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时间:2015/12/4 22:36:44  作者:何以根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751  评论:0
内容摘要:湛甘泉足迹在南雄何以根南雄,是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瘐岭南麓 ,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首,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明朝理学家、诗人,礼、吏、兵三部尚书湛甘泉先生,曾数次经南雄梅关古驿道往返,游看了折梅亭、梅关楼、白猿洞、张文献祠、掛角寺...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何以根

南雄,是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瘐岭南麓 ,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首,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明朝理学家、诗人,礼、吏、兵三部尚书湛甘泉先生,曾数次经南雄梅关古驿道往返,游看了折梅亭、梅关楼、白猿洞、张文献祠、掛角寺、钟鼓岩等沿途景色,留下多首诗句。 为领略粤北南雄美丽景色,并寻找湛甘泉先生的历史足迹,旅游、探寻一举两得,去年深冬笔者跟随旅游团,到过珠玑、梅关,但由于是团队行动,在时间安排,景点范围方面有所限制,不由自主,少有收获,却未能如愿。正好,得知南雄市在广州市中山图书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将于1017在珠玑巷举办第二届姓氏旅游文化节,趁此机会,何不前往一游,弥补上次之遗憾?一旦决定,立即自定行程,买了往返车票,于1017日早坐车到广州火车站,乘上K1666广州至赣州车次,此线路去年才开通,路经韶关,转行丹霞山、始兴、南雄方向。上午910分起行,车上乘客不多也不少,午餐在车上,坐火车总比坐汽车舒服方便,而本应中午110分到达,却晚点半小时,下车的有好几百人,是姓氏节的原故吧。幸好有朋友接车,然后直接被送到有名的珠玑古巷。

一千多历史的珠玑古巷,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古巷呈南北走向,古朴清幽,全长1500,宽4,地面由鹅卵石铺砌。入口处,两只石狮子后正中央崇立着门形结构,门顶三角形 底部石匾有金色“珠玑古巷”四字。步入古巷,只见两边民宅呈现出悠悠岁月痕迹,每间房子门上或墙上都标有姓氏,并有其名人祖先的介绍,欢迎入内拜谒。沿途有古楼、古塔、古井、古树,游客左穿右插,纷纷在旁拍照留念。据说自战国以来,珠玑以至南雄地域,成了中原人为避免战乱而南迁的中转站,成为中原与岭南的政治、商贸、文化交流的繁荣之地。这里含一百多姓氏的先祖,曾经在此繁衍,然后迁往珠玑三以至港、澳、台各地。上世纪90年代,外地很多姓氏后人在巷周边建起祠堂, 让人们游玩之余,进内诚拜本姓先祖神位,以寄思托寻根认祖。

很多朋友也许来过珠玑,但未必知道,增城沙堤湛氏始祖露,从官位退休,曾在南雄居住过,然后憩游各地,最终选定了沙贝为定居地。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二十,载十八世祖贵《元治中公傅一世》中述:“公讳露其先闽中莆田人也。在元为广东道德庆路总管府治中,宣授奉训大夫自莆迁南雄,转迁增城卜居甘泉都之沙堤乡”。27卷又载甘泉学生蒋信所撰《增城沙堤湛氏始祖祠堂记》中云:“奉训大夫德庆路总管府治中露与其配夫人邝氏始奉其孝妣骸骨自莆迁南雄卜居增城之沙贝,是为增城之始也。”可见,沙堤湛氏始祖露曾居住过南雄不假。游完各处景点,已是下午近5时,经路人指点,在马路边搭乘4元公交车达城内雄洲大酒店住宿。

