先生作《韶州风采楼记》,又把张九龄、崔与之喻作“泰山北斗”,可见对“二献”的景仰。张九龄年代较为久远,崔与之与先生仅隔两百多年,江门与增城一水相通,白沙门下又有湛若水,刘宗信等多位学生是增城人,故十分熟悉崔与之的功业史迹,并和与之的后人亲切来往,有日崔潜把与之的遗稿集送来,白沙先生即喜作《崔清献公裔孙潜示遗芳卷,复许示遗像,予既书纪梦之作,于其还也赠之诗》云:“积雨階苔上,经旬断履痕。谁为门下客,公是菊坡孙。泽与流风远,名因避相尊。丹青遗像在,何日照江门”。
    白沙先生绝意仕途,专心教学育才,深研学问,对崔与之晚年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相”的高风亮节是万分崇拜的。故欲早日得瞻与之遗像。不久,崔潜果把先人遗像送来。白沙即喜作《祭菊坡像文》云:“先生宋代之名臣,吾乡之前哲。卷舒太空之云,表裹秋潭之月。淮蜀委之而有余,凝丞尊之而不屑。故能效力于当年,而全身于晚节……藐予区区,心驰梦谒。稽首丹青,謦郂若接……秋菊之芳,寒泉之冽,奠而荐之,用表贞洁”。
    祭奠与之遗像后,巧有乡人送来株紫菊,白沙先生即把紫菊并一诗回赠崔潜。诗云:
高风千古镇浮华,拟酌寒泉荐菊花。
江上一株红带雨,丹青同日到山家。
    后来张翊为白沙先生作行状有称:“迎先哲宋丞相菊坡像,为文祭于家,隅坐瞻仰,若弟子之于师者久之”。先生在日常吟咏间,也常在诗中流露对与之之情,如《对菊》诗有:“春事归桃李,西风响未休。长官三径晚,丞相一坡秋”。自注“菊波先生崔与之也”。又有云:
菊坡持酒越江滨,御笔亲题与醉巾。
丞相九回征不起,碧虚长揖梦中人。
    综上所述,可见白沙先生对崔与之尊崇之意。白沙先生虽不出仕,实际是个忠君爱国,心系百姓安危的人。对崔与之帅淮蜀的丰功伟业,特别是与之晚年隐居羊城,在叛兵围困羊城时,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安居平叛的气魄,更令白沙万分佩服。
    与之虽大半生为国事操劳,晚年在南粤大地也培育出温若春、李昂英文溪、杨汪中等多名杰出的弟子。文溪晚年又培育了陈大震、李肖龙、何文季、李春叟等多名弟子,这些人在宋亡后能保持民族气节,拒绝仕元,潜心学问,在学术上对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这对白沙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有很大影响的。
    崔与之终生奉刘皋的“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为座右铭。以他当日身居高位,誉满朝野,有丰富的学识和治国经验,著书立说应是顺理成章的,但他始终不著述,以免抑制社会舆论。白沙先生门生弟子满东南,讲学数十年,也仅以诗、书信施教。两人一脉相承,皆无书存世,又都留下发人深省的警世诗句,也留下些悬念。如阳明之学是得湛甘泉启发的,但阳明终生未提及白沙,有人谓他目空千古,又有不少学者深究此事,皆不了了之。其实阳明龙场悟道回京时,白沙先生已去世十年,王湛相与论学不足两年,因白沙无书传世,阳明又何从论及白沙呢?
    又崔与之临终前写给宋理宗的《遗表》云:“母不敬则内敬常存,思无邪则外邪难入。大书特书。用以自警,安行勉行,久而有功”等语,整篇都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可说是篇治国大纲,这对白沙先生能无影响吗?故白沙先生在送友人诗提到:“曲江,清献乡先达,敢道后来无此风”。
    南粤自赵佗归汉以来,受中原文化熏陶日深,人文日盛,至唐代中叶,孕育出名扬全国,垂名千古的开元盛世名相,开创唐诗清澹派先河的大诗人张九龄。他晚年犹发起开凿梅岭驿道,促进南北交通的发展,去世后溢“文献”。
    两百多年后,南宋在强邻压境,风雨飘飘的年代,又涌现出一位治世能臣崔与之,与之出身增城庶民之家,是岭南由大学考进士的第一人,检法广西,深入琼州反腐倡廉除暴政。后人把他的言行编成《海外澄请录》、《便民榜》。临危受命,帅淮帅蜀,力挽狂澜,固边富民,誉为治世能臣。晚年挺身而出,平定摧锋军判乱,保得广东安稳,又十三辞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被誉为“千载一人”。其诗词笔力老健,清新流畅,人誉“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音”,《剑阁词》世称“南粤词祖”。死后溢“清献”。
    直至明代,又涌现出个大儒陈白沙,以其独特的儒家理学,震撼中国以至世界哲学界。向被岐视为蛮烟嶂雨的岭南,成了人文倡盛之区。
    今举世注重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支重要的派系岭南文化,更生光耀彩了。白沙之学犹引人注目,故我认为,研究白沙之学,若忽视白沙与“二献”的承传关系,有若舍本求末,是难以完善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143694.html



