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研究

湛若水《再论圣迷疏》今译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3/4/27 9:46:46  作者:邱晓青  来源:增城日报  查看:300  评论:5
内容摘要:2013-04-27 第8版:挂绿副刊 近来,湛凌松先生把湛若水的几篇奏折翻成白话文,在《增城日报》的副刊上登载。还附载了一篇“说明”,谦虚地说:“……为了让现代人了解湛若水的魅力,我只好硬着头皮丑鸭子上架。不过事先申明,翻译得对,翻译得准确,翻译得典雅,...
2013-04-27 第8版:挂绿副刊    
 
    近来,湛凌松先生把湛若水的几篇奏折翻成白话文,在《增城日报》的副刊上登载。还附载了一篇“说明”,谦虚地说:“……为了让现代人了解湛若水的魅力,我只好硬着头皮丑鸭子上架。不过事先申明,翻译得对,翻译得准确,翻译得典雅,那说明我还算得上是湛若水的好学生,我将引以为自豪、荣幸;如有翻译得不准确,更不要说翻译得典雅传神的地方(原文如此),恭请读者诸君及时指出,说明我这个湛若水的学生学习还不够刻苦,还要继续努力,还要向指出我翻译错误的先生好好学习,虚心请教。”盛情难却,我就“硬着头皮”来说几个问题吧。
    我随手拿了一篇《再论圣迷疏》(《增城日报》2013年4月3日)来举例。
    原文:翰林院编修臣湛若水谨奏,为推经传,明圣学,以体群情事。
    译文:翰林院编修,微臣湛若水谨慎上疏皇上:为推行《易经》精髓,光大弘扬儒学,以使君臣一体,上下一心,使皇上成为尧舜一样的明君。
    古时臣下向皇帝上书言事,开头都有一句简明扼要的话,说明这篇奏疏的原因和内容,上面引用的就是。
    按道理,译文中的冒号以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他告诉小明:“你回家吃饭吧。”、你听我说:“这是不对的。”等等。而译文中“为推行……一样伟大的明君”这样一长串的文字充其量只是一个复合的目的状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译者在原文的“奏”和“为”之间加了一个逗号(古人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也就是断句断错了地方。这里“奏为”两字是不能分开的,意思是“为……之事而奏”。
    我们来看两处唐浩明在《曾国藩奏折》里的做法就很清楚了。
    一、原文:奏为敬陈圣德,仰赞高深事。(《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译文:为颂扬皇上高尚品德,陈述一己之言事而奏。
    二、原文:奏为钦奉谕旨,恭折复奏,仰祈圣鉴事。(《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
    译文:为接奉谕旨复奏之事,请求皇上鉴察。
    所以,湛文里的正确说法应当是:翰林院编修湛若水为……而(谨)奏。
    至于“推经传,明圣学,以体群情”,则是整篇文章的“文眼”,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旧学有点了解的人,大概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推、明、体”这几个字,其实就是湛若水著名的“随处体认天理”学说的关键词。跟王阳明“致良知”的“致”字,都是行、实践的意思。因此,明白人一眼就能从这第一句中,八九不离十地猜得到他这又是想在淘气的朱家小儿头上扣“紧箍圈”了(即后文引述的“这本所言豫戒游逸,召问大臣,并择内臣中老成忠厚的给侍左右)。但湛凌松先生给我们的说法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反倒好像多办几间书院,多念几本四书五经,就能“使皇上成为尧舜一样伟大的明君”一样。
    下面举的例子,就更是常识性的问题了。
    原文:臣前日陈乞,已蒙圣旨:“这本所言豫戒游逸,召问大臣,并择内臣中老成忠厚的给侍左右,朕已知道了。”钦此,钦遵。
    译文:微臣上月的奏疏,已蒙圣旨御批:“这本所言豫戒游逸,召问大臣,并择内臣中老成忠厚的给侍左右,朕已经知道了。”能得钦赐圣旨御批,深感荣幸,微臣会一一遵照执行。
   “钦”指的是皇帝,这个大家都懂。“钦此”或“钦此,钦遵”是皇帝诏书或批复的最后一句套话。意思是“我的话完了,你们看着办吧”。但译者却把它变成了湛若水一头雾水的表白!——真是从何说起啊。
    再举例下去,读者恐怕会不胜其烦,就此打住了。把古文翻成白话,本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向湛先生指出这些问题,不是吹毛求疵的意思,也不是我的活儿就好,只是我跟湛先生一样,对包括湛若水在内的先贤们怀有大的敬意。
标签: 翻译 现代人 白话文 增城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