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时间:2015/12/4 22:42:19  作者:何以根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852  评论:0
内容摘要: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何以根 江门新会,是湛甘泉先生早年就学于陈白沙门下,潜心学习理学,得自然之教,领悟“随处体认天理”学术思想,承接“江门钓台”衣钵之地。会否留下一些历史踪迹?何不前往一探找寻?或许会发现一些新的遗迹,为此我便有了赴江门新会之行。并作如下介绍。新会宋元海战文化...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何以根

 

江门新会,是湛甘泉先生早年就学于陈白沙门下,潜心学习理学,得自然之教,领悟“随处体认天理”学术思想,承接“江门钓台”衣钵之地。会否留下一些历史踪迹?何不前往一探找寻?或许会发现一些新的遗迹,为此我便有了赴江门新会之行。并作如下介绍。

新会宋元海战文化旅游区

首站是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的“新会宋元海战文化旅游区”。2015327日,笔者乘广州南至新会轻轨车,到站后先转公交车至新会汽车总站,再转乘至南门桥210班车,在国母殿站下,途步不远目的地就到了。全程约3个小时,当然自驾车就更方便了。

所谓宋元海战,即700年前,在蒙元铁骑的追击下,由左承相陆秀夫和统军主师张世杰护卫幼主赵呙逃到新会崖门。南宋小朝庭流亡至崖山岛上建行宫30余间,军屋3000间,让文武百官安顿下来,并调集战船,步署兵力以抵御来势凶凶的元军。12792月,双方投入20余万兵力,战船2000余艘,在崖门海上邀战,历时23天。最终,十多万南宋皇室和军民或战死,或蹈海殉国,崖门水面浮尸遍海,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赵呙跳海而去,杨淑妃太后投海自尽,张世杰所卒残军在海陵岛附近全军尽覆,丞相文天祥在海丰也被生擒,宁死不屈,至此,南宋政权彻底灭亡。

“宋元海战文化旅游区”是在700多年前宋元崖门海战遗址上兴建的,占地1100余亩。步入大门,抬级而上,即是宽阔的浩气广场,正面可见世界最大的传国玉玺主雕(据说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玉玺随其投海而失踪)。绕道左行不远,就是崖山诗墙,可欣尝历代诗书大家的碑刻。其中就有毛泽东手迹诗《过伶仃洋》。话说1958年,周总理视察崖门后,回京跟毛主席提起崖山祠时,介绍了文天祥被俘押至崖海,凛然拒绝    劝降后,挥笔写下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情况。毛主席十分赞赏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挥笔题下诗句“辛苦艰难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浪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诗中与文天祥原诗歌有三处不同,原诗歌的“遭逢”“寥落”“雨打萍”,分别改作“艰难”“落落”“浪打萍”。恰好形容了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经历无数斗争,挺过惊涛骇浪,最终成功建立美好家园的写照。

继续前行,踏上正气广场,见有一石刻碑,刻“慈元庙旧址”,并介绍:这是明代兴建的慈元庙,三忠祠等以祭祀和纪念宋室君臣的地方。于1979年新会人民政府,于2006年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而立。正气广场以北,接山势而上为崖山祠。内有“慈元庙”,竣工于明弘治七年冬(1494),是由明代大儒陈献章(陈自沙)与广东右布政史刘大厦倡议并向朝庭奏准,在南宋崖山行宫“慈元殿”故址上兴建的,主要奉祀为保卫南宋,抵抗元军而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杨太后。是年二月,湛甘泉往江门就学于白沙门下,年29岁。南宋灭亡220年后,1499年《慈元庙碑》成,碑文由陈白沙力疾而撰书,碑文中惜南宋后期君非拔乱反正之主,任臣弗专,使大志弱,大义隐,国计日非,坐失良机,善恶不分,用舍倒置,刑赏失当,岁币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气息奄奄等状况,叹曰:“不忍復观之矣”。导至宋亡之日,陆相负少帝赴水、慈元后投海,“可哀也”。此碑立于祠中,“使来者有所观感。”接此碑文之后,甘泉撰书跋文,下款署名“门人增城湛雨跋”。跋文共122字。时甘泉34岁,是其早年书法真迹。现此碑藏于古碑廊十一通古碑中间,已属珍贵历史文物。