湛氏宗亲对谌荣安先生论文的关注

13928969081@139.com, "湛凌松秘书长" <zg.13579@163.com>, "湛振康校长" <yjyczzk@163.com>
在2008-10-17 00:42:01,13928969081@139.com 写道:
由于会议名额有限,伟健、凌松都没有参加江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湛甘泉传》的作者陈裕荣、甘泉直系后人湛柱辉、甘泉研究学者湛汝松参加。
    哎呀,太可惜,太遗憾了!怎么会这样呢!
    我本来期望与你们见面、彻夜畅谈、交流思想呢!唉,遗憾哦!我占用兄弟名额,惭愧哦!
   【陈欲荣先生尽管对甘泉公十分敬慕、崇拜,专心致志研究甘泉公,并出版大作,但我拜读后,发现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小问题。例如,甘泉公到底有没有“号”?他说“号甘泉”的依据是什么?甘泉公生、卒年月日,怎么可以阳历、阴历混用呢?等等。】
你们都不能出席,把名额让给我,唉,我真不好意思哦。


各位:
    早上好!
    《明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湛若水》写好后,我分期上传到我在“雅虎”和“网易”的空间博客里。电脑自动“字数统计”显示,全篇竟然有23000多个字符。
    太长还是次要的。我左看右看,此文完全不像学术论文,也不像纪实文学。
    我想,向纪念陈白沙诞辰580周年暨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这么一篇东西,是极不严肃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你们才四个名额,却给了我一个。我真惭愧。我担心论文如果写遭了,我自己出丑,那是小事;若因此而给湛氏丢脸,就是大事哦!
    想了一夜,下定决心,割“爱”!点击“删除”!
    整理思路,重新拟出标题、提纲。今晚(几十年形成了夜间写作的习惯)起,重新敲击键盘。论文标题、提纲如下,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谌敦丰(荣安)拜上
                                                       20081021 06:33

谌荣安先生:
    您好!
    大作《“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初探》反复拜读,十分高兴,获教良多,万分感谢!为使论文更臻完美,班门弄斧,在文中发现数处笔误如下,请查阅。
    恭请
健康!
 湛凌松2008年10月25日于松梅轩


2.2 “甘泉学说”的诞生

湛雨(此时名雨,到他40岁在南京会试时的1505年才改名若水)在其恩师陈献章的教导下,潜心研读千古圣贤书,吸取先哲们经典学说中的哲理精髓,独创出“随处體认天理”“六字符诀”。此“六字符诀”,就是以后学者称之为“江门学派”或“陈湛学”或“甘泉之学”的核心。
    误:(此时名雨,到他40岁在南京会试时的1505年才改名若水)南京,应为:北京。

    李善诗文,赏以《書》,问守台者。   误:赏以《書》,应为:尝以書,

2.3  湛若水毕生的丰功伟绩
《文简公序》记述了湛若水视老师等同于父母,对恩师十分敬重:“十二月,白沙先生殁。公以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为之制斩丧之服,庐基三年不入室,如丧考妣!然视孔门之筑室扵场,独居三年者,为何如耶!”此等师生关系,实非寻常
    误:庐基三年不入室,如丧考妣!庐基,应为:庐墓。


