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洪垣师从湛若水始未

时间:2017/1/9 14:05:35  作者:郭翠丽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356  评论:0
内容摘要:洪垣师从湛若水始未郭翠丽摘要:洪垣为甘泉学派重要传人之一,作为湛若水最得意的门生,被其视为衣钵传人。洪垣先从王学而归宗甘泉,师从湛若水共28年,期间虽有分离聚合,但从现存资料可知,湛对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曰“洪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盖因他们皆为学仕兼优之士,知行并致之人,文章通过爬梳史料,力求对洪、湛二人交往始末进行全...
洪垣师从湛若水始未

郭翠丽

摘要:洪垣为甘泉学派重要传人之一,作为湛若水最得意的门生,被其视为衣钵传人。洪垣先从王学而归宗甘泉,师从湛若水共28年,期间虽有分离聚合,但从现存资料可知,湛对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曰“洪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盖因他们皆为学仕兼优之士,知行并致之人,文章通过爬梳史料,力求对洪、湛二人交往始末进行全面系统的述论。

关键词:洪垣、湛若水。交往始末。衣钵传人

 

湛若水创始的甘泉学派系明代中期心学派别,和阳明心学并盛于时。洪垣是湛若水四大嫡传弟子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广丰吕怀、德安何迁、归安唐枢),洪垣从1532年师从湛若水到1560年湛若水去世,师生交往共28年,期间有分离聚合。透过两人28年的交往过程我们发现,湛若水有弟子四千,却对洪垣最为钟爱,并把他视为衣钵传人,因为师生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学仕兼优,知行并致。本文根据他们交往的分离聚合将他们的交往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加以论述,力求从现存史料中还原师生两人交往始末,梳理洪垣成为湛若水衣钵传人的脉络。

 

一、亦官亦儒(1532——1539):拜师受业

洪垣,字峻之,婺源人,嘉靖壬辰(1532)进士。1532-1539年这一时期洪垣主要担任永康知县和作为监察御史巡盐两淮;湛若水先是任礼部左侍郎,1533年升南京礼部尚书,1536年转南京吏部尚书,师生两人亦官亦儒,清官醇儒。这个时期湛若水作为心学传人在朝中遭到攻击,先是153210月,巡按直隶御史冯恩上疏批评湛若水强致生徒,为无用道学;再有15374月御史游居敬论劾湛若水,称其为迂腐之儒,学术偏诐、志行邪伪。然而,这些都没有影响洪垣向老师求学问道。

洪垣先从王学而归宗甘泉,《明儒学案》载洪垣为弟子时,族叔嬉从学文成(王阳明)归,而述所得,先生颇致疑与精一博约之说不似。其后执贽甘泉,甘泉曰: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1洪垣中进士时,礼部左侍郎湛若水讲学京师,垣受业其门。洪垣由进士授浙江永康知县,在任上尽职尽责,留下很多美谈。1533年改建五峰书院以广开学者,《永康县志》记载,洪垣“嘉靖间由进士来知县事。廉慎有才,清税#、兴水利、严溺女及火葬之禁,民至今思之。2《婺源县志》记载,洪垣“由永康令考最(政绩考列上等),召拜监察御史。”3《明实录》记载:嘉靖十五年五月,选授知县洪垣为试监察御史。4

湛若水身兼要职,仍不忘宣传圣学。1536年转南京吏部尚书,11月南归至增城,创莲洞书馆于峨眉山,修甘泉馆于古甘泉洞,又为朱明书馆于罗浮山,与大科书院在西樵之颠、烟霞之洞者为四馆,以为他日归休之地。1537212日,湛若水将达南京,出京复任吏部尚书时,取道婺源,先后到福山书堂、天泉书堂、斗山书堂讲学,均留有讲章。

