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陈白沙和湛甘泉

时间:2013/6/13 10:44:19  作者:志贺一朗 湛凌松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693  评论:12
内容摘要:陈白沙和湛甘泉志贺一朗 序 湛甘泉师从陈白沙,陈白沙师从吴康斋,吴康斋虽师从朱子(熹),但受程子影响也颇多。理学始于北宋,南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邵康节(雍·1011-1077)、周濂溪(敦颐·1017-1073)、张横渠(载·1020-1077...
 

 

陈白沙和湛甘泉

志贺一朗

 

 

 

 

湛甘泉师从陈白沙,陈白沙师从吴康斋,吴康斋虽师从朱子(熹),但受程子影响也颇多。

理学始于北宋,南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邵康节(雍·1011-1077)、周濂溪(敦颐·1017-1073)、张横渠(载·1020-1077)、程明道(颢·1032-1085)、程伊川(颐·1033-1107)五位是北宋时期极负盛名的理学家,被尊为北宋五子。南宋时期,朱子(熹·1130-1200)集各家之长,创立了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理学,也称为道学,它以历来儒家学说所崇尚的仁义道德为重要内容。由于理学较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意志,被定为儒学的正统派。

一方面,与之相对的提倡宇宙万物皆于心的陆象山(九渊·1139-1192)学派出现了,这种心学思想奠定了继承这个学派的王阳明(守仁·1472-1529)所创立的阳明学派的基础。程朱道学被定为官学,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朱子学派非常昌盛,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专有学说,这束缚学者思想,使之脱离现实,此时心学的必要性被再度得到认可。

陈白沙早期治学,远以孔孟学说、近以程朱学说为宗,后来受到陆象山学说和其师吴康斋的影响,提倡独立的心理合二为一,并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黄宗羲(梨州·1610-1695)曾评说明代学说由白沙始达到精致(《明儒学案·白沙学案》)。

湛甘泉听了陈白沙所讲授的心性学说后,放弃科举,亲自叩拜于陈白沙门下,专心学习白沙心学,后来将白沙的心学发扬光大。以下所述的是关于两人的简历、学说及关系等。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谥文恭,广东省新会县白沙村人氏。祖上在宋朝曾做过官,并从南雄迁到新会。高祖判卿,曾祖东源,祖父朝昌,字永盛,号渭川,好读老氏书,尝慕陈希夷(陈抟)之为人。(湛甘泉《白沙先生行状》);父亲琮,号乐芸居士,读书能够一目数行,但可惜的是二十七岁那年就早逝了。白沙出生于父亲死后一个月,那时白沙母亲太夫人林氏年二十四岁。林氏为夫守节,悉心教导白沙。祖父时期一直住在都会村,到了白沙那代迁到了白沙村。白沙村位于广东省新会县北二十四里的地方,后人因尊崇白沙,不呼其姓名,尊称他为白沙先生。

明宣宗宣德三年戊申(1428年)十月二十一日,白沙生于都会村。年幼时绝顶聪明,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身高八尺,眉清目秀,面色圆润,小时候每次读到宋被金所灭,诸臣因民族气节以身殉国这一段时,无不掩面流涕,当读到孟子所说的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 孟子·尽心上》)时,总慨然叹曰:嗟!大丈夫行,当如是也。

白沙十六岁时当了本邑庠生,老师看了他做的文章后说:陈生非常人也,世网不足以羁之。英宗正统十二年丁卯(1447年)考取广东乡试第九名,第二年中了举人,戊辰(1448)二十一岁和辛未(1451)二十四岁两年赴会试,两次都落第。二十七岁那年,听说江右吴康斋在临川讲授伊洛之学,便放弃会试,出走崇仁,拜师于康斋门下。

吴康斋(1399-1469)是抚州崇仁(江西省临川县)人,名与弻,字子傅,号康斋。父亲溥是国子监教官,八、九岁时就已经不再向任何事屈服,永乐七年己丑(1409)十九岁去京师(金陵)与父亲相会,第二年跟从太子属官杨文定学习《伊洛渊源录》,慨然铭志道学。明道(程颢)深深触动了康斋心弦,读了明道的学说后,知道了明道等圣贤,言道:说可不学而到也。而后放弃科举事业,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小楼独自研读四书五经、诸子语录,二年内没下楼,专心读书。

康斋性格严谨、刚毅,从不与初学者一同交谈,而是先让其从事农耕。据说曾雨中不披蓑衣,扛着锄头和学生一起耕地谈《易经》。

陈白沙初从广东来求学,早上出门前,康斋从簸箕中取出谷物,看到白沙还没起床,大声斥责道:它日,何以到伊川之门下,又何以到孟子之门下!

康斋曾多次被请出做官,但每每婉言拒绝。遵行出则作,入则息,实践躬行,静时存养,动时省察,敬义、诚明两并进。忍耐一切贫困和病苦,自肃自戒,克勤克俭学习圣学。

成化三年丁亥(1467),白沙四十岁那年,再次赴太学,祭酒邢让给白沙出了以宋儒杨龟山的文章《示学者》为题的试题,白沙作了题为《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的诗,内容是赞扬圣学之事,邢让看了那首诗后说:龟山不如也。第二日,启奏朝廷真儒复出

成化五年己丑(1469),白沙四十二岁时,第三次会试落第。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白沙五十五岁那年,广东左布政使彭韶上书朝廷国以仁贤为宝,臣才德不及献章,犹叨厚禄,顾于献章醇醇,乃未见收用,诚恐国家坐失为贤之宝。有司以礼劝驾,但白沙却以老母年迈、久病未愈为由拒绝了。当时抚右都御使朱英对此很关心,竭力推荐他,不得已不得不去京师,碰巧因生病不能前往,上疏称臣母以贫贱早寡,俯仰无聊,殷忧成疾,老而弥剧;使臣远客异乡,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已衰,心欲为而力不逮。夫内有无攻之疾,则视从事之难,上有至仁之君,则下多曲全之士。愿乞养病,终养上疏。宪宗再三批阅此奏章,次日,命翰林院审核,如病能愈,则命其来京任职。白沙虽婉谢,却未能拒绝之。南安知府张汝弼问其是否去做官,白沙回答说:康斋以布衣为石亨荐,所以不受职而求观秘书者,冀得间悟主也。惜乎当时宰相不悟,以为实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康意,遂决去。某以听选监生荐,又疏陈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尔。

白沙逝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二月十日,终年七十三岁,逝前数日的一大清早起床,着朝服朝冠,让弟子扶着,面北烧香,拜了五拜,三叩首后说:五辞吾君。又随即作诗一首:讬仙终被谤,讬佛丰多修。弄艇沧溟日,闻歌碧玉楼。并说:吾以此辞世。临终那天,山顶笼罩着白气,通天蒸蒸而上(《白沙子全集·白沙先生行状》、《明儒学案·白沙学案》)。

 

 

陈白沙的学说,即。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中有这样一段话:先生之学,以虚为本,以静为门户。湛甘泉在《游江门记》中说:先生之学,以自然为宗,以无欲为至,而其要在致虚。虚者,无欲之谓也;致虚之功,必有事焉;勿忘而无助,故称自然也;三者若一,而致虚要焉

白沙学说,以为本,以为门户,以自然为宗,无欲则是它的最高境界,但它的要旨是致虚无欲致虚必有事焉,勿忘而无助,所以说是自然

标签:陈白沙 统治者 甘泉 理学 明道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