《文简公序》叙述湛甘泉为师举丧三年后,即1504年,尽管都察院佥憲徐綋“劝之出仕”,但湛若水也象白沙先生那样无心问官,谢绝了。湛若水是一孝子,最听母亲的话,“后以母命北上,“祭酒”,遇到写《枫山集》闻名遐尔的学者章懋(1436——1521),两人心灵相通,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尽管章懋比湛若水大三十岁,却为湛的学识而“倾倒”。1505年湛若水四十岁时,“就试礼闈,学士张东白”审阅湛若水的考卷后惊呼:“真儒复出矣”!遂“置名第二”,“钦授翰林院吉士,寻授编修经筵讲官”,湛若水从此走上仕途,他以其高深学问和高贵人品,一再升迁,官至南京三部尚书。
    误:“钦授翰林院吉士,寻授编修经筵讲官” 钦授翰林院吉士,应为:庶吉士。

《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记述湛若水于嘉靖庚申四月二十二日戌时(1560年5月28日晚上10时左右)“终于禺山,寿九十有五”。
《豫章郡湛氏族谱•文简公序》最后记述湛若水于“癸亥十月二十五日”(1563年11月21日)“葬於飞蠶嶺,巽山己向,崇祀郡邑乡贤”。
     误:葬於飞蠶嶺  葬於飞蠶嶺,应为:天蠶嶺。 

两个版本的《湛氏族谱》均记载:隆庆元年十月(1567年11-12月)朝廷根据湛若水生前的丰功伟绩,奏请皇帝签发诏令,“赠‘太子太保’”爵位,謚号“文简”。皇帝签发封赠(追授)给他的祖父和父亲、祖母梁氏和母亲陈氏、妻袁氏,以及湛東、湛柬、湛來三个儿子以爵位或官衔的诰命和敕命。这些记载,与洪垣撰《墓志铭》及罗洪先撰《墓表》的所记内容完全相同,仅文字表述有异。
罗洪先撰《墓表》及洪垣撰《墓志铭》,还说到湛若水身后子孙的情况
    误: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应为:太子少保;     湛東、湛柬、湛來三个儿子 应为:湛東之、湛柬之、湛來之三个儿子。
湛若水的宇宙观是怎样的呢?
    湛若水通过制订书院的《训》、《规》,编写《讲章》、《知新后语》等教材,把自己的学说融会在先哲的经典中,传授给弟子。有的观点,颇具独特见解,汇成《新论》;有点观点,是在回答门徒的疑问时表述的。如《樵语》、《雍语》、《二业合一训》、《新泉问辨录及续录》和《问疑录及续录》,等等。这些著述,无不体现他的唯物辩证法学术思想。
    误:有点观点,是在回答门徒的疑问时表述的。 有点观点,应为:有的观点

谢谢您,谢谢您!难得兄弟如此认真把关!目前,我还在修改中,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把“六字符决”、《心性图》讲清楚。一旦基本定稿,将另行奉上。谢谢您了!


湛柏欣评谌荣安先生论文:
    陈湛心学的本体论是“心一元论”还是“气一元论”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从陈白沙的“道不离气”和湛若水的“一气”说看来,陈湛心学的本体论是“气一元论”。没错,陈湛心学承认物质在世界中的第一性,不过陈白沙又说“道超形于气”,湛若水更把这加以发展为“心性图说”。在湛若水看来,“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心”要通过“气”才能得以表达,并要通过“气”的发展变化来实现自己。“道”或“心”是“气”的形而上的逻辑规定性。“气”的能动性是内在的“心”赋予的。“心”在整个物质世界所表达出来的智慧就是“理”,因此也说“心则理”。所以,陈湛心学的本体论其实有两个,一是关于世界本原的“气一元论”,一是关于“气”的逻辑规定的“心一元论”。但是陈湛心学和割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有根本区别,因为在陈湛心学那里,“心”和“气”是不可分割的。

  对于“人的意义”这个问题,唯物主义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解答,陈湛心学改善了唯物主义这个缺点。在陈湛心学特别是湛若水的思想中,人无论是向外追求的“理”还是向内追求的“心”都体现着“人”超越物质的局限,和世界建立一种精神关系。在湛若水的“真心图说”里,“心”在“气”中,“心”和“气”之间是“人”,“人”是“心”实现自己的必要条件。湛若水的心学其实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很相似(详见我的湛若水的心性图说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比较)。所以,湛若水从本体论上论证了“人的意义”。