“大忠祠”在“慈元庙”左侧,是为纪念保卫南宋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三名忠节之士而兴建的祠庙。也是由陈白沙等人倡议,经按察司佥事陶鲁上奏获准而建。1477年建成。1542年,将已迁殿庙于峰山返迁崖山,并修复“大忠祠”。77岁的甘泉先生前往新会崖门吊拜。以“前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之署名撰《吊崖辞》,以吊三忠文、陆、张三公之灵。是年12月,先生在再谒白沙先师墓后,复游崖山考览“慈元庙”、“大忠祠”,等故迹。撰文《修复崖山全节庙大忠祠记》,记文曰:“目奇石(按:崖门之石,如人立甚奇)曰,此陆公、秀夫负幼帝赴海之地也。目其前崖曰,此杨太后闻幼帝赴海叹无复望投波而死处也。望两山会合海口如门则曰,此张公世杰瓣香祝天巨风复舟而死处也。北望燕云俯悲宋祚曰,兹非文相国天祥屡执不屈死节时乎而感慨之情忠义之气勃然而兴矣”。

小山坡最高处围墙之内,是新会(县市)文物保单位:“元庙碑刻”,有明代陈献章等人书撰的碑刻11通。古碑廊一字排开,忽见第一块石碑,字迹虽模糊不清,却隐约见有“湛若水撰”字样,但分不清碑文内容,赶紧用相机拍下。回家复看却效果不佳,全碑照竟无法看到文字。怎办?电话要求该旅游区帮忙,在工作人员邓美红热心帮助下,用其手机分段拍摄,传我电脑,然后按位置遂一拼合,原碑内容清晰可辨,碑文题目是《修复崖山慈元殿大忠祠记》,碑文开头是“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前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读、同修国史、经筵讲宫,赐一品服增城湛若水撰”。以下碑文与甘泉著作《修复崖山全节庙大忠祠记》完全一样。但著作题目与碑文题目中“全节庙”与“慈元殿”又为何不同呢?原来慈元庙被孝宗皇帝赐额“全节”,故又称“全节庙”,民间称国母殿,该碑刻现作文物保护。1556年,甘泉91岁,还撰写《吊崖山》诗,诗曰:崖山吊三忠,三匝三感伤。国君死社稷,谋臣死封疆。穷崖等死耳,敌气何堂堂。贲育失时势,驱逐如群羊。自古多此事,此独遗恨长。我祖扫腥膻,克复我冠裳。中国所自立,刷耻酬百王”。

景区内还有海战沙盘展厅、海战国画展厅、义士祠、寝室、崖门古炮台等景点,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还有“国母诞”。朋友们不妨到此一游旅。游区内外附近都没有饭店,只好冲食方便面以充饥。因这条线路只有一路公交车路经,所以耐心等待约一小时才能乘车赶赴江门新会。

江门白沙公园

下午四时,来到“白沙公园”。白沙公园位于汇会路与环市三路交会处。园内不少游人或在漫步观看各处花草树木,走廊壁诗。或端坐在石条石凳上谈笑互嚷。老者多在适当地方“楚”、“汉”对垒,围观者也互为双方,默默思索,却不敢言语,貌静而心动。更有好几堆人分别围成一圈,只手捧一叠补克纸牌,另只手待势出动,一盘过去,欢笑声,叹息声此起彼复,小小公园既如此热闹。白沙公园是因1920年发现陈白沙叙会嘉宾之所“嘉会楼”的遗址而建的纪念性公园。按《嘉会楼记》介绍,嘉会楼建于1494年,时为巡按广东御史熊公成章“谋创楼为盍簪之地,地凡若干亩,楼凡三楹,高若干丈。”嘉会楼面临外海江边,距白沙家不足八百米。那时不少朋友叙会交往,众多门人相从求学,家里村落茅茨土梗,无所于容,此楼建成,可居住,也可为往来嘉宾盍之所。据记载20年后的1514年曾修葺过。可惜时移世易,自白沙先生辞世,甘泉北上南京,白沙门生弟子多各散西东,昔日的繁兴喧嚣已不复存在。连白沙门人张诩撰写的《嘉会楼记》碑也被搬至离此几十里外的崖门放置。1521年,甘泉先生为师墓地从圭峰山改葬皂帽山,曾赴江门嘉会楼,并作《夜泊嘉会楼》诗,诗曰:“十年两系艇,几度还登楼。楼前餐果核,长树与楼头。日午下疏阴,横塘门径幽。彼树乃如此,令人生百忧。废兴递相寻,今古共悠悠。寂寞孤舟夜,萧条虚拆秋。”叹息之余,更显无奈。清乾隆间任学政翁方纲到此也记“楼址已不可辩。”而现见到的所谓“嘉会楼”是怎么回事呢?我在江门市中山公园见到蓬江区公园管理所容秀强所长,他说,现楼于2002年参照《嘉会楼记》记载新建。