次日早餐后,乘的士(也可乘公交车,半小时一班)到梅岭,游览梅关古道。据说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奉诏在梅山高处开凿新道,历经艰苦,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一丈,长30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梅岭相传是依南迁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另一说法是梅树众多,故称“梅岭”。早上9时许,游客并不多,进入景区,只见道左有一碑石曰:“北伐军出师处”,是陈毅次子陈丹淮少将题字。原来孙中山两次在南雄督战北伐均告失败,1926年第三次,以共产党员李富春为领导的第二军取道梅关进入江西,后北伐取得胜利,值得立碑纪念。前面就是梅关古道最为精彩的一段了,它是全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驿道,只见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卵石,沿着山势向前延伸,道两旁是繁茂的松梅灌林丛,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踩踏着蜿蜒古石道上,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回到古代时光,暗自思索当年多少马车、桥夫、行人在此留下匆匆而过的足迹呀。进入梅林,景区张主任介绍说,这里种植一万多株梅树,暮冬花开时节,驿道两旁红梅、腊梅、黄梅、白梅、 绿梅,争相竞放,让人目不暇接,暗香浮动,沁人心脾。因梅岭南北气候差异,梅花有“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的奇异花景。去年严冬,我就只欣赏过北枝后放的景象。据说,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但现已基本无存了。

正值秋高气爽,阵阵清风迎面扑来,轻松至极。过了半山亭,道右边一棵老树旁有一座“夫人庙|”,以纪念张妾侍人而建,墙上石碑诉说了夫人助张九龄开凿梅岭的传奇故事,其功德催人泪下,产生无限敬意。继续前行,坡度不大,很快到了拐弯处”接岭桥“,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桥梁始建于唐代,横跨溪水急流的两山夹角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宽3.65,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行人必经之处。过了桥应到半山腰了,不远处,左有六祖寺、衣砵 亭,一高一低,惠能信物;右有状元树、送子泉,树朝天伸,泉井水溢。转一小弯,眼前一亮,约六米宽的寺庙迎面而至,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原来是有名的“掛角寺”,此寺唐代时就建有, 相传梁时飞来寺自吴中飞来,触梅山缺一角,遂以名号,寺的两侧对联:“驿使暂停花不骑,寺门深掩岭头云”。距今475年秋季,1540甘泉先生75岁,被恩准致仕,在回乡途中,826到达梅岭之北山下的南安府(现江西大余县),休整了几天,便于9月初一早上,带领学生冼桂奇、陈良贵、方时素、王子敦等一齐度过梅岭,在掛角寺门前停下,进入寺内,南安府刘梅国司寇、太守君介在此寺内设酒食钱别,以表送行。

当日,甘泉先生一行拜谒了《张文公祠》,并赋诗云:“文献凿瘐岭,功与九河同;河凿免鱼鳖,岭凿免兵锋。无险不负固,割据无奸雄;广民永安堵,腰领保善终。岂惟保善终,风气亦渐通;文运日以昌,中土争污隆。有功弘皇化,无田俎豆空;家徒千顷者,过此无赧容”。此诗赞赏了张文献开通梅岭的历史功绩。只可惜,张公祠现已剩下遗址,空地上唯有两只红沙石礅孤零零敞在草丛中。顺道径往前直行,左边山坡壁上有大块碑石字内容介绍,此是白猿洞,相传是白猿居住在内,成精后为害路人被张天师用黄坭封固,盖上金印,便叫“封猿洞”。果见碑下石壁似用石块人工砌成,里面是洞吗?甘泉先生观白猿洞时,有诗一绝云:“ 振衣千仞出梅扃,万仞铁桥归濯缨;异类莫言无感应,白猿出洞也来迎”。这充满夸张、浪漫、自然、富有想象力的诗句,引起人们无尽的暇想。“你看,关楼到了”,身后传来快乐的喊声。抬头一看,果然,不觉间,誉满粤赣的梅关关楼呈现眼前,只见梅岭山颠此处,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讫立于梅岭分水界上。今残存的关楼称大梅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楼门深5.5,内宽3.5,高3.5,洞门内两侧留有闸门缝道和闩门洞眼,城门拱顶石匾刻有“岭南第一关”大字,两侧刻对联:“梅止行人渴, 関防慕客来”。跨过关门,回头一看,城门拱顶石匾刻有“南粤雄关”大字,门西侧3处立“梅岭”字石碑。这“一步踏两省”的关门,今人观之, 既喜又叹。1536甘泉先生71岁,考满南归,9月中旬度过梅岭,当阔别故土15年后,在脚踏关门的第一步时就感概万千,赋《过梅岭感兴诗》,曰:“步过梅关西,忽忽如梦归。屈指十五年,始踏乡土坨。……”。此久别乡土之思念,读之无不深有感触。站在岭分界高处,向北远眺,山下一览无遗:近处大片梅树、松树,绿绿油油,尽收眼底;远处大余县城,如在咫尺,若似一跨而至。