15368月,洪垣为王心斋建东淘精舍数十楹以居学者;10月巡盐两淮,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资料记载:“嘉靖丙申冬十月,觉山洪公来按两淮,聿新宪度、加意穷民,凡风教所关、人情所愿者,修举无度。……即今劳者息,邻者利,采取者便,而地产弗遗,课用是裕,公之惠当与河流水永长矣。”51538年洪垣巡盐两淮结束后,返回婺源老家,湛若水为其饯行并对洪垣恩泽黎民进行高度赞扬,有诗曰:

有美一人兮,在福山之冈。爰服四美兮,两淮之光。淮之清深兮,流之洋洋。维扬之士民兮,念与之长。念之长兮何如?靴不可兮得脱。民之口碑兮,若何可忘归途?会化兮三山之阳,同志翕聚兮天日。堂堂大道如砥兮,孰示周行?岂伊人之岐径兮,无然伥伥。(《赠侍御洪峻之巡盐竣事还婺源诗有序》)6

湛若水、洪垣师生两人亦官亦儒,湛若水耐心教诲洪垣勤学好问。1538219日,湛若水完成《洪子问疑录》,该书是洪垣对《尚书》等篇提问,今收录在《泉翁大全集》卷七十八中,先生于卷未云:“吾近极欲无言,一切文字尽欲废之。念吾峻之之好学,勉强逐条具答,未知然否。戊戌二月十九日,甘泉翁水在锡龟亭。”7同门葛涧在《叙洪子问疑录后》中说:“夫兹录也,洪子之问也,吾师子湛子之答也,其子夏与夫子之遗意乎?……夫《诗》,温柔敦厚也;《书》,疏通知远也;然其理则未之有异也,是故知《书》之旨则知《诗》之旨矣,斯亦洪子之见也已。7在三十二卷本《湛甘泉先生文集》8中,此书亦名为《书问》,收录在卷十四。该书和《觉山洪先生史说》、《觉山先生语录》一样,同为研究洪垣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

 

二、广东倡学(1540——1541):衣钵传人

1540年,洪垣巡按广东,同年湛若水致仕还乡。当时,阳明先生“为学必求诸心”的理念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湛若水为挽人心而反之正,涤旧习而与之新,救世卫道,特提出“二业合一”垂训后学。“二业”兼体用、合内外、指的是“德业”和“举业”,认为学生道德修养和学识才智应该兼备,湛若水希望培养出来的人能参加“平治天下”的事业。9月湛若水到达韶州精舍,讲学明经馆;10月,湛若水入罗浮山,居住在朱明馆。洪垣以赐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的身份,开始编辑、刊刻《泉翁大全集》(85卷)于岭南朱明书馆,并为其作序;洪垣宗传正学,为广泉翁之教,弘开精舍,养育贤才。在惠州罗浮山湛若水、洪垣共建青霞书院(又名甘泉精舍)。随后,洪垣为湛若水开天关诸堂于穗城,《赠广州府学掌教信庵高君致政归维扬序》记载:“嘉靖十有九年,婺源洪觉山侍御来按吾广,以兴起斯文为务,时甘泉叟适归罗浮,觉山侍御为开天关诸堂于穗城,躬步人山以请。”8何鸿在《天关精舍讲章》中亦写到:“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为学者为人。’觉山先生巡按广东,建书院于穗城之东,延请泉翁先生开示来学。【7】李公秀在《天关精舍讲章》中亦写到:“岁庚子,肇开天关精舍,诸生云集。仲冬十有三日,甘泉先生偕大巡觉山先生进诸生云集。讲于精舍后松间。时天风洒洒,云影流行,二公乐之。诸生亦各有新意,油然而动。”7有学者总结:“1540年洪垣在广州城东北建天关书院。天关书院又名天关精舍,有同然堂、自然堂,湛若水致仕后在此讲学,曾五日十日一会讲,四方学子多聚于此。其讲学语录专门辑为《天关精舍语录》或《天关通语录》。”9天关精舍甫成,湛若水有寄怀觉山侍御诗:“讲堂一悟天开,上起亭云高台。台下三千弟子,梦想觉山归来。”7