谢谢大家的关心。现将“征求意见二稿”上传,请下载附件,审阅。请重点审阅第三部分——甘泉学说的属性探讨。

谢谢各位在百忙之中如此热情帮助我!
【我一辈子从事自然科学。退休后也只是旅游、看闲书、上网、弹琴和唱歌。涉猎文史,还差两天才一年。实实在在的外行。请多多开导我,多多指教。真诚感谢!】


振康校长:
    您好!
    谢谢您和凌松、伟健如此友善、热情、亲切!我实在不敢当哦。
    赣州会议我原主动提出要“列席”的。但因时间冲突,实难成行。伟健上传了全部照片给我。每期《甘泉报(电子版)》也上传给我。这期将我的文章刊登了。我深感惭愧。
    我已收到江门社科联寄来的邀请函。我正在为出席下月举行的《纪念陈白沙暨宋明理学研讨会》准备论文。
    您出席这次研讨会吗?如出席,我们又可见面。而且可以见到凌松、伟健等一大批湛氏名人。
    耑此。顺颂
教安!
                                                     荣安 叩上
又及:此信抄送凌松秘书长和伟健站长。
【下附:论文草稿的“前言”和“一、问题的提出”。请指正。谢谢!】
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江门


明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湛甘泉

• 谌 荣 安 •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员•现任茂名市图资文博职评委委员)

摘  要: 作者从“理学”、“心学”英译存在的问题开始,探讨明朝“理学”、“心学”的本质。文章引用《湛氏族谱》中的湛甘泉传记,披露一代大师成长的历程。作者认为,“甘泉学说”是“陈湛心学”的核心,它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唯物的、辩证的。文章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分析和认清“理学”、“心学”的实质,科学地吸纳其精华,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方之一,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陈献章(白沙)  湛若水(甘泉)  理学  心学  本质   

前言
这将是我这辈子最后一篇以自己的真姓实名公开发表的论文。
我决定打破常规,摒弃用新八股文风来撰写生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论文。我要尝试用纪实文学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提交这份最后的答卷。

一、    问题的提出
    我退休以来,除了有时应年青人之求,帮他们改改论文、偶尔当当“枪手”外,已经不发表任何学术论文了。
今年6月11日,我收到《湛甘泉研究会网》湛伟健先生转发的“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预邀函”,因非我专业,隔行如隔山,不敢问津。但见所附“研讨会论文参考范围”第5、6、7、8项,是关系到荣耀湛氏祖宗的美事,遂想试试看。可是本人对史学、哲学、儒学一窍不通,只好临急抱佛腿,到图书馆啃书三周,做做笔记,当当文抄公,终于炮制出一篇万言大观的综述性文稿:《试论江门心学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于7月13日将论文提纲上传给会务组。
然而,此后,我伤透了脑筋。
伤脑筋的原因,是“理学”、“心学”两个名词无法准确翻译成英文!
试想,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连会议的主题都无法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不是让国内外学者摸不着北吗?
诚如甘泉先生教导:“善学道者,先正经,而后救偏。正经即救偏矣。”(清同治丙寅葺刻《甘泉文集》卷之一,第六页)
因此,我必须“先正经”,先彻底弄清并准确认识“理学”和“心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用英文准确地把其概念表达出来。
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啃书……渐渐地,从周敦颐到王夫之,一条宋明唯物主义哲学脉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坐到电脑前,调出原稿,点击鼠标,毅然将它删除!
国庆黄金周和重阳节充分享受之后,我调整思路,心构框架,腹起初稿,边查笔记、边翻文献、边思边量、边敲键盘、边删边改。说实话,搞文史研究,我是外行,现在自己却硬着脸皮在行家们面前班门弄斧。我自料错误难免,恳请行家不吝赐教。这里先说声“谢谢”了!
                                            (待续。尚在草拟、修改中。)

在2008-10-17 09:27:44,13928969081 <13928969081@139.com> 写道:
    沙隄湛氏族谱卷十九第3页:瑛子 名若水 字元明一字民泽 号甘泉