白少公园内有一亭,亭下有方形池,池内中间放一大石龟,龟背上有一石碑,碑身只有下端,余高1.65米,宽1.3米,字迹已模糊不清。我这次特意到白沙公园,是为见此石碑而来的。前在广州中山图书馆曾阅《粤东金石略补注》,内记载:白沙公园存有湛若水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碑石,原高2.8米,“文革”期间被砸,失去上端。果然此残碑还在,我立即将碑身分段不漏拍照下来,回至家中,拼合大部分文字,又对照《粤东金石略补注》附图见还未被砸原碑图像正好内有碑身上端文字,最终还原了此碑完整内容。此碑题目:“明故翰林院检讨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碑文开头冠以“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前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国子祭酒、翰林侍读、同修国史、经筵讲官、门人、八十四甘泉生湛若水撰并重书。”接着以下内容与1522年正月甘泉撰《明故翰林院检讨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完全一样。如此清楚知道,甘泉于1549年,八十四岁时,又将28年前所撰碑铭文,重新书写,用在此碑上,无疑是甘泉手迹。该碑作为文物,研究价值不可忽视。容秀强所长见了我传给他的甘泉撰书铭文后,表示将请示上级,将铭文展示碑旁,并拓印现残碑留存。当然这石碑也留下了不解之谜,白沙墓已改葬在新会皂帽峰下,并已有甘泉撰写墓碑铭,为何甘泉又重书一次?墓碑本应立在墓地上,为何会在嘉会楼地域出现?《粤东金石略》没有作解释。虽说亭建于民国,但“文革”后的《补注》为何又没提及碑在亭内,碑在龟背上呢?种种迷团,就留给以后研究者解答吧。

陈白沙纪念馆

  到达江门,定要到陈白沙纪念馆去看看。陈白沙,原名陈献章(1482-1500年),明朝中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明万历二年(1574)诏建白沙祠。198410月,在白沙祠原址扩建成“陈白沙纪念馆”,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次日晨早,从旅馆出门乘摩托出发,不久便到达纪念馆门前。白沙纪念馆处白沙大道边,站在门外朝内看,多处宽广的场地都被排列有序的大妈群体所“占领”,她们随着音乐节拍,象训练有素的舞蹈员、体操员,整齐地挥动双臂,不停地移动双脚,手掌声、脚踏声、声声入耳。这就是响誉世界具中国特色的“大妈舞”!门卫告知,馆内很多景点要在上午九时才让参观,就在附近找些点心充早餐吧。再次返回纪念馆门前,踏上长长的石级,跨进宏宽的石牌坊内,这时,跳舞人群已散去,陆续有游人入内参观了。

入门正中,迎面见有陈白沙铜象站立在一米多高的花岗岩平台上,道貌岸然,铜象面前有一长形石匾,中央刻有“千秋仰止”四大字,匾左侧竖刻“正德辛巳仲冬”,匾右侧竖刻,“门人增城湛若水题”,再右侧竖刻“大清乾隆乙卯季冬重修”。无疑石匾文字显示,“千秋仰止”是甘泉所题。题匾时间是“正德辛巳仲冬”,即甘泉于152111月将白沙墓改葬于皂帽峰下期间。而“乾隆乙卯”即1795年。“重修”两字表明,此石匾应为某一建筑物所用,该建筑物曾在甘泉题字274年后重修过。“千秋仰止”当然是为陈白沙有关的建筑物而题,至于该建筑物是什么名称,原址在那里,江门市博物馆同志表示想法核实。奇怪的是在馆内“白沙故里”景点中,墙边又摆放了跟上述石匾同样尺寸,同样字迹,同样内容的石匾一块,只是石质暗旧,字内油漆不如前一块鲜艳。何解呢?据博物馆同志解释,在立白沙铜像时,认为白沙传人湛甘泉所题“千秋仰止“是对白沙的绝好评价,而书写人的字体又苍劲有力,但原石匾略显陈旧,便复制一块代用。哦,可真是见仁见智,原石匾才是文物呀!