1540年底,湛若水在《贺大巡侍御觉山洪君序》中称赞觉山说:今侍御君弘开精舍,养育贤才,以名圣贤之学;议修乡校,举师择儒,以立圣学之基。”715412月湛若水在《復田叔禾督学》中亦说:“觉山大巡治口,学子云集,皆觉山作兴斯文之功。第恐无以成就之耳。”7湛若水对洪垣传播圣学大加肯定和赞扬。

15414月巡按广东御史洪垣升俸一级,同时出知温州。43,湛若水作《送大巡觉山洪君外补温州太守诗序》,称赞洪垣有:“成己成物之心”,并对他的成绩加以肯定,对他的高升加以鼓励:“泰山之高,不可撬也。日月之明,不可掩也。觉山在令则为名令,在御史则为名御史,在守则为名守也,必矣。”7觉山将别岭南,接续了陈献章衣钵的湛若水,现已76岁高龄,准备把衣钵传给洪垣,曰:“石翁(陈献章的号)谓达摩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衣钵也。即以付公矣,敢援此例,愿乞武夷风月以为衣钵之信。”7诗以代券,云:

武夷风月与人同,光霁之体无彼我、无忠穷。宇宙充塞,流行大通。风月阅人知多少,人不见风月之始终。尧、舜亦在光被中,回视浮云点太空。千古此明月,万古此清风。风来无迹,月去无踪,口不可授神可融,回也卓尔末由从。武龙风月匪衣钵,以付洪子得其宗。得之衣钵亦无有,老拳搥碎还穹窿。辛丑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书于胥江舟中。

湛若水把衣钵传给洪垣,并作《惜别篇与洪觉山侍御》诗曰:“惜别别期在旦夕,念之令人心侧侧。所赖心同天地间,不以远近形迹隔。千山月出千山光,万里云收天宇长。吾将从此祝融去,武夷见月无相忘。”6从此首诗中,可以看出湛若水对洪垣的依依惜别之情。洪垣走后,湛若水怅然若失,寄情于山水,作诗《观青霞讲座石有感》曰:“觉山一去浙东游,讲座寥寥对晚愁。惟有源源山下水,向人无语只东流。”6

 

三、卒业罗浮(1546——1547):潜心深造

早在1541年洪垣离开广东时,即与湛若水约好:“垣也行必谢官,谢官必复来,卒学于罗浮西樵之间。”71542——1545年洪垣在温州知府任上,师生之间音讯全无,直到1546年湛若水才收到洪垣即将罢官来归的喜讯。洪垣守温三年,因饥民杀死囤积居奇的粮店老板而落职,于1546年罢官回婺源。在回婺源途中三月初一就致书湛若水云:“秋间来罗浮,居朱明、而卒业焉。”7洪垣将如约卒业,此亦夙约也。湛若水得知洪到来,喜不自胜,在《与福山黄山学者》(15465月)、《复茶陵罗一泉上舍》(15465月)、《与沈艾陵令尹》(15466月)、《与李古源上舍》(15466月)等书信中多次提到洪垣罢官及即将的到来;同年516日在湛若水挈家(携带家眷)入南海西樵旧隐,发誓宁枕石而死,足不复下山。湛若水挈家西樵以后,新建云谷精舍,湛若水认为若能得洪垣在此讲学,天壤间复有何事可代此也。且亲自给洪垣写信,认为“云谷书院记”非觉山莫可为也,若遂果来,途中可以腹稿乎湛若水对洪垣到来翘首以盼,洪垣亦是急不可耐,湛若水在154610月《复冼少汾》中提到:”近得方时素书云:‘觉山不肯住福山,急治罗浮之装。’7湛若水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特作诗《喜服洪觉山方时素将至樵》曰:“二妙福山秀,一身当三千。潜心已深造,况乃得其门!路远梦魂惫,不见八九年。其人天下士,其学百世传。谁谓室是远索我樵云巅。初闻喜不寐,所喜非寒暄。此道期坐进,共入无穷天。”71547年夏,洪垣与方瓘裹粮束书,沿星源、泛彭蠡、过洪都、溯十八滩、踰庾岭、度峡山,秋来到广东。问甘泉子于西樵之墟,甘泉子筑二妙阁西樵云谷之西坑,以处洪方二子。8《西樵游览记》记载:“二妙阁,《广州府志》在西樵云谷,明嘉靖间洪御史垣偕邑人方瓘来游,湛子若水构此以居之;《岭海名胜记》阁在云谷西坑中,湛文简公与洪御史垣讲学之所。”10