    学者通常认为,族谱和墓志铭,是研究古人最可靠的依据。而且,文献越早、越原始,就越准确、可靠。
    《豫章郡湛氏族谱》比《沙隄湛氏族谱》早226年。
     清同治丙寅(1866年)葺刻的《甘泉文集》,比民国十年(1921)由佛山华文书局承印的《沙隄湛氏族谱》早了55年。
    《豫章郡湛氏族谱》中,甘泉先生裔孙湛江芬撰写的《文简公序》是这样记载的:
    “湛若水初名露,字元明,又字民泽。因避祖讳,改名雨,后定名若水。因出生在“广之增城甘泉都,四方学者宗之,称为‘甘泉先生’。”
    这就是“甘泉先生”之得名。
    此说得到印证:湛若水门人江西婺源洪垣(觉山,1532年进士,授御史,巡按广东,出任温州知府)1563年撰湛若水《墓志铭》:“因居广之增城甘泉都,学者称为‘甘泉先生’”(载清同治丙寅[1866年]葺刻《甘泉文集》卷之三十二,7-18页)。
    因此,“号甘泉”是值得商榷的。

   【又及】此外,陈欲荣先生大作中还有许多错误之处,有的错误明显是“抄错”的——别人错,照抄照搬,也错。不过,我不想跟他谈,因为我实在是时间不够用哦!本来以为可以见到你们,交流畅谈,但如今我自己一人“孤苦伶仃”——谁也不认识,没有共同语言,不如缄言!我还要考虑是否与会哦。唉!

谌荣安先生:
您好!
大作《“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初探》第二稿邮来,反复诵读,快哉快哉!大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心性图说》为依据,以英汉对译中“心学”一词的不同解释提出精辟见解,深得大家风范;所论高屋建瓴,逻辑严密,推导细腻,选材精确,立马万言,非博学通才不能为此矣。文如其人,高山流韵,解我饥渴,如品琼浆,何其美哉!醉之深乎已夫?!大作引用我请志贺一郎为《湛氏史志•序》中的话和我的班门弄斧特作谢词,万分感谢!细读第二稿后,在文中又发现数处笔误如下,请查阅。
预祝
健康并一举夺冠!
                                      湛凌松2008年10月27日于松梅轩
2.2 “甘泉学说”的诞生
李善诗文,赏以《書》,问守台者。   误:赏以《書》,应为:尝以書,

2.3  湛若水毕生的丰功伟绩
湛若水是一孝子,最听母亲的话,“后以母命北上,祭酒”,遇到著《枫山集》闻名遐尔的学者章懋,两人“论君子所性”,虽章比湛年长三十岁,却为湛的学识而“倾倒”。
    荣安博士:这段话读起来总感别扭,文气不畅。是否可改成:
    湛若水是一孝子,最听母亲的话,“后以母命北上”,遇到著《枫山集》闻名遐尔的学者章懋祭酒,两人“论君子所性”,虽章比湛年长三十岁,却为湛的学识而“倾倒”。
    查《沙堤湛氏族谱•卷廿六•列传•文简公传》第十三页:“十七年,佥宪徐綋劝驾,以母命复北上,入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课以‘粹面盎背论’,以魁天下奇之”。

3.2.4  从湛若水的宇宙观,看甘泉学说的属性
湛若水1518年至1521年间在西樵大科书院向他的士子阐述“心性之学”时,驳王守仁“空奇书”误解,教导他的弟子:“宇宙之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万物变化发展)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道、此气亦未赏亡,则亦未赏空也!”
    误:“宇宙之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万物变化发展)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道、此气亦未赏亡,则亦未赏空也!”
   应为::“宇宙之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万物变化发展),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道、此气亦未尝亡,则亦未尝空也!”