“白沙故里”,现仍保存旧民居数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承箕居室“楚云台”。1488年四月,湖北嘉鱼人李承箕前来江门从学,白沙待如子弟,因湖北古属楚地,特筑一房子名“楚云台”让他居住。六年之后,29岁的湛甘泉成为白沙第子,也被安宿在“楚云台”,让甘泉潜心学习理学。洪垣在《湛甘泉墓志铭》中记有甘泉语录:“记吾初游江门时,在楚云梦一老人……”。白沙在《湛民泽》信中也提及:“李世卿书来问守台者,老朽以民泽告之”。另一信中又有“楚云虽日望回”之句。“故里”后面有一块耕地是学生课余来此种菜种花的地方。甘泉也不例外,曾在耕地上栽种菊花。1496年,甘泉还羊城未返,白沙作《楚云台观民泽所栽菊》诗寄予甘泉。此耕地面积不大,现还在,作为景点让人以瑕想。

纪念馆内还有纪念陈白沙生前所筑的读书及讲学之处“春阳台”而命名的“春阳堂”;为专门用作祭奠陈白沙的“崇正堂”;有原为白沙先生之故居“碧玉楼”;有白沙在家乡小庐山下设立授德讲学的“小庐山书院”;有白沙先生父母合葬墓等等,就不一一胜举了。有兴趣者,何不前往一行?

陈白沙钓台故址

“钓台故址”位于江门市堤中路与钓台路交界处,距“白沙公园”约二千米。钓台故址面临外海,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为白沙讲学及余暇垂钓之所,故名“钓鱼台”。于198311月公布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钓台曾在清乾隆三年(1738)修复过一次,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行过重建。故址原是一座三进深院落,1972年因筑长堤路拆毁第一、二进,现仅存第三进。

当年陈白沙钓鱼台是会么样子,已无形迹可考。现面积93平方米,为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堂中供白沙先生像。堂前石柱及左右壁上掛木刻长联,一联是:揽胜迹于今辰纵几经反复波澜依旧高台临钓渚;溯通家累世与此地平分风月曾留片石在增江。此联上联左边傍款为“白沙先生为先文简公(湛若水)道义之师相得益彰同以理学”,右边傍款为“明代儒宗两家子孙世相缔好昔先生有钓台在江门”。下联左边傍款为“文简公亦有钓台在铁江前以江门多故胜迹就湮没今怀”,右边傍款为“重修新窃喜先生风流未坠也湛资政堂其俊等敬跋”。二联是:“胜迹喜重光缅前贤寄意钓台源追泗水;(按:泗水是山东孔子家乡)通家联旧好勉子弟潜心理学道接江门”。此联上款为“敬贺文恭公(白沙)钓台重光盛典”,落款为“增城沙堤乡湛资政堂主曾孙仲培等敬贺柱英拜撰”。查阅史载以上两联均为增城沙堤乡湛资政若水的后裔在光绪十四年(1888)钓台重建后贺送的。“钓台故址”如今虽然处于闹市之中而且形似小庙,江门风月也不像当年情景,站在故址前,只见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然而白沙先生的精神,风韵都依然如故。