洪、方两人“问甘泉子于西樵之墟,访烟霞之洞,入朱明之天,憩青霞之馆,蹬黄龙,步明月,与叙履历之途,叩进修之次。”7洪、方两人潜心深造,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学术造诣达到一定境界:“凡息存之觉,道义之门,天地宇宙变化之通,口可言者不靳于言,至于不可口授而可心授者,默然以神相通而已。”7期间,因为赡田的事情,洪、方两人提及要回婺源,湛若水想极力挽留他们多住些时日,于八月十三夜作《枕上预留洪觉山、方明谷》诗曰:“问柳随花路四千,吟风弄月有双贤。西樵住过罗浮腊,待得春风送子旋”6;并于重阳节登大科峰见日台,以广方、洪归念,作诗曰:“大节登高大科嵿,大家兄弟大家亲。三杯宙宇陶然后,不记异乡何处人。”6最终完成学业的洪、方两人要返回婺源,针对洪、方两人返回的路径,湛若水特作组诗《赠洪觉山方时素归福山五首》7以赠曰:

行行重行行,行行过峡山。登山望所思,大科霄汉【间】。霄汉岂云远?见之在不迁。纷纷怅离别,浩浩元同【天】。

行行重行行,行行度岭。是为人鬼关,平地戒深【阱】。使君有感通,白猿出相迎。感通亦何为?不迁乃有定。

行行重行行,行过十八滩。一滩度一劫,见月出平湖。夷险一不迁,心亨无所难。我曾此放歌,兹以为君言。

行行重行行,行经铁柱观。为问锁蛟人,飞生乃何岸?滕王足迹已空,苏张隔湖畔。谁云死不亡?啸歌复长【叹】。

行行重行行,行行入星源。到岸不用船,拍手【飞】青天。归来闭关坐,默成在无言。无言天至教,四时以行【焉】。

 

四、回归故里(1548-1560):怅望师恩

洪垣回到婺源后,两年没有和老师联系,湛若水十分挂念觉山,在与其他学生的信件中更是多次提及,如1549年《与谢惟仁》信中说:“人传吾惟仁来西樵已在道,久候不见消息,怅望何如!……吾惟仁与时素书皆不及觉山一语,何也?岂必有其故耶?赡田事杳不见报,又何也?”7在《与方时素》的信中亦说:“书中见示秋间有西樵之行,固所愿也。……然书中多不及觉山,何也?岂有他故耶?赡田事亦不及,岂有难处者耶?愿闻其故耳。”7久候得不到消息的湛若水决定亲自给觉山修书一封,1549年《与洪觉山己酉十二月十五日》曰:

别后止得逾岭一封,到家后二年,杳无消息,使八十四老人徒驰神于四千里之外,不知进修何如?赡田能成否?时素书来二次,不相及觉山,何故也?……昨时素书来,亦赴龙虎之会,闻几千人,不知吾觉山惟仁亦往否?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如何?如何?谨启。