谌常委:
    拜读大作几遍,甚是敬佩。你博古通今,论文观点鲜明,脉络清析,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哲学两大阵营标准的理论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甘泉学说的核心体系六字符诀及其心性图,得出了甘泉学说的唯物主义属性的结论,大力宣扬了我祖甘泉公的丰功伟绩;指出了研究、学习甘泉学说的现实意义;论文第四部份提出了心学汉译英的正确译法,回应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大作以六言诗作结,观点明确,画龙点睛,笔法高明。
    学术界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往往一个命题,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不论何种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有其存在、推广的价值;但要成为真理,必须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对甘泉学说的研究,在我们湛氏宗亲中,据我所知,除凌松、柏欣、伟健、凌杉、汝松等几人外,没有人能象你这样系统、深入浅出地论证宣扬甘泉学说的。你的大作(最后的定稿),我将建议登甘泉报以供学习,你大力宣传湛氏先贤,使甘泉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全体湛氏宗亲将永远感谢你。
    对于甘泉学说的定性,你所述有理有据,可继续探讨以至最后作定位。学术研究,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往往一个论题而观点各异,这就有了争呜的环境氛围,经过争论,意见才有可能统一,达到共识。但有的是老祖宗定下的,照样可推翻,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大有这样的案例。对两大阵营此事,柏欣宗亲说得好,宋明理学是属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争论都是唯心主义内部的争论,在中国哲学史上,这已成定论。
    理学是宋元明清的官方哲学。从宋明理学的发展来看,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为理学两大派别,王阳明是陆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支发挥了陆九渊”心即理”学说,强调”致良知”,他对朱熹的学说多所批评,认为朱熹的”即物穷理”是以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他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合心与理为一。由于王阳明学说以反程朱理学姿态出现,所以湛与王虽并称当时大儒(北王南湛),但实际王阳明比湛甘泉在理学界影响更大。
    以湛若水为代表的甘泉学派与以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派,都属于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一派。他们为宣扬自己的学说,两派同时讲学,但湛与王在为学术宗旨上有明显不同;王以“致良知”为宗,湛则主张“随处题认天理”。湛是白沙弟子,为陈献章赏识,但他认为恩师强调”静坐”的修养方法有似于禅宗,对其师的学说也有一定的修正。对王阳明学说,更有不少批评。甘泉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力图将本学派与孔孟、宋代理学诸派联系在一起。湛若水认为:“白沙先生之学,追濂、洛、关、闽之轨,以入孔、孟、禹、汤、文、武、舜、尧之大道”,“孔门所谓中庸即吾所谓天理”。湛若水除长期担任官职外,还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坚持办学,宣扬白沙学说并不断创新,经不懈努力,终于自成理学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当时人们将他的理学与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湛之学”,两人分执明代中叶理学之牛耳。就哲学两大阵营属性来说,“湛王之学”属主观唯心主义学说,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学说。
    我祖甘泉公的学说虽属主观唯心主义学说,但其学术思想正如谌常委论文所述,充满了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随处题认天理”的唯物主义特性;《心性图说》等著作中所阐述的甘泉学说之精华,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先贤甘泉亦如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创建了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但辩证法是其精华,马恩就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外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黑格尔哲学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谌常委,据此及柏欣、凌松、伟健他们的意见,是否可将大作重新修改一下或不提两大阵营的划分,要不要划分标准?要不要在论文中阐述两方面的内容?我们谌湛兄弟再研究吧。
    致                                                                                礼!               
                                                   振康  10.26.                                                           

振康先生:
    你好!
    评论很认真,我又做了些修改,发还审阅。
    顺请
教安!
                   湛凌松2008.10.28  


湛氏三兄弟:
    承蒙你们热心帮助,我又开阔了视野。
    昨夜沉思,决定将拙作“一分为二”:一篇专讲《湛氏族谱》记载的甘泉公生平业绩;另篇探讨“甘泉学说”的属性。
    待写好后,即行奉上。
    说实在,我这个根本不懂哲学社会科学的外行,要不是得到你们的帮助,要想写点东西,是决对不可能的。所以说,这篇文字,如果能对研讨会有用,应当属于湛氏同仁对会议的共同奉献。当然,如果有任何闪失,我要负全部责任。
    专此。
    即问
文安!
                 谌敦丰(荣安)
                           2008/10/28

诸位师长:
    纪念陈白沙诞辰580周年暨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在你们的大力支持、鼔励下,终于脱稿。此文得以完成,幸得湛凌松秘书长、湛振康校长、湛伟健先生和湛柏欣先生的指教,尤其是秘书长一字一字把关,他的严谨学风,给我上了一课。要不然,我为湛氏祖宗丢脸自己还不知道呢!
    衷心感谢你们!
紧握手!
                         谌敦丰(荣安)叩上 2008-11-5
标签: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马克思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