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

时间:2015/5/28 21:43:17  作者:顾海城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1238  评论:4
内容摘要:顾海城,男,1953年8月生于增城荔城,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在报刊、网络发表多篇作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放到国家发展战略来认识,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
2015-05-07 第A4版:挂绿副刊 

顾海城,男,1953年8月生于增城荔城,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在报刊、网络发表多篇作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放到国家发展战略来认识,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去年,增城启动的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实施的是“人文增城”建设主体工程的重要部分,其本义就是“传承优秀传统,发掘时代价值,共筑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国家价值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增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湛若水、崔与之、何仙姑、胡庭兰、古成之、郭继枚、赖际熙、陈大震等8位增城首批评选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立德、立功、立言”处处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彰显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报国爱民,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上思利民,忠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实际上是要求每位国民热爱祖国的土地并加以保护,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
    增城历史文化名人南宋丞相崔与之,他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为官的不懈追求。他守边关、御金兵、平兵变,护国安邦;他治桂、潍、赣,勤政爱民;安杭、穗、增,廉政为民;护杨、蜀、粤,保境安民。“明知必死而为之,唤醒醉死梦中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郭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参加广州起义,献出19周岁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而鲜活的正气歌。正是爱国主义的大旗,吸引和激励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优秀儿女,外御强侮,内革弊政,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安危为安危”,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及为国家、为民族的献身精神,铸造了中华灿烂文化的“国魂”,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久远、长盛不衰的力量所在。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学习崔与之、郭继枚等爱国名臣志士,弘扬“报国爱民、敢于担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淡泊名利,清正廉明的公仆精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念了一副古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无疑告诫我们要吸取人亡政息的历史教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民本思想,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的公仆。
    “淡泊名利、清正廉明”是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为官的一个共同特征。譬如南宋名贤陈大震,他勤政爱民、处事公道,判案数百,全无冤案,被百姓誉为“神判”,但他“官”念淡泊,视名利为粪土,早早就请辞回乡,宋端宗召他为尚书吏部侍郎,元世祖授其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等要职,但陈大震一一拒任,长期隐寓家乡陈家林,以巾代冠,布衣广袖,闲居松涛竹韵之中,或与文友饮酒赋诗,或言传身教与子孙晚辈。而南宋丞相崔与之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兼枢密使,更是堪称淡泊名利之楷模、清正廉明之典范。今天,我们感悟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有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的思想境界。
道德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
    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即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就是推行道德教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是要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因为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中有两位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教育界大师”。以“上善若水,泽民甘泉”为名号的湛若水,他虽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但一生热心教育,素衣约食捐资创办书院50所,门下弟子4000余。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寿示人,95岁临终前仍在讲学,可为华夏史册上罕见的教育“痴翁”。还有一位国学教育的忠诚传承者和积极的弘扬者,他就是清朝光绪进士、翰林编修赖际熙,他一生专心从事中文教学和国学传播与研究,创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和学海书楼,名扬香港及南洋多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如今的“道德教化、全民修身”就是要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注重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道德化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注重实践育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知行合一。
以恩报怨,宽厚待人的仁爱精神
     宋代广东进士第一人古成之践行“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为增城历史文化记载了光辉一页。宋太宗雍熙元年,古成之上京应试,本为第二名,后因被同考的学子暗投哑药,不能应对上殿唱名,错过功名。三年后再度应试高中进士,虽然已知下药者,但他内心毫无怨恨,反而为知错改过的学子作掩护。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古成之等先贤大德的胸怀,坚定不移地行忠恕之道,化解一切怨恨,像弥勒佛那样“开口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容容天下难容之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强调人际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宽以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重友情、“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中华道教名人何仙姑,之所以被神化为八仙之唯一女仙,也正是她善良、智慧,富有爱心。她爬山涉水,不畏艰辛,采药为百姓治病,为后人广泛传颂。总之,重和谐,讲友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的民族传统,一直保留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也是现代人值得继承的优秀本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是刚健、刚然之气;自强不息是积极向上,永不停止,刚键有力。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地反映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和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吃苦耐劳精神,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明朝名贤、抗倭名将胡庭兰之所以成为增城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的历史文化名人,来自他勤奋读书、刻苦修炼。好读诗书从不知倦,爱书如命笔耕不辍。他许愿发誓:“今科不中,跳落西山潭”,可见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信心和勇气。他平倭平滇,战功赫赫,“万里奇功”至高无上的荣誉来自他“智、仁、勇”之天下达德。今天,我们要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大智大勇、无所畏惧,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创造增城新辉煌。
    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既是增城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增城珍贵的精神财富,她犹如一个宝藏,需要予以认真发掘,让她与时代珠连璧合,在现代增城人身上放射耀眼的光辉。
标签:历史 历史文化 文化 化名 名人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