江门钓台是当年白沙先生会友讲学的生要场所,称之为“衣钵”,并郑重地传赠给甘泉先生。写有《赠江门钓台诗》跋说:“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来有无穷之托,珍重珍重”。大家都明白,白沙将江门钓台赠与甘泉,嘱咐其收管,并不是钓台本身这物址那么简单,而是将甘泉先生视作传承其自然之宗的衣钵继承人。人们不禁要问,甘泉先生并不是第一位追随白沙门下学习的弟子,而在众多的门生中,为何单单选中甘泉呢?其实,白沙先生是经过长期观察,深思熟虑的思考而作出此决定的。29岁,甘泉来到江门,白沙就对他说:“此学非全放下,终难凑泊。”甘泉就毅然焚烧掉上京会试的证明书,潜心学习。32岁,甘泉在学习中领悟“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思想,白沙喜曰:“此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并称赞说:“曰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对甘泉的信任可见一斑。甘泉先生的成功,既有他的天赋,更有他对学习的决心与勤奋,道德与修养。后来实践证明,白沙没有看错人。甘泉35岁时,白沙去世,甘泉为之服丧三年。39岁北上南京,祭酒章懋以《而盎背论》试诸生,得甘泉所作文章,大为惊异。甘泉受其器重,留监读书。次年春参与庭试中二甲三名,赐进士。学士张东白见甘泉试卷,叹曰:“真儒复出矣”。甘泉先生步入仕途后,继承和发展了白沙学说,并仅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毕生致力讲学,所讲之处,必建书院,共达30多所,慕名相从3900余人。从陈裕荣老师《湛甘泉门生弟子名录》所介绍的近600人中,有来自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安徽、海南、广西等十余省以及广东各市县的求学人士。甘泉平生志笃耐勤。正所谓:朝中任职礼吏兵,讲学授徒游天下。勿忙勿助认天理,不枉一生崇自然。甘泉先生的成就,不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也受皇帝敕谕赞许;“望重两京,位跻八座。慎以始终,完节全名”。这里不妨引用甘泉《祭告白沙先生文》中的一段话;“水生也晚,耐性则颛愚,曷敢自谓知先生哉?然尝亲受音指,裁决大疑,因自然之训,而悟体认天理之机,故于或处或出,或受或辞,或默或语,或合或离,中立而不倚,独行而无依,庶几不玷乎师门,不负乎先生之知。”江门衣体的传与承划上了完满句号。  

新塘江门钓台

这里也应该提及“新塘江门钓台”。甘泉先生不仅在学术思想上继承了白沙“自然为宗”的理论,还真的将承接的”江门钓台”在家乡新塘建了一处“新塘江门钓台”,以示纪念,以表宏志。1536年底,甘泉回乡时就开始筹建,1542年建成,为此,甘泉手录白沙钓台诗并立碑。1543年正月,门人姚宗舜作《江门钓台诗跋、和钓台诗》。1544年致仕大学士西樵翁方献夫到新塘作《登沙堤新筑江门钓台次石翁韵》诗,诗曰“:一台筑石江心起,风月先生钓且呤。此是江门旧衣钵,当时分咐意何深”。1544年甘泉赴南岳游完成了白沙多年游衡岳之夙愿,甚为欣慰,回至东江时“暮过江门钓台,眺望良久,遂回家”。1545年,甘泉80岁,在尚书府家中作《楼中书所见遗兴六首》诗,诗中的第六首说:“楼中右何见?超然见钓台。江门衣钵意,珍重何悠哉!亦名为砥柱,狂澜为之回,潮落放船去,潮长放船回。”对江门新塘钓台的描述,岁贡教谕十二世湛会谷、举人十三世湛子云都有《登文简公钓台》诗句。进士知县十八世湛祖贵有《登翼山亭望先甘泉钓台》诗(按:翼山亭在石巷西北山上)。新塘江门钓台位置在那呢?《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劳根笔记述:钓台在“西涌之西,入石巷涌上,又是白江涌口,甘泉公建立一个钓台是纪念老师陈白沙先生衣钵真传赠与”。另还有图示。1812年,清杭世骏到广州粤秀书院讲席,路过新塘,由举人训导,17世湛其源陪同游舟过沙堤,湛指其江中曰:“此先祖钓台所在也,水落石出,遗迹犹存。”乃停舟于钓台之侧,环而望之。那时已离钓台建成整270年了。距今470余年的钓台,人们只知其位置,却不见踪影了。随着岁月流逝,一切只剩下回忆。

江门新会之行,所见所闻,感慨良多。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江门新会寻湛甘泉遗迹



 

标签:遗迹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