不知洪垣是否收到恩师的来信,但湛若水一直没有收到洪垣的回信。湛若水以洪垣念念不忘,1552年,两人音讯不通已6年,87岁高龄的湛若水又给洪垣写信,在《与洪觉山》信中讲到师生感情之深时说:“水于觉山、觉山之于水、其相爱之深、相信之笃、相期之远、相授受之真,水遍观海内,孰有能过之者乎?觉山诚亦遍观海内,孰能过之者乎?虽海内之士观吾两人之相孚,孰有能过之者乎?”7湛若水时刻放不下洪垣,“闻邹东廓有相会上清之报,即怀觉山于上清;方月窗有相会饶州之报,即怀觉山于饶州;及闻方时素之逝,即怀觉山,当有讣也而渺然,曷尝旦夕而忘觉山哉?”7湛若水更是高度肯定洪垣弘扬圣学之功,他说:“今睹天关之精舍,瞻履天华之行窝,居青霞之书院,抚莲洞之赡田,养增城明诚书院之多士,与天关精舍之生儒暨白云书院居学之徒,四贤义士之祀典,何莫面非思觉山之大功于甘斯文者哉?”7并殷切希望洪垣能和他归隐于衡山祝融峰。

从以下信件记载中可知洪垣还是杳无音信:1553年湛若水在《复洪汝成》信中提到,癸丑十月既望。“平生如觉山,又书问断绝。”71554年《与谢惟仁》书中云:“与洪觉山数载不得一音,怅仰积念,当何如耶?岂执事有讶耶?去岁徒见惟仁有与觉山约来罗浮西樵之报,以后寂然。”7

直到1555年腊月22日,90岁高龄的湛若水才得洪垣十月来书,湛若水悲喜交加,立即作《答洪觉山峻之》曰:“拜读喜不自胜,悲而复喜。悲者,悲六载音问之断绝也,喜者,喜旧念之犹存也!白沙先师诗有云:‘世维识宝人,爱宝如爱子。宝为物所掩,念之颜色瘁,一朝宝复来,辄复喜不已。’此吾爱宝之情也。所以爱觉山者,海内无双,安得不悲喜之深哉!”11洪垣在湛若水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15602月,95岁高龄的湛若水致书新安,约洪垣复游武夷山。师生两人还没有见面,恩师就溘然仙逝。《湛甘泉先生墓志铭》记载:“庚申二月,致书新安,约垣辈复游武夷,时翁九十五矣。垣走侯洪都,诉流南上,至南安,闻先生讣,以四月二十二日终于禺山精舍。走其家哭之,越两月而归。”11洪垣撰《湛甘泉先生墓志铭》,对恩师一生的生平学习进行了总结。

综观师生交往28载,为师言传身教、谆谆善诱、赞赏有加,为徒则谨遵教诲、光耀师门、刻骨铭心,他们在相处时的惺惺相惜、别离时的相互牵挂和直至洪垣在惊闻恩师故去时的悲痛神伤,不禁让闻者涕泪。结合两人为官之尽职、为学之精深,可以说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了教与学的师生关系,俨然而成了莫逆之交,堪称史上师生关系之楷模。洪垣宗传正学,毅然以弘扬圣学为己任,这或许正是湛若水视洪垣为其衣钵传人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张如元,明代中期永嘉之学述略【A】、曹凌云,明人明事——浙南明代区域文化研究【C】、北京人: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汝为,等修,潘树棠等篆,永康县志【A】、民国二十一年重印本

3】葛韶芬,等修,江峰青篆,婺源县志【A】、民国十四年刻本

4】明实录.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84

5】林春.新开盐运河记【A.李兆贵、王申筛,独特的泰州税文化【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6】湛凌松.门生弟子亲如一家,循循善诱【EB/OL.松梅轩lshmcs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shmcs2013-08-10

7】湛若水,泉翁大全集【DB/OL】。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瀚典全文检索系统。http://hanji.sinica.odu.   2013-08-10

8】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C】,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煕二十年黄楷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56-5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9】王文娟,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

10】刘子秀,西樵游览记【M】,黄亨,谭乐晨刊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黎业明,湛若水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郭翠丽,安徽太和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宋明理学与文献学研究。《洪垣师从湛若水始末》一文,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五期,经作者同意,现全文刊登我会期刊,以兴学术交流。——湛柱辉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