一般游人,高处观景后,便回程而返,可知梅关之南是梅关,梅关之北也是梅关,梅关古道直通南北。去年跟团旅游,时间所限,无法继续,这次不同了,是自由行,决意走全古道,以探究竟。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地继续向前延伸,顺着山势迈步向前,空气非常清新,走了一段时间,人影却不见一个,道两旁满是草丛,会否内藏野兽?若不是大白天,恐怕要回头了,现在想来,真有点后怕,拐过一个弯,见有一坐亭台,一对年轻男女,对我说刚从山下上来,还喘着气打听“前面还有多远”?原来这是重修的“折梅亭”,古代为接官处。71岁的甘泉先生曾在此休息后,走出亭台,步行向山顶进发时赋《过梅岭感兴诗》曰:“步出折梅亭,行行且停停,喜望桑梓尔,肃肃迅霄征。……。”,156691岁的甘泉先生重游南岳,回程时于5月初七大早,发行李过梅岭,南安府同知涂麟等送于此“折梅亭”而别过。面对历史的遗址,想起历史的记载,别有一翻苍桑的敬畏。

从折梅亭下来,仅十多米,古道急左转弯,且坡度突然向下,异常陡峭,向下走时,虽仰身碎步,似像有人推你后背一样,向前直冲而不能停步,怪不得刚才年轻人上来时累得喘气不断,也可理解古时建“折梅亭”之必要,因行人上斜坡后须要小休嘛。前面有一“将军祠”,原为历代驻关守军营地,为纪念在这里开路守关的将军而建。往下就是梅岭诗碑林,有陈毅著名的《梅岭三章》手迹诗碑,表现了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无限的亲情。很快见到梅岭驿站,是山下最后一景了。驿馆,是古代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途中歇宿,转换车马的处所,主要起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当年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便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讨贵妃欢心,据传即是经此驿站而过的。

走出千年古驿道牌坊,顺着大道,步行至梅山村附近,在路边农家食店简单充饥饱腹后,店家给予指点之下,几经转路,才找到大余至南雄的323国道。来往客车不多,等了半个小时,刚好遇到一辆机动三轮车,才乘载到早上进梅关的路口,对面就是著名的梅关景点“钟鼓岩”。9月初一那天,甘泉先生与洗桂奇等弟子观览了梅关各处景点后,步行约一公里,游看了“梅花洞”,即现在的“钟鼓岩”,作“观梅花岩歌”,歌云:“梅关西南梅花洞,玲珑奇怪地呈贡,步步如闻钟鼓音,愰愰若见神人动。伏狮当门交两首,卧麟列左当纹缝,徐知乳泉漏滴成,始悟成形如积冻。天地文章皆自然,……”。阅读此诗,我若有联想,景点大门外左右两侧的石狮子,钟鼓岩入口门前左侧呈卧状,而形似麒麟的岩石,难道真是诗中所描述,几百年前就已存在的物证?该处约70高的山体,全是石灰岩组成,山底 溶洞内有一乳石像座大钟悬吊于洞中,击之有钟声,另一溶洞内有乳石如 鼓,击之似鼓鸣,两岩洞相连,故名“钟鼓岩”。洞内光线不足漆黑阴暗,虽有一串珠形灯饰环洞壁而掛,还是难辨全貌。想当年甘泉先生览观时,应有人举着火把,才能清晰观洞景况而赋歌。洞中宽广能容千人,进内如身在迷宫,左右穿行多次,才找到出口。洞内外石灰岩,经千万年自然洗礼,其鬼斧神工的生动形态,无不认同甘泉先生诗歌中“可惜不在大都间”。的感叹。

终于如愿意赏,漫步在秀美的南雄珠玑、梅关的风景名胜景区,景点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映入眼帘里的文物古迹、植被、古道,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共处的美丽和谐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正是:三部尚书湛甘泉,梅关古道留诗篇;当年遗迹今犹在,重游体验缅先贤。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湛甘泉足迹在南雄




 

标签:足迹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