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甘泉在三水的史迹考证

时间:2012/3/14 19:02:57  作者:陈裕荣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353  评论:0
内容摘要:湛甘泉是岭南儒家理学—江门学派的继承人,哲学家,大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陈白沙先生的学术思想,以教书育才为己任。虽然官历三部尚书,但从未停止过讲学,他创办的书院遍于东南数省。门生弟子近四千人。由于时光流逝,史迹封尘,除国史记载和著述遗存外,他的史迹遗存不多,其历史形象给人似雾里看花...

湛甘泉是岭南儒家理学—江门学派的继承人,哲学家,大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陈白沙先生的学术思想,以教书育才为己任。虽然官历三部尚书,但从未停止过讲学,他创办的书院遍于东南数省。门生弟子近四千人。由于时光流逝,史迹封尘,除国史记载和著述遗存外,他的史迹遗存不多,其历史形象给人似雾里看花的感觉。近年由于增城市和新塘镇党政领导的重视,为湛甘泉竖了几尊铜像,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他的遗著,仍封藏于图书馆,未作点校整理出版。其生平史迹发掘整理也不尽如人意。前几年虽成立了《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但经费困难,活动少,影响不大。

近得原新塘镇企业办干部何以根先生热心发掘甘泉史迹,认真钻研旧《三水县志》等地方文史书籍,又深入实地考察,取得较多甘泉在三水活动的史料,提供给《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确是难能可贵的。欣喜之间,我特将何以根提供的资料,与《陈献章集》,旧《增城县志》,《湛甘泉年谱》等文史资料考证对照,确认何先生提供的资料属实。当然,古人修志,续谱囿于讯悉不通,参考资料少,往往记而不详,缺少论证,这已是通病。现特将资料综合整理如下,以供考究。

1、范规精舍。《胥江祖庙的文物与传说》载;“华山寺位于芦苞九龙坡之西麓,寺在解放前已破落荒废了”。“范规精舍在华山寺之北,依山寺而面西南,舍畔凿池半亩,植以白莲,是胥江隐士范规所建。范规又名范奎,芦苞范街人,以亲年老,不愿出外为官,以尽孝道。既葬,则筑茅庐于墓侧,守孝三年。范曾师陈白沙献章。白沙重他为人,常来探访,饮酒论文,每每终夕。”考《陈献章集》载;成化17(1481),时白沙54岁,作《木犀开时,江右李士达、刘希孟已去,容贯、范规,江浦未还,因有独赏之叹》七绝诗云:

 岭北书生嗟早去, 江东游子惜归迟。

        重阳将近无风雨, 正是木犀初发时。

两个学生走了,范规等三个学生未回,时木犀(即桂花)已开放,无人共赏有感而作。可证,范规确是白沙早期的学生。这年湛甘泉才16岁。开始往广州读书,说明范比湛年纪大很多,虽同是白沙学生,却不是同时共学的人。

   又成化20年,白沙57岁,又作偶忆梦中长髯道用一囊贮罗浮山遗予,戏作示范规三首

飞云万丈来冥冥,囊括谁将只手擎?

南极回头一阁老,铁桥有路中天行。

山通碧落神明卫,地有丹砂草木灵。

若个长髯应识我,古来真隐不知名。

 

九节之笻手所持,两年衰病负幽期。

香炉瀑布还匡阜,碧水丹山自武夷。

鸡犬几时同驭气,云霄无日不支颐。

可怜一觉罗浮梦,不记长道士谁。

 

罗浮道士说轩辕,千古高风尚可觇。

枕上昨宵惊短梦,人间何处觅长髯?

谁能爱酒过东老,我欲凌虚问海蟾。

四百乱峰南斗下,是谁囊括到茅檐。

白沙的学说是“以自然为宗”的,常以诗歌,短信启发学生自悟的。他因知范规无意功名,有隐读乡间之意。便借梦一长须道人把罗浮山装入布袋中赠他,似劝他归隐罗浮。他写此三诗,实际也表示支持范规归隐意。

果然范规回乡归隐后,白沙常往探望,又作《与华山范规小酌》诗云:

日月双轮转,乾坤一气旋。是时冬始润,细雨夜如年。人语斜风外,天机落叶边。凭谁给灯火,更坐读残篇。

此诗《陈献章集》载的诗题是《是夕范生小酌》。又有《题华山范规精舍》诗云;

何处青天外,穹然起一丘。山名疑属我,诗景尽归楼,九夏云长润,千岩翠欲流。野夫好游走,衰病只罗浮。

此诗《陈献章集》诗题作《华山飞翠》。两首诗题虽有出入,这在《陈献章集》中常有出现,从诗词内容看,显然是白沙到三水范家做客时的题咏。状景自然活泼,明是支持范规隐读也。

范规早年为亲尽孝,学业有成后不参与科举应试,不出仕为官,淡泊名利,人品是高尚的。故深受白沙敬重。

再考《新会县志》所载的白沙弟子名录,确有范规名字。但《白沙门人考》一书,是记载白沙门人籍贯分布的,没有三水、花县、龙门、从化的学生,因为白沙时代,这几处还未建县。三水是明嘉靖5年(1526年)才建县的。范规生时,其籍贯应是南海县。

《胥江祖庙的文物与传说》还载;“范规又与湛甘泉(若水)为友,范规死后,甘泉再来龙坡山,见精舍人去楼空,莲池零落,感叹之余赋诗《题华山范规精舍》而去。诗云:

白莲池上访仙踪,曾听攒眉夜夜钟。

七十年前灯火地,来寻无路白云封。

考旧《增城县志》载此诗,是录自广州五仙观大钟楼前东廊诗碑的。碑文落款写“嘉靖甲寅李口口青霞父子邀饮于大钟之楼,旧迹变迁,惕然感怀,时是秋七月三日,前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书”。这年即嘉靖33年(1554年),甘泉已89岁。此诗是甘泉亲笔落款书写立碑的,“七十年前灯火”,符合甘泉16岁到此读书的时间,却怎么会变成《题华山范规精舍》诗呢?从甘泉晚年活动情况分析,似是2年后,他于91岁那年第三次上南岳衡山,船经三水时,明知师兄规范已去世多年,仍到范规精舍凭吊并看望范规后人。范家人见甘泉不忘故旧,自然高兴接待,并求甘泉赠诗。甘泉时年纪大,旅途急促,见此间也似五仙观意境,便随手将前作书赠范家,也是顺理成章的。况且《五仙观》诗结尾句第一字用“东”字。《范规精舍》诗用“来”字,显然甘泉注意到方位的变化而改的。其次,甘泉89岁后仍多次上西樵山讲学,顺道往范规精舍凭吊赠诗也有可能。因从西樵官山圩到三水芦苞也只大半天航程,舟船往来十分方便。

   2、利琼雅瑶山(即今三水白泥大峣山)讲学堂。《三水县志·舆地卷》载:“先儒湛甘泉讲学处。”是甘泉晚年的学生梁乔干为请老师来家乡讲学而建的。《三水县志·梁乔干传》载:“梁乔干,字瑶山,利琼人。少好学,年15补弟子员(秀才)。尝从湛甘泉先生游,以道学自励,不斤斤于章句。何古林宗伯重其人。应嘉靖丙午(1546年)岁荐(补岁贡生。这年甘泉已81岁,在粤讲学)补阳朔训导(学官)。庚申(1560年)除福建漳平令”(知县),梁乔干是幸运的,受甘泉多年教育,又得到何维柏赏识。何维柏、字乔仲,号古林,也是甘泉门生弟子,是甘泉去后的广东名学者。因劾严嵩受廷权,被赶回乡,至隆庆,万历时才复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维柏的籍贯亦有南海、三水之争。实是行政区域变迁所致。

梁乔干出任知县时,正值倭寇境,他能设方略保境安民。致政回乡后能养亲老。著有“性理训解》,《诸子要言》等书,故成为三水的先贤人物。

3、关于湛甘泉为胥江祖庙(俗称芦苞祖庙,是广东三大祖庙之一)戏台题匾事。戏台是祖庙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专用于演“神功戏“的,台名”《景福台》,此牌匾是湛甘泉写的字,可知人们看重湛甘泉的书法,可惜随着时光流逝,戏台毁了,题匾也早已消失,只留下地方文史的记载,也算是留下点历史残迹吧。

                          

 

 

 2012314日(完稿)

 

标签:  新塘镇 时光流逝 